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究竟要不要考虑“市场认知”?——兼谈估值体系进化与估值模型的演进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35回复:203喜欢:395

      一、价值投资与现代投资理论看待“市场认知”的异同

       市场认知——简单来说就是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趋势、竞争格局、行业景气度等一系列基本面信息的综合判断,它是各类型个人/机构投资者,基于长/中/短期不同的投资期限下,通过市场均衡状态下的供需平衡定价而反映出来的市场估值。因此,当前的“市场价格”或者说“市场估值”,就是我们观察“市场认知”的最重要的突破口(当然市场均衡价格存在短期/中期/长期的差异,反映出来的“市场认知”也具有不同阶段的含义)。“市场认知”这个概念无论是对于价值投资,还是对于现代投资理论(从资产组合理论到CAPM,到APT都是一脉相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两派看待“市场认知”又体现出截然不同意义的视角。表面上看,两者对

1、表层体现——价值投资与现代投资理论看待“市场认知”水火不容

       在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那里,为了简化问题,是直接把市场描述为一个“疯癫的市场先生”,他每一天都会根据自己的心情,给投资者一个完全无规律的报价。市场价格并不包含估值判断的有效信息,市场价格的重要意义在于“被聪明投资者利用”,完成“贱买贵卖”的交易而已。从根本上将,“市场认知”(体现为价格波动)对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意义,即当价格大幅下跌后,给投资者买入机会,反之亦然。在除此之外的其它时间里,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经营结果(这也就是唐朝说的“别瞅傻子,瞅地”)

       而在现代投资理论,尤其是有效市场理论(EMH)中,是把市场描述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市场通过资产价格充分快速全面反映一切相关信息。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其中包括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价值,除非存在市场操纵,否则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市场价格充分体现相关信息,因此谁也无法打败市场,投资者仅能期望获得与承担系统风险水平相当的合理利润”是现代投资理论的基石,也是以被动投资为核心理念的指数基金建立并壮大的基础。

       综上可见,表面上看价值投资理论和现代投资理论,在看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市场认知”上,这两者在逻辑上是有根本矛盾与冲突的,对“市场先生”和“市场认知”的无视是价值投资者一切投资哲学的基础,而承认“市场认知”的高度有效性则是当代金融机构/大多数专业投资者,其所有量化模型/投资原则/评价机制的基础。

2、深层内涵——价值投资与现代投资理论利用“市场认知”异曲同工


       (1)在价值投资刚入门时,我们被教导要彻底忽视市场,将市场定价看做成完全无效的白噪音干扰,不包含任何有效信息。但这种观点仅仅限于“刚入门”,格雷厄姆老先生为了让大家尽快摒弃“市场价格”这个无处不在的“心魔”,才塑造出了“市场先生”这个极端癫狂的例子,让我们通过这个极端癫狂的形象去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掌握价值投资“波若波罗密”的“投资心法”。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价值投资的内涵,就会发现价值投资对“市场认知”是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来看待的。众所周知,价值投资的利润源泉来自于“企业业绩成长”和“市场估值错位”这两部分,但这两部分的收益其实都离不开“市场先生”的配合,离不开价值投资理论对“市场认知”的假设——“第一层面:市场在短期是无效的,这是我们利用市场先生“低买高卖”获取超额收益的基础。第二层面:市场在长期却又是有效的,这是我们低估买入后,“赚企业利润成长的钱”实现价值回归的源泉”。如果这样看,我们会发现价值投资理论并不是完全反对市场的有效性,“市场先生”并不是像我们被教育的那样,“每天都处于癫狂状态”。这就是说,我们如果要在投资领域更进一步,就需要去研究市场,需要去领悟市场,市场价格所蕴含信息中有相当程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市场估值尤其是长期估值中枢是有原因的,理解“市场估值”均衡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市场认知”信息,对我们投资收益率的实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同样,对于现代投资理论来说,其建构是基于“理性投资者”+“一致性预期”这两大基本假设,风险资产一定会通过“有效投资组合”、“资本市场边界”等形成“系统性风险-超额收益补偿”相当的均衡状态。而发展到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进一步将这个“市场均衡的理想状态”思路推到了极致,我们看看最终的愿景即“强势有效市场”的体现——“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信息既包括所有的公开信息,也包括所有的内幕信息,例如: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内部信息。如果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上述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即便是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持续获取非正常收益。”简单来说人话,就是如果强势有效市场成立的话,即使你爹就是董事长,只有少数几个董事会成员知道公司明天要宣布有利并购的利好消息,但是你也无法通过买入你家公司股票获得超额收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信息一定会被通过某种形式泄露,一定会被套利交易者利用,通过金融市场的高效性完成瞬间套利均衡,让你这个内幕信息也不再具有超额收益价值。这就典型属于“走火入魔”的推演了,所以至今为止,有效市场在西方学术界仍然只是一个“假说”而不是一个确定性的“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即EMH最后一个字母是“H”就是假说的意思),而一大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表面上给学生传说现代投资理论,一方面又笃信巴菲特这样“长期超额收益特例”的存在(因为按照现代投资理论,巴菲特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存在的,他存在就是异例,只能用来学术研究不能推广普及),很多学术大牛都自己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而不是现代金融理论支持的指数基金),可谓是言行不一的典范。因此,现代投资理论说隐含的“市场认知”,应该是“各种相关信息”在资产价格上“及时、有效、全面”的迅速反应,但这些“相关信息”不一定都是“正确信息”,所以:(1)短期看,包含了大量投资者情绪面的信息体现在“市场认知”(股价)中,就会形成市场定价的高估/低估,这样的市场往往是不理性的“投票机”,就会为价值投资者提供套利机会;(2)长期看,包含基本面判断的信息一定在市场定价中占据主导位置,所以长期“市场认知”就更能体现出“称重机”的性质,从而为价值投资者实现价值回归提供交易机会。

