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投资是一门艺术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45回复:312喜欢:611

本篇来聊一聊“投资的艺术”这个话题。

投资初期,在翻阅各类名人投资传记时,就就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投资是一门艺术”,当时看到这句话,内心毫无波澜,只是感觉这只是一句花哨的华辞罢了,毕竟他们只有把投资说的玄之又玄,才能更加彰显投资本身的难妙之处,这句话似乎也可应付一切别人对估值的问题,当时也不觉这句话有多么有见地,但随着思考经历的加深,越发感到它的正确,我想,对于没有在投资中经历过煎熬彷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投资的艺术之处的,这是一个后知后觉的过程。

我想就这个理念,谈下个人长期以来的思考看法。

投资之所以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它无法用精密的数学分析和一套方法论就可以去制造出答案,在更大程度上,这种艺术在我看来,基本离不开五个字:分寸的拿捏,如果要说具体些,那投资的艺术,更多是分寸拿捏的艺术,这种拿捏体现在投资的各个维度,根据经验,概练如下:

1.对买卖点的拿捏

在投资中,犹豫之处,必有分寸拿捏,我第一次面临这种纠结犹豫,就是对买卖点的拿捏,当时朋友据说有内部消息,说可以在40买入某股票,而当时股价却已经涨到了45,比预期买入高了10%多,当时我就陷入了犹豫纠结,那就是高这10%可不可以买呢?会不会买的太高了呢,风险又高多少呢?说实话,我无法做出判断,无法拿捏买入的赔率,我在犹豫中放弃了这个次买入,相信咱们也会有这样的经历。

这种事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依然形成了一种常态,记得当时买入一只股票,准备赚30%就撤,结果很快涨到了25%盈利附近,我颇为高兴,但没想到股价在这个位置附近,居然横盘调整一个多月,最高也就26%盈利的样子,当时我也陷入了犹豫,到底要不要在25%卖掉,亦或是再等等,最终我决定再等等,结果股价后来跌回亏损又盘整了半年多,我后悔万分,悔不当初卖掉就好了,也埋怨自己为何非要定30%这个数字。

2.对生意模式的拿捏

关于这点我也是走了颇多弯路,一开始谁又没相信过这世间有万能的选股钥匙呢?也曾错把生意模式当宝,进入一种畸形的投资系统。

曾经有一度,我中了书本之毒,我只会选那些诸如“高净利率”“重消模式”“定价权”等模式的公司,认为只有具备这些指标的生意模式才是好生意,之后就开启了对这种投资模型的试验,如今再回看,当时早已背离了“好生意模式是围绕好现金流为标准”这一本质思想,当时依然处在试图用“术”和一种数学方法去判断生意模式好坏的幼稚阶段,连投资这门艺术的大门都没敲开呢?

后来在指标试验的失败中,我似乎略有开窍,突然醒悟一个道理:生意模式哪能用这么简单的指标进行区分呢?这简直太愚蠢了,这标志着我开始正式走出用数字来判断生意模式的畸形思维。

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意本身的感受,从感受中去体会各个生意模式的好坏,我想这是我初次敲到投资艺术的大门,但也只是轻轻敲了敲,但无论如何,已经走在了更正确的道路上,我开始进入底层市场,去有意的让自己浸透其中,必须要说,这种对生意本身的感受和理解,本身就已经奠定了对生意模式拿捏的基础,这是用感受去判断,我想如果我没有这个经历,就相当于空心萝卜,我就无法在内心去判断不同生意之间的模式优劣。

走进生意之后,我逐渐体会到,没有绝对的好生意模式,那些在我之前看来比较差劲的生意模式,在实地调研之下,却体验极好,它们未来的现金流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差,股价反而长期涨的都很不错,这强大的事实强行矫正了我对生意模式的畸形思维,由此,对生意模式的考核,必须要以未来现金流为核心标准,就像零售业,低净利率如果能使你未来活的更好,那有什么理由说它模式不好呢?当时感觉自己翻越了层层山峰去寻找答案,但这个答案居然是最朴素的常识,可见拥有常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越过了这条河,我虽然对生意模式有大概的感受预判,但我很快就意识到一点,那就是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是带有极大主观性的,跟我一同调研的朋友们,有时却有分化极大的两种观点,同一个事实就摆在那里,但却因此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评价,而你的感受也只不过是这万千中之一而已,你又如何确定你的主观就是正确的呢?

