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理解生意而不是追求专业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8回复:106喜欢:229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投资,还能明白自己投的是怎样的一门生意,但是随着自己学得越深,看上去水平更专业了,却离投资本身更远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被“专业”的虚荣光环遮住了双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CFA、CPA、ICPA这些专业级别人士做不好投资的核心原因,他们很理解“专业理论和符号”,但是,并不真正理解生意本身。

拿银行业来简单举个例子吧。我最初学投资时,接触银行业的各类指标,也是一脑门子雾水的。什么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啦,什么不良、逾期啦,还有净息差、净利差、存贷利差等等……完全云里雾里的,再去用搜索工具或者书籍去解开这些定义的答案,就更晕了。

比如:

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

净利差,是指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之差。

存贷利差,指的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稍微简单点的解释是平均贷款利率和平均存款利率的差值。

但是看完这三个解释,我不是更明白了,而是更晕了,哈哈。

本着不能被“专业”吓到甚至搞晕的态度,我决定直接扔掉“专业”,直接从生意本质入手。

这三个指标,无非是一种衡量“赚钱能力“的指标,那究竟差别在哪里呢?

为了避开文字游戏,我直接把三个指标的公式翻出来了。

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

净利差=利息收入/生息资产-利息支出/付息负债

存贷利差=平均贷款利率-平均存款利率

但是,有这三个公式还不足够理解其生意本质的,至少里头的概念都无法厘清的,所以,要真正理解,我认为,是必须放在银行生意本身的背景中去理解。

那银行生意是什么?

就是银行拿着自己的钱和借来的钱再“给”出去(包含借出去、投资出去)赚差价(包括利息差价,也包括投资收益和借钱成本的差价),对不对?

银行生意就是融通资金两端的中介!也就是资金进出的一个中转通道,它赚得就是这个中转费。对于中介就好理解多了,我们要搞清楚它的赚钱能力,我们就要明白他的“两头”——一头是资金供应商,也就是来钱的渠道;一头是资金需求方,也就是钱流向的去处。

那来钱的渠道从哪来?一个是自己的,一个就是借来的。对不对?凡是股东的钱(包括定增来的)都归属于自己;借来的里面包括客户存款、其他银行存在的钱还有自己向市场发债借来的钱等等。

那去钱的渠道是哪些呢?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贷款,一个就是借给其他银行的款项,甚至,还有自己的金融资产投资(比如炒股炒债等等)。简化理解就是,一个是借出去,一个是投出去。

银行除了赚这个资金的中介费的“正业”,那就还有个“不务正业”的业务——外快。类似于一个房产中介除了帮助买主卖主成交收佣金,还可以做点额外服务收点钱,这个就是所谓的“广义表外业务”(包含中间业务)

要理解生意本质,就是要把“鬼话”翻译成“人话”。

经过上面的拆解,再结合所列明的公式去看,我们就会知道:

第一,利息收入,就是除开投资、“外快”的收入,这个收入包括了贷款利息,还包括一些非贷款产生的利息,比如借给其他银行等等。

第二,利息支出,就是借来的钱自己要付出去的利息,包括客户的存款利息,也包括发行债券需要支付的利息等等。

第三,付息负债,就是与利息支出关联的“借债”。

看到这里,上面三个“专业概念”便会一目了然。

所谓的净息差,就是银行用自己的钱加上借来的钱所能创造利息价值的能力,不包含投资和外快的赚钱能力!

而净利差,就仅仅是用借来的钱(不包括自己的钱)去创造利息价值的能力。

最后一个存贷利差,就仅仅“存款”和“贷款”这两块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归属于“借来的钱”创造利息价值能力的范畴之内的一个“子板块”。

把所有上面的概念简化去看,

就是,银行的业务有三块:一是赚利息,二是投资,三是赚外快。

而净息差就是指的第一块业务的能力(借钱创造价值能力+自有资金创造价值能力)!

