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二银”八朵花之四:亚盛医药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2喜欢:6

首先声明一下,生物医药行业的细分范围非常广泛,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只能对一个相对有限的领域行程还算比较有信心的、有确定性的认知。因此,除了我目前提到的这八朵金银花之中的几个生物医药以外,肯定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也是非常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是超出了我的精力和认知能力能够给予认知的范围。当然,我确实也认为或者是判断也有相当多的所谓的“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科研能力不够、创造的产品不够好甚至根本不能成药等原因,他们的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堪忧的,甚至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最终价值归零。我需要确保的是,我所选中的这个八朵花之中的生物医药企业,都有比较大的比例和把握,能够最终发展的不错。如果这个判断最终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和验证,那么我的这个投资组合最终的收益水平应该还是不错的。
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未来10年20年的前景展望来说,我认为其中有一批企业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美国市值最高的8-10家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市值占美国GDP的比例大概在0.5%~1.5%之间。未来20年,中国应该也会有一批成长起来的具有国际化最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市值能够占到中国GDP的比例的0.5%~1%之间。考虑到未来20年,中国的名义GDP预计还会以年均约6~7%的速度在增长(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名义GDP不是,实际GDP),那么20年以后,中国的名义GDP总额将达到约600万亿的水平。也就是说,20年后,中国可能会有10~15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平均市值将达到3万亿到6万亿之间的水平。而这批新产生的巨头,相当一部分可能会是从港股18a中的biotech企业中产生。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的礼来辉瑞、AZ……。在我目前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我寻找的结果是这八朵金银花中的几家我认识比较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未必都会成长为未来的巨头。但是其中有1~2家成长为未来的“巨头”、1~2家成长为未来的“大中头”、一1~2家成长为未来的“小中头”,这种概率应该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前面我在长文里已经分析过了,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没有成长为未来的“巨头”和“中头”,由于他们当前的价格非常低估,这几支生物医药组成的投资组合的风险也是比较可控的,出现本金损失的概率非常非常小;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应该也能取得一定的收益。
下面,就谈谈我的“六金二银”八朵花之四:亚盛医药。亚盛医药的产品,我其实研究的并不是很透彻。但是,从赵总@flcq和雨总@雨霖冰等比较深入洞察的分析和分享文字的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对亚盛医药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性判断:
一、亚盛医药主攻的血液瘤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虽然血液瘤患者的年度发生率比较低,远远低于实体瘤;但是,在伊马替尼、伊布替尼、普洛替尼等第一代、二代、三代BCR-ABL TKI抑制剂药品的不断研发推广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液瘤的平均生存时间已经得到了大幅延长。这个真的是真正体现了创新医药能够造福患者的典型的证据。在患者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年限的同时,这个血液瘤市场积累下来的病人数量,是相对可观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年在肿瘤领域销售金额前十的药品中,血液瘤药品的数量往往并不比实体瘤药品的数量逊色多少。因此,如果有一款疗效明确、副作用可控的FIC甚至BIC的血液瘤创新药产品能够得到监管批准并实现商业化。那么,她是有可能能够创造国内10亿元人民币以上、国际1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峰值的。
二、虽然血液瘤领域已经有了比较的药品,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一方面,即使像CML、CLL等疾病,药品治疗的生存期还有待进一步延长。另一方面,像ALL、AML、MM、MDS等疾病,似乎因为复发率较高或者疾病进展较快等因素,其5年OS率还不太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还很大。因此,这个领域仍然需要科学家们继续不断的探索前行。
