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24学唐习谦计划笔记17-中国巨石系列4:一篇可能错得离谱的估值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2回复:152喜欢:88

210724学唐习谦计划笔记17-中国巨石系列4:一篇可能错得离谱的估值分析

研究巨石已经一个多月了,基本面掌握了六七成,定性基本已经完成。再往下研究就是比较枯燥的产量预计、下游需求分析等细节的东西,这在很多研报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借用一下也大差不差。

最近比较感兴趣的切入点是估值分析,因为基本面研究像是跳绳的一端,估值分析像是跳绳的另一端,只有把这两端都拿捏住,才可能把这笔投资跳起来,至于跳的好不好,就是未来继续学习改进的事了。

对于估值的好奇心起源于巨石周期和成长的讨论。在巨石系列一中就提到了:

另外,谦和兄其实研究巨石很早,能查到的是2020年3月份就在一篇球友文章中有过发言。

在一贯的出手慢的情况下,谦和兄最早是2020年9月30日买入第一笔5%,成本价复权后大概是12块多,经过多次操作后,最多买到了30%的仓位,持仓成本大概14块左右。

也就是说,经历了一轮小牛市,又加后面的大调整,谦和兄仍然淡定的坚持持有并加仓了巨石,那谦和兄为什么那么笃定呢?

怀着上述疑问,我希望得到一些更多的解决思路,最终确定一个自己的估值范围,来指导投资。

我对估值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多方法对比,包括了有网友和前辈的说法,而更多的精力是去了解近十年来券商深度研报里各分析师是怎么给估值的。

不学习不知道,一学习才发现,大家的估值方法真的是五花八门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非常有意思。

作为投资的落脚点,估值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老唐曾经在分众传媒上吃过亏,一个定性差异,估值相差一两倍。。。投资收益、资金机会成本等投资人切身关心的东西,就会相差更多。。。所以这个问题,真的含糊不得。。


估值方式有哪些?

市面上对中国巨石这种周期性又有成长期望的公司,常见的估值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采用的思路是锚定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假设社会无风险收益率为4%的话,市盈率取收益率的倒数为25X。

那么理论上,若是不远超过25倍-30倍的市盈率,理论上讲都不算过于高估。

这种估值法的好处是通用,容易理解,谦和兄目前貌似用的就是类似这样的估值方法。

这种估值方法的问题是对于一些特定行业来说,就有点离谱了,比如现在地产行业出现了些3倍市盈率的股票。。这怎么解释呢。。。假如一个公司一开始买入时25X,跌到3X,就算未来又重新回到25X,那这90%的跌幅几个人受得了。。并且还要考虑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问题,所以绝对估值法,我一直都存有一些疑问。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又分很多种:

历史相对估值对比法

历史估值法还细分为PE法、PB法、EV/EBITDA法等。

这几种方法的内含都是相对于自己的历史数据(5年-10年等),目前所在的相对位置,确定目前的估值高低。前提是估值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循环往复。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如果公司的竞争格局改变了,或者经营状况改变了,如果还用历史的眼光考虑问题,可能会过于保守、或者过于乐观。目前最好的案例是东方雨虹,自从经营现金流、管理层质押等问题改善后,估值完全上了一个台阶。(当然能否持续我并不知道。。)

三、同行业对比法

这是研报里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原理是同行业的公司,拥有同样的行业特性,可以进行对标。

但是这种方法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因为锚定的是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估值,我觉得这并不牢靠,容易齐涨齐跌,自我强化。。。

对于巨石来说,大家常用的行业参照公司是:长海股份中材科技山东玻纤再升科技等。

反正还是那句话,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简单对比,尤其是将参照公司的平均PE给做参照的话,那就十分不靠谱了,不知道为什么专业研究员爱用这种方式。可能是便于大众理解吧。。。