净利差就是第一块业务中的部分能力,这个部分仅仅是借钱创造价值的能力。

而存贷利差又是“借钱创造价值能力”的一部分,仅仅是存款和贷款的角度去看。

如此去看,就会非常清楚,银行的这三个指标就是去观测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指标,而且一个比一个“细分”和“专注”,都是为了一层层看清楚银行的核心业务能力。

这样去看银行的“报表”是不是就清楚多了?而不是“专业”多了!

投资的目的绝不是把自己搞得多专业,而是要能够穿透式的看见生意的本质。就像零售业务的应付账款,不要简单当成欠上游的钱,而是要理解为公司在白拿上游的货去卖,相当于免费加杠杆做生意。再直白点理解就是,假设我只有100万,我却可以找上游拿到价值1000万的货去卖,卖完再给钱,假设净利率是10%,相当于我周转一次就可以把本金翻倍!这,才是这个领域的“应付账款”的真谛。一定要跳出“术语”去理解生意本质,否则,术语越多越会限制住自己洞穿本质的能力。而投资,不是“应试”,而是根据你对事实洞穿的能力的一次变现!所以,永远别迷信甚至畏惧所谓的“专业”和“高级”,而要去学会朴素地洞穿迷雾下的真相。

文章最后,留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很多人没有办法透过“专业术语”看到本质的原因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上面的方法问题吗?

$银行ETF(SH512800)$ $上证指数(SH000001)$

精彩讨论

forcode2023-10-31 08:31

这些话说得非常到位,尤其适合那些金融或会计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他们很多人学了很多专业词汇和理论公式,但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进了投资行业,却从来没自己从头到尾独立做过一门生意,没有把自己彻底放在“老板”的位置去思考生意本质,很容易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炫技”当中,最后年化收益率却未必能跑赢指数,甚至不能跑赢通胀。
一个好的投资,核心逻辑往往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果需要长篇大论几千字、一堆复杂的图表术语才能说服自己,那有可能是在给自己壮胆,这属于PPT玩家,而非洞察生意本质的合格投资者。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投资,还能明白自己投的是怎样的一门生意,但是随着自己学得越深,看上去水平更专业了,却离投资本身更远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被“专业”的虚荣光环遮住了双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CFA、CPA、ICPA这些专业级别人士做不好投资的核心原因,他们很理解“专业理论和符号”,但是,并不真正理解生意本身。
投资的目的绝不是把自己搞得多专业,而是要能够穿透式的看见生意的本质。就像零售业务的应付账款,不要简单当成欠上游的钱,而是要理解为公司在白拿上游的货去卖,相当于免费加杠杆做生意。再直白点理解就是,假设我只有100万,我却可以找上游拿到价值1000万的货去卖,卖完再给钱,假设净利率是10%,相当于我周转一次就可以把本金翻倍!这,才是这个领域的“应付账款”的真谛。一定要跳出“术语”去理解生意本质,否则,术语越多越会限制住自己洞穿本质的能力。而投资,不是“应试”,而是根据你对事实洞穿的能力的一次变现!所以,永远别迷信甚至畏惧所谓的“专业”和“高级”,而要去学会朴素地洞穿迷雾下的真相。

forcode2023-10-31 09:38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没有能力估值,最好的做法还是不要入市。
内在价值本身是不断变动的,估值取决于很多前提假设,需要用到估值模型来确定该不该投,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该投。
对于普通投资者,最好还是选择那些简单易懂且绝对不可能倒闭的生意,在股价跌到最近几年最低位、一眼看胖瘦的时候越跌越买。
长期持有自己以为的好公司,试错成本和证伪周期太长了。
绝大部分人还是不适合做投资的。它很多时候需要的是理性,很多时候需要的又是一种偏执狂式的过度自信。很少人能够平衡好这种矛盾性格。
回头看我的很多成功投资标的,往往我发帖后被打脸最厉害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好的买入时机,这往往意味着创出了新低,跌破了心理预期。多数人这个时候无法承受账面亏损割肉了,我却越跌越买更多。
这种特质,多数普通人(包括科班出身的人)都不具备,这东西的确也要看天分的。