在意识到这点并深度思虑之后,我决定试着建立一种评价系统,这种评价系统将主观感受和指标评价全部纳入,将生意模式的各个维度拆开,分别评价,然后增加了未来现金流趋势这一核心因子,最终形成一个更立体的评价系统。

在这期间,我也不自觉的将两家企业的生意模式进行反复对比,力求分出个权重比例,比如片仔癀牧原,到底谁的生意模式更好呢?二者的模式优势点都极为突出,但却分化极大,我无法在内心给出具体的评价分数,但有一点让我很欣慰,那就是我对它们思考的时间越长,这种拿捏就越有感觉越清晰,也即,我们可以靠长期的感受和思考去最大程度的拿捏它,但你就是得不出那个具体的数字是多少,投资这门艺术的终极是最大化的定性,而非是定量,而定量的本质就是最大化的定性,我想,这大概就是投资的艺术之处吧。

3.对事件或公告的拿捏。

我相信,如果我们平时对“人”的评价比较极端,那在股市中,对事件的拿捏就很难做到客观,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是个“道德绑架狂”,他们有时莫名的气性极大,会把别人身上的某一小缺点极度放大,并扣好“帽子”,也会过度放大别人的某一行为,并做出过于离谱的批判或不切实际的赞扬,他们对待事情总有一股放大化的感性,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过分”“过激”,过度敏感的他们通常会过分解读一些事情,这种人来到股市中会怎样呢?如果生活中这种离谱的评价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话,那在股市中这类人怕是要付出银子的代价了。

他们会因小失大,因次失主,我见过一人,就因为某公司老板在上市一年后的一次小比例减持,便破口大骂,清仓卖出,也见过有人只因一次不满意的分红就决定扔掉所持股权,这种事比比皆是:

因海天酱油生蛆事件卖掉股票

因某公司高管嫖娼而卖出

因公司董秘回复不满意

因行业景气度下滑而卖出龙头企业

过度解读某公告

……

反之,也有人因对单一维度过度乐观的评价而买入,比如我见过有人会因公司年报中过于乐观的态度而买入,有人也会因为某一纸文件而大胆推测十倍股,这就是拿捏的太过,人性中感性的层面在这里被发酵到极致,一言概之,拿捏不到位就是不够客观。

当然,我也有因拿捏不到位而错失大牛或误入深坑的经历,正因如此,我才知道,去拿捏一件事件的客观性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虽然说,对于某事件,我们都知道是利好或利空,我想那是最基本最初级的判断,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去拿捏它们的影响程度,对拿捏这种“程度”的修炼要更为不易,它首先需要我们树立正确客观的思维方式,知道股市中中庸的标准在何处,更需要经验和对企业立体的理解,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一些事件做出更为匹配的操作。

所以,不是所有的利空事件都要减仓,也不是所有的利好都要加仓,这要看其影响程度,这个标准就是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程度,由此匹配我们是否该加减仓,以及何时该加减多少才是最合理的。

就像对茅台片仔癀牧原的持有过程中,中途也出现了很多的利空利好,但很少有事件能让我动手去减仓或清仓,从表象去看,我的确也没怎么动,但这并不代表持有本身就是很容易的、无干扰的,我的持有经验告诉我,持有最大的敌人是卖出(是不是像句废话?),为何你持有不住,因为你中途想卖出了,中途出现了利空事件让你想卖出了,我们要想继续持有,就得有能力去对抗这种卖出的干扰,所以,能够合理拿捏事件的影响程度并做到不动,是真的很考验能力的一件事,这也是很多人无法长期持有的一个重要原因,表面看是由于缺乏耐心,但实则缺乏的是对中途事件的合理评价或分寸拿捏的能力。这跟婚姻是一个道理,你做出离婚的决定,一定要拿捏好事件的分寸,否则小题大做就要后悔一辈子。

