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塞勒尔:阻碍你成为伟大投资者的七个先天因素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0喜欢:11

$华宝标普中国A股质量价值(F501069)$ $华宝沪港深中国增强(LOF)A(F501310)$ $华宝红利基金(F501029)$

这是马克·塞勒尔先生于2008年在哈佛大学所做演讲的文稿,虽然是一篇旧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一读再读,与各位共享。[献花花]

马克·塞勒尔先生是对冲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创始人,曾在晨星公司担任首席股权战略师。在这篇文章里马克·塞勒尔先生不仅给哈佛的高材生们泼了一盆 冷 水,或许也给我们很多置身在双创大潮中的投资人都泼了一盆 冷 水。

作者:马克·塞勒尔(Mark Sellers)

1

你将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人

我知道这里(哈佛大学)的每一个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并且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水平。

不过,你们至少应该记住一件事:你们几乎已经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人。这已经考虑到你们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并且很快就能从这个国家最顶 级的商学院之一拿到MBA学位的事实。

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过多少书报杂志、拥有或者在今后的职业中将拥有多少经验,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这些素质,但几乎没有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复合回报率达到20%或25%。

一个人能学会如何成为一般级别之上的投资人?

如果你们聪明、勤奋又受过教育,就能做得足够好,在投资界保住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不用成为伟大投资人,你们也可以赚取百万美元。因此无须为我今天说的话而沮丧,即使不是巴菲特,你们也将会有一份真正成功且收入不菲的职业。

我不确定「能够赚取20%的复合回报率」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获得的能力,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时期还没有这种特质,那么你就再不会有了。你读完每一本关于投资的书不会,多年的经验也不会。那些只是你超过其他投资人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都能被竞争对手复制。

作个类比,想想企业界的各种竞争策略吧。你们或许会研究迈克尔·波特的文章和书籍,现在,作为公司的CEO,什么样的优势才能使你们免受残酷的竞争?

2
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第一、建立巴菲特所说的「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

如果技术是你唯一的优势,那么它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源头,虽然它是可以、但它最终还是会被复制的。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希望是被收购或者上市,在投资人认识到你并没有可持续性优势之前卖掉你的所有股份。

科技所给你带来的优势是非常有限的。还有比如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一场鼓动人心的广告行动,或是一股高热度的流行趋势。这些东西制造的优势都是暂时的,因为它们与时俱变,而且能被竞争者复制。

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structural)的优势,即如果你的竞争者知道你的秘密却不能复制,那就是就是一条「护城河」,一种结构性的优势

在我看来,实际只有四种难以复制且能持久的「经济护城河」。

第一种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宝洁家得宝就是例子;

第二种资源是网络效应,如eBay、万事达或维萨;

第三种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政府许可或者客户忠诚度,迪斯尼和耐克即是典范;

第四种是高昂的用户转移成本微软就受益于此,用户转向其他产品的成本实在高昂;

就像公司要么建立一条「护城河」,要么就忍受平庸,投资人也需要一些超越竞争者的优势,否则他就沦为平庸。

3

「护城河」由何而来?

首先,大量阅读书籍、杂志、报纸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有效方式

投资界的人都有大量阅读的惯,但是我不认为投资表现与阅读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你的知识积累达到某个关键点后,再多的阅读就会呈收益递减效应。事实上,读太多新闻反而会伤害你的投资表现,因为那说明你开始相信记者们为了报纸销量而倾泻的所有废话。

另外,任凭你是顶尖学校的MBA,或者拥有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博士学位、注册会计师证书等等数十种可能得到的学位和证书,都不可能让你成为伟 大的投资人。只是让你更容易获得进入这场赌 局的邀请而已。

经验是另一件被高估的事情。虽然经验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帮你获得竞争优势,它仅仅是另一张必需的入场券,一定程度的经验是玩这个游戏所必需的,但到了一定时候,它就不再有更多帮助。它不是投资人的「护城河」。查理·芒格说过,你们可以辨别出谁能正确地「理解」,但有时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几乎没有投资经验的人。

