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掰碎折现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38回复:26喜欢:197

@今日话题$长江电力(SH600900)$$上海银行(SH601229)$$分众传媒(SZ002027)$上节在绝对估值过程中,留下一个词,有些朋友还不太理解,就是折现率,本节咱们就来打紧这个螺丝帽。

如果单纯的说折现率的定义,或许有些抽象和难懂,这里咱们直接绕过概念定义,直接进入本质。

先吃盘缠炒栗子,我备选了几个案例,但最终还是选了这个,我觉得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更阐述清楚,假如你今年过年放10天假,等到你马上开开心心要离开公司时,突然你老板告诉你说:小王啊,能不能商量个事,今年公司需要有个人加班,你看能不能明年给你多放1天假,这样可以吗?

试问,如果是你,你愿意吗?我想基本上都不会愿意。

这里老板给你开出的条件,就是用明年的11天换你今年的10天,那么折现率就是10%,11/(1+10%)=100,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愿意,为何呢,有三大原因:

1.因为我们今年放假需要很多事需要办,比如需要回家看望父母、跟朋友聚餐、跟情人约会等,这是你明年给我多一天也解决弥补不了的事。2.最重要的是,我都起心了,你在给我说那个,我的承受的心理代价是很大的,我需要极力说服自己去适应这个突然的改变。3.明年的不确定性,今年的事都说变就变,谁知道你明年又怎么样呢?

我们先说第一个,说白了,就是机会成本,因为我如果接受了你的要求,今年加班,那么我就没办法去做一些今年已经安排好的事了,我就失去了这个机会,这叫机会成本,注意,而当未来的回报率不足以覆盖这个机会成本时,那么咱们就不会答应。

这也是我要说的折现率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它包含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机会成本越高,你的折现率就会越高,比如说你今年约好跟一刚相亲的美女模特去度假,那么你一旦爽约,被别人抢先,那估计对你而言,你损失的机会成本就太大了,这时给你加多少钱,加多少假期都补不回来,这叫什么,这就是机会成本决定着折现率的底线。

假如你穷的叮当响,连火车票都买不上,你巴不得多加几天班呢,那老板给你提这个要求,估计你就会答应,还得多谢老板给你这么好的机会,这时你即便加班,你损失的机会成本就不大,由此呢,你的折现率的底线就不高,老板给你的10%的折现率你就很容易接受。这些只为说明一点:折现率必须要高过机会成本,对我们而言才算正常,机会成本是折现率的底线。

好了,栗子吃的差不多了,聊完生活,咱们再打通投资这环,刚才说的是假期,如果把假期换成是说钱呢,这里钱的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利率,说白了就是国债利率,因为如果你连政府都失信的话,那么以政府信用担保的银行利率估计也是白扯,所以说,你甭管把钱投到哪,哪怕借给你的朋友等,你第一损失的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无风险国债利率。

所以说,你的折现率多少不说,你起码不能低于国债利率,因为这是你本应该可以得到的,而咱们投资讲究的就是一个对比,否则,国债你一直投,也是持续的复利啊,但为何没有人因此而发财,因为它的利率太低,所以,这一点咱们明白就可以。机会成本说白了就是金钱本来应该有的时间价值。

再说刚才的第三个原因,说白了就是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我们对对方的许诺摇头拒绝,俗话说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而且,这种事的风险越高,不确定性越高,对我们而言,会天然的降低期望值,请注意,这是我们人类自动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行为,更是一种安全边际,也就是说,倘若对方说明年多给你3天假,那么这时你心里的期望值在1天时,估计你就会答应,这就是折现率。

也就是说,这事越不确定,我们越要高折现,比如刚才说了,领导许诺你2天,那你要折现到现在的话估计只有一两天,因为你利用了高折现率来为自己留出安全边际,同时这也是降低期望值的行为,到时候如果领导真的只有给你2天假,那么事实上你是不吃亏的,因为高折现率已经为你留出了心理缓冲的安全边际。映射到投资上,就是你预期企业增长40%,但留出了20%的折现率,那么即便到时候只有20%的增长,你也不会吃亏,这里要明白一点,确定性越不强,折现率就应该越高。

