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兔与胖猴的笨牛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5喜欢:5
谢谢分享与输出,说实话,收集资料再分析都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感谢感谢[很赞]。谈一点我的不太成熟的看法供参考:估值其实永远都是一个范围,上下相差50%都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点实在太多了,您谈到的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许抛开某些相对不那么关键的,剩下的必然是核心点了。
我个人觉得这么重的资产(比雨虹、北新这些公司都要重),每年还要持续投入资本换取扩张,每年的折旧数额也不小,让人不是很舒服。
①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点就是周期会随着下游应用的扩张而相对减弱,需求大概率会迎来井喷(新能车、PCB与风电),只要不是强周期,席勒估值法不见得完全适用;
②成本的控制在行业内具有较大优势,三五年看不到被超越的可能,三五年时间一笔投资差不多合适了;
③没啥要补充的了,之前有两篇文章把想说的也说得差不多了。
商业模式我看的多些,估值相对不是那么紧要(主要是历史证明我根本估不准),才疏学浅,姑且说上几句,目前市值我还是觉得很有性价比的了,坐等被打脸[捂脸]

热门回复

2021-10-04 11:52

基钦周期,本质上就是重资产、存在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极低的工业品行业,行业龙头与跟随者之间,在无法实现共谋前提下的动态博弈必然结果。
       以中国巨石为例,他目前是肯定具有成本和毛利率优势的,但是在“低成本+正常毛利率”和“低成本+高毛利率”的两种战略中,龙头企业注定只能采用前者,即结合行业周期逆势扩张产能,寄期望于通过成本/规模的优势不断地压缩竞争对手的份额,实现行业出清。而行业跟随者的策略也只能是继续扩产能跟随,直到有一方现金流支撑不下去为止。如果龙头采用“低成本+高毛利率”的战略,竞争者就能庇护在龙头的相对高定价环境中,通过“跟随定价”策略获得喘息之机,等这些跟随者规模上来带动成本下降,或者自己搞出来新的技术创新,死的就是龙头自己。
       至于为什么不能实现共谋,原因就在于行业中还存在外资、其它中小企业的大量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在玻纤行业的竞争优势不是以拥有专利壁垒的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的形式出现,而更多地是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导致成本降低、某些领域(如风电)的渐进式产品改进为代表的。因此从整个行业看,行业前三甚至前六都无法长期、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也就无法静态地把持市场份额,像国外卡特尔一样形成共谋的寡头垄断,只能不停地向前冲。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国区应用还处于高速增长期,企业只要找对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子行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还是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中国巨石在电子纱、电子布行业集中力量扩产7628厚布(而不是去争抢薄、超薄市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这种竞争战略截止目前为止仍然是有效的。

       至于什么时候能大家稍微停歇下来,不再盲目扩产,经营好现有市场,专注于技术创新,可能还需要等3-5年以后甚至更长。

我觉得中信证券的那“十问十答”归纳得挺好,特别是对玻纤行业的周期性(特别是巨石的周期性)判断——“玻纤行业是一条具备较长生命周期、且具备成长性的赛道,长期来看需求空间伴随着技术进步持续稳定扩张,但由于生产端具有重资产和供给刚性的特点,在中短期内又呈现出周期特征,进而影响到玻纤价格的波动。”$中国巨石(SH600176)$ $北新建材(SZ000786)$ $东方雨虹(SZ002271)$

2021-10-04 22:06

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是从行业视角分析企业战略的一种思路。

就是行业龙头现有的竞争优势,大多数来自于成本优势,而不是领先的创新技术,无法形成持久的垄断。这样的成本优势,很大程度来自于产能规模与先发地位,是可以逐渐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的。比如巨石与泰山合并或者形成卡特尔,保持原有产能不变,享受低成本带来的高毛利。这时剩下的重庆国际、三小家(长海股份、山东玻纤、四川威玻)也可以采用“跟随定价”策略,不断地扩张自己的产能,慢慢地缩小自己与巨石的差距,因为巨石有的资金政策等优势,他们一样也有,大家不过就是赛跑中相差了一个或者半个身段而已。如果巨石对他们封锁技术,海外的欧文斯科宁(OC)会在浸润剂、漏板等领域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现在OC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最终他们的产能会慢慢上去,原来在成本、管理、技术上的差距也会赶上来的。

这样持续下去,巨石与泰山的好日子是过不了多少年的。巨石现在最佳的竞争策略,就是不断地扩产能,不断地提技术,最终配合行业供给周期的波动,出清市场。或者让最终的局面变成CR3>70%或者更高的寡头集中,大家才有可能坐下来谈合作。

感谢认真回复
①席勒法不适用,我也觉得是,包括现在老唐对分众还是纯席勒法,我也觉得不太能理解,②三五年一轮投资,我也同意您的看法,在目前确实看巨石的确定性还是很高的。
③经过分析19年底到21年初这一波戴维斯小双击,我觉得巨石目前只能算有一定性价比,可能不能带来很惊艳的收益,如果是成本低的话,比如十四以下,期待个三年一倍是完全值得期待的[笑]

2021-10-06 21:55

欢迎多交流[赞成]

看你们的讨论受益良多![很赞]

2021-10-03 09:07

咦,唐朝对分众不是已经调回普通估值法了吗?所以他最近才按照7.21开始买入的
翻了下我的笔记,唐朝对分众买点的计算好像是这样的
1、席勒估值法的合理买点:10年平均净利润法,2012-2021这10年的归母净利润为376亿元,平均为37.1亿元(其中2021为一致性预期55亿元)。在无风险收益率3%~4%之间时,合理市盈率取值25~30倍,当年合理估值在927.5~1113之间,或写作1034±10%范围。此处的中枢1020.5亿元(6.94元),就是唐朝认为的合理估值位置。
2、席勒估值法的理想买点:因为分众是周期股难以预测3年后利润,所以不采用“3年翻倍倒推当年理想买点”计算方式,而是“周期股当年合理估值的70%为理想买点”。因此理想买点为1034×70%=724亿(4.93元)。同理,卖点为当年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卖出起点为1020.5×150%=1530亿(10.42元),如考虑2021年已经过半则1020.5×110%×150%=1706亿(11.47元)。从此卖点逐步开始卖出。

3、正常估值法的合理买点:“当年合理估值打七折为合理买点+当年合理估值的150%作为卖点”,对分众PE取25倍,唐朝预测2021年利润下限为55亿元,且2021年年度过半,买点上调10%,因此55*25*70%*110%=1058.75亿元(7.21元)。此时的卖点为,55×25×150%=2060亿元(14.03元),按照2021年年度过半计算,则为55×25×110%×150%=2260亿元(15.39元)。

我看了一下,巨石在19年周期的低点业绩基本不增反降了一点的情况下估值也有16倍左右,这两年公司给的业绩指引是需求与供给匹配,再配合公司产品高端化升级,和智能制造改造成本下降,业绩肯定是能增长的,年化增长10%以上问题肯定不大,给15倍市盈率还是比较保守,对应23年900亿市值,两年50%收益还是有的

高人,评论都很低调!

2021-10-06 23:24

[赞成]

谢谢奇点兄,学习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