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通缩与将要到来的通胀

发布于: 雪球转发:433回复:855喜欢:534

forcode:毫无疑问!我们目前正处在通货紧缩之中,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数十亿人口停工停产、居家隔离,投资活动、消费活动、全球贸易均急速冰冻,货币乘数暴跌,全球处在通货紧缩之中,很多企业现金流断裂、破产,很多劳动力失业、入不敷出……

为了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休克,各国央行(尤其作为实质性全球央行的美联储)释放出超大规模的流动性,美联储甚至宣称提供上不封顶的资产购买计划,超过十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注入到全球经济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当中,迅速扭转了因为流动性紧张、买盘消失造成了连续熔断,道琼斯指数已经从3月23日的18214点迅速反弹至4月20日的23650点,涨幅接近30%。

但是,这样规模的流动性是有代价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当疫情接近尾声、股市反弹、经济活动开始恢复,投资、消费、贸易都活跃起来之后,货币乘数将随之暴增,如此规模的流动性将使得大宗商品暴涨!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汇率将随之暴涨。

有一本2008年10月出版的书:《The Little Book of Bull Moves in Bear Markets: How to Keep Your Portfolio Up When the Market is Down 》

中文版出版于2009年8月,《熊市中的投资之道》,作者是Peter Schiff,我2011年初在图书馆借到此书。发现作者2008年10月股市尚在最低点的时候,就准确判断出接下来2年的大宗商品牛市,并且断言产油国、农产品铁矿金银铜矿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汇率将会暴涨,而美元指数将会下跌……

但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并不咋地,很多地方明显机器翻译的痕迹。

2011年1月,我在豆瓣写了一条评论:

彼得-杰夫的《熊市中的投资之道》中译本翻译质量太差,翻译者是钱睿,很多东西明显有机器翻译的痕迹,Euro Pacific Capital居然翻译成欧元太平洋资本公司……翻译差直接导致逻辑不通顺,看起来很费劲。

网页链接

2020年,美联储的放水规模远超2008年之后,那给未来造成的通胀压力,可能会远超2009~2011年,1-3年之内,全球大宗商品恐怕将有一轮超级牛市!

注意:跟Jim Rogers一样,Peter Schiff也是奥地利学派的信徒,他长期的观点是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将走向崩溃……我个人觉得,奥地利学派有很好的洞察力,在某些经济问题上能够直接说透本质,比如我2019年2月读的Peter Schiff的这本《小岛经济学》,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观点。但是,奥地利学派可能对货币的特殊作用重视不够。

在各国央行疯狂印钞的时候,持有现金和债券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担忧手头现金日益缩水的购买力!

进入本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发消息“大宗”,可下载数十种大宗商品过去30年每月价格的Excel表格

================

forcode:通货膨胀和大宗商品牛市何时到来?也许1-2年之内。研究了一下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各类资产的价格走势,仔细琢磨一下下面不同类别资产在上一轮大宗商品牛市时的表现,或许会给你很多启发!

下面的截图,大部分是我3月18日截取的。

……

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Mr_Elie2020-04-22 10:39

这一次恐怕是没有那么乐观,货币基数当然重要,但货币乘数更重要,08年之后是有中国来承担最终消费者的角色,我们的负债率急剧上升,目前已经到了警戒线了,虽然国家又要推所谓新基建,但负债率是死的,无法成倍的扩大负债,就意味着需求不能起来,那么扩大的基础货币也无法流转起来。这次的危机本质是全世界的债务周期到了。所以,消灭债务是未来的主旋律,消灭债务的形式有战争和市场自动出清,中国海军下饺子防的就是美国拿我们当软柿子,加上我们有核和真理快递,很难拿我们怎么样,所以就只能市场出清,这就是逆全球化的大背景,没有国家愿意主动出清,所以贸易保护是必然的,都希望保住自己的企业,只要别人倒下,就能跟着大伙儿分食别人的尸体活下去,所以这必然是个比烂的年代,只要比别人活得久,就能赢来黎明。所以美国放水,我们必然也要放水,你别管它整天说什么文件货币政策,你要真稳健,你就别被割了韭菜,但国家一定会严控贷款进入房地产,因为老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对房地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次国家要驱赶资金进入的是新基建,投资主体是企业,只有这些企业实打实的把钱投下去,项目干起来,才能带动就业和消费,如果说未来有什么比较安全的投资,我只能看到中国新基建,但这个概念太大,需要自己去伪存真。