3、“贱买贵卖”才是价值投资的本质核心,“市场先生”、“股权思维”、“分散投资”、“安全边际”等概念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产生的各种手段

      如果我们充分理解了价值投资,会发现所谓巴菲特总结的“两大特征”、“中国巴菲特”们总结的“四大核心”之类的概念都是各门各派自己的理解,认真领会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理论,你会发现——翻开《证券投资》和《聪明投资者》原著一查,这价投理论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市场先生”、“股权思维”、“分散投资”、“安全边际”等几行大字。等你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四个字“贱买贵卖”

       也就是说,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贱买贵卖”,其它一切“市场先生”、“分散投资”、“安全边际”都是服务于这个主题的。比如为什么格雷厄姆要反复给初学者灌输“市场先生”这个概念,因为“贱买贵卖”说得简单,但是真正要“知行合一”确实非常非常难的。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处于资本市场的笼罩下,无时无刻不受“市场报价”这个短期情绪性极强的外界因素干扰(下面我会分析,这个变量在短期看就是充斥着各种无效信息),所以一个意志力不强大,内心不坚定的投资者,很容易被市场所左右,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利用市场”。——所以,格勒厄姆老先生才给大家创造出了“市场先生”这样一个癫狂得近似于有点卡通的形象,目的就是要大家通过默念心经,忘记市场,排除干扰,盯住企业,从而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物我两忘”境界。所以说,这个“市场先生”以及由此演化出的相关内容(格雷厄姆的股权思维、费雪的长期持股永远不卖、巴菲特从财务投资者做成战略持股人等),在价值投资中都只是起到了让你“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的“价值投资心经”角色,“忽视市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知行合一后的“贱买贵卖”。 这就好像你问一个生意人 @谦和屋  ,做生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你只可能得到一个答案——赚钱。至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赚钱,各种不同的生意人(不同的价投派别)会有各种的实现方法。

       当然,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做不到“不被市场左右,只利用市场”这一点,这是无奈的事实。但是,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上述这一步,而想要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更进一步,那就要跨入到“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层境界,对“完全忽视市场”的心经切不可入戏太深,必须要开始思考市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考虑将“市场认知”纳入你的交易体系中去。

二、价值投资短期内要忽视“市场认知”,长期看要重视“市场认知”

      综上所述,价值投资者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市场认知”这个概念:

1、 “完全否定市场认知”这句话,在我们刚开始学价值投资时,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这相当于很多经济学模型,一开始为了方便证明与推导,总要提很多简化的前提/假设,等模型推导成功后,再一步步放松假设,一步步修正模型,最终逼近现实。但最开始的模型,往往是容易理解,但极度不符合现实,应用范围很窄。只有通过放宽前提不断逼近现实,模型才越来越有用。