四、类似公司对比法

但是不同行业差异非常大,而且参照物仍然是一个变动的东西,我也一样不太喜欢。

常见的是与万华化学福耀玻璃北新建材东方雨虹海螺水泥等公司的对比。

我觉得这种对比也就是提供一个思路吧,也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

五、重置价值估值法

顾明思议,也就是说如果重新做起一家一模一样的企业,需要花多少钱。也就是所谓的重置价值,用巨石来说,最直接的就是要建起那么200多万吨的玻纤生产线,需要花多少钱。

六、分业务估值法

针对一些业务不够专一的公司,一般用分块估值(分块估值也是用本文所说的方法)每一个业务的方法,最终求和来进行公司估值。巨石暂时用不到这种方法,因为他的业务还是比较清晰的,其他收入不构成太大影响。

七、席勒估值法(针对纯周期行业)

老唐在分众传媒上,吸取了周期行业估值的教训,开始采用席勒法进行估值,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周期性行业的利润是周期性的变动,一般用两个左右完整周期的平均盈利水平,作为估值的依据。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针对纯周期行业比较可靠。但是缺点是无法反应未来的情况,比如像巨石这样的,具有每三五年盈利水平就上一个台阶的公司来讲,就是看着后视镜开车,非常离谱了。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物,算一下最差的情况如何。

八、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法(DCF)&老唐估值法

这个方法就很硬核了,也是专业投资机构普遍在使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其原理是将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算到目前的价值是多少,然后进行判断。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自身的很大缺陷,就是需要假设很多很多的参数,首先就是盈利预测(这个可能已经非常离谱了,不信大家自己查阅历年研报),其次是无风险利率,股权回报溢价率,BETA值,永续增长率等,而且最终的结果受每一个参数影响都非常大,常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叫我家领导手把手教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手动把数字算出来的想法。因为最终那个数字,似乎也并不是太重要。。。关键还是思路和理念。

DCF法确实是最有理有据的估值方法了,也最符合价值投资寻找内在价值的路径。所以,虽然看起来这种方法有点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的味道,但是抛开表皮,看里面,其实他所内含的价值估值原理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好我们有个聪明的唐朝前辈,将我们的DCF法做了简化,只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通过未来三年的预期净利润,就可以将价值通过简单的方法算出来了。稍后我们再在中国巨石上深入展开。详细的老唐估值法的介绍,请自行补课《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唐朝著)


各种估值方法之于巨石

要做估值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一个盈利数据,暂时按照中国巨石2021-2023年净利润50亿、55亿、60亿来计算吧,这个盈利数可能完全错的离谱。。。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暂且拿来先用一下。

一、绝对估值法

引用一个球友的说法是:“2023年合理利润为60亿,给22倍估值,估值1320亿,合理价格32.9元,现价有将近一倍的空间。”

这种算法不得不说,很简单粗暴,诱惑力也很强,三年一倍啊,那还不满足? 

二、相对估值法

1、历史相对估值PE

近十年的PE、PB波动如下:

按照历史PE,18.25倍以下为低估,2023年对应市值1095亿元;28.11倍以上为高估,2023年对应市值1687亿元。

从我目前查阅那么多券商,十多年的研报来看,直观感觉这个估值水平有点略高,拍脑袋给的话,我认为14倍以下为低估,对应840亿市值;25倍以上为高估,对应市值1500亿,合理估值应该在17倍左右。

参考老唐买卖点的设计,合理估值为(840+1500)/2=1170±10%;

买点为1170/2=585亿,卖点为1170*1.1*1.5=1930亿元。

2、PB、PS、市现率历史估值是否还有参考意义?