还有我们要知道的一点,就是确定性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的高收益都需要高折现,不过拥有这个能力圈的人着实不多。举例说明,假如你非常了解你的领导是一个一言九鼎的人,那么在你心里,既然他开了口,并且承诺给你多给你两天假期,那么这时你的折现率就应该降低,如此,你就能很容易抓住这个机会,为何呢?因为你透过折现率所计算出来的内在价值是远远高于你的期望值的,那么这时,你就会很容易下手,也就是说,低折现率放宽了你买入的条件,将这个买入底线下移了。

也即,如果你觉得领导的话的确定性不够,那么你会利用高折现率,这时得出的内在价值可能是只多个半天,而你的期望值是1天,那你就会说no,但如果你觉得这人一向是一言九鼎,那么你自然会使用低折现率,不用问为什么,这是我们心理的自然反应,你用低折现计算的结果就是内在价值要更高,可能放假会多个2天,而你的预期是半天,如此,你会很开心的买入,开开心心加班。这事映射到投资中来也是同一个道理,同一家公司无所谓你对他的折现率是多少,或者它应该拥有的折现率是多少,这是错误的思维,而是要知道,所有人对公司的理解是不同的,由此这种折现率就是因人而异的,它不存在说一定要有一个科学上固定折现率。

比如你朋友开了一家公司上市了,你本身很了解你朋友的公司,而且也很认可你朋友的为人,所以你认为它利润翻个五六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你对它估值时,就会采用比较低的折现率,比如5%,这时假如你折现后的内在价值为100亿,而市场的价值有70亿,那么,你在70亿时就会开开心心的买入了,但是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可能在对企业的发展上,就没那么有信心,那么他们就会采用10%的折现率,这时计算出的内在价值可能为50亿,那么当市场70亿时,他们就会认为太高了,所以他们会继续等待。而公司倘若果真如你所预期的,你会看到股价欻欻向上涨,那么几年后你也会获利颇丰,记住,戴维斯双击的实质,影响的只是折现率,说白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变了,这时你是大赚的。

但问题是,那些觉得70亿过高而没有买入的人,只能干瞪眼涨上去,试问他们没有赚到这笔钱的原因在哪里吗?是他们的折现率用错了吗?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使用跟自己能力圈和理解力想匹配的折现率,而区别只在于你们理解力的差异所导致,你的理解力不够,只能高折现率,但市场上的理解力都比你强,于是他们采用低折现率,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股价在那个低折现率的位置会有大量买盘,由此你是等不到股价下来的。从这个角度说,市场的博弈在本质上是理解力的博弈,买点的博弈在本质上也是理解力的博弈,理解力通过影响折现率进而影响每个人对于市场的内在价值的看法,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承接买盘力度。我谈这些,只想说明几点:

①公司没有固定的折现率,它取决于我们的理解力。

②买点的博弈在本质上是理解力的博弈、折现率的博弈。

③理解力越强,则折现率理应越低,内在价值就会越高,就越会给我们买入的机会。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股价不够,理解力来凑,为何很多高手会在相对高位买入而不会被套,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企业较强的理解力导致他们采用了较低的折现率,由此其买入的价位条件就会降低。但要知道,对企业理解透彻的人着实不多,能预测未来的人在娘胎里也找不着,我不相信,你能确定一家能持续五年增长40%,如果有人能确定,那么他就有能力买在高泡沫也能赚钱,所以我们还是扯点实在有用的。

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增长率越高,折现率就应该越高,这是咱们要定性的一点,所以,既要有预期增长率,也要有相应的折现率来对之框架住,所以增长率和折现率之间也形成了几种类型:

①最好的类型是高增长率,低折现率。

②最差的一种类型是低增长率,高折现率。

折现率除了跟我们的理解力的强弱有关,还跟公司本身的生意模式、永续模式、竞争优势、管理层、公司文化、财务杠杆、公司的复杂程度、周期性等直接相关。这所有的因素都在影响一个点,那就是公司未来风险的程度,无疑,那个各个因素较好的,其确定性相对要更强。

