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机价格与三一的万亿市值梦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6喜欢:13

#工程机械#  $卡特彼勒(CAT)$  $三一重工(SH600031)$ 

之前关于挖机市场小思考的文章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在这里表示深深的谢意。对于这样一个极度复杂很难看清的市场,能够收到及时的反馈真的太有帮助了。

其中的一些读者反馈提到了在部分市场还有价格战的趋势,并对未来的价格走势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今天的文章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并进一步延展到三一的万亿市值梦想实现路径。

一、厂家意志的传导需要时间

对于一些区域还在恶化的市场价格,需要考虑到国三存库设备的影响以及不同经销商的行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比较特殊的是三一的代理商体制。

三一的代理商体制是一种区别于卡特彼勒、小松等外资厂家之外的强控制代理商体系。这种体系的利弊优缺很难用常规的厂商——经销商体制来分析,其实换一个思路就很容易看清楚。

想一想日本的财团体制,丰田、日立松下的周边一大堆中小供应链企业,围绕着主公司,形成一种众星拱月的局面。这类小企业,本质上就是大企业的一个部门,管理、财务、技术、人事、生产都受到大企业的控制,并非是一种独立的企业与企业关系。

这种模式的成因非常复杂,但是简单来说,这种将大企业的部门独立出去的做法,降低了大企业的负担。另外在效率上,小企业因为自负盈亏,形成天然的末尾淘汰制,不容易出现大企业那种人浮于事的情况,主动性要比大企业的内部部门高很多。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竞争体制,客观上也极大提升了效率。

所以回到事情的本身,在价格体系的维持上,三一的代理商体系能够最快速度、最高程度上贯彻厂家的意志,想象一下公司领导给一个部门领导发送指令,效率能不快么?而其它厂家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时间的延迟。这种延迟,看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市场上还在价格竞争的表象,而非事情的本质。

二、万亿市值梦的实现路径

三一的第三次创业目标是:三一集团要达到万亿市值,具体目标包括:

3000亿销售额、30000名工程师、3000名工人;工程机械、港口机械、煤机矿车成为世界第一;风能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石油装备、电池装备、氢能装备、光伏装备成为中国第一;工业互联网、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建筑工业化、环保装备、投资协同实现破局。

这个目标其实可以换一个方向详细拆解一下:对于三一这类重资产制造型企业,市值构成有两个方向,净利润与估值体系。

如果按照常规依靠规模效应卷成本的思路出发,那么基于三一是带有成长性的周期股,按照10年平均净利润,能给到15倍PE。考虑到未来三一重工每年大致能实现100亿净利,给到1500亿市值非常合理。

而如果按照另外一种方式发展:科技成长属性的制造业,那么净利润的绝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净利润率,极高的净利润率配上广阔的成长空间,那么可以给到50倍PE,那兑现200亿净利就能实现万亿市值梦。

第二种方式,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锂电行业霸主宁德时代、全球汽车行业市值龙头特斯拉、亚洲市值最大企业台积电。核心在于,企业必须展现出极强的科技股属性,追求用革命性、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未来的问题,并且,这种解决方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对于三一这样一家已经在制造业常规阶段臻于极致的企业,要实现万亿市值的目标,只有第二条路径才是可行的方式。转型为一家科技型企业,让市场转变看法,最终实现第三次创业目标。

所以,对于现阶段的三一,利润率远远比多卖几十亿设备来得重要,至少在这种阶段,这家企业根本没有降价的意愿,本质上这也违背的企业的发展策略。

三、万亿市值梦的实现条件

这家企业,不管未来能否成就制造业企业万亿市值伟业,至少在这个阶段,都要看到,对于现阶段问题和未来趋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工程机械行业,以占比最高的挖掘机为例,是70年代技术开始成熟,90年代达到高度成熟阶段的产品。这个产品不能说不好,但是已经完全不能解决现阶段建筑业的问题。

作为一名资深工程机械人,我来解释一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业遇到的严峻挑战:根本没有人,没有人从事建筑行业,比造机器更重要的是造人。

推出万亿基建计划的美国,目前遭遇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工程不缺,项目不缺,利润很高,就是没工人,导致工地根本没办法开工,新设备订单开始下滑。更尴尬的局面在于:美国400万建筑工人平均年龄极高,未来10年有一半从业人员要退休。

未来根本没有人开机器,这是卡特彼勒遭遇的问题。

把视角切换到东亚的日本,日本的大手建筑企业一直在找拓疆者合作,希望能通过远程智控的方式在中国操作日本的挖掘机。我在与拓疆者CEO,我的好朋友隋少龙聊天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日本机手工资是国内机手6倍,就这样还找不到机手么?少龙告诉我,他也很奇怪,但是日本人告诉他:日本的机手,现在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人的问题,给钱都找不到人开挖机。

有钱都找不到人开挖机,这是小松遭遇的问题。

这是两家企业遭遇到的真正关于未来的挑战,是真正关于未来生死攸关的问题,能不能尽快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工地的远程施工、少人化施工、无人化自动施工,这才是解决未来建筑业问题的关键。

这两家公司最重要的口号,一家是Intelligence Control,一家是Smart Machine。他们深深明白,未来的挑战来自于这里,而不是来自于三一、徐工、中联等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客观来说,这两家在1970-1990s厮杀了20年,不说稳操胜券,至少经验丰富。

而中国未来面临一模一样的问题,我们总说基建狂魔,可是,基建狂魔的背后就是一大堆工程师提桶跑路,等到没人干工地的时候,设备要卖出去就不是多2万块钱少两万块钱的问题,而是人都没了,还要什么设备?

而优秀的企业,要解决的就是未来的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建筑业未来面前,需要的根本不是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优势,需要的是革命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的是极致的创意和科技。

我曾经看过微软与Trimble(全球施工技术龙头企业)合作的概念视频,未来的建筑业,建筑师只需要在房间内用虚拟方式调整施工图,户外施工机器人自动跑线测量,最后机器人用3D打印方式盖房子。

这才是未来,这才是科技,革命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卡特彼勒和小松的真正敌人来自于GoogleMicrosoft这种科技企业,而不是遥远的东方。

而如果行业内企业能够早人一步,将自己从制造型企业转换为科技型企业,解决如此严峻而重大的建筑业问题,我觉得:市值万亿只是起点。

从这个角度看,三一实现万亿市值其实具备客观条件——去解决关于未来的严峻问题。不仅仅是三一,我觉得国内有雄心的科技型企业也要看到这一片广阔的市场,共同参与到开创下一个时代的工程机械行业的洪流中来。

毕竟,只有科技,才能实现Elon Musk的跨星球物种之梦,只有科技,才能缔造台积电的辉煌,也惟有科技,才能帮助三一实现万亿市值梦想。

对于这家企业,千亿市值,依靠的是品质改变世界,万亿市值,要依靠的是科技改变世界。

全部讨论

2023-03-14 09:51

三一?这垃圾公司

2023-11-01 19:48

观点很有洞察力和前瞻性

2023-03-14 21:37

写的云里雾里,根本不懂这个行业

2023-03-14 08:38

这是科幻,不是科技啊

2023-03-14 08:15

老美憋不住了,可以引进墨西哥、中国移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