我见过不少人因为塑化剂事件卖出茅台,因为传染病卖出牧原,因为疫情卖出同仁堂,因中药评价事件卖出片仔癀、因酱油生蛆事件卖出海天……他们在中途都没能因客观的评价事件的影响程度而错失大牛,更多人是熬过了某一事件,但却在中途的另一事件上缴枪,这持有过程中,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的各类事件,成为了很多人持有路上最大的敌人。

合理的拿捏靠什么呢?答案就是系统的认知,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件本身的认知是极度缺乏的,我们不去调研求证,不去付出经历去逻辑推理,只是凭借一篇帖子或言论,任凭自己被别人所肆意洗脑,说不好听点,或许在很多人那里,他们对某一事件的所有认知都仅是那公开的新闻及媒体评价,难道还指望靠这样残缺的认知去做到客观吗?

所以,我经常跟身边朋友说这样一句话:做到客观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认知)的问题,你认知残缺,即便主观上再想做到客观,也无济于事,反之,你拥有了系统认知,无意间我们的评价就接近了客观。企业就像我们的朋友,在发生事件时,你对事件了解的越清楚,你就越知道你的朋友到底是什么人,你应该知道,在把信息了解清楚之前,你怎么想都是错的。

4.对估值的分寸拿捏

“估值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我觉得它再正确不过了,别的不说,单就折现率这一项指标就够我们用一生去拿捏了,对于未来的确定性及风险程度,你对折现率做出5%、6%呢,还是7%、9%呢?这就得需要拿捏这个分寸,而每1%的变化对估值的影响都很大,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很多人索性干脆就拍脑袋。

我的体会是,估值是一副我们用一生去熬的药,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用商业智慧、经验、生意理解、风险预判等一块慢慢去熬制,以上说道,投资的终极是最大化的定性,而非定量,估值尤其如此,拿折现率来说,背后就是我们对企业增长确定性的拿捏,我们虽然不能得出折现率的具体答案,但我们可以将定性的范围不断缩小,这就是将定性极致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将某公司确定在6%上下一定范围的区间,而一旦超过8%,我们就知道它是偏离客观了。

同仁堂来说,初期我对它的估值可谓大开大合,估值区间很大,但随着对其各个维度理解的越来越深,对其估值区间也就拿捏的更加到位,在其前几年两三百亿时,就觉得是一个低估的位置,力度偏中等,马应龙估值在50亿时,也做出了低估偏中等的结论。

过去半年多也一直在调研一家六十亿的企业,初步觉得这个估值相对其内在价值是偏低的,还是很值得去关注的,近期在智库聊一聊这家企业的一些情况,若市场给到更低的机会,不排除参与套利。

当然,商业世界它在骨子里就是充满未知风险因子的,你再怎样预估,都无法准确去拿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追求这种拿捏的极致性,即便最终真与事实有不小的误差,但也可最大程度降低亏损,举个例子,比如你误判了某利空事件的严重性,应该清仓但你只减仓了60%,即便如此,也已大幅降低了损失。

而在分寸的拿捏这个问题上,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比如你对某公司做出未来五年15%的增长,你如何去解释是15%而为何不是18%、20%呢?你很难去解释,大部分人都是拍脑袋,这点滴分寸的拿捏对估值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会差出1倍以上,就像智库精品中,也有关于片仔癀在不同折现率、增长率下的不同估值,从1000亿到3000亿,差距可谓之大,对操作上的影响更大,比如在1500亿这个位置,有人去清仓,有人去加仓,完全是两个方向,分寸拿捏看似虽不起眼,但其杠杆效应巨大。

5.对仓位分散程度的拿捏

应该说除了估值,也就是它的拿捏难度最大了,客观来说,即便你只研究并买入两家企业,也很难把它们的仓位分配的那么合理。

在很多情况下,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手里一共两只股票,但你会发现这两只股票的收益差距极大,有些是一只大赚一只大亏,有些则是仓位重的大亏,而仓位小的却翻好几倍,有些是在组合的综合对冲下取得微利,恕我直言,这些都是缺乏仓位分配能力或能力低下的表现,他们把最赚钱的那只给与了极小的仓位,而亏损最大的反而仓位最重。

为何会这样呢?在本质上就是对二者内在风险收益预判的失控,对企业对比理解的缺乏导致拿捏能力的缺陷,之前也谈过这种现象,它在本质上就是赌博,我们应该铭记一点,分散解决不了风险转移问题,只有合理拿捏下的分散才能真正有效转移风险。