forcode03-15 23:39

难道华为的5G技术、中国的天宫一号都是从欧美偷来的?现代科技,靠的不仅仅是灵感,更多还得靠汗水、耐心、毅力、勤奋,更要靠团队合作和纪律,现代科技发展,早就过了单打独斗的作坊式发展阶段,要靠产业政策、组织能力、学术会议交流、科研设备投入等,都要集团军作战,华为模式就非常成功,真正聪明有创意的头脑,岂是应试教育可以埋没的,要真是这样,那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废品,美国大学一律退货,绝不录用。这是最荒谬的美国洗脑话术……

forcode03-15 22:42

日本和欧洲完全错过了互联网这一波技术大变革的浪潮,这不是靠单个人或单个企业可以扭转的,在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和欧洲实际上一直被美国压着,各种产业被美国切割剥离转移到了中国、韩国等,另外,日本财阀体制和终身雇佣制过度僵化,创业难度极大。
中国未来技术进步速度肯定会变慢,至少技术引进要困难得多,靠自主研发带来的创新速度肯定更慢。但中国基本上大部分照搬了美国的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
模仿拜读法案,允许科研人员免费利用国家资助搞出来的专利创业;军民融合机制,允许民营企业转化军费开支研发的各种技术,非常有利于规模效应降低武器升级换代和生产成本;
风投创投、债券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技术产品化、融资和循环迭代;
产业政策巨额资金补贴支持技术研发+市场化的竞争,优胜劣汰出来的各行各业专特精新企业出海赚全世界的钱……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单一文化语音、统一市场,有极大的规模效应,SHEIN、名创优品、TEMU等企业出海,能够提供不可思议的超低价,靠的就是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制造业企业是科技发展的主体,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企业的成本优势带来利润和研发迭代,让中国进入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的螺旋。这是资源国、农业国和服务业国(比如旅游业)难以想象的,缺乏制造业或制造业太弱的国家,科技进步是无源之水,技术研发——利润回报的反复循环没有可以依靠的实体。
杨振宁分析科技发展的四个要素:庞大的资金、聪明的头脑、发展科技的决心、重视教育和勤奋的社会传统,中国今天都完全具备了。
所以,对中国未来的科技,非常值得乐观!

forcode03-16 09:11

中国的科技创新要是真的那么不堪,美国就没必要管制先进半导体对华出口了。

宝宝猪的老公2020-04-22 11:18

认为通胀了,房子又要大涨了的想法幼稚。
通胀了,房价最大可能是不涨或者下跌。
因为,房价最大的动力是杠杆,一旦通胀形成,市场利率势必提升,如果像美国一样提升到15%,房价还能涨吗?
最后,对于房产中介而言,
通缩了,利率是0,房价大涨;
通胀了,钱不值钱,房价大涨;
经济不好,大放水,房价大涨;
经济向好,老百姓有钱,房价大涨。
总之,在中介眼里,任何情况,房价永远大涨。

