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面包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44喜欢:93
真的挺羡慕这种生活。而且他们的工作强度不大(因为不需要经常联系管理层,专注于看数据和财报就好了),没事就看看中央公园的雄鹰飞来飞去。
有一个我最近注意到的细节:当初施洛斯在格拉沃姆-纽曼的时候,其实是被管理层,尤其是纽曼所歧视的。他们觉得施洛斯就是一个员工,而施洛斯确实也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那时候巴菲特也进了公司,每次格雷沃姆他们搞家庭聚会的时候,都会邀请巴菲特,因为他的投资能力实在太耀眼了,但施洛斯是永远没有办法加入这些聚会的。纽曼对施洛斯的歧视是写在脸上的。
不知为什么,这些细节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最近突然会觉得这些地方让自己感触好深…
一定程度上,施洛斯其实是那个“笨小孩”。后来其实他是主动选择离开了基金自己去做。那时候巴菲特还很担心他,因为他只有10万美金的aum,而且这些aum是靠打黄页电话打来的 [捂脸] 他后来工作的地方,是Tweedy & Browne的一个接近暖水装置的小房间,根本算不上是一个office space。
很多人追慕的是巴菲特,但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施洛斯更让我觉得励志,而且他的投资方法,稳健而踏实。能连续不断地一把把赌赢大的固然令人羡慕,可有时候细水长流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生活吧…

热门回复

2022-11-13 08:41

正是有了施洛斯,我才有了投资的勇气。退伍军人,没上过大学,普通的投资者而不是聪明的投资者,才是我们普通人学得来的。

2022-11-13 03:45

他们投资理念差不多吧,都是细水长流型,要不也不会那么多年的朋友。~~2012年2月19日,沃尔特病逝,享年95岁。在听闻这一消息后,巴菲特发表声明称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是与自己相交61年的朋友,“他的投资记录辉煌,但更重要的是,他树立了正直的投资管理典范。他信仰的道德标准与他的投资技巧同样出色。”

2022-11-13 08:32

施洛斯没有出过书。有一个集合了对他的采访、报道、访谈的文章合集,《沃尔特·施洛斯访谈资料集》,不知道谁整理的。TB有个投资爱好者自己排版印刷了一些,价格不便宜,但是装帧、印刷的非常好,感兴趣的话值得买一本。