高礼成蹊2023-10-31 09:07

世界始终被1%的人拨着走,剩余的99%的人总在生活在“鸡汤”里,每次等这些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被收割了,世界又变了。
根据认知的不同,社会也分了三大阶层:顶层,中层,和底层。
每个阶层掌握每个阶层的认知,上一层可以向下兼容下一层,下一层却很难能向上窥见上一层的认知。
阶层逆袭的本质就是认知的逆袭,认知升级的本质,其实就是偷学上一个阶层的认知。
这个世界最残忍的真相,莫过于大量勤奋努力、但认知低下的底层人,养活了少数看穿真相的顶层人。
底层人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充当了社会运转的辅料,是为了帮助顶层人活得更好,实现各种自由。 底层人需要的是游戏、网购、直播、短视频、信息茧房、娱乐内容、垃圾食品等等,让自己麻醉。
中层人需要的社会的认可、底层的崇拜、顶层的嘉奖、各种光环等等,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顶层需要的是更好的制度设计,让每个人都马不停蹄的去创造,让大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按其时。
这就是人类运行的底层逻辑,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概莫能外。

明达野老2023-10-31 09:17

forcode兄说到的这一类是非常典型的,因为我自己就是科班出身,所以很理解这里头的“弯弯绕”,还好我自己没执着于“专业”,才能从里头的深渊跳出来。
同时,我想补充另一类极端:雪球上不少“大V”其实就是打着这样的幌子在乱来的,那就是,将“大道至简”的“简”理解为过于简单。比如,看到银行股,看看历史股息率、ROE就开始设定估值进行投资,并打着“和时间做朋友”的名义长期等待,在我看来,这和“守株待兔”没区别。运气好等到一只兔子,反而更麻烦,这辈子都难跳脱这个逻辑,要是次次等不到,反而还有机会跳脱这种过于简单的思维怪圈。大道至简的“简”是去粗取精,但可不是教人随便省略。投资如此,中医也如此,慧爱老师见过有些名气很大的中医把所有痛风统一对应一个方,这就是在乱省略,但是,这种“乱省略”因为容易学,所以被很多人追捧,便自然成就了这样一个“中医成功学”市场,骗子骗得过瘾,学生学得来劲,但是病么,治好治不好全靠运气了,哈哈。真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啊,越想走捷径,反而离真相越远,过于复杂要不得,过于简单同样要不得,返璞归真、徐序而图、顺其自然方是中道智慧啊!

明达野老01-19 20:42

$招商银行(SH600036)$
刚看了招行的业绩快报,整体看,就是在“消化”和“降速防守”,和经济整体的换挡路径是完全匹配的,同时,能侧面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状况并没有市场情绪想象的那么糟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降速保持相对稳定,除了有招行本身的经营能力,也能看出中国经济本身的厚实程度。
银行业趴在地产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享受了时代红利,现在要换赛道,暂时的一点阵痛还是要必然要承受的。同时,能实现当前整体平稳过渡(都是定点爆破,没有任何的大面积的金融风险连锁反应)的效果,中央领导层的未雨绸缪和周密布局的功劳是不能被埋没的。
否极泰来,国运将至!最艰难的时候也就这样了,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好走。

