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也有童年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2
我认同前面半句话,来市场就是为了挣钱。后面的话我觉得,价值投资可能是唯一能长期在市场赢钱的方式。
既然聊到了腾讯,那我觉得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用给你多少钱可以不用这个公司的产品来表示公司的护城河。我提问题,再说自己的方案。
腾讯,至少给我五百万,我才可以不用这个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呢?微信既连接工作,又连接生活。腾讯会议是我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软件。不用腾讯家产品的话,我的工作也就丢了。我自己的工作收入折合现在的现金流至少值七百万。
中药作为一个整体,我觉得给我一百万。西药能替代一部分,但是不能替代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对我来说很重要,愿意花钱去买。
运营商的服务,我觉得要至少给个一百万。除了基本通讯服务之外,没有移动数据也实在不便。
燃气,我觉得要给我二十万我就可以不用。现在城市里应该还能找到罐装的气。费用略高但是并非无可替代
作为单个公司的白酒,我觉得不用给我也可以不使用。作为整个行业存在的白酒,给我十万我就可以不喝了。啤酒喝了胀肚子,红酒喝了上头。
当然,思想实验只能反映某个侧面,窥一斑不能见全貌。我自己的生活模式不能取代大多数人的想法。比如我自己给钱也不会用苹果手机,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欢苹果。
但是我理解,被需要就证明了公司存在的价值,被需要的越多,公司也会存续的越久。
最后的最后,对于左侧交易的价投来说,买入被套是一件经常的事,习惯就好。

热门回复

个人浅见,在认知不太够的情况下,少看一些研报以及某些投资类书籍,如果技术不太够的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会分辨不出来那些所谓“知识”中夹带的一些“私货”,从而进行一些错误的交易。
在市场上,很多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你去学习别人,那么他们的上限就是你的上限。市场上模仿巴菲特的人何其多,如果真的想要在市场上活下去,那么你的投资理念必须超越巴菲特,你才能成功。
在我看来,价投的本质都是“时代产物”,如700块腾讯,2500的茅台,688块的宁德时代。
如果真正想要依靠“价投”在市场上挣到钱,那么应该是去买15年200元的茅台,18年50元的五粮液,19年90元的宁德时代,这才是真正的价投。
以23-24年美股牛市为例,英伟达上涨4倍,同期的苹果仅上涨40%,微软上涨72%。
腾讯和苹果、微软没有什么不同,“底层逻辑、业绩、估值”都十分透明,行业高速增长期已过去,没有什么预期。而英伟达背靠ai浪潮,底层逻辑得到改变。
假如,中国在不久将来迎来一波牛市,腾讯再回到700元以上,那我们应该是去找涨幅4倍的英伟达,而不是去买上涨40%的苹果。

如果把市场当做一个游戏,那么我们按照持股时间长短予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隔日超短、中线、长线。
按我的理解,价值投资按照时间划分归属于长线,价值投资核心可以归属大约三类“底层交易逻辑、业绩、估值(情绪交易)”
我们先以“十年后腾讯还在”为论点来简单讨论腾讯的底层交易逻辑。
1.十年后腾讯还在,并且业绩持续增长,估值不断攀高。
2.十年后腾讯还在,打个比方,主营业务游戏不断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夺,如被米哈游、网易或其他服务商抢夺,社交流量被如短视频社交或其他载体类社交抢夺。市场份额下降,估值下降。
3.十年后腾讯不在了。
综上所述,“十年后腾讯还在”,只是买入或持有腾讯股票的股民主观推论,并非客观市场验证,腾讯不过是个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商,是“卖互联网的房子”的。上世纪的柯达,本世纪的诺基亚,今天他的房子卖的好,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房子会卖的好。谁能想到不可一世的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会在短短的几年内被击败呢?腾讯不会这样吗?
综上所述,你真以年为纪元甚至十年为纪元对腾讯进行所谓的“价投”,那么你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
我眼里没有所谓“价投”,如果真有“价投”的话,卖房子的比不过卖地皮的,如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商。因为房子可能今天他家卖的好,明天另外的谁谁谁卖的好,可是地皮一直在那里。
以短线的视角去分析,中国移动经过23年上半年ai题材的炒作,受到短线资金的攻击,股价上了一百,市值超过茅台,但是23年下半年ai题材退潮,大部分个股大幅下跌,可中国移动始终在箱体震荡没有破位,那么证明短线赚钱撤退的资金被中长线的大资金强承接掉了。人家承接掉肯定是为了挣钱,只是等待一个契机上涨而已。

光看花多少钱不用某个产品可能有点极端,比如解释不了航空业的商业模式之差。还是那个老思路,如果有个某某公司同样提供这样一个产品,愿意花多少钱用这个新产品?如果转换成本很高,那么这个老产品大概率有个不错的护城河。如果用户转换成本低,那就看看某某公司搞这个新产品的成本高不高?如果成本高,或者根本搞不了,那也是一种护城河的体现。如果成本不高,那大概率这不是一个好产品/商业模式

中国移动再创历史新高了!原本想买点当长线,一买就大涨。中国移动的筹码很好,长线中线短线都没有风险![呲牙]

中国移动已经破去年前高了,底层逻辑无懈可击,从短线,中长线的视角去看都没有什么毛病,如果我资金体量很大我肯定会买一点,稳赚不赔的交易。

我说的是我想到的一种思维模型,和您说的模型还是会有较大的差别。主要是面对的对象不同,一种是作为客户去思考,一种是作为新进入的资本去思考。
单一的思维模型容易陷入误区。多种模型共同使用,更有可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思路。

买一点就大涨这事,的确让人高兴不起来啊

想起年前山行推60元的中国移动H,我觉得60HKD的股票风险性会小于67HKD的。怎么说呢?我自己是坚定的左侧交易者,可能和我会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有关。下跌中的股票会让我兴奋。

我理解这是一种思维模型。多个模型交织来看,可以更清楚的看清楚这个世界。
如果有公司能剥夺我喝水吃饭的权利的话,我觉得也可以用这个模型。否则就不可以。

您说的很好,我没什么要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