有国外基金建的的沃尔特施洛斯网站,英语能力可以的话,可以直接去看,那个访谈集也只是摘录后再翻译的。网页链接

2022-11-13 11:25

仁兄谦虚了,不是抛玉引砖就行。
施洛斯的特点就是持续稳定的赚低风险回报的能力,看起来是买便宜货,整体上来看是他的长期应变能力。持续的低买加上持续的应变,这是合伙人公司长期生存并取得长期复利回报的条件。
个人确实是靠学习施洛斯的实战才能最终上岸,当然商业分析的底子也是从巴老学来的。
以下是在下关于施洛斯的投资之道一些理解:
施洛斯最常说的就是:我就是想买的便宜,我不想亏钱。
很朴实的道理,我试着解释一下。
如果一个投资人今天看到股票大跌买进,股价下跌是相对便宜,绝对值不一定便宜,便宜的定义要看清楚这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能力;也要看看历史价格,各方面多看看,是不是便宜心理就有答案。
施洛斯提到:买进打折的股票,最重要看净值,这些净值让打折的股票有具体的价格下跌保护。必须是真实的资产,真实的负债,不仅是财报上的权益数字,投资人要自己发掘真相。目前从商业分析的角度来看,个人觉得价值评估不只表现在资产层面,也包含企业当前的赚钱能力,也包含成长性带来的未来赚钱能力的增长。也就是,个人觉得净资产、当前的赚钱能力、成长性、未来的赚钱能力都有一定的可评估价值,也都有估算安全边际,估算合理价格下跌保护的价值。
诚实可以贯穿整个投资生涯。
很多投资人会因为持有一个股票,希望股票涨,总是有美化的偏好;或者卖出了就看坏,投资人要持平的看待企业的优点缺点,抱紧的是投资逻辑,不是企业。
施洛斯同时持仓100个不同的股票,持仓平均3年到4年,总是下跌买进股票,上涨卖出股票。这样坚持了45年,1955到2000年,合伙公司给投资人带来660倍的绩效,标普对比是118倍。2001年功成身退,结束合伙公司。
施洛斯的单间办公室里面,一开始就是自己投资,后来自己的儿子也来帮忙,就是2人公司。
施洛斯不会说自己要找到10倍股,也不会想要买进伟大的企业,重点在买的便宜。因为管理别人的钱,每年都希望把赚来的钱分给合伙人,买进大量的2线股票,持仓100个股票,这样每年都有20个股票可以套利;年份不好,也会有账面损失,45年中标普11年下跌,施洛斯7年下跌,合伙公司账面亏损,施洛斯没有管理费,第二年也要弥补了亏损之后,才会从赚钱的部分得到合理的管理费。对资金合伙人的责任心,以及现实的年度分红考虑,导引施洛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施洛斯只管理自己的钱,不负担这样的责任,应该是不需要用这样劳心劳力的方式来降低风险,一般专业投资人,很难学习极度分散的投资方式,而且还能长期保持优秀的绩效。
个人觉得,散户要学习的就是买的便宜,不一定要学极度的分散,最好还是合理的集中,同时适度的分散。集中的一个现实就是风险不容易分散,所以先考虑择优,再考虑低买,可以避开很多不必要的信任风险。优秀的企业,也可以拿的更久,不一定股价3年涨了一倍就一定要卖出,优秀的企业,有机会在持有过程中逐渐做到价值成长,没有绝对的最佳卖出点,这些都要辩证的来看。
买的便宜,看起来很简单;持续45年做到,真不简单
野人现曝了,仁兄海涵

2022-11-13 05:34

巴菲特的能量级(intensity)要高很多。我也是最近才注意到这个细节,他30多岁的时候就经常因为工作累得不行腰疼坐飞机都坐不住需要在床上躺好几天来修复(需要susie这个好老婆照顾她)。他有句话记忆挺深刻,“intensity is the price for excellence”

2022-11-13 08:45

是的,老巴也对此不满。特别是前儿媳妇也碰瓷,写了好多书。在一次访谈中,问答如下:

Q15:有那么多写你的传记,哪部是你最喜欢的?或者说你把哪部推荐给年轻的投资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投资哲学呢?

巴菲特:如果想知道我的思维方式,我推荐由Larry Cunningham写的。这本书将我40年的思想组织起来,很好读。有关于投资的思想和管理的思想,Larry Cunningham的书最好。而就传记来说呢,可能Roger Lowenstein的更好,Alice Schroeder长了一些。有些人喜欢隔一两年就写我一两本自传。Janet Lowe的书也值得推荐。我的传记写来写去已经变成个小产业了。

2022-11-13 08:42

我一直认为当打之年的投资者不应该写书,除非对靠投资获利这件事没有信心。

2022-11-13 08:52

是的,他一生中几乎唯一的贵人就是格雷厄姆。一直保持跟老师的联系,部队每换防到一个新的地方,就给格雷厄姆寄明信片。后来格雷厄姆给了他工作机会。

2022-11-13 10:18

真正的价值投资老手们,他们懂得对一家公司给合理估值的,心中早就有了买入价格的锚点,所以他们表现出来就是善于等待。等什么?等市场犯错,等公司管理层犯错,这样才有让他们拿到便宜筹码的机会。这个时候随着股价的急促下挫,往往是投机者们慌不择路,而价值投资者们贪婪买入的时机。因此,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一家公司买入价格的锚点,当股价下跌低估时,我们就可以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而建仓或加仓;而在股价上涨高估时,也能做到有所忧虑恐高而减仓甚至清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