比如,在同样以现金流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估值时,那个生意模式和竞争优势更强的,理应享受更低的折现率,由此即便在同样的利润条件下,它们的内在价值也相对要更高,这也是那些龙头公司可以享受估值溢价的底层逻辑所在。

比如上节咱们在智库精品课程也讲到,同样是电力公司,水利发电的模式就要比火力发电模式折现率要更低,因为它的模式优势更为明显,同样是成熟类企业,水电公司就要比高速类公司折现更低,因为它们行业本身的模式竞争优势等因素是完全不同的,这导致它们在未来的风险变量也是不一样。一般来说,风险性公司折现率通常在15%左右,周期性公司在12%左右,稳定性公司在10%以内不等,总之记住,折现率跟两点有关:理解力和公司本身的模式属性。

有人说老巴估值折现率就用国债利率,为何老巴用这么低的折现率呢,还是这两方面,他本身对企业的理解力很强,而且都是控股去买,其次,他所买的行业公司都属于大消费稳健类,这两个因素促成了他在采用折现时敢用国债利率,但像小白可别照猫画虎,否则要出大错。以上这些梳理起来,我们就知道了折现率的构成:机会成本+风险溢价

基于以上这两个因素,咱们也自然就知道了一点,金钱机会成本的增加,也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以及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会使得折现率也会增加,我们也就明白,为何在利率下行期,有些企业反而会股价上涨的原因,比如长电等

也会明白,为何有些公司困境反转之后,估值提升的底层逻辑,无非是人们对企业的风险看法发生了变化,导致其折现率下降,内在价值提升。我们经常说估值是一门艺术,并非是一门科学,重心其实就在这里,艺术是没有绝对答案的,科学是要有一个准确答案的,而这,像极了折现率。

拧完这个螺丝帽,下节继续在智库谈绝对估值的第二种模型。

全部讨论

2020-01-14 02:52

对于理解力影响折现率,稍有不同的看法供商榷:在分母上的折现率是用来贴现分子的现金流,所以必须和分子的现金流的风险特征相匹配,比如分子用FCF, 分母用WACC, 如果分子用FCFE, 分母用Re。风险包含很多因素,并不一定我理解越深,风险就可以cover 越多。老巴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两个原因,第一,行业,基本都是有稳定现金流的行业且风险比较低 (苹果可能例外),第二,现金流在他的测算里用最保守的,相当于给分子打过折了,所以用较高的折现率或者较低的现金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接近的,这样至少不需要像小分析员一样5斤哼6斤的去算什么WACC。对老巴这种级别的来说,高屋建瓴的看商业模式,同管理层勾勾兑兑,调配调配资源,比用什么估值模型更重要。

2020-01-14 05:45

领导说今年不休假了,给三倍节假日工资(国家法定)。答应了,我过年不回家了,等到时候有事,请假扣工资,我还有结余。无风险套利。

2023-09-17 22:14

转发-折现率

2020-01-14 20:51

说复杂了 其实就是同样折现率下 确定性的现金流给与高倍数的估值

04-10 05:37

02-11 13:05

折现率跟两点有关:理解力(问号?!)和公司本身的模式属性。
有人说老巴估值折现率就用国债利率,为何老巴用这么低的折现率呢,还是这两方面,他本身对企业的理解力很强,而且都是控股去买,其次,他所买的行业公司都属于大消费稳健类,这两个因素促成了他在采用折现时敢用国债利率,但像小白可别照猫画虎,否则要出大错。以上这些梳理起来,我们就知道了折现率的构成:机会成本+风险溢价
基于以上这两个因素,咱们也自然就知道了一点,金钱机会成本的增加,也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以及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会使得折现率也会增加,我们也就明白,为何在利率下行期,有些企业反而会股价上涨的原因,比如长电等
也会明白,为何有些公司困境反转之后,估值提升的底层逻辑,无非是人们对企业的风险看法发生了变化,导致其折现率下降,内在价值提升。我们经常说估值是一门艺术,并非是一门科学,重心其实就在这里,艺术是没有绝对答案的,科学是要有一个准确答案的,而这,像极了折现率
作者:吴伯庸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2023-06-08 21:00

你估一个公司,我想和你比试比试

2023-06-06 14:57

学习了

2023-03-20 08:52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