在逻辑上来说,一只股票、两只股票,到五六只股票,随着持有股票数量的越来越多,我们对它们各自的拿捏评价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评价对比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知道每一只股票跟其他股票之间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程度有多大,以此来分配仓位,它跟我们对各企业的理解程度及评价程度直接相关,而不是说像撒胡椒面儿式的随便分散,所以对仓位的分配也需要用我们的立体认知去合理拿捏。

关于仓位的分配,我们也只能从定性角度这样去说,但要真正去说清你为何某只股票分配了20%而不是15%,这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也说不清楚,只能说用整体的理解去定性拿捏,争取在基本的仓位结构上做到相对合理,仅此而已。

6.对企业战略的拿捏

这种拿捏更加考验我们的大局观,比如如何去拿捏多元化和聚焦之间的这种力度,像恒大乐视多元化为何应该去一票否决,而片仔癀白药这种日化品多元化却反而不需要担心,同样是多元化,企业达到什么程度会让我们选择放弃或减仓呢?这是一个我们一直以来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做的依然是定性上的最大化,就像片仔癀在推出日化业务之后,我不会因为这一动作就选择清仓,那样就失去大局观了,我之前曾说过一句话“破船能过河”,就是这个道理,企业的发展就像船在水中游,我们的目标就是过河,如果只是船杆上的几道划伤或船员的感冒这样的事件,就放弃过河,那是不理智的,正所谓不要因小失大就是这个理。

比如某企业利润年10个亿,未来依然有增长空间,但其开展了多元业务,最多亏损5000万,如此,我们依然可继续持有,但当其亏损到影响其利润增长时,我们就该要考虑减仓了,而且一定要提前下车。

7.对企业管理层品性的拿捏

如上所述,像茅台过去几任管理层的品行污点,就像船员的几次感冒或腹泻,它更改不了船本身的坚固,而事实上,我们对企业战略的拿捏,就是要最大化的去追求定性,将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预留出等级的安全边际,提前下车。

我们平时对身边朋友的评价客观程度决定了我们对企业管理层的客观评价能力,如果你是那种因为别人没有借给你钱就痛骂对方无情的人、孩子因打碎玻璃就暴揍的人、因为别人没跟你打招呼而大怒的人、因朋友喜欢赌博就对其恶语相评的人、因某人持有反对观点就人格攻击的人……我觉得他们也很难做到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客观评价,失去客观的评价不可怕,可怕的是其释放出来的情绪,会灼伤我们的操作,我见到一人因黑中医,从而一怒之下做空了相关指数,并发表了极其恶劣的抨击文章,可见其情绪之暴烈。

关于尺寸的拿捏,我们更应该参考法律思维,你会发现,法律将不同的违法行为都按照要害程度进行了分类,何种罪应处以何种量刑,无疑,法律将人们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合理的尺寸拿捏,在这点上,这是最值得我们去参考的一门学科思维。

投资其实也该如此,只是这么庞大的工作量,几乎没有人去想要去构建这样一个量化系统,比如何种情况下,管理层的何种行为对企业内在价值的降级程度有多大,当然,也不会有人去想到这一点,只能靠我们每个人孤立的观点和经验,话说回来,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经验系统,若每个人都知道,那投资的机会又从何来呢?

事实上客观来说,谁人又是完人呢?哪个公司又是完美的公司呢?总会有错误和缺陷,无非是大小严重之分,我们真的不能太过感性,极度放大或缩小某件事的真正利害关系,我们要客观拿捏它的大小利害,所以芒格才要说,他投资的成功主要在于保持理性。

8.产品与投资之间关系的拿捏

这个拿捏难度及逻辑要更略微复杂些,比如像中药滋补品,你单纯根据产品性质去做出评价,恐怕很难去做到客观,其中包括很复杂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把社会文化、用户认知、渠道力度、消费场景等综合考虑进去评价,最终来判断产品性质对销售系统的影响力度,就像辣条、鸭脖都认为是垃圾食品,阿胶认为是一堆胶原蛋白,片仔癀认为是收割智商税,我不否认其中不能说没有任何道理,但你若单纯据此去否决掉其全部的投资价值,这个分寸就拿捏的太过了。

我们在极度情绪化时,都忘记了一个常识,最终投资价值反应的是现金流,我们这样做就如同对一个考试很差的孩子说:你长大了就是个废物,我们在气急败坏之下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他除了学习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

关于理解这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参与生意本身,让强大的事实去点拨自己,当一个小商店每天都会卖出一半收入的辣条时,你问问老板会同意你的看法吗?当一个人通过开鸭脖店赚到几个亿时,你问问他会同意你的看法吗?