2、通过“彻底否定市场认知”,如果投资者对短期市场波动、对短期股价已经形成了免疫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初步掌握了价值投资的“心经”(这一心经由格勒厄姆建立,巴菲特说价值投资只需要做好两件事——认识市场波动和学会估值,“认识市场波动”这一步就是说的他老师的这部“心经”)。但是如果想要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开始深入探索价值投资与有效市场理论的关系:

(1)从短期看,我们要摒弃市场,忽视市场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中短期是无效的,市场价格所包含的信息也大多是无效的情绪面信息——“市场先生”的报价仅仅是一个期权而已,投资者不必被迫接受当期报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决定是否“占市场先生的便宜”;

(2)从长期看,我们要尊重和敬畏市场 @敬畏知止  ,因为市场在长期一定是有效的,市场价格所包含的信息一定充分体现了企业基本面的有效信息——“为什么A公司的长期市场估值中枢是这个水平?这个市场认知体现了哪些信息?有哪些信息是我知道的,有哪些信息是我不知道的?我与市场的认知差可以形成正向套利机会,还是造成反向价值陷阱?”这些问题一定要在投资前问清楚,决不能因为盲目自信地忽视长期“市场认知”。

(3)如果忽视长期“市场认知”可能会跌入价值陷阱: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演进是有历史背景的。现在大多数的价投都没有认真研究过价值投资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限制,往往一上手嘴里死记硬背的是格勒厄姆关于“市场先生”的“投资心经”,手上用的就是巴菲特和费雪的“深度价投”理论,对单一个股初始仓位重/低位盲目补仓,且缺乏分散理念和轮动策略,此时如果不加入“市场认知”这个变量,其实反而容易让大家掉进“价值陷阱”中去。因为完全忽视市场认知,不去深入思考“为什么市场长期会给予这个估值水平?”、“未来3年市场估值水平会怎么发展?”这些深层次问题,真容易掉到某些“低估行业+夕阳预期”的价值陷阱中去,还有种例子就是港股,明明各方面低估的股票,偏偏买入等到3年价值也不回归,虽然理论上所有满足条件的公司都能实现市场估值的均值回归,但其实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是没有这个耐心、或者说没有这个实力等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天的。这也是价值投资在雪球被奚落的原因之一。

三、一个思路——如何利用“市场认知”来改进自己的估值模型与估值体系?

        综上所述,要坚持“完全否定市场认知”的前提,要看你的投资期限究竟是短期还是长期,你的投资方式究竟能不能实现价值回归,有限的投资期内能不能等到价值回归。如果我们确定投资期为3年,或者我们投资期是很长甚至无限,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预测能力的限制,我们只能够大概率把握住公司未来3年的业绩发展轨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估值模型预测期就只能够设定为为3年,每一年再根据动态信息的变化,进行调整。我们举一个相当常见的估值模型——(1)选取符合“利润判定三大条件”的股票;(2)以“三年后预测利润×三年后预测PE”作为三年后预测市值;(3)三年后预测市值×50%作为当前时点的理想买点(这里三年合理估值五折,隐含的就是年化15%-20%的预期收益率,以及适度的安全边际)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分界岭了——上述模型中变量“3年后预测PE”,你究竟是统一一刀切按照25PE来?还是要融入“3年内市场认知的变动”这个因素?
(1)前者(25PE一刀切)很简答,很符合价投名义上说的那几句原则,也很好操作。但是3年的时间范围内,市场是否在我们投资的个股上会实现价值回归,3年后市场是否一定会按照25PE给予认同?如果我们按照25PE一刀切了,那就是默认“市场在3年的时间跨度内一定会实现称重机的长期功能”,但是谁能预测这个价值回归时间,谁能保证3年后市场实现称重机的程度大小呢?如果3年到期后无法实现25PE的价值回归,我们该怎么办?继续投资吗?继续投资多少年呢?

PS:(A)格雷厄姆的烟蒂股投资分为三种——套利类投资、低估类投资和控制类投资,前两者就是个人投资者理解的这种“买入后傻等,然后等风来”,而后者“控制类投资”则是通过入股董事会,要求出售资产、回购股票、分拆、清算等多种方式实现价值回归。格雷厄姆很多时候并不是傻傻呆坐“等风来”,很多经典案例都是他主动出击做“控制类投资”的结果。(B)巴菲特/芒格的长期投资,则将格雷厄姆“控制类投资”发挥到极致,即巴菲特的控制类投资的闭环为“买入后上涨,卖出获利。买入后不涨,就买成大股东,推动分红、回购或分拆获利;如果过程中发现财报数据有假,则提起对董事及高管的个人诉讼索赔”。读了这一段后,建议投资者再想一想上述问题,如果3年到期后无法实现25PE的价值回归,在个人根本无法实现“控制类投资”的前提下,你还认为自己是在坚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吗?