从市净率、市现率、市销率历史估值来看,当前股价并没有很便宜,甚至是有点贵的感觉,当然这些可能不适用巨石目前的情况,见仁见智吧;

3、企业倍数估值法(EV/EBITDA)

关于这个估值法,可能很多人还没了解过。我查了下,他也同PE估值法一样属于可比法,含义如下:

本来还以为要靠手算了,还好芝士已经帮我算好了,直接引用:

从估值水平看,前三轮玻纤下行周期最底部(2013/6/28、2017/3/31、2020/3/20),公司企业倍数(TTM)均为 10倍以下。

截至2021年7 月 23 日,公司企业倍数(EV/EBITDA)为16.3X,已经高于91.9%的时间,同样显示当前价格同样不太有吸引力了。

4、同行业、同类型公司对比法

如前文所说,个人对此方法并没有太大兴趣,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所以直接忽略。

三、重置价值估值法

按照目前建设1万吨玻纤生产线需要10000万元左右(扣除铂铑合金价值)的投资计算,建设220万吨生产线需要220亿元。

同时,目前公司拥有铂铑合金的价值约为232亿元。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光是220万吨生产线的重置价值达到220+232=452亿元。

这种估值方法只是做个参考,有个概念,不作为主要依据。

四、席勒估值法

席勒估值法席勒法(十年),过去10年净利润分别为:

24.16  21.29  23.74  21.50  15.21  9.83  4.75  3.19  2.74  2.92

十年平均净利润12.93亿,25X~30X=323~388亿,合理估值为二者平均356亿±10%,买入价为356*70%=249亿;卖出价为356*1.1*1.5=587亿;

席勒法(七年),扣除前三年净利润较小年份,净利润分别为:

24.16  21.29  23.74  21.50  15.21  9.83  4.75

按7年平均净利润17.21亿, 25X~30X= 430~516亿,二者平均得到合理估值473亿±10%,得到买入价473*70%=331亿;卖出价为473*1.1*1.5=780亿; 

五、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法(DCF)&老唐估值法DCF法:

1、DCF法

关于DCF法,自己实在是没能力手算,所以先借用下华西证券20191118的研报结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品读: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当时的推演,公司的合理PE为17倍左右,可以记一下这个数字,其余的内容就不是太重要了。

2、老唐估值法:

首先需要描述一下关于老唐估值法适用的三条件,这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

利润是否为真?巨石的利润确实是真实的,这没错。但是,倘若有一天,出现了一个又便宜又好的玻纤替代产品,巨石的玻纤一吨也卖不出去了,可能巨石真的就只能对你说,你看,那一堆生产线,就是你的利润了。当然,目前这样的替代产品,还没有,只有玻纤替代别的材料的份。

利润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从目前的行业态势来看,如果大家都不新增产能,那么每年玻纤需求的自然增长(6—7%的年化增长)将会导致价格上涨,利润可以增长;如果大家的产能与需求同步增长,那么巨石的成本管控能力,仍将持续带来利润的增长;如果大家像2018年那样一窝蜂的上产能,将会导致玻纤价格大幅下跌,导致行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那么巨石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下一轮景气周期中吃到最丰厚的利润,起码5年内,还看不到颠覆巨石发展的破坏性因素。

维持利润增长是否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要!扩产要钱,冷修也要钱。一万吨的新增产能对应约1亿的资本投入。(2021年约需1.2亿)。借鉴一下P180页弘毅资本对巨石当时的投研逻辑来说:“我们最主要的担心是居室的资本开支太大。但如果客户黏性高,而且产品能不断提升附加值,那么资本开支是可以逐步消化的。因为价格有优势,而且服务好,产品质量好。”

按照2023年60亿利润算,25倍合理估值为1500±10%亿元,买点为1500/2=750亿元,卖点为1500*1.1*1.5=2475亿元;

由于不完全满足老唐估值三个基本条件,我个人认为打8折是合理的,即:

买点为750*0.8=600亿元,对应价格:14.99元;

卖点为2475*0.8=1980亿元,对应价格;49.46元;


总结

经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小小的总结一下:

1、绝对估值法的结果:2023年合理利润为60亿,给22倍估值,估值1320亿。有三年一倍的可能性;相对PE估值法的结果:买点为1170/2=585亿,卖点为1170*1.1*1.5=1930亿元;

2、从市净率、市现率、市销率历史估值来看,当前股价并没有很便宜,甚至是有点贵的感觉;