即便产品性质是软肋,但如果它们注定可以做到100亿,那从0到百亿的增长难道不是投资价值吗?

由此严格来说,价值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投资就是参与价值的增长,单凭一个产品性质就否定投资价值就是违背底层逻辑的,除非产品性质决定了它的市场销售额为0。

所以,轻易的单纯因为一个“中医黑”“智商税”等一些缺陷点,就随便放弃一家企业的人,也同样是不具备合理拿捏分寸的人。

9.投机跟投资之间的分寸拿捏。

必须要说,有些投资在本质上也有投机的成分,你没法把它们二者都清晰的剥离开来,我很清楚,有一种投机就是已经看到了真相,但依然不排斥参与假象。

比如费雪在成长股投资中的一些观点,如果一家企业在五年后可以继续高速成长,那我们当下完全可以以高市盈去买入,这一观点如果仔细去推敲,其实也有投机的成分,这种买入是建立在未来市场会因为高增长而产生乐观情绪的规律,试问规律是逻辑吗?非也,大概率也并非绝对的逻辑,所以,我们在50倍pe买入,在获得三年高增长后,再以50倍pe卖出,赚到了一倍利润,试问其赚一倍是因为内在价值是增长了一倍吗?并不是,而是利用了高增长等于乐观情绪这个大概率的力量,严格来说,它没有投机成分吗?你很难说的清,而投资在本质上也是赔率和概率,所以给予这种“投机大概率”以合理的仓位,则就更加接近于投资。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你通过消息了解到一企业会在下一年增长50%,假设其合理估值为25倍pe,那么你依然会在40倍pe买入,因为你对这个增长数字引发的市场情绪很有信心,你知道,这种绝对大概率通常很难会被打破,当然,最终你的盈利结果也很不错。

所谓看透真相,参与假象,并在假象拆穿之前撤出,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说它是投机,也可以说它是另一种投资,重要的是盈利的确定性,以及赔率优势。

比如白酒,我们内心都有一个自认为最好喝最有品质的酒,我们也知道白酒就是用来喝的,也知道几千块一瓶酒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高价,我们也存疑惑,茅台真的就是最好的酒吗?等等,这是我们内心的真相,这个真相或许有些荒诞,当我们在参与白酒提价这场游戏中,一定要清楚这个假象何时会破灭,那就是文化不再维继,怕就怕你真的信了这个假象,并把它当做了信仰,这早晚要出事,这也是我们在投资中要做“滑头”的一面。

由此有时,投资商业也有像选美的一面,你有自己看好的白酒,却选择参与了公认性最强的白酒,如何拿捏这种分寸,也是一种能力,有时你的信仰不重要,公众的信仰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很多人的投资中,都包含投机的成分,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将其称之为“混凝土式投资”,就像混凝土中水泥的比例,一旦水泥过少等级降低,强度就会下降,风险就会增加,同理,投机的成分越多,内在风险就越大,我们也要学会合理拿捏二者的比例关系。

投资本身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长期持续的盈利,它在本质上是对确定性的复利。

10.产品评价的分寸拿捏。

这一点就像我们在网上买东西看评价一样,好坏评价都一大堆,你如何在这些错杂的评价中去分离出客观的种子呢?我想这也是一种能力,单纯的看好评率是远远不够的,投资中对产品的调研也是这样,即便你随便你使用不错的扫地机器人,也有两派极为分化的观点,我在调研阿胶期间,这种分化要更为严重,有人说好有人说坏,那它到底是不是好产品呢?又好到什么程度呢?有没有可分辨的方法论,还好我也总结出了一套心得。

