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陈俊涛:不疾而速、水到渠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8回复:25喜欢:105

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丹书铁券 正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投资于他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强烈的兴趣驱使他在投资的路上坚定前行了20年。骨子里的谦虚低调让他总是以虚怀若谷的姿态穿越市场波动,被众多球友亲切地称为“丹神”。从为热爱而追寻,到互相成就,投资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买入低估的好公司、认清自己的能力圈,复用过往成功经验不断进化,投资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断精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丹书铁卷认为,做投资不仅需要非凡的努力,还需要一定的信仰和那么点运气,坚守内心,才能遇见繁花似锦,得到星辰大海。在当下的这种特殊市场环境下,相信他的投资经历和经验分享,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丹书铁券二号A(P00152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强烈的兴趣驱动我走向投资之路

最早与股市投资结缘,是在1992年中学的时候堂哥拿乡亲身份证去深圳认购新股赚了大钱,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我在心里就播下了股市能赚钱的种子。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是跟亲戚去大户室炒股,第一次明白交易股票的方式,第一次亲自下单交易是下午3点收盘前,第一次投资建议是 卖出持仓深石化买入万科。多年后万科大涨深石化退市,此乃后话。

2001年毕业后进入港资企业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至今还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300股上海汽车。后面每天从公司到宿舍的路上都会数数上海大众汽车的数量,在不断的关注下懵懵懂懂对企业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买入并且持续关注的投资方式一直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投资生涯中受益匪浅。

2003年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前10年摸索前进,在股市尝试过各种快速赚钱的方式。从眼见为实到听消息炒股;从江恩到艾略特波的浪理论;从利弗莫尔到彼得林奇;从学习巴菲特价值投资到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低估确定性为主,成长为辅,不留现金,满仓换股,适度分散”的投资策略。

朋友离世的触动让我转向职业投资

2016年互联网上朝夕相处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雪球的前辈)突然去世,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忽然意识到投资生涯可能存在忽然终止的风险,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资产传承的过程中,通过风格不一的选手交叉持有可以起到资产配置的作用。基于这种淳朴的理念决定走上基金管理这条路,2018年时正式转向职业投资成立“铁券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在投资策略上,我们以价值为主,成长为辅。以低估价值为主的,侧重于价值和确定性因子,确定性主要来自行业或者企业大周期拐点。同时少量资金投资成长性股票,判断成长型企业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具备爆发性增长或改变行业现状的能力。

找到性价比优秀的企业后,一般以满仓策略进行交易及换股,不留现金。选股策略上分为红利策略、业绩拐点策略、成长股策略以及交易策略。多种策略相结合,发掘并持有优质的资产。

关注估值,再好的公司也必须估值合理,买入时价格低估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成长。便宜与否主要是看生意模式以及持续性。市场不少个股看着便宜也许存在价值的陷阱,如果业绩不能够持续,去年的便宜到今年也许看来很贵。低估与否与现金流、安全边际、确定性和持续性都息息相关。

买入持有后,估值超出评估范围就考虑换股。评估估值并非只看股价涨幅,有一些持仓这几年涨了两倍,但是也很便宜,这种类个股我们就继续拿着。有些个股跌了,发现逻辑错了,也会换股。就像2021年的地产板块,整个市场环境变了,做出清仓的决定并不艰难。虽然打过很多鸡血,也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但是市场环境真的变了,赖以生存的逻辑变了,有啥不能卖呢?所以我们主要关注估值,远离高估的一些公司,这样就尽量让自己占有比较好的一个位置,也就是拥有好的安全边际。

持仓要有合理的回报预期。例如红利型公司,分红有7%,复合增长率再有8%,那么它的预期收益率就有15%左右(5年翻倍预期),有了合理的预期回报率就有了估值的锚,日后跟踪的过程中出现变化做下一步决策都会更加从容。

