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7回复:63喜欢:70

灰色周期,才刚刚开始。

2023年,全球动荡,战争频发,美国卡我们一点也没有放松。

而且,基于全球局势,预期中的2024,全球动荡不会停息,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持续化、扩大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中美之间的博弈,至少高科技、贸易和金融的博弈,也超大概率会越来越紧张。

在这种惊涛骇浪的时势背景之下,中国将向何处去,又能向何处去?——这是当下几乎所有人都关心的命题。

对这一宏大命题,我不方便做过多解答。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全球风雨飘摇之下,我们的经济一定要维稳,我们的就业一定要维稳,我们解决美国人卡脖子的高科技领域也一定要维稳。

这一切的维稳,显然都需要资金。

这一切的维稳,也显然都需要有一个主体加杠杆。

这就涉及到我今天直播的主题,到底谁来加杠杆?我们当下的杠杆率(或负债率)又到底是多少?

当下我们的宏观杠杆率(全社会的负债),有两个口径,一个是官方口径超过270%,还有一个是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社科院的口径,我们今天的宏观杠杆率超过了310%。

我认为,后者应该是更客观的,宏观杠杆率包括三个部门的负债,分别是政府部门负债、非金融实体企业负债和老百姓的居民负债。

非金融实体企业的负债,这个大家没有什么歧义。

老百姓的居民负债,这个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歧义。

真正的歧义,只在于当下的政府负债率,这其中,当下中央政府30%左右的负债率,这个也没什么歧义,歧义只在于当下地方政府的真正负债率,当下地方政府显性的的负债率差不多接近70%,但如果加上隐性的(比如地方担保、PPP等),当下地方政府的真实负债率则高达100%以上。

确定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全球局势,以及我们当下的宏观杠杆率分布,我们也就能大体预判2024、乃至接下来三五年我们的加杠杆主体。

经济预期不乐观,加杠杆靠实体企业部门?

实体企业中的国企,这是有可能的,国有企业本身也有保增长保就业的义务。

但是靠私营企业加杠杆,这肯定是靠不住的,去年三五年,私营企业加杠杆最猛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差不多全倒了,要么倒了,要么还在倒的路上。

私营企业,除非预判能力不弱,或者本身别有用心,否则,在全球动荡、经济预期不乐观之下,你想私营企业普遍性的加杠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现在我们的许多私营企业,不仅不加杠杆,而且还或公开或私下的去杠杆、卖资产或是上市公司的卖股票,然后再偷偷摸摸地将资产转移出去,我们看看,去年去新加坡的,今年去日本的,都是些什么人,相当一部分都是私营企业主。

经济预期不乐观,加杠杆靠老百姓(居民)?

这几乎同样不可能。

10年前,我们的居民杠杆率还不到35%,但是现在已经超过7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指望老百姓去加杠杆救经济,这是不现实的。

不仅不现实,事实上,在房价显性下跌之后,老百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了,老百姓的净资产获得感没了,还怎么敢去消费,敢去再加杠杆,现在许多人都提前还贷了。

宏观杠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关键时刻。

现在,靠私营企业,靠居民老百姓都不靠谱,只能靠谁呢?

只能靠政府,靠国有企业。

关键时刻只能靠政府,靠政府维稳经济,靠政府维稳就业,靠政府维稳当下的经济预期。

靠政府,这从全球政府宏观负债率上,也是有点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现在,我们的政府宏观负债率差不多是130%,其中,中央差不多是30%,地方政府直接的加隐性的宏观负债率差不是100%。

130%左右的政府负债率,这个水平,高于现在的美国政府和欧元区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显著高于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们现在政府负债率,事实上仅仅低于日本——日本政府现在的负债率差不多230%左右。

可以加杠杆,但是,可以加杠杆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个人认为,事实上,当下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也仅有再加30%左右的空间,也就是说再加30-40万亿负债的空间——这其中的缘由是,我们不可能像曾经的日本一样,大幅放弃汇率去稳经济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几年我们重大的国际战略,2023年我们陡然放大人民币对外直接贸易结算,这就是一个显性的证明。

2024,我们加杠杆的主体在地方政府。

2025,我们需要通过加杠杆,将当下我们的经济通缩扭转为经济滞胀。

只有稳稳切换到经济滞胀,且人民币汇率相对可控之下的经济滞胀,我们才真正有可能迎来周期性的好转——这,真的很不容易!

