行业探讨|再聊新能源汽零,说几个风险点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4喜欢:14

新能源各条赛道里,我一直觉得新能源汽零是比较有确定性的成长赛道。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本身渗透率在提升,国内能跟着渗透率,海外则是慢慢打入头部车企;另一方面是龙头单车价值量在不断提升,从1000-2000元,慢慢提升到3000-5000元,甚至像拓普和华域有上万元。

量和价都有看点,那么如果往下要看利润,就需要找成本和费用的风险(原材料和汇率先放一放)。

上周刚聊过一次汽车零部件危机(行业探讨|聊聊这次“汽零危机”),当时是“小作文”直接带来板块快速下行,我想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及时得做了解析。

虽然现在情绪基本稳定,但汽零尤其是新能源车汽零,还是会有些短期和长期风险在,如海外关税、红海航运、下游年降等等。

趁着最近券商策略会比较多,找了几家上市公司当面请教,有些收获也和球友们分享。

第一是关于海外。

美国风险是加关税和本土化率。前者核心是看有没有涉及敏感信息,很明显打铁件是接触不到的,真加关税也不怕,原因是国内性价比已经遥遥领先,一点点关税不会影响;后者核心就是看海外建厂能力,以后想做全球生意,肯定要在人家那里建厂。

欧洲影响不会比美国大,但是有部分亲美地区,有可能会跟进,这种风险大概会在半年到1年后见分晓。同时,传统汽车强国警惕性也会比较高,毕竟国内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的竞争力都太强。

亚非拉地区压力最小,尤其有不少是“一带一路”地区,当然也会有地区亲美,但不做她们生意就是了。

第二是关于红海。

好的方面是,红海事件后航运要从好望角绕行,周期变长,下游客户备货需求就会增加。

坏的方面是,船只和集装箱都涨价了,这部分成本(最新会计准则,运费计入成本)需要和客户一起分摊,有家龙头每个月要多增1000万费用,这不是小数目。

这个航运问题,后面要看各地区政府态度,怎么去共同解决。

第三是关于年降。

大体要分三类客户来看:

海外客户基本都是稳定,额定年降为主,一般每年2-3个点;

国内头部客户比较强势,卖得越好越强势,可能要5-8个点;

国内尾部客户也想强势,但销量达不到,汽零厂商是不会理的,基本要压在5个点以下。

总体看,年降没有想象得这么吓人,下游价格战打响(比亚迪头阵),中游还是能尽量维持净利率。当然不会太舒服,某家龙头就提到,当时上市后很多客户找上门,说看了财报才知道前几年毛利率有40%以上,赚得太多了,要提高年降。

因此,短期汽零风险并不大,但长期确实会有些来自国内外压力,这时候就看厂商们的海外产能情况以及对客户的话语权能力。

我目前看下来:

如果下游是特斯拉理想和BBA等欧洲车企(比较稳,价值量也高),日子都还不错;

如果下游是比亚迪,日子在慢慢变好(价值量提升+销量保证);

如果下游是蔚来小鹏等销量下坡路企业,日子就有点难受,原因是为了活下去,这些客户报价都非常低;

如果下游是传统自主车企,我看得就比较少,当然销量越高会越舒服,比如吉利和长安等就相对好一些。

#汽车# #新能源汽车# #汽车零部件# $拓普集团(SH601689)$ $三花智控(SZ002050)$ $爱柯迪(SH600933)$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包仔哥哥03-07 17:57

1.德赛华为的项目协议签了几年都没有定点落地2.有点扯,华为进去又不会增加总量,反而吃掉很多份额3.头部新势力自研才是德赛西威模式最大威胁,华为顶多抢点份额,目前特斯拉和小鹏 蔚来都是自研+代工 ,未来传统车企跟小车企很可能会被头部新势力车企吃掉

窗外的阳光051303-03 10:47

那请问围大,您对三花Q1业绩增速判断在什么范围内呢

韭菜鹏哥03-02 13:09

我个人觉得精锻科技为什么比双环要落后呢?
因为精锻科技主要做出口的,
而这两年新能源国内突飞猛进,
精锻科技没有抓住
所以精锻科技没有抓住国内新能源的这个市场,而双环抓住了。

围棋投研03-01 23:43

个人观点哦,我觉得预期差并不小,同时“小而美”要慎重

落叶_知秋03-01 23:24

中熔电气怎么看?拓普三花太白了,预期差小,而且体量大,中熔小而美的公司,传统熔断器+激励熔断器+efuse+风光储熔断器,受益于高压快充渗透率提升,从而有量的增长及单车价值量的提升,竞争格局也比较好,而风光储又是高增长的赛道

围棋投研03-01 16:56

我理解是汽车板块营收下调导致,之前口径全年120亿,后来下调到105-110亿,制冷板块营收以及整体净利率,应该没有太大变化

窗外的阳光051303-01 13:54

围大,三花的Q4净利预期大概只有9亿,同比0增长,请问围大是否了解业绩增速下滑的原因呢?

围棋投研03-01 12:31

第三条还可以,但德赛我依然谨慎,起点有点高

作手达克03-01 11:04

大概逻辑是
1.华为和德赛有合作
2.类似于鲶鱼效应,华为的出现提升了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智驾渗透率
3.搞智驾投入太多,车厂倾向于放弃自研,德赛有利于整合碎片化市场
anyway,今年是智能驾驶最高增速的一年,德赛智舱智驾业务完美符合投资主题,我在观察德赛的业绩增速是否有下滑/证伪。这个时点我也不敢压重注给德赛,边走边看

火箭Rocket03-01 10:53

我看老板口碑好像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