(2)后者(融入3年市场认知),表面上看是否定了“市场先生只可利用”,在我们的理念中加入了“市场认知”这个“心魔”,实际是承认市场的短期非有效性有可能会持续,承认市场在长期实现有效性这个功能上的时间跨度、均值回归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认为,3年后的市场,在特定个股上仍然可能是“投票机”,仍然可能恢复不了“称重机”功能,或者说只能恢复部分“称重机”功能),从而让3年估值模型更加贴近现实的一种改进模式。其实这才是更多的贯彻价投理念的机构的做法,那种25PE一刀切再打折的方式更加适合价投初学者(因为便于理解)和个人投资者(因为一旦遇到3年后没有价值回归,个人的投资期可以无限延长,不存在资金时限的约束)。

       我猜想很多投资者最担心的,应该是“如果市场长期予以高估值的个股,会不会也需要在3年后给予高估值带入模型?从而放弃安全边际”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一想就知道,这个模型融入“市场认知”后,本身是没有附带任何安全边际(大/小、高/低)的预设框架的,模型本身适合于不同风险水平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如果我们要保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只需要坚持“3年后PE估值只能小于等于25倍”这个原则就好了。就好像现在的新能源和医美,我从来不相信未来还能持续那么高的估值,所以我的估值模型中,他们3年后的PE最高也只能给到25-30倍,那自然就入不了你的买入系统了。


      所以这种估值模型下,严守安全边际的原则可以是
(1)“如果市场认知过去是长期低于25PE的,我一定要好好研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未来3年后的估值中枢我也要充分尊重市场,绝不随便高估为25PE”。
(2)“如果市场认知长期是高于25PE的,我也一定会高度警惕并进行分析,如果真是由于“长期业绩高速增长+稳定预期高确定性”两个因素共同而造成的高估,可以给予30-35倍PE的终值(比如当年的
片仔癀爱尔眼科,就是可以牺牲一年利润上车的)”
(3)如果是行业景气度轮替、短期业绩高成长而造成的高估,我最多只能给予25PE的终值(折旧类似于当前的医美、新能源等各种市场先生宠爱的小甜甜),错失交易机会也不在乎,因为长期看等待他们的一定是25倍PE的市场铁锤”


       以上就是我们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个人投资者,对上述模型运用方法。但是对于做短线事件驱动型的投资者,对于跟踪行业景气度的投资者,他们完全可以将博弈思路引入到模型中,未来3年后的PE设定就是博弈的结果。这就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

四、一个案例——以格力电器估值为例的估值模型思考与改进

      以格力电器为例,目前市场价格为38.75元,PETTM为12.32倍,未来2021-2023年券商一致性预期的利润为246亿元、280亿元、314亿元,此时如果我们直接套用“3年后预期业绩*25PE“为3年后合理估值,该合理估值打5折(这里的打五折原因是安全边际)为当前理想买点,这样计算下来就会发现格力电器在当前的理想买点是65.25元,即使我们再额外打个八折(这里你没法解释,为什么格力要额外再打八折?),也是53元。那就是当前价格该无脑买格力了,这显然是很夸张的(具体数据见下图)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按照25PE一刀切”,没有融入”行业/个股的历史估值区间与未来市场认知“这个上,因为市场长期都格力的估值中枢都没有到达过25PE,我们如果按照25PE去给2023年的格力估值,就会出问题

       格力过去20年,其实都从没有被市场按照25PE给予过认同,他的20年历史PE估值中位数为13.14倍。因此,从安全边际的角度来考虑,综合历史估值,我们要做的就是:
(1)深入研究格力,找出市场为什么在过去20年给予格力13倍的平均估值,其估值被压制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历史上格力的几次PE大顶和大底,分析该时点格力对应的基本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市场估值会出现高估/低估?
(3)预期未来3年格力的基本面变动,尤其是上述(1)中的估值压制因素会不会在2023年出现质的改变,上述(2)中的市场估值变动趋势,究竟在2023会更加有利于格力,还是更加不利于格力?
(4)以格力过去20年的历史估值中位数13.14倍为基础,结合上述(3)研究出来的结论,最终确定的2023年格力估值倍数,就是我说的“行业/个股的历史估值区间与未来市场认知”的估值中枢。