全部讨论

这一次恐怕是没有那么乐观,货币基数当然重要,但货币乘数更重要,08年之后是有中国来承担最终消费者的角色,我们的负债率急剧上升,目前已经到了警戒线了,虽然国家又要推所谓新基建,但负债率是死的,无法成倍的扩大负债,就意味着需求不能起来,那么扩大的基础货币也无法流转起来。这次的危机本质是全世界的债务周期到了。所以,消灭债务是未来的主旋律,消灭债务的形式有战争和市场自动出清,中国海军下饺子防的就是美国拿我们当软柿子,加上我们有核和真理快递,很难拿我们怎么样,所以就只能市场出清,这就是逆全球化的大背景,没有国家愿意主动出清,所以贸易保护是必然的,都希望保住自己的企业,只要别人倒下,就能跟着大伙儿分食别人的尸体活下去,所以这必然是个比烂的年代,只要比别人活得久,就能赢来黎明。所以美国放水,我们必然也要放水,你别管它整天说什么文件货币政策,你要真稳健,你就别被割了韭菜,但国家一定会严控贷款进入房地产,因为老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对房地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次国家要驱赶资金进入的是新基建,投资主体是企业,只有这些企业实打实的把钱投下去,项目干起来,才能带动就业和消费,如果说未来有什么比较安全的投资,我只能看到中国新基建,但这个概念太大,需要自己去伪存真。

认为通胀了,房子又要大涨了的想法幼稚。
通胀了,房价最大可能是不涨或者下跌。
因为,房价最大的动力是杠杆,一旦通胀形成,市场利率势必提升,如果像美国一样提升到15%,房价还能涨吗?
最后,对于房产中介而言,
通缩了,利率是0,房价大涨;
通胀了,钱不值钱,房价大涨;
经济不好,大放水,房价大涨;
经济向好,老百姓有钱,房价大涨。
总之,在中介眼里,任何情况,房价永远大涨。

2020-04-22 16:33

十几年来,股民们 每年都要讨论是否通缩还是通胀,猜测国家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A股的股票是如何的低估,股票配置是如何的必要,就这么,地产不知不觉都翻好几翻了,股票呢,还是3000点,少量抓到白马的兴高采烈,多数变成了代价。。。

刚看到有网友点赞了我在2020年4月写的这篇文章……

2020-04-22 11:01

通缩以后通胀的概率很大,未来是不持有资产的人的悲剧,所以,现在有朋友说要买房我是鼓励的。至少房产可以跟上通胀。而无权益类投资经验的人,房子可能相对好理解一点。
另一方面,通缩导致大萧条的概率也存在。如果是这样要如何应对呢?或者,这已经脱离我们可以应对的层面。

2020-04-22 16:52

产能过剩考虑过没?供需关系考虑过没?现在这个时代还像08年那样四处开工吗?看看煤价就知道。这两年本身就处于供大于求的时期。消耗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跟不上。

2020-04-22 16:46

工业大宗没有需求通胀何来?
指望美帝来一次我们那种毫无效率的大基建?有可能吗?

2020-04-22 15:28

拿着现金只有短暂的幸灾乐祸,慢慢贬值的时候是无尽的空虚与寂寞

2021-05-22 06:38

提问比回答更重要

提出好问题比回答问题,有时候更能反映出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行家才能提出内行的好问题,很多问题一问出口,就反映出这个人肚子里有没有货。

对新冠疫情经济后果的观察,你能提出什么好问题?

美联储放水、通胀、通缩、货币乘数这方面的提问,还是太单一。有更多思考角度(范式)。

比如传统的供给与需求角度、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货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角度……

你的提问,可以透露出你在从哪个角度(范式)思考问题,有些提问让人耳目一新,就因为它实际上站在了一个有创意的、其他人没有想到的新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启发出一连串的创造性思考。

一个好问题胜过一百个好答案!

应试教育培养的是按照标准思路回答问题的能力,标准答案本身是对创造力的极大约束,真实世界、未知领域大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根本就没有唯一正确路径,条条大道通罗马。

更糟糕的是,当一代代人从小到大习惯于背诵标准答案,没有时间广泛阅读、培养兴趣、知识杂交和深度思考之后,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丧失了。

2021-04-24 09:42

去年4月我发这篇文章的时候,雪球上想到通货膨胀的还没几个人,因为当时的气氛还是通缩。但是现在,人人都在说通胀了。

很多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最近几个月涨幅超过50%,这样搞下去,很多行业成本都会剧增,宝洁、可口可乐纷纷上调产品售价。而很多竞争激烈的行业,要转嫁成本没那么容易,荣泰、奥佳华按摩椅,如果不能提价将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利润肯定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