心得之一就是不要去调研非用户,不要听不是用户的人怎么说,你问乞丐对1000一粒药怎么看,他会说那是作孽,我之前也曾踏入过这个误区,你会发现,很多不喝酒不应酬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烟酒,那些黑中医的从来也都不是中医用户,所以这些人的想法不那么重要,除非它可以大幅影响用户群体。

其二就是着重关注产品的用户留存率及重消率,看看稳定使用的人多不多,你会发现,有些人一直在喊产品不满,但就是离不开它,就像有些人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但打死都不会分手一样,如果我调研一家餐饮店,我会着重去看它是否可以持续沉淀下更多的稳定用户,而不管那些不会二次消费的人如何去黑。

其三,调研数量要庞大全面,要分散不要集中,你要跑到苹果粉里去调研苹果,肯定都是好评价,跑到中医黑里去调研中医,也肯定别指望多好,我见过不少人在调研产品评价时,随便找身边的人一问,一看评价不咋滴,立马就放弃,这无疑就是太过了。

其四,如果条件允许,让自己成为用户,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验产品,我们才更有发言权,否则也只是在揣摩别人的看法中去判断产品,你问上十个人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不及你跟他交往的看法更真实。

对于产品好坏的分寸拿捏,我相信做到了以上四点,我相信基本上这个分寸不会太偏。

11.时间维度上的拿捏

比如在发生事件之后,我们需要对该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时间要有一个拿捏,像双汇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疫情对上机的影响等,我们除了定性分析事件性质之外,还需要探讨它们的影响周期,是三五年,还是五到十年,亦或是长期持续影响,我们一旦把这个分寸拿捏的太过,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操作。

就像之前有朋友说,一个产品在未来如果不被看好,但当下被文化所保护,那应如何去把握这种投资,答案就是看文化的周期,千万不要因定性一棍子打死,这里就涉及到了时间维度,也是我们经常会忽略到的一点。

至今我还记得之前一朋友跟我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你有没有想过,别看你研究这研究那,你研究的这些产品迟早都会消失和被替代的,不信你看一看20年之后的电视。朋友的话让我反思到一个问题,他说的的确没错,我们所研究的很多东西可能在未来都不复存在,所以我还要拿捏时间这个维度,当一个行业的景气度可以持续几十年时,我为何不可以用十几年去参与呢?

对时间周期的拿捏,给了我们持有的耐心,如果我认为某事件的影响周期只有3年,那我在内心早就摁下了3年这个耐心键,我会耐心的持有三年并在中途加仓,但如果这个影响时间的预判出现大幅偏离,比如你认为是3年,结果却持续了五年,那我们的耐心就会被耗尽,信心也会崩溃,操作会一塌糊涂。

对时间维度的拿捏是最难的,因为他是面向未来的,要比去分析事件的性质及影响程度要更难预判,比如试问,非瘟会持续多久,高猪价会持续多久,当下多久会走出低峰期,康美对投资者的影响会持续多久,酱油的景气期会持续多久……这些问题的难度都要高上很多等级,有时即便最大化定性也会跟事实相差甚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唯一能弥补的,就是最大化理解企业当下最近两年的形势,力求走对当下,提前看对一两年,就可先于他人下车并避开风险。

所以,在分析时中,我们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维度这个重要的因素。

12.拿捏“变化”对估值的影响程度

这一点的难度因变化的性质而异,我们都知道,企业的经营是动态的,外部环境也是一直都处在变化中,每一个事件和内部经营上的变化,可能都会对估值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何去评判它们,对价值影响程度的合理拿捏也是一种能力。

比如海天产能增加一倍,估值会增加多少,猪周期中枢上移10%,牧原估值会提升多少,片仔癀养麝对其价值影响多少,医药集采政策对信立泰估值影响多少,年份酒规则的推出对舍得的估值推动又是多少,分众跟阿里合作又对其提升多少,龟龄集中的配方成分替换又会对其估值影响多少,苏泊尔的股权激励计划对估值又影响几何,恒瑞某个品种的研发失败又减少了多少透支的预期,煤炭价格上涨又提升了多少长期价值,供给侧改革下的行业洗牌对化工企业的估值影响几何……这每一个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都需要我们去拿捏,绝非是拍脑袋那么简单的事。