全部讨论

2023-10-31 08:31

这些话说得非常到位,尤其适合那些金融或会计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他们很多人学了很多专业词汇和理论公式,但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进了投资行业,却从来没自己从头到尾独立做过一门生意,没有把自己彻底放在“老板”的位置去思考生意本质,很容易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炫技”当中,最后年化收益率却未必能跑赢指数,甚至不能跑赢通胀。
一个好的投资,核心逻辑往往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果需要长篇大论几千字、一堆复杂的图表术语才能说服自己,那有可能是在给自己壮胆,这属于PPT玩家,而非洞察生意本质的合格投资者。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投资,还能明白自己投的是怎样的一门生意,但是随着自己学得越深,看上去水平更专业了,却离投资本身更远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被“专业”的虚荣光环遮住了双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CFA、CPA、ICPA这些专业级别人士做不好投资的核心原因,他们很理解“专业理论和符号”,但是,并不真正理解生意本身。
投资的目的绝不是把自己搞得多专业,而是要能够穿透式的看见生意的本质。就像零售业务的应付账款,不要简单当成欠上游的钱,而是要理解为公司在白拿上游的货去卖,相当于免费加杠杆做生意。再直白点理解就是,假设我只有100万,我却可以找上游拿到价值1000万的货去卖,卖完再给钱,假设净利率是10%,相当于我周转一次就可以把本金翻倍!这,才是这个领域的“应付账款”的真谛。一定要跳出“术语”去理解生意本质,否则,术语越多越会限制住自己洞穿本质的能力。而投资,不是“应试”,而是根据你对事实洞穿的能力的一次变现!所以,永远别迷信甚至畏惧所谓的“专业”和“高级”,而要去学会朴素地洞穿迷雾下的真相。

$招商银行(SH600036)$
刚看了招行的业绩快报,整体看,就是在“消化”和“降速防守”,和经济整体的换挡路径是完全匹配的,同时,能侧面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状况并没有市场情绪想象的那么糟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降速保持相对稳定,除了有招行本身的经营能力,也能看出中国经济本身的厚实程度。
银行业趴在地产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享受了时代红利,现在要换赛道,暂时的一点阵痛还是要必然要承受的。同时,能实现当前整体平稳过渡(都是定点爆破,没有任何的大面积的金融风险连锁反应)的效果,中央领导层的未雨绸缪和周密布局的功劳是不能被埋没的。
否极泰来,国运将至!最艰难的时候也就这样了,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好走。

2023-10-30 23:21

$中国银行(SH601988)$ $建设银行(SH601939)$ $农业银行(SH601288)$
中行:净息差1.62%,同比降低15bp(0.15%);
建行:净息差1.75%,同比降低30bp(0.3%);
农行:净息差1.62%,同比降低34bp(0.34%);
工行:净息差1.67%,同比降低31bp(0.31%);
交行:净息差1.3%,同比降低20bp(0.2%);
五大行中有三大算是在整个银行业净息差下滑势头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这和我遇到的一些不解的事情是对得上号的,很有意思。

银行还是资产质量最重要,这个靠政府治国能力了

2023-10-30 23:12

好文

2023-10-31 11:58

我想补充一下,净息差是相当于生息资产净收益率;净利差并不是文中所指"仅仅用借来的钱去创造利息的能力",而是包含自有资本和有息负债所形成的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有息负债成本率的差值。
分解后
净利差=净息差+(利息支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利息支出/付息负债平均余额)
回到经营方向,如果银行的贷款占比低,金融投资资产占比大,压缩传统借贷业务,那么生息资产余额就会低于负息负债余额,净利差>净息差,反之如果增加传统借贷业务的占比,净利差<净息差。
所以在比较银行的时候,要统一纬度。

2023-10-30 22:44

一定要跳出“术语”去理解生意本质,否则,术语越多越会限制住自己洞穿本质的能力。而投资,不是“应试”,而是根据你对事实洞穿的能力的一次变现!所以,永远别迷信甚至畏惧所谓的“专业”和“高级”,而要去学会朴素地洞穿迷雾下的真相。

2023-10-31 02:42

买了十几年银行股,都没有搞清楚,被您这么一解释,豁然开朗,牛牛牛

2023-10-31 07:16

怎么不说说影子银行呢

2023-10-31 09:10

不是别人不理解生意的本质。让你看到的,就是想给你看的,就是让你看不到生意的本质。再简单点说,很多人看不明白本质,给点漂亮参数给你,好让你安心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