三、亚盛医药的两大主要产品,具有一定的优效、低毒、出海的潜力。1、亚盛药业目前最明朗的是1351奥雷巴替尼。目前,该产品已经于2022年获得中国CDE批准上市,并被以相对较小的实际价格降幅纳入医保,正在逐步放量过程中(当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放量速度似乎并未完全达到预期)。同时,该产品被梅奥诊所的ANDERSON血液医学中心的大拿评价未AML(似乎是,记得不太准确了)领域的BIC的药品,并在ASCO、ESMO等国际顶级的医药会议上获得多次的口头报告,获得多项突破性疗法认定,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多项III期临床。一旦真正进入美国市场,那么,凭借着其BIC和大适应症的特点,有比较大的可能,1351将成为一款国内10亿元人民币以上、国际1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峰值的药品。2、亚盛药业另一个比较明朗的产品是一款国际第二、国内第一研发进度的BCL-2抑制剂2575。目前,该药品已经在国内接近完成了III期临床,并且在美国获得FDA批准开展多项国际多中心的III期临床。从目前情况来看,2575的药品疗效应该不输于该领域的FIC维拉托克,而其毒性明显优于维拉托克。例如,没有药品间相互作用DDI、没有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TLS)、能够以每天增量给药的方式在一周内达到目标剂量;而维拉托克存在DDI、存在一定的TLS、只能以每周增量给药一次的方式逐步达到目标剂量等。特别的,BCL-2和BTKi联用的方式,已经在血液瘤领域展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潜力和效果,进一步拓展了BCL-2产品的市场空间。考虑到维拉托克年度销售额已经达到20亿美元,其原本的销售峰值展望甚至在60亿美元(因为MM适应症审批遇阻,因此,这个预期峰值未必能够达到)。因此,如果2575获得CDE和FDA批准,将成为一款国内10亿元人民币以上、国际1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峰值的药品。3、那么,以上1351在FDA以及2575在CDE和FDA监管体系中,能够获得批准最终成药吗?从药理分析、同类药品试验情况、该两个药品I期、II期甚至境内III期试验的情况、以及监管目前对其III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等因素来看,个人对1351在FDA体系下成药,以及2575在CDE和FDA体系下成药,均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当然,不确定性也确实是存在的;所以,还是有必要按照组合投资的方式,来平衡一下风险和收益。目前,亚盛医药在我个人的投资组合里大约占据15%的份额,处于反复波动、略有盈利的状态。目前来看,这个仓位基本合适。
四、亚盛医药的其他潜在的产品,包括MDM2-P53、FAK\ROS\ALK(记得不准确了)多靶点抑制剂等等,目前尚处于研发的相对早期的阶段。但是,也有一些产品存在一些潜在的亮点。未来究竟前景如何,尚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临床试验等,逐步观察、分析和研判。
五、亚盛医药有一支精诚团结、积极进取、密切协作的科学家企业家团队。杨大俊博士、王少萌教授、翟博士等等,都是在细胞凋亡领域深耕20多年的国际一线科学家。过去,也取得了比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当然,有成功,也肯定会有一些失败(例如最近,某MNC与王少萌教授团队合作的某一款IAP产品III期临床试验终止和失败等)。从企业管理运营的情况来看,杨大俊博士胸怀比较宽广、风格儒雅、气度笃定、抓得住关键、有远见而又务实际,是难得的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智慧的领军人才。
六、亚盛医药以前最大的潜在风险是其资金链条相对紧张。随着该企业最近几年的不断研发投入,而销售规模还相对较小,导致历年均出现较大亏损,净资产已经几乎损耗殆尽。该企业从银行获得了短期流贷和中长期固贷大约17亿,派生了账面约10亿元的现金,维持企业的研发和运营周转。虽然企业的产品较好,但是资金链条紧张甚至断裂的潜在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好在,杨大俊博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近期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了选择权+BD+入股的“三支箭”联发的战略合作,并且已经启动了去美国上市的步伐。这个“三支箭”,将在比较段的时间内为亚盛医药筹集到1亿美元选择权付款+7500万美元增发股权资金,并有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为亚盛医药再额外通过BD阶段性付款的方式获得另外的3-4亿美元资金,并再未来2年左右的时间内,为亚盛再筹集到额外的8-9亿美元的资金,从而一举解决了亚盛的资金链条相对紧张的风险和问题。那么,决定亚盛未来的,几乎只剩下一个问题:2575等产品到底有多好?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效率开拓国际市场?这些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容我们慢慢边走边欣赏!
七、亚盛医药目前的估值并不算高。大概仅仅把1351国内市场的估值包含进去了,1351的境外估值以极低的比例考虑进去了(也就是说,市场预计1351在FDA监管体系下,只有很小的比例能够获得批准成药;或者说,即使获得FDA批准成药,市场销售峰值也不会太大)。个人觉得,这个估值是比较低估的。此外,目前的市场估值里,基本没有给与2575估值,更没有为亚盛其他的产品仍和估值。那么,如果1351在国际获得成功,如果2575也在国内、国际获得成功,那么,亚盛医药的市值的弹性增长空间可能会是比较大的。
综合以上,亚盛医药是一个“向下相对有保底,向上潜在的弹性空间较大”的一个投资标的。

是为记!

全部讨论

Fda如果不批准1351,那这bd不是废了吗

06-27 21:43

那些是六金?

06-27 21:15

为什么恒瑞医药不能入您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