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风波背后,挖一挖厦门“臻华府”的延期风波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24喜欢:21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平安信托“暴雷”的事情。现在自媒体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关于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这只是平安信托旗下一个产品,而且规模不到8亿,占平安信托总资产的千分之一。说暴雷有些过了。这就类似银行贷款的不良一样,哪有放贷不产生不良的。

其次,这个产品的投资标的是房地产项目,按央行去年出台的《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规定,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存量融资,是可以延期1年的。所以,平安信托这个产品延期是监管认可的,与传统意义上的违约略有不同。因此,截止目前,还谈不上这个信托违约。当然底层资产涉及正荣,想足额对付也难。

三是信托产品本来就不是刚性兑付产品,如果平安信托没有明显信息披露问题的情况下,投资人不能以刚性兑付作为维权的理由。就像炒股的人,亏损了绝对不会找上市公司维权。当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问题则另说,我倒是希望股民针对信批有问题的股票进行维权,可惜这样的股民几乎看不到。信托投资人应该有契约精神。

不过某种程度上说,平安信托风波,更多暴露了行业的一些问题。很多投资人对信托等资管产品合同条款、风险分类、净值变动、投研能力的重视程度和辨识能力较为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和透明沟通,尽最大可能维护市场稳定和客户利益。

这次平安信托延期的产品是“福宁615号”信托计划。

从公开资料看,该信托计划成立于2021年9月29日,募集资金7.72亿元,以股权的形式投资厦门市荣璐置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从而间接投资厦门联正悦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臻华府”项目。该信托计划的存续期为30个月,2024年3月29日为信托合同约定的到期日。截至目前,存续信托规模为7.72亿元。

福宁615号”信托计划延期的原因是,标的项目去化速度较慢。截至公告日,“臻华府”累计销售218套(住宅21套,商业7套),收到销售款5.23亿元,去化率约为21%。

这背后主要是受到房地产行情下行的影响,房企普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针对这个事情,之前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过《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对前年11月出台的房地产“金融16条”中的部分政策进行延期。

通知里明确提出,对于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存量融资,可以允许其多展期1年。也就是说,“福宁615号”信托计划的延期是符合监管规定的正常操作,并不是突然间的“暴雷”。

下面针对关注平安的投资人,我说说这个事的影响。

从规模上看,“福宁615号”信托计划的规模仅不到8亿。而从中国平安财报看,截至去年年底,平安信托受托管理规模高达6625.03亿元,占比不到0.12%。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延期对平安信托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市场如此关注平安一个信托产品,背后是对平安信托在地产投资方面资产质量的担心。

这两年,平安信托严控涉房类信托产品准入,房地产信托规模大幅压降。目前房地产信托规模占平安信托整体资产管理规模比例约为1.6%。因此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产品去担心平安整体信托的资产质量。

另外,对于这个暴雷产品,我觉得还好,2021月9月份,地产危机还没有爆发。不能因此怪平安的风控不行。

总体上说,从过去的经营表现看,平安信托业绩在同业中一直表现不错。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信托实现营收30.85亿,净利润15.92亿。截至2022年底,平安信托资产管理总规模达5520亿元,同比增加907亿元,增长率为19.66%。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证券投资类信托等业务规模净增长近2000亿元。而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信托经过利润在20亿元左右。

另外,有信托违约,我认为不算坏事。

作为一种投资产品,信托主要就是把钱交给信托公司,参与大型投资项目,有着高风险、高风险的特征,比如2018年三季度,房地产信托不同期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全部超过8%,最高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已达8.85%。这么高的收益,还想刚兑,哪有这么好的事。

关于信托产品不保本,监管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也就是说,买信托就和买股票一样,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只要平安信托在信息披露方面没有缺漏,投资人不能以刚性兑付作为维权的理由。

这个事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信托行业投资人教育不充分的问题。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理财、信托产品都有着刚兑的认知,导致很多投资者对产品净值化、资产配置、长期投资等理念接受程度仍然较低,对资管产品合同条款、风险分类、净值变动、投研能力的重视程度和辨识能力较为不足。

从目前看,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监管部门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和透明沟通,尽最大可能维护市场稳定和客户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说,平安信托的风波,对很多投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教育。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平安银行(SZ000001)$

全部讨论

04-15 11:22

跟我经手的中航信托的一个信托计划类似,合同写明了9.1%的收益率,在我们的防范非法集资的宣传中这都涉及非吸了。不能光见吃肉的时候,挨打的时候也得受着的。

04-15 00:27

你这样分析就得出问题不大的结论了吗,有点不能服众哦

很明显,有人要把水搅混,乘机做空

请问1.6%的资产占比哪里得到的?

说的对,市场化,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刚兑,其他信托刚兑那是人傻,投资者也应该自己评估风险,就应该按合同办事。说一千道一万,后果是这个信托公司持续价值瞬间归零,可以用清算价值评估估值了,不能再用pe那些过时的估值方法了,因为没有那么多心智成熟,风险认知清楚的优秀投资者再买他的信托产品了,是投资者不配这个伟大的信托公司,都怪投资者跟不上他们高瞻远瞩的成熟的市场主义精神,投资者是应该感到惭愧了。

04-13 20:49

椰奶啥都没捞到,下降评级,夸大平安风险,我怎么觉得就是为了做空

04-13 17:58

在哪都一样,资管型信托不保本,不刚兑,这点意识要有的

04-13 17:09

平安信托太大了,没哪个企业能保证信托100%会赚钱

04-13 17:06

应该是前年吧,有一个朋友也是极力推荐信托,记得那时他说的收益还不止八个点,是12个点,厦门国企背书,还说是刚兑,我媳妇跟我念叨了好几次,每次她说,我就“嗯嗯,诶诶”,也不说不买,也不说买(省得吵架),现在看,当时真买了,现在就很有可能很被动(当时说的信托的资金大部分使用在地产项目)。学了二马老师课程一年多了吧,一句话我印象很是深刻,大概是:不要信别人怎么说,信逻辑。现在分析起企业或者方方面面,比以前敞亮多了。当然二马老师课程能提供的可不止这点,内容丰富着呢,为此,我得感谢二马老师,感谢!

不是一家房地产这样,没必要做延伸,投资有输有赢,现在又不是注定了,看样子还能拿回来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