3、企业倍数估值法(EV/EBITDA)的结果:公司企业倍数(EV/EBITDA)为16.3X,已经高于91.9%的时间,同样显示当前价格同样不太有吸引力了。

4、重置价值估值法的结果: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光是220万吨生产线的重置价值达到220+232=452亿元。

5、席勒估值法的结果:

十年平均净利润12.93亿,25X~30X=323~388亿,合理估值为二者平均356亿±10%,买入价为356*70%=249亿;卖出价为356*1.1*1.5=587亿;

按7年平均净利润17.21亿, 25X~30X= 430~516亿,二者平均得到合理估值473亿±10%,得到买入价473*70%=331亿;卖出价为473*1.1*1.5=780亿;

6、DCF法给出的答案:在2019年预判数据的情况下,17倍为合理PE。

7、老唐估值法:经过修正打8折,买点为600亿元,对应价格:14.99元;卖点为1980亿元,对应价格;49.46元;

最后,还是用7509祖传老手绘,给大家展示一幅估值数轴: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下计算结果的前提是,中国巨石2021-2023年净利润50亿、55亿、60亿,这个盈利数可能完全错的离谱。。所以计算结果也很有可能错得离谱。

估值真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反正经过此番梳理,我自己是有自己的答案了,不再纠结于到底是周期股还是成长股,但是在此不写出来妨碍大家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再陆续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至于元芳,你怎么看?

申明:持有巨石,不做推荐

20210728关于历史相对估值的补充说明

如果考虑2021年底的情况,参考 Wind 一致盈利预期,公司当前时点 2021年 PE 为 12.74x,接近历史非负最低值 12.58x;2021 年 EV/EBITDA 为 9.86x,同样接近历史最低值 8.45x,具备安全边际。

从 PB 角度看,参考 Wind 对每股净资产的一致预期,当前时点 2021 年 PB 为 2.73x, 与中国巨石历史 PB 中枢 4.17x 以及近十年来 PB 中枢 2.96x 相比较,已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中国巨石(SH600176)$   

 @谦和屋    @冷兔与胖猴的小窝  

精彩讨论

价值奇点2021-10-04 11:52

基钦周期,本质上就是重资产、存在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极低的工业品行业,行业龙头与跟随者之间,在无法实现共谋前提下的动态博弈必然结果。
       以中国巨石为例,他目前是肯定具有成本和毛利率优势的,但是在“低成本+正常毛利率”和“低成本+高毛利率”的两种战略中,龙头企业注定只能采用前者,即结合行业周期逆势扩张产能,寄期望于通过成本/规模的优势不断地压缩竞争对手的份额,实现行业出清。而行业跟随者的策略也只能是继续扩产能跟随,直到有一方现金流支撑不下去为止。如果龙头采用“低成本+高毛利率”的战略,竞争者就能庇护在龙头的相对高定价环境中,通过“跟随定价”策略获得喘息之机,等这些跟随者规模上来带动成本下降,或者自己搞出来新的技术创新,死的就是龙头自己。
       至于为什么不能实现共谋,原因就在于行业中还存在外资、其它中小企业的大量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在玻纤行业的竞争优势不是以拥有专利壁垒的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的形式出现,而更多地是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导致成本降低、某些领域(如风电)的渐进式产品改进为代表的。因此从整个行业看,行业前三甚至前六都无法长期、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也就无法静态地把持市场份额,像国外卡特尔一样形成共谋的寡头垄断,只能不停地向前冲。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国区应用还处于高速增长期,企业只要找对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子行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还是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中国巨石在电子纱、电子布行业集中力量扩产7628厚布(而不是去争抢薄、超薄市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这种竞争战略截止目前为止仍然是有效的。

       至于什么时候能大家稍微停歇下来,不再盲目扩产,经营好现有市场,专注于技术创新,可能还需要等3-5年以后甚至更长。

我觉得中信证券的那“十问十答”归纳得挺好,特别是对玻纤行业的周期性(特别是巨石的周期性)判断——“玻纤行业是一条具备较长生命周期、且具备成长性的赛道,长期来看需求空间伴随着技术进步持续稳定扩张,但由于生产端具有重资产和供给刚性的特点,在中短期内又呈现出周期特征,进而影响到玻纤价格的波动。”$中国巨石(SH600176)$ $北新建材(SZ000786)$ $东方雨虹(SZ002271)$