      由于(2)、(3)、(4)的具体分析讨论太复杂,且因人而异,这里为了简化讨论——我们最终假设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是格力在2023年的基本面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且市场情绪也不给予高估/低估,因此直接用13.14倍作为2023年估值中枢,格力2023年的合理市值就应该是13.14*314=4125.96亿元。这个数据再倒推回今天,可以得出现在价格买入的3年收益率77%,持有期年化收益率为20.96%。当然,上述过程中我是直接用券商的一致性预期代替了格力2023年的实际利润预测,我觉得当前市场价格中,隐含的格力未来盈利增长应该没有这么高的预期,20.96%的期望收益率,其实也就是博的你对格力未来3年的盈利增长预期,有没有表格中这么乐观了。


       但是至少有一个变量我们是经过自己的深入研究,予以控制住了,那就是2023年的格力估值中枢PE。我们这里是按照过去20年的市场一致性认知——13.14倍PE给控制住的,这样就避免“直接套用25PE,发现太乐观,然后又随便打个八折,发现还是太乐观,那时候又怎么办?”,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引号中的话来估值,其实无论是给25PE,还是再打八折、  打七折,其实都是一个拍脑袋,这时候可能把脑袋拍肿了,也无法给出一个比较说服自己的理由的。

 @思想钢印888  

 $贵州茅台(SH600519)$   $格力电器(SZ000651)$   $中国巨石(SH600176)$  

精彩讨论

敬畏知止2021-10-05 12:44

这篇文章好像是源自奇点兄与一位投资者解读有个叫唐朝的投资者(我没看过唐朝写的书,不过看过投资者转发的其不少篇文章)以无风险收益率(比如4%)倒数去定义合理的估值水平(对应25倍的PE),这个合理的估值水平被很多投资者误以为就是“市场认知的合理估值”的讨论。
我不知道唐朝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看到奇点兄能够将“市场认知”融入到传统金融理论去思考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此之前,我虽然思考过很多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市场认知的事情,但都是基于实战,而非理论。奇点兄关于强势有效市场假说的价格形成问题,我提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内幕信息并不必然带来价格的快速反应,因为在更多情况下内幕信息也有个动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期间伴随的资金运动和对信息的理解的深化共同决定了信息带来的短期价值(不一定是合理的)和均衡价值。
我和赞同奇点兄关于短期和中长期市场认知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认知”进行分析。由于我没有系统看过唐朝的东西,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位投资者可能误导了唐朝的理解。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会认为宏观研究和分析没有用,其实不然,宏观经济环境是所有投资者生存的环境,我们怎么可能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呢?这个生存环境依我个人观点看就是影响长期“市场认知”的最关键最核心因素。这个宏观环境又分为康德拉捷夫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基钦周期中的牛鞭效应正是市场短期认知形成的经济学基础,而康德拉捷夫正是市场长期认知的基础。我们的经济模式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拉长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康德拉捷夫周期所对应的“市场认知”。如果我们将宏观环境纳入到投资的思考,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识别和判断“市场可能的认知”。这也就解释了奇点兄提出的港股估值不回归问题和诸如格力电器的估值问题。
我在回到PE25倍市场应该是长期市场认知这个问题,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只是个参照体系,股市有风险,投资者要得到风险补偿,所以25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市场长期的认知,这个长期的认知又是多少呢?肯定是低于25倍的,格雷厄姆倾向于20倍,好像在不少文章中也看到有投资者说20倍也是巴菲特认可的估值水平,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是我们做投资不要沉溺于别人怎么说,更不能因为谁是牛人就奉若神明。在股市中哪有啥子神啊,要想做好投资,金融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理论,很多问题你理解不透彻。也就是说,你可能根本就看不懂别人到底在说什么。
奇点兄的文章很长,理论功底也很深厚,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思维跨度很大。所以我的评论就像蜻蜓点水,很多未必能说到点子上。但即便如此,对很多投资者而言也几乎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了

