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视野里看阶层流动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61回复:970喜欢:986

在相当漫长的农耕社会,人大体分成两个阶层,耕种的农民阶层与脱产的官僚阶层。

理论上讲,因为科举考试的存在,农耕阶层存在向官僚阶层流动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是极为稀缺的,这是因为当时教育成本极高,只有极少数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而官僚阶层的规模极小,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僚阶层的通道是极为狭窄的。

历史上录取进士(核心精英官僚阶层的学历敲门砖)最多的是清朝,存续的268年期间一共录取了26849名进士,每年平均录取100名。

那么脱产精英官僚阶层总规模有多大呢?任何成功的精英官僚,最后都脱不了购买土地成为地主这个结果。明朝的时候有过统计,全国拥有土地800亩(大概是一个自然村的耕种规模,不算很多)以上家庭,大概是11000户。而且这个数据非常稳定,明太祖的时候数字是这样,明神宗的时候还是差不多这样。

在1949-1979年之间,人也大体被分成三个阶层:农民、(企业)职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阶层之间层次分明,农民变成职工,需要通过招工;职工变成干部,需要通过提干,这些通道也是极为狭窄的。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倒是可以看看《平凡的世界》。农民之子孙少平,奋斗终身,还是没有进入干部阶层,只是勉强进入了职工阶层。

1979年之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增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从就业型态上来看,几乎是新创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主要包括党政事业单位干部、企业白领)。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是城市化率提升,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由中小城镇进入大城市。中考和高考是完成这个阶层变化的重要形式,这条通道在一直在扩容,1979年高考招生人数28万人,到2019招生人数已经达700万人左右。大概有1亿以上的人,在过去的40年里,感受到了强烈的阶层提升,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阶层流动。完成阶层提升的人很容易把受教育当作自己成功提升的主要原因,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子女阶层下滑或者不继续提升,他们当然也会把受教育当作防范这种风险的主要办法。他们容易忽略基本逻辑:这个阶层提升主要是通过创造巨大的新阶层增量来实现的,即他属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绝对提升,而不是自己个体的相对提升。

这个应该是目前教育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再说几个判断:

1,中国中产阶级化,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往纺棰型转的进程远未结束,这个表现形式可能一方面是传统白领阶层的规模会继续扩大,另一方面非白领阶层的收入会持续上升,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中产化。

2,对于已经跻身白领阶层的人来说,社会地位继续上升的难度肯定会大很多,因为社会结构再转型,也不可能变成蘑菇型。

3,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做大增量,做大规模,解决绝对问题,但无法解决相对问题。因为相对问题是个零和博弈,受制于个人禀赋、运气这些完全不可控的东西,它带来的焦虑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写诗表达了这个焦虑: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个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淡泊的人。

一些看法,不一定对,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精彩讨论

浙江小杨2021-06-18 21:51

父母是通过教育努力来完成阶层跃迁的,所以笃信不疑,所以现在🐔娃也是父母的意志延续,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享受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红利,其实在时代的进程中,人往往会高估个人的努力而容易忽略历史进程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不明真相的群众2021-06-18 22:09

我困惑的是,如何将时间花在你身上?你看盘的时候给你沏茶倒水?

生命法庭2021-06-18 23:55

确实,对于个人生活质量变化而言,国家整体跃迁的权重往往远大于个人奋斗。但是,东亚各国的脱贫跃迁,本身就是场内卷史。你可以把东亚看成一个个小镇做题家。为什么战后全球只有东亚和少数地区能脱贫,甚至从发展中地区跃入发达地区?这和东亚人的勤劳、内卷其实不无关系。当发达国家流行白左化(某种意义就是反内卷化),比如高福利、强势工会、环保主义之后,能吃苦的东亚人自然承接了世界工厂的重任。你的全产业链其实是发达国家负担不了环保成本、福利成本、用工成本后自然转移的必然。你的跃迁成就其实是在别人国内反内卷之下偷偷小镇做题的结果,你不搞强势工会、高福利、环保主义,你知道你一搞你就会像台湾现在一样立马陷入增长陷阱。你是靠发达国家早期工业革命打基础时的那套资本主义发展法则来发展的。工业革命那年头发达国家有个鸡儿的白左?P选权、环保主义、强势工会、高福利、身份政治,一个都没有。所以你看到了主要问题:发达国家其实就是几百年前的小镇做题家,工业革命弯道超车,阶级跃迁。他们成功了,他们累了,他们想阶层永固了,他们反内卷了,他们搞白左了,他们希望这世界再也别有别的小镇做题家来挑战他们子子孙孙的地位了。他们联手世界输出白左价值观了。战后70多年,国际扶贫机构,世界银行、IMF、联合国向世界贫困地区扔了多少钱,免了多少债,输出了多少价值观,有哪个贫穷国家靠他们的援助走出贫穷陷阱了?你看看亚非拉三个典型,菲律宾、利比里亚、海地,照搬价值观的,都什么鸟样子。穷国还是那个穷国,富国还是几百年前的那些富国。只有东亚和少数地区,内卷的东亚,打开历史,偷学了那些古典资本主义的东西,政治不正确地,跃迁了。
$新东方(EDU)$ $好未来(TAL)$ $高途(GOTU)$