懒兔与胖猴的笨牛2021-07-24 19:51

谢谢分享与输出,说实话,收集资料再分析都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感谢感谢。谈一点我的不太成熟的看法供参考:估值其实永远都是一个范围,上下相差50%都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点实在太多了,您谈到的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许抛开某些相对不那么关键的,剩下的必然是核心点了。
我个人觉得这么重的资产(比雨虹、北新这些公司都要重),每年还要持续投入资本换取扩张,每年的折旧数额也不小,让人不是很舒服。
①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点就是周期会随着下游应用的扩张而相对减弱,需求大概率会迎来井喷(新能车、PCB与风电),只要不是强周期,席勒估值法不见得完全适用;
②成本的控制在行业内具有较大优势,三五年看不到被超越的可能,三五年时间一笔投资差不多合适了;
③没啥要补充的了,之前有两篇文章把想说的也说得差不多了。
商业模式我看的多些,估值相对不是那么紧要(主要是历史证明我根本估不准),才疏学浅,姑且说上几句,目前市值我还是觉得很有性价比的了,坐等被打脸

价值奇点2021-10-05 09:39

市场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中长期均衡状态下的定价而反映出来的市场估值,这个概念对于价值投资与现代投资理论(从资产组合理论到CAPM,到APT都是一脉相承)是具有截然不同意义的。@敬畏知止 

在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那里,为了简化问题,是直接把市场描述为一个“疯癫的市场先生”。在有效市场理论中,是把市场描述为一个“全知全能”,通过资产价格充分快速全面反映一切相关信息。这两者在逻辑上根本矛盾与冲突的,前者是价值投资者一切投资哲学的基础,后者是金融机构/大多数专业投资者所有量化模型/投资原则/评价机制的基础。

在价值投资刚入门时,我们被教导要彻底忽视市场,将市场定价看做成完全无效的白噪音干扰,不包含任何有效信息。但其实价值投资的内涵假设是——“市场在短期是无效的,这是我们利用市场先生获取超额收益的基础。市场在长期是却又是有效的,这是我们低估买入后实现价值回归的源泉”,也就是说价值投资并不是完全反对市场的有效性,“市场先生”并不是像我们被教育的那样,“每天都处于癫狂状态”。我们如果真想要在投资领域更进一步,就需要去研究市场,需要去领悟市场,市场价格所蕴含信息中有相当程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市场估值尤其是长期估值中枢是有原因的,理解“市场估值”均衡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市场认知”信息,对我们投资收益率的实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说清楚,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价投都是“着急出家”,没有认真研究过价值投资的发展历史和各派差异和应用限制,往往一上手就直接入巴菲特和费雪的“深度价投”派,对单一个股仓位重且缺乏分散理念和轮动策略,还笃定地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价值投资就应该“忽视一切市场认知”,反而容易掉进“价值陷阱”中去。

因为完全忽视市场认知,不去深入思考“为什么市场长期会给予这个估值水平?”、“未来3年市场估值水平会怎么发展?”这些深层次问题,真容易掉到某些“低估行业+夕阳预期”的价值陷阱中去,还有种例子就是港股,看到估值各方面条件都很美丽,一口气买进去却等了3年价值也不回归,虽然理论上所有满足条件的公司都能实现市场估值的均值回归(类似于“我不管市场如何估值,我只管自己要给25PE”),但其实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是没有这个耐心、或者说没有这个实力等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天的。这也是有些不明白深层次原因,盲目购买格力、万科、平安的“价值投资者”在雪球被奚落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讨论的核心。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想自己应该是讲得非常清晰了,毕竟我平时吃饭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给包括文科学院转专业进来的一问三不知同学,把CAPM模型/三级有效市场之类的原理深入浅出地解释,包讲透讲懂为止。$中国平安(SH601318)$ $万科A(SZ000002)$ $格力电器(SZ000651)$