kentty442021-10-06 00:05

这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
被广泛接受的DCF模型中,并没有商业模式(强优势企业、弱优势企业)这个变量,唯一考量的就是未来三年(或五年十年)的自由现金流,它是决定企业价值的唯一因素。而无风险收益率对所有的企业应该是公平的,只要挣的是真钱,毕竟人民币没有区别。
老唐的理论也是从这一理论基础衍生出来的。25倍PE就是大致的无风险收益率,卖茅台和卖煤炭挣的钱,花起来没有区别。
市场之所以要对不同的企业给予不同的PE,究其本质,无非是它们的确定性不同。确定性越高,PE可以越高,最高的就是国债了,大约30-40PE。那么,之所以格力PE大幅低于25,原因也就只有一个:人们认为它三年后利润确定性不如茅台。万科PE更低,确定性更低。
因此,楼主文章中对企业3年后PE的预估,也就成了对企业未来确定性的判断。那么,两家企业同样预测3年后利润为100亿,其中一家实现的可能性较大,另一家只有很小可能实现。既然可能性很小,为何还要硬给它估值呢?这不就是做了超出能力圈的事吗?
换句话说,既然我很确定这家企业未来3年的真实利润,为何还要给它的估值打折呢?
供参考。

木小夕always2021-10-05 16:27

非常感谢,最近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有点困惑的,为什么唐朝长期按20-25倍估值,而很多公司又长期几倍的估值,那为什么唐朝没有踩坑呢?奇点兄的文章让我想通了这一点。
其实唐朝给25倍pe是有前提的,就是净利润现金流为真,轻资产模式,维持现有的利润不需要大额的投入,低负债等等,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是达不到25倍估值的标准的。这就使得唐朝在筛选标的的时候已经把市场不认可的公司的商业模式,而给低估值的企业已经排除在外。同时也把高估值,安全边际低的企业也排除在外了。所以我们在具体标的的时候还是要先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另外你的实操解决办法很有价值,对不符合这几个标准的公司,观察历史估值,可以避免人为拍脑袋给折扣造成估值离谱。我想两者一起考虑,能让投资人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保证更大的胜率。

最后谈一点对市场有效假说的思考。每次提到市场有效假说谈的都是强有效市场,实际上还有弱势有效和半强有效。在弱势有效市场里,根据基本面分析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在半强有效市场里,根据内幕消息能获得超额收益。之所以价值投资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也是因为市场并不是强有效的。而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资产组合理论都是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上的,至于量化模型,也是建立在回归分析和由这些理论演化出来的其他理论之上的(理论名字我忘了哈哈),市场并非长期有效,我想这也是量化模型不能长期有效的原因。市场有效假说也忽略了人风险厌恶的本性,他是基于理性人、没有交易成本、投资人可以获得全部需要的信息这三大前提,而三点都是现实中做不到的,也是因此,出现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这是我自己粗浅的想法哈,不一定对,您简单看看。非常幸运看到奇点兄的文章,也惊叹您的理论功底之深,真的让我获益匪浅!$北新建材(SZ000786)$ $信立泰(SZ002294)$ $中国建材(03323)$

价值奇点2021-10-05 13:01

知己啊,敬畏兄@敬畏知止

我现在终于理解你当初的一些发言了,很多东西没有理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是看不懂的,光是背语录能让我们从0到1,但是从1到100,就一定不能停留在反复诵读“价投100句”,“某大v语录”这样的层面上。

我这篇东西的原由,一个就是来自于我刚入雪球时,在你的一篇文章下,大家讨论价值投资理念与有效市场的关系,当时我们都没时间深入下去。

后来又有一次,看到@川北漫步 @严守能力圈 关于“呆价投”的讨论,也让我有所思考。

但是后来我就记住了,一直在思考,今天借这个机会终于系统地梳理了出来。虽然语言上重复啰嗦,但是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看懂,今后正好作为案例讲给学生听。

价值荟2021-10-10 21:16

呵呵,简单表述个人观点。实际上不同行业估值方法还略有不同,但是最终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公司赚钱的能力。roe和roic 越是接近的公司,同时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护城河越强,这里的护城河既有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也有对公司管理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的理解。实际就是不需要太多的杠杆就可以赚到比较丰厚的收益。而市场上大多数公司是呈现roe和roic 相差较大,说明更多公司运用了资金杠杆,用杠杆放大了收益,这种经营模式在货币和信用宽松的环境里没有问题,但是当环境收缩时roe会呈现下滑,护城河的优劣也可以由此体现。如果运用了较大杠杆roe还很低的,那就是完全不值得投资的企业,而且还很危险!roe决定了一个公司赚不赚钱,roic决定了赚钱的难度。

