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哥很懒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8喜欢:34
换个说法,足够赚钱并且能随着时间增长越来越赚钱的生意逐渐在减少。以前经常看到的实体店有烟酒店,服装店,小超市,发廊,按摩店,早教中心,教培中心,地产中介…

热门回复

如图,中国从2010年存量大概0.5-0.6亿方左右购物中心面积,增加到22年5亿平方面积,增长近10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有些人说,我怎么感觉减少了,那是你眼睛出了问题,不能理解商业的变化,就这么简单,人口数没增加,人只会出现在固定的物理空间,一边人多了,另一边就人少了,市场会变迁,只看点去解释面,盲人摸象。
集合性商业街盒子,在切割全市场的份额,因为这是一种更高效的商业模式。

感觉这个东西,不值钱,投资是要剥离感觉,数据能体现很多东西,人的记忆非常不真实,而且基于采样点的偏离,也非常大,靠感觉,是非常不理性的。
市中心某个商业点,客流量下滑,很正常,很多城市都有这个变化(城市骨架都在扩张,交通的延申,导致多中心化普遍出现),但动不动10倍就来了,这显然是白日梦。

中国近十几年,处于城镇化最高速区间,规划都是按车行尺度来的,大尺度空间,开车+轨道交通,对步行街极为不利,它都是规划好的商业中心节点,人的步行体力被节约了,靠交通配套,然后体力在室内步行街盒子释放,因为这个效率更高。
几百个商铺,用电梯连接,直接能连到停车位,和地铁站,大多数人,没有想过体力这个事情,传统步行街,对人的体力是极为不友好的,所以,从省力的角度,室内盒子步行街更高效,和外卖道理差不多。

人在哪,商业就在哪,除非线上化,能有限跨越物理的距离,比如美团和盒马,能把一些5公里的步行需求吸收进来,传统这些需求,都是门口街铺解决。
绝对的标品,彻底线上化了,非标的杂货,也基本彻底线上化了。
线下要做的,就是感觉冲击大的,需要手去触摸,需要拿起来看,需要鼻子闻,需要人的交互,而且够贵,决策够复杂的东西。
前两天说徐家汇客流量大幅下降那个,徐家汇我相信客流量是有相当比例的下滑,但是徐家汇的港汇恒隆,10年前租金是10亿港币,现在涨到15亿人民币了(我没有还原汇率去对比)。
这个保值,主要是老城区人群是整体财富暴增的,他们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这是线下商业成长的主要逻辑,从整个行业可以看到,租金的主要成长,来自于产品单价的暴增。
单价的暴增,通胀来自于我上边说的部分,再就是重度服务性,需要人去完成的内容比较多,这就适合线下去做,纯粹货物的贸易,线上化比例会越来越高,而且不可逆转。

这是23年购物中心变化,开业398个,关门16个,当然我觉得关门的太少了,不健康,开业的也太多了,不健康。

都是凭感觉讨论问题?

有很多环节可以赚大钱,但大部分不在路边实体店的生意。少部分在路边实体店范围内的往往遭遇无限战争。

奢侈品,汽车这两个比较典型,单价高,服务1V1。

换个品类,比如化妆品,最红的海蓝之谜,还有修丽可,又贵,又增加了气功元素,海蓝之谜门店是有SPA元素,修丽可还直接和美容终端机构合作,就不止是卖货了,按摩手法也是卖点,这里边隐含了巨大的排他性,非商品属性,当然,很多线下顾客,复购会到线上,但是品牌知道,线下这个环节,是极大的壁垒。

如果大家都不赚钱了,路上的豪车都是谁的?我感觉我的邻居都开着豪车[衰]
有时候也挺困惑,会不会只有我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