事实上,一家公司在同一时期不可能只发生一件事件或变化,更多是企业内外部多个因子的变动,由此,实际的分析拿捏就要更为复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变化的合力,这就得考验我们对很多个变化同时拿捏的能力。

13.对竞争优势的拿捏。

我们在谈竞争优势时,经常会做出“某公司具备竞争优势”的评价,但如果把几家企业进行对比呢,这就考验我们对企业竞争优势力度的一个拿捏,也就是说,虽说都很厉害,但厉害的程度却不同,其实这就涉及到对竞争优势进行量化和分级的问题,对此我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出“护城河保护系数”,根据个人理解,从一颗星到五颗星进行评级。竞争优势一旦拿捏到位,对我们的仓位分配也有很大的加持,我见过有些人因为过度高估了某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投入较重的仓位,导致吃了不少亏。

以上是个人所经历并总结的在投资中所需要用到分寸拿捏的地方,投资不是做数学题,没有标准公式来套出具体的答案,正是由于它需要我们在各个维度的拿捏,所以也正成为了它的艺术之处。

关于定性和定量,我之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定性解决方向和性质问题,定量解决买卖点问题,但事实上,在我看来,投资中的定量其实就是分寸的拿捏,折现率、增长率、以上十几个方面哪一项不需要拿捏呢?哪一项是可以通过套用公式来解决的呢?没有。

分寸拿捏的是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企业的立体理解是否深刻及客观,这种“深刻的立体理解”就像是我们的免疫力,可以控制拿捏我们身体的每一项指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更会在我们身体环境发生变化或受到外部影响时,去及时修复调整。

而认知是分寸拿捏最好的免疫细胞,认知分为死认知和活认知,前者是固定死的一些知识,包括会计规则、企业信息等,这是我们必须要打牢的基础地基,不要小瞧死认知,很多人缺乏的就是它,没有它我们的活认知就无法激活,事实上,只要把死认知都掌握透彻,足以可以捕捉一些套利机会,我的很多套利都是这样。

而分寸的拿捏主要靠激活后者,我将其称之为商业智慧,这也是优秀的投资者应有所作为的地方,活认知没有固定的答案,投资的艺术之处也正源于此。

操作方面:套利账户上周五减仓大部分同仁堂,两年盈利1.1倍左右,基本上达到了套利预期,资金另作他用,如上所述,过去半年在调研跟踪一家几十亿的企业,为未来的可能性机会预留出资金仓位。

套利账户过去两年,运气使然,表现还算不错:网易黑鸭众安舍得兖煤同仁,每一只都有至少一倍甚至几倍的盈利,所有买卖记录都为公开公示。当前套利账户还有阿里巴巴等,如有新的买入操作,届时会发布,仅为记录个人操作。 @今日话题   $同仁堂(SH600085)$   $舍得酒业(SH600702)$   $兖矿能源(SH600188)$  (首发伯庸智库)

精彩讨论

桃子卖没了2022-01-19 20:08

做股票真的没有这么简单,我炒股也已经有十来年了,也早已经不需要工作了,我研究过基本面,技术面,混合性投资方法,对各种方法非常熟悉,比如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索罗斯的反身性投资,道氏理念等量价时空位研究。

简单说一下我目前的思路吧:
首先我会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作为底层的选股逻辑,会选择业绩面非常好高ROE的公司,并且已经有非常好的护城河的公司作为打底,比较说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等等,

然后的话再通过人性的弱点,通过索罗斯的反身性的原理,在它大跌的时候进行加仓买入,越跌越买,然后的话在上涨的时候进行慢慢减仓。

当然我也会运用技术面做一些趋势性的投资,小仓位玩玩,主要的话运用量价分析,以55均线作为生命线看趋势,5日线作为短线把握买卖时机,并且一定会要仓位要分配,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要分散投资,分散风险。

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可以说是每天至少十来个小时在学习研究,成绩还不错了,我早不工作。
现在除了每天研究股票总结方法,剩下的时间我会空出来体验生活,比如每天我会去街上人最多的地方,安静的坐下来感受这人来人往,有时候想想人这一生也很可悲,为了几个碎银子都在奔波,最后还是归于尘土,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

今天悠闲的逛街的时候,我碰到了我一个大学同学,眼睛里面明显没有光了,都是因为生活磨平了我们的菱角,曾经的梦想不在了,我们聊了很多以前的往事!