甲骨文072021-06-18 22:36

来自农村的六零七零后应该都知道,初中时为了争取一个市民户口(从农民变为工人),都不考高中,考初中中专,毕业后还能就业安排工作,同时转户口,全镇每年能够考上中专的最多两三个!学习差点,家庭条件好的才去上高中
改革开放后,给所有的国人打开了致富之门,我们家就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富裕。我也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现在老父亲还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你上不了大学,你弟弟也不能当兵,我们得感谢邓小平,感谢国家!
我记忆犹新的是:农村分田到户后,爸妈就做起了小本生意每天到城里很晚回家,虽然村里有人笑话我们,但是晚上坐在小椅子上帮爸妈把一分,二分,五分,一毛的零钱数起来,罗在一起,我爸再算今天挣了多少,看着夫妻俩再商量明天的计划,生活充满希望!到现在还记得床头上贴得画是:丰收的喜悦!我们家是全村第一家做生意的,过了几年,村里做生意的越来越多,没几年就有了拖拉机,电视(那时周围的邻居谁有电视,7点邻居们准时集合看新闻联播)记得当时看的节目有女排,血凝,射雕英雄传……我也是这时养成了看新闻看报纸的习惯。村里同龄人中都是8.9岁上学,我6岁就上学了,亲戚家的孩子在后来初中毕业就回家了,到饭店当服务员。爸妈从不管我的学习,我就写完作业干家务,看书,他们担心我上不了高中,就偷偷的找亲戚帮我问问能不能也干个服务员,亲戚说帮不上忙。幸好我考上了高中。农忙的时候早晨4.30起床,6:30干完活,我爸给5毛后来是一块的早餐钱,买两个肉火烧骑着我的红色小飞鸽自行车去上学,他们继续去做生意。晚上下了晚自习,继续干到11点才睡。当时想,要好好学习,不再种地了。
我上了大学,家里的农田就租出去了,毕业后工作,周围的同龄人有的务农,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也有像我一样通过学习走出农村的。所以,对于多数国人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

大苹果的飞飞2021-06-18 22:06

中国的工业化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工业化的速度可能也就是韩国可以比肩,工业化需要受教育的劳动力,快速工业化短期内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求推动劳动力价值上升,从而在短短三十年内催生了3-4亿中产阶级,这是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客观事实,但是受教育的劳动力价值是否可以一直增加,则不一定,美国过去20多年GDP增量巨大,但是劳动力价值扣除通胀后几乎是停滞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几十年没有增加。所以受教育劳动力价值这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包含在广义上的教育范畴里(学历高,相对收入高),更多的价值权重则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未来应该不是让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再经历一次飞跃住上一二线城市的豪宅开上豪车,而是让剩下的10亿人过上现在的3-4亿人的生活。

所以教育对很多人(3-4亿中产阶级)下一代生活的改变可能微乎其微,一些人可能还会不进则退,但是教育应该为剩下的10亿人的生活做出改变。

全部讨论

父母是通过教育努力来完成阶层跃迁的,所以笃信不疑,所以现在🐔娃也是父母的意志延续,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享受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红利,其实在时代的进程中,人往往会高估个人的努力而容易忽略历史进程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确实,对于个人生活质量变化而言,国家整体跃迁的权重往往远大于个人奋斗。但是,东亚各国的脱贫跃迁,本身就是场内卷史。你可以把东亚看成一个个小镇做题家。为什么战后全球只有东亚和少数地区能脱贫,甚至从发展中地区跃入发达地区?这和东亚人的勤劳、内卷其实不无关系。当发达国家流行白左化(某种意义就是反内卷化),比如高福利、强势工会、环保主义之后,能吃苦的东亚人自然承接了世界工厂的重任。你的全产业链其实是发达国家负担不了环保成本、福利成本、用工成本后自然转移的必然。你的跃迁成就其实是在别人国内反内卷之下偷偷小镇做题的结果,你不搞强势工会、高福利、环保主义,你知道你一搞你就会像台湾现在一样立马陷入增长陷阱。你是靠发达国家早期工业革命打基础时的那套资本主义发展法则来发展的。工业革命那年头发达国家有个鸡儿的白左?P选权、环保主义、强势工会、高福利、身份政治,一个都没有。所以你看到了主要问题:发达国家其实就是几百年前的小镇做题家,工业革命弯道超车,阶级跃迁。他们成功了,他们累了,他们想阶层永固了,他们反内卷了,他们搞白左了,他们希望这世界再也别有别的小镇做题家来挑战他们子子孙孙的地位了。他们联手世界输出白左价值观了。战后70多年,国际扶贫机构,世界银行、IMF、联合国向世界贫困地区扔了多少钱,免了多少债,输出了多少价值观,有哪个贫穷国家靠他们的援助走出贫穷陷阱了?你看看亚非拉三个典型,菲律宾、利比里亚、海地,照搬价值观的,都什么鸟样子。穷国还是那个穷国,富国还是几百年前的那些富国。只有东亚和少数地区,内卷的东亚,打开历史,偷学了那些古典资本主义的东西,政治不正确地,跃迁了。
$新东方(EDU)$ $好未来(TAL)$ $高途(GOTU)$