4

伟大的投资人该必备的七个特质

就像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投资人的「护城河」也应该是结构性的。它们与一些心理学因素有关,而心理因素是深植在你的脑子里的,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也无法改变。

我认为,至少有七个特质是伟 大投资人的共同特征,是真正的优势资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无法获得的。事实上,其中几个特质甚至丝毫没有学的可能,你必须天生具备,若无就此生难寻。

第一个特质是,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1 9 8 7年10月19日这天到来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黑 色 星期一」),市场彻 底 崩 溃,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

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纳斯达克大 崩 盘),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股票,因为你担心会落后于他人。绝大多数管理财富的人都有MBA学位和高智商,读过很多书。

到1999年底,这些人也都确信股票被估值过高,但他们不能允许自己把钱撤离赌 台,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说的「制 度 性 强 制 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第二个特质是,伟 大投资人是那种极度着迷于此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的人。他们不只是享受投资的乐趣——投资就是他们的生命。

他们清晨醒来时,即使还在半梦半醒之间,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们研究过的股票,或者是他们考虑要卖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们的投资组合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它。他们通常在个人生活上会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也许真的喜欢其他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对方交流。

第三个特质是,从过去所 犯错误中吸 取教训的强烈意愿。这点对于人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让伟 大投资人脱颖而出的正是这种从自己过去错误中学以避免重 犯的强烈渴望。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他们曾做过的愚 蠢决定,继续向前冲。

我想用来形容他们的词就是「压 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错误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无疑问你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还会犯相似的错。事实上,即便你确实去分析了,重复犯错也是很难避免的。

第四个特质是,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之一,1998年因为俄罗斯金 融 风 暴而濒 临破产)的故事,一个由六七十位博士组成的团队,拥有最精妙的风险分析模型,却没能发现事后看来显见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过高的风险。

他们从不停下来问自己一句:“嗨,虽然电脑认为这样可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这种能力在人类中的常见度也许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高。

我相信最优秀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是常识,但是人们却仍会惯听从电脑的意见,我看到这个错误在投资界一再上演。

第五个特质是,伟大的投资人都对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巴菲特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网络热潮,尽管人们公开批评他忽略科技股。

当其他人都放弃了价值投资的时候,巴菲特依然 岿然不动。《巴 伦 周 刊》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标题是「沃伦,你哪儿出错了?」当然,事后这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的智慧。

就个人而言,我很惊讶于大多数投资人对他们所买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据凯利公式,投资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资人只放2%。从数学上来说,运用凯利公式,把2%的投资放在一支股票上,相当于赌 它只有51%的上涨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

为何要浪费时间去打这个赌呢?这帮人拿着100万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寻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涨可能性?简直是有病。

第六个特质是,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左脑擅长数学和组织)。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脑思考,这样足以让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投资人,这还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脑占主导的人,你很可能讨厌数学,通常就无法进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脑极其发达,我认为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伟大投资人的两边大脑都发挥作用。

最后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股票开始下跌,人们很难坚持承受损失而不抛出股票。市场整体下降时,人们很难决定买进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摊薄,甚至很难决定将钱再投入股票中。

很少有投资人能应对高回报率所必须经历的短期波动。他们将短期波动等同于风险。这是极不理性的。风险意味着你若押错了宝,就得赔钱。而相对短时期内的上下波动并不等于损失,因此也不是风险,除非你在市场跌到谷底时陷 入恐 慌,被损失吓得大 乱阵 脚。

我必须申明,人们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上述特质了

这个时候,你在日后成为卓越投资人的潜力已经被决定了。这种潜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但是无法从头建立,因为这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金融教育、阅读以及投资经验很重要,但只能让你够资格进入这个游戏并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复制的东西,而上述7个特质却不可能。

@今日话题 @蛋卷基金

华宝红利基金”蛋卷专属购买链接,请戳网页链接

----------------------------------------------------------------------------------------------------------------------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货币基金投资不等同于银行存款,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PS,文末附上小红近期整理的关于红利基金的优质精华贴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戳:

【你了解红利基金吗】红利基金(501029)热问快答!

红利基金漫谈系列(一)——“红利机会”的前世今生

近15年来,只出现3次的买入信号再次出现,该如何长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