一个学校出来的,当时最好的哥们,我能看得出来他过的并不好,我也很同情他,但我没法帮他,因为每个人都要走自已路,自已选择的路也只能自已走完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我你怎么就能看出他过的不好?
其实这很简单,因为他只往我的碗里放了1块钱。

炒股亏钱卖狗子2022-01-18 14:50

雪球上目前看到最有体系和智慧的投资者

油鸡亚麻摩托2022-01-19 19:50

我去…这表达能力真是一流了,即便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也无法做到语言组织得这么好

守拙用笨2022-01-19 13:34

把伯庸老师这些年所有的写作材料整理成打印稿了,好东西要慢慢读。用半年时间精学@吴伯庸

快影疾风662022-02-19 12:03

吴老师我想请问一下,您当时好像预期这是一笔大概年收益十几的投资,为什么您能拿到2倍,而不是两年20%到30%出局?@吴伯庸

全部讨论

2022-01-18 14:50

雪球上目前看到最有体系和智慧的投资者

把伯庸老师这些年所有的写作材料整理成打印稿了,好东西要慢慢读。用半年时间精学@吴伯庸

2022-01-18 18:17

所以才要化繁为简,赛道的选择最重要。股票市场的标的浩如烟海,并不是每个人都如吴兄般有如此高的技能和认知去了解方方面面。一辈子做好一个赛道。精选这赛道里面几只个股,足矣。很多人骂林园骗子,是不是骗子我不知道。但林园就是坚持,嘴要吃的,能成瘾的,重复消费型的,食品,饮料,白酒,医药。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赛道。任你元宇宙,芯片,AI, 炒上天,也懒得看你一眼。

深度好文,我已经把吴老师1000多万字的文章全部打印成册,准备每一篇好好研究下

伯庸老师好,我是您智库精品学员。春节期间抽空看了您的微信公众的文章。关于兖州煤业,写道“当时买入的价格不到5元,中途曾被套40%”,今年清仓卖出,获利2倍。另外还看了您新浪博客关于投资中止损的文章。我想问的是您在持有兖州煤业的过程中,股价走势出现了和您投资的预期背离,您是否考虑过止损出局观望?还是不论走势如何,只要套利的逻辑,投资的逻辑没有发生改变,您就继续持有?希望得到您的回复。

2022-01-24 18:32

如果不是艺术,投资就有规则,如果有规则,掌握规则的就成了收割机,如果收割机多了,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所以只能是艺术

2022-01-18 17:56

投资的关键决策(买和卖,选股等)的判断定性远多于定量:1)定性的东西变量很多且会不断产生新的变量,每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会不断变化;2)还会涉及更复杂的人性,而人性还不只是自己是所有交易参与的人。所以投资决策判断难以用统一的一套东西来概括(比如投资麦克斯韦用麦克斯韦方程统一电和磁),既需要知识专业度、大局观、结构化思维、懂人性,还需要运气和缘分,即很有个人色彩的艺术。这也是投资很难传道授业的原因,本因不是外,是内,即自己。

2022-05-27 15:34

投资是一门艺术,投资是对买卖点的拿捏,对生意模式的拿捏,对估值分寸的拿捏,对公告和事件的拿捏,对仓位管理分配的拿捏,对企业战略的拿捏,对管理层品性的拿捏,对产品属性与投资关系的拿捏,对投资和投机分寸的拿捏,对产业或行业在时间维度上的拿捏,对竞争优势的拿捏........

2022-01-19 09:21

这才是多思维角度考虑问题,需要认真学习
另外,老师套利的五十亿的股票是哪个啊?

2022-01-18 20:27

做到客观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认知)的问题,你认知残缺,即便主观上再想做到客观,也无济于事,反之,你拥有了系统认知,无意间我们的评价就接近了客观。企业就像我们的朋友,在发生事件时,你对事件了解的越清楚,你就越知道你的朋友到底是什么人,你应该知道,在把信息了解清楚之前,你怎么想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