全部讨论

2021-10-06 10:58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中都有一类是“控制类投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股东都无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产生影响,因此贱买贵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还需权衡市场短期“投票机”和长期“称重机”功能下对公司未来估值的判断。
$贝泰妮(SZ300957)$ $爱美客(SZ300896)$

1、以下摘自唐朝对“合理估值”的解释,貌似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了。
1)对于符合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很少或无资本开支)的企业,不区分行业特色,不区分历史波动区间,一律以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作为三年后合理估值的市盈率水平(如无风险收益率在3-4%之间取25-30倍市盈率,在4-5%之间取20-25倍市盈率,依次类推)。对于部分净利润含现金量低于100%,但其他方面都符合的企业,对净利润予以折扣处理,体现在估值速算中就是取较低的市盈率(比如取20倍市盈率)。

2)所有的估值数据都是一个比较,是永远将财富配置在盈利能力明显更强的资产上的选择行为。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将它三年后净利润的25倍(无风险收益率低于4%)视为其合理估值(即若企业三年后净利润4元,则三年后合理估值为100元),实际就是简单地、保守地将其等价于三年后的现金(因为三年后100元现金每年可以获得大约4元的利息收入),这跟企业三年后能不能到合理估值(合理市盈率)没有关系。这个等价行为暗含一个假设,是将企业三年后依然具有“可能”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潜在增长优势,与现金资产虽不会有增长、但收益100%确定的特性,做了模糊的相互抵消。这也意味着,一个三年后不再增长的企业,如果用这种方法,可能潜藏着一定程度的高估。这也是需要始终注重所选企业,必须具有某种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因,需要预计它未来至少依然能够具备明显超越通胀的活力能力——比如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水平。

2、实际上,我认为如果能较为准确地预估出三年后企业的净利润(相当于未来三年企业的净利润增速也预测出来了),那么也可以参考马喆估值法(虽然他的估值法需要预估今后10年的净利润增速),但无论是唐朝估值法还是马喆估值法,归根结底都是要看未来(尽管历史部分昭示未来)、更多靠定性分析,而参考过去的估值中枢似乎有点后视镜的意味。仅供参考。

25倍市盈率的前提是:竞争优势强企业永续存在(现实中不可能,但至少企业寿命要足够长),自由现金流估值而非净利润。如果一个企业能有这两个特征,25倍没有什么犹豫。3年后估值越低可以越买。问题是放眼A股,符合这个条件的不超过10支股票。

2021-10-05 15:49

很棒的分享!
像海天味业这样长期市场给予高估值的公司,很多年后也会有低于25倍的时候,假如那个时候海天味业不增长了,好不容易等到了却又不能买了。这也是投资难的地方。

2021-10-05 12:55

一看前面还好好的,一看格力那个例子。。。这个,7折、8折往下打都没个底这是只考虑到董大妈的情况,再加个滋溜滋溜,没个底的情况还得加一、二折往下。两个弄噱头搞销售的自命为中国制造的代表,这个只有资深格绿粉,比如什么流放风之流才会相信。插话,不合适请删除。

2023-01-06 11:46

有深度,谢谢分享。一定要选不超过十个的好生意,密切跟踪研究公司经营动态变化,耐心等待贱买贵卖的机会。除了公司经营恶化苗头出现和价格到达两个极端态进行交易外,其它时候不进行买卖。

2023-01-05 01:38

作者对PE=股价/EPS的底层逻辑认知很强,包括价值投资的深层次理解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20,也推荐给你。

唐朝最新出版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 第二辑》的第二篇,详细解答了这篇文章提出的疑问。All cash is equal,不是净利润意义相同,而是自由现金流意义相同。

2022-02-04 17:59

估值

2022-01-24 11:04

不知不觉中,与价值兄用了同样的估值思路,不过实话说还是有点靠蒙的感觉。这个就是基于历史估值均值给无风险收益率回报打折法。和另外有些人分析财报数据给净利润打折模拟自由现金流思路一样,都可以使用。历史均值法,简单好用,避免了盲目,至少不会大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