来自农村的六零七零后应该都知道,初中时为了争取一个市民户口(从农民变为工人),都不考高中,考初中中专,毕业后还能就业安排工作,同时转户口,全镇每年能够考上中专的最多两三个!学习差点,家庭条件好的才去上高中
改革开放后,给所有的国人打开了致富之门,我们家就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富裕。我也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现在老父亲还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你上不了大学,你弟弟也不能当兵,我们得感谢邓小平,感谢国家!
我记忆犹新的是:农村分田到户后,爸妈就做起了小本生意每天到城里很晚回家,虽然村里有人笑话我们,但是晚上坐在小椅子上帮爸妈把一分,二分,五分,一毛的零钱数起来,罗在一起,我爸再算今天挣了多少,看着夫妻俩再商量明天的计划,生活充满希望!到现在还记得床头上贴得画是:丰收的喜悦!我们家是全村第一家做生意的,过了几年,村里做生意的越来越多,没几年就有了拖拉机,电视(那时周围的邻居谁有电视,7点邻居们准时集合看新闻联播)记得当时看的节目有女排,血凝,射雕英雄传……我也是这时养成了看新闻看报纸的习惯。村里同龄人中都是8.9岁上学,我6岁就上学了,亲戚家的孩子在后来初中毕业就回家了,到饭店当服务员。爸妈从不管我的学习,我就写完作业干家务,看书,他们担心我上不了高中,就偷偷的找亲戚帮我问问能不能也干个服务员,亲戚说帮不上忙。幸好我考上了高中。农忙的时候早晨4.30起床,6:30干完活,我爸给5毛后来是一块的早餐钱,买两个肉火烧骑着我的红色小飞鸽自行车去上学,他们继续去做生意。晚上下了晚自习,继续干到11点才睡。当时想,要好好学习,不再种地了。
我上了大学,家里的农田就租出去了,毕业后工作,周围的同龄人有的务农,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也有像我一样通过学习走出农村的。所以,对于多数国人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

中国的工业化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工业化的速度可能也就是韩国可以比肩,工业化需要受教育的劳动力,快速工业化短期内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求推动劳动力价值上升,从而在短短三十年内催生了3-4亿中产阶级,这是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客观事实,但是受教育的劳动力价值是否可以一直增加,则不一定,美国过去20多年GDP增量巨大,但是劳动力价值扣除通胀后几乎是停滞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几十年没有增加。所以受教育劳动力价值这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包含在广义上的教育范畴里(学历高,相对收入高),更多的价值权重则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未来应该不是让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再经历一次飞跃住上一二线城市的豪宅开上豪车,而是让剩下的10亿人过上现在的3-4亿人的生活。

所以教育对很多人(3-4亿中产阶级)下一代生活的改变可能微乎其微,一些人可能还会不进则退,但是教育应该为剩下的10亿人的生活做出改变。

我一直跟夫人说:现阶段将时间和资本花在我(投资事业)身上,要比花在孩子身上(包括学区房),对于孩子的回报要大的多。其具体逻辑正如方丈所说。。
夫人听完觉得也挺有道理,点点头然后接着研究学区房了。

2021-06-19 00:10

按照李录的说法,工业革命以后,全球财富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主要因为科技+市场带来的复利增长,摩尔定律就非常典型,芯片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翻,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一个上万亿美元年产值的行业。

中国人过去四十年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无非也就是同时引进了过去几百年三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改开融入国际大循环,全球大分工的超级市场+科技成果,创造了不可思议的财富。

中国人未来要想日子更好过,需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投资科技创新,发展出一大批类似华为这样的全球跨国巨头!这些跨国巨头全球研发和分工,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才能给得起高薪和股权,让他们的员工富裕起来,在中国消费,财富才能流动到大大小小的劳动力市场……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凭借某种优势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但因为这种优势的消失或者制度的缺陷,收入将长期停留在这个水平,甚至倒退。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国将在2024年进入高收入阶段,现在用六七年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无太大悬念。
感谢《人民日报》给再一次像指路明灯一样为我们照亮前路,其他国家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了,他们在收入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后,就陷入到了“陷阱”中无法自拔。

2021-06-18 21:51

给不给新阶层增量是国家的事,有没有上阶层的潜力是自己的事。所以阶层提升源于什么既不可控也不重要。

2021-06-18 21:49

继续推理:未来,新的阶层增量放缓,跨阶层的难度越来越大,阶层会更加固化,教育的作用对于跨越阶层也越来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