价值奇点2021-10-04 22:06

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是从行业视角分析企业战略的一种思路。

就是行业龙头现有的竞争优势,大多数来自于成本优势,而不是领先的创新技术,无法形成持久的垄断。这样的成本优势,很大程度来自于产能规模与先发地位,是可以逐渐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的。比如巨石与泰山合并或者形成卡特尔,保持原有产能不变,享受低成本带来的高毛利。这时剩下的重庆国际、三小家(长海股份、山东玻纤、四川威玻)也可以采用“跟随定价”策略,不断地扩张自己的产能,慢慢地缩小自己与巨石的差距,因为巨石有的资金政策等优势,他们一样也有,大家不过就是赛跑中相差了一个或者半个身段而已。如果巨石对他们封锁技术,海外的欧文斯科宁(OC)会在浸润剂、漏板等领域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现在OC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最终他们的产能会慢慢上去,原来在成本、管理、技术上的差距也会赶上来的。

这样持续下去,巨石与泰山的好日子是过不了多少年的。巨石现在最佳的竞争策略,就是不断地扩产能,不断地提技术,最终配合行业供给周期的波动,出清市场。或者让最终的局面变成CR3>70%或者更高的寡头集中,大家才有可能坐下来谈合作。

价值奇点2021-10-04 19:59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说清楚,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价投都没有认真研究过价值投资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限制,往往一上手就是巴菲特和费雪的“深度价投”派,对单一个股仓位重且缺乏分散理念和轮动策略,此时如果不加入“市场认知”这个变量,其实反而容易让大家掉进“价值陷阱”中去。

       因为完全忽视市场认知,不去深入思考“为什么市场长期会给予这个估值水平?”、“未来3年市场估值水平会怎么发展?”这些深层次问题,真容易掉到某些“低估行业+夕阳预期”的价值陷阱中去,还有种例子就是港股,等到了3年价值不回归,虽然理论上所有满足条件的公司都能实现市场估值的均值回归,但其实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是没有这个耐心、或者说没有这个实力等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天的。这也是价值投资在雪球被奚落的原因之一。

       对于上述价值陷阱和港股市场等场景,如果一定要坚持“完全忽视市场认知”,但是又不想掉到坑里,那就要找回祖师爷格雷厄姆的那一套“股债轮动+分散持有不深研+定期轮动”的烟蒂大法,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全部讨论

谢谢分享与输出,说实话,收集资料再分析都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感谢感谢。谈一点我的不太成熟的看法供参考:估值其实永远都是一个范围,上下相差50%都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点实在太多了,您谈到的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许抛开某些相对不那么关键的,剩下的必然是核心点了。
我个人觉得这么重的资产(比雨虹、北新这些公司都要重),每年还要持续投入资本换取扩张,每年的折旧数额也不小,让人不是很舒服。
①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点就是周期会随着下游应用的扩张而相对减弱,需求大概率会迎来井喷(新能车、PCB与风电),只要不是强周期,席勒估值法不见得完全适用;
②成本的控制在行业内具有较大优势,三五年看不到被超越的可能,三五年时间一笔投资差不多合适了;
③没啥要补充的了,之前有两篇文章把想说的也说得差不多了。
商业模式我看的多些,估值相对不是那么紧要(主要是历史证明我根本估不准),才疏学浅,姑且说上几句,目前市值我还是觉得很有性价比的了,坐等被打脸

综合起来,唐朝的估值模型,由于可以套用“三大前提判断”,并且只涉及未来3年的经营分析与利润预测,可能实践中操作性更强。我有个体会:

对于中国巨石这样的企业,可以直接用“(1)预期三年后利润→(2)预期三年后市盈率中枢→(3)贴现到当前时点→(4)计算当前市场价格隐含的内部收益率(IRR)”的模式,也就是“改良后”的唐朝“3年后利润贴现”方式合适些