再说说最近的市场。

1,红海乱局令石油买家纷纷投入美页岩油生产商怀抱。

红海是中东石油流向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主要通道,承担着全球约12%的海运贸易石油运输。

然而,由于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接连袭击红海过往商船,红海地区的石油运输一度中断,迫使国际石油买家寻找其他解决方案,目前,他们正转向美国页岩油生产商。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降幅超预期,但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录的大幅增长,同时,美国原油出口量激增了137.7万桶/日,达到创纪录的529.2万桶/日。

国际托运人为了防止油船在红海遭到袭击,并且改道绕行非洲也会增加航运成本,如此一来,将船开往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装载廉价的美国石油成为欧盟买家最安全、最便宜的采购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红海乱局最终令美国得利,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美国领导的联合护航行动效果不佳,事实上,不仅原油供应格局受到影响,其他产品供应链,如汽车、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电器设备等也可能受到波及,因为这些行业分工复杂、供应链长,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

2,近期比亚迪宣布亚马逊AWS作为其全球运营平台,所有数据将存储和运行在该平台上。

地缘政治风险正悄悄进入云端,云服务已成为国际化的新孤岛,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云服务商成为比亚迪等国际化企业难以逾越的屏障。

近期,比亚迪宣布选用AWS作为其全球运营平台,所有数据将存储和运行在这个平台,作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急先锋,尽管在国内去IOE化(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进行的彻底,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将面临重逢“IOE困境”。

不要说比亚迪这样的制造商,即使像阿里这样的云服务商,它在东南亚的电商平台Lazada,使用的也不是阿里云服务,而是选择了竞争对手微软的Azure云服务,此外,在美国风靡的Tiktok也是采用的亚马逊的云服务,其数据库则采用甲骨文Oracle。

这种互联网大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凸显了美国科技公司在云端控制力的强大。

美国调查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数据显示,亚马逊是一云独大,占比全球云服务近1/3的市场,微软和谷歌分别占比23%和11%,三家美国企业占据了近70%的云服务市场份额,而排名第四的阿里,说是第四,其实只占4%,绝大部分市场还是在国内,Top8还有一个腾讯,占比2%,其他全是美国服务商。

这意味着,中国大型企业出海,只要跟数字经济有关,就只有美国的“三朵云”可以选择,考虑到谷歌在中国基本没有什么生意,相互牵制的筹码很弱,中企只能在亚马逊微软之间选择。

因此,中国的云服务业务,似乎成为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使用的“全球化孤岛”,然而,这对于现在纷纷要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数据的安身之地成为了一个最薄弱的地方。

3,行业“入冬”,多家CXO企业撤回IPO申请。

近日,上交所官网披露,皓天科技发行上市审核被终止,原因是公司及其保荐人主动撤回申请,此前,上交所已对皓天科技发出问询,但公司未披露问询答复文件。

根据皓天科技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为客户提供CDMO和CRO服务的企业,上市公司皓元医药不仅是其第二大股东,也是其前五大客户之一。

事实上,皓天科技只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CXO行业密集撤回上市申请的一员,据创业板官网最近披露信息,浙江湃肽生物和北京思睦瑞科医药先后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而在上述CXO企业自行撤回IPO之前,主要从事CRO服务的北京诺康达医药在冲刺创业板IPO的过程中,于2023年7月遭到否决,主要原因在于其业绩在两次申报期间大幅波动,且存在信披不规范的问题。

近两年,关于CXO业绩波动的讨论持续不断,2023年12月,CXO行业龙头之一的药明生物下调了2023年的业绩预期,并表示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短期阵痛,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明显下滑,这一情况对整个CRO行业造成了冲击。

尽管许多冠名CXO的企业股价暴跌,但我们认为投资者不应过于悲观,部分企业可能只是错杀,在CXO领域中,过去风头很盛的CDMO领域由于Biotech企业融不到资,砍管线、缩减成本,导致需求减少相关企业股价暴跌,这无可厚非,然而,临床前CRO和临床CRO领域依然势头不减,在行业内卷的背景下,它们仍具有较高的成长机会。

全部讨论

该文章一字不动地抄袭我的作品,雪球的原创保护机制就这么放过去了?@小秘书

很好的一片文章,投资确实尽量不要上杠杆。

01-26 15:10

近期的大幅波动很好的说明了杠杆的风险,你以为3000到底了可以满融了,给你打到2900,给你打到2800,市场先生疯起来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底线是哪里。而杠杆使你把自己交到一个疯子手里不再由自己把控。

01-27 07:54

@C4Cire 这不是抄袭吗

01-27 09:49

之前美股熔断时加过一点杠杆,心有余悸,现在彻底不上杠杆了,戒了。

此文抄袭,一字不差@小秘书

01-27 07:54

转发请备注原作者 @C4Cire

01-27 01:45

有位认识了多年的朋友从2020年50+的成本满仓满融$亿纬锂能(SZ300014)$ 到2021年高点的150多,一直没卖,因为他通过很深入地研究分析数据甚至实地考察公司,坚定地认为这公司是好公司,心里合理市值至少应该到3000亿,然后一直持有到现在结合这篇文章的观点,我都能想象得到心理那种压力。所以我一直很认可老巴的这个观点:如果你懂投资,不需要加杠杆。如果你不懂投资,不应该加杠杆

01-27 20:14

抄袭@小秘书

01-27 08:29

抄袭都不标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