改良点是,唐朝那种“统一使用25PE作为3年后估值中枢”的方式,可以替换为“根据行业/个股的历史估值区间与未来市场认知”的PE中枢,更适合中国巨石这样的企业。比如市场长期担心巨石的资本投入大、周期性强,自然就难以获得25PE的正常估值中枢,过去多年来中国巨石也一直是这样被估值的。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3年后这种预期如果仍然成立,那估值中枢就定在15PE,再去反推现价买入的3年年化收益率。这样比盲目地先一刀切给25pe,再去“打八折”、“打七折”要更加符合逻辑,也让估值模型更容易整合进“市场认知”这个因素,并能够根据未来经营上的变化(比如周期性减弱甚至消失,比如到达行业天花板失去增长,等等)灵活调整PE估值中枢,从而得到不同假设条件下的估值水平、买入持有收益率HPR。

2021-07-25 20:56

一定要把通胀考虑在内,这今年大宗商品都涨上去,重资产公司反而有利,试问600亿做一个世界领先的玻纤企业,难还是容易。

2021-10-03 09:25

文中华西的DCF估值结果和运用似乎有点问题,个人认为这个17.2PE的结论没有太大指导意义,可以跳过。

1、华西证券当初计算是有问题的,他做得太粗糙了。一个是直接用“FCF=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模糊算法,DCF的合理算法是从税后净利润开始还原,这样中间步骤数据基本上都能在财报中找到,结果也是最准确的。华西这种算法是低估了巨石的FCF,7年的经营期假设也短了点(意思是巨石7年就会达到增长天花板,未来就没有增长了),也会造成估值偏低。

2、可以用DCF估值的市值结论,但直接套用17.2PE的思路是不合适的。DCF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个仅仅依靠企业提供自由现金流量数据,就能够估计企业价值的绝对估值法(当然还是需要预测g和r),DCF结果不受企业每年利润大小、会计处理方法、利润操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华西根据DCF结果给出“按照21年预期利润,该估值对应17.2PE”只是一个卖方写报告的习惯动作,放在DCF结果中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只要巨石的基本面信息没有改变,我们在20年对它做DCF估值,和在21年对它做DCF估值,结果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因为你的经营期假设一般都会往后推一年)。同时,DCF模型中,只要FCF的大小和时间不变,21年的利润调节得再高再低,都与当年估值没有关系。

2022-12-11 20:19

如何让估值最大限度接近实际值的区域呢?方法很多,哪种方法适用性强呢?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应不同的方法吗?

2022-09-28 08:48

我一般是多看些研报,然后取一个相对合理保守的数字,毕竟未来的数字算的再精准,都是凑出来的,所以我不纠结这个

2022-09-16 16:16

去年7月份看了你的文章,买了点中国巨石,赶上行情,小赚一点。按照老唐估值法,是取近10年的净利润加起来/10 * 25pe,然后打个5折做为买点的。

按照2023年60亿利润算,25倍合理估值为1500±10%亿元,买点为1500/2=750亿元,卖点为1500*1.1*1.5=2475亿元;----这个2023年60亿利润是如何得出的,(虽然21年利润已经过60亿了)

2021-12-06 20:36

完全照搬席勒法来对中国巨石估值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巨石作为具有成长性的周期股,目前正处于此轮上行周期的中间位置,对其的估值应包含此轮完整周期盈利能力的预期。观察上一轮净利润上行周期(2017Q1-2018Q3)的单季平均利润5.8亿,下行周期(2018Q4-2020Q1)的单季平均利润为4.8亿,为上行周期的80%。据此,21年净利润估55亿,22年净利润估62亿,23-25年估40亿,16-25年平均净利润为34亿,PE取25,合理市值34*25=850亿对应合理股价21.23元,低估市值34*25*0.7=595亿,对应股价14.86元,高估市值34*25*1.5=1275亿,对应股价31.85元。

2021-10-19 14:36

好文

2021-10-13 17:40

感谢分享!
23年,到现在差不多至于2年时间了,老唐估值法基础上你这个是2年翻倍了,利润靠谱的化,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