对于真正的成长股买入价格可以适度放宽一些。作为较早关注到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者,我们对电池龙头企业建立了初步的头寸就碰到股价大涨,刚买入就大幅上涨打乱了建仓的节奏。长期习惯于希望能够好的价格买入,但对于真正的成长股来说往往机会难得,对于真正的成长股不必过于拘泥于成本问题,相对于此后10倍涨幅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成长股的成长空间与爆发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坚持适度配置的根本。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以外的不用太过关注。市场上每天都有很多热点,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投机(赚市场的钱)就像打牌,要始终留意对家的牌怎么打,同时需要关注上家和下家才有可能打好。投资(赚公司的钱)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牌,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反而获胜的概率更大。

热点板块大多是景气度优先,一般我们选股的标准更侧重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因此也很难拿到当前热点板块。版块没热的时候我们可能有持股,市场热度上来一般我们就换到别的地方。最近几年市场量化交易多起来,对持仓股票更快的体现价值其实比较有利。但总体而言,对于注重安全边际的投资者,很难赚到市场泡沫部分的钱。

投资风格的变与不变

2020年市场走出了极端的赛道行情,没能在市场较好的环境下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甚是遗憾。这对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我们自身也经过了反思,考虑存量博弈市场以及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在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同时我们对持仓结构做了些许的调整。

首先,降低相关性,以地产链为例:建筑、水泥、钢铁、地产尽管行业有所区别,但是强相关的情况下板块之间缺乏独立性,后期对持仓相关性做了一定的修正,避免大类行业趋同属性。

其次,对于核心持仓尽量避免下行周期的行业,还是以地产行业为例:尽管做了很多成功的操作,但是大环境不友好,再好的交易策略也敌不过大趋势。地产投资经历对于当前人口下降以及加速老龄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再次,成长股再分仓,在坚持配置部分成长股策略不变的同时,鉴于成长股的不确定以及高波动,我们增加了成长股配置方向,举个例子:前期对成长股主要配置在生物医药方向,后面可能增加消费品以及新能源创新平台企业,构成一个成长股投资组合。

另外,对于前景不明朗,但有很好交易价值的个股设定交易性持仓,并进行更小持仓限制。以五月底看好的地产链个股为例:我们判断市场悲观情绪下可能见底的信号,建立交易仓位以待市场情绪好转后做出交易决定,定性为交易仓为后止盈和止损都比较坚决。

回过头来看,2020年的经历很宝贵。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要持续进化,去提高对企业公司的认知、行业的认知。

赚大钱的持股要靠公司业绩和时间去体现,当认知与事实相符“赚钱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目前的存量市场博弈下的一些交易策略确实为我们一定的超额收益。各种投资方式没好坏之分,保持开放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就好。

投资人也要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尽量做到预期目标与风格匹配。例如:以低估值确定性为主的基金,在爆发力上可能不能有过高的要求; 以成长股投资为核心的基金,也不能对它的回撤太苛刻; 以行业主题构建的基金,投资人需要面对周期性问题; 以债券为主的基金,投资人对收益率应该有合理预期。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投资人要了解基金以及管理人的投资风格、特点、让资产配置与投资目标之间尽量匹配。

成功的投资往往都是从失败开始

2013年来到雪球,为朋友熟悉雅砻江某只电力股,其后一年多涨了好多倍,这样看来算是比较成功的标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并非如此,买入雅砻江的时间是2010年,开始的一年多也是饱受折磨那个时候传统行业也像今天一样被抛弃,热闹非凡新高不断的票不少,确实很受折磨。

2011年重仓的雅砻江从年头跌到11月,最难的时候每天看水(水文记录)聊以自慰。估值非常低,确定性又好,那个时候也给别人推荐,当然,电力行业看起来不太性感这是他们的原话。当然,后面一年多的时间涨了5倍。

回顾过往,最成功的投资往往都从最失败开始。我们投资或者持有不仅仅关注价格的涨跌,更要关注企业内在发展。在长期跟踪的过程让你足够理解所持有标的,克服人性的恐惧与贪婪。

很多时候,持仓涨涨跌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持仓涨的好没必要欢呼雀跃,跌了也不需要怨天尤人。涨多了卖一点,跌多了买回来一些,这就是动态平衡,适度分散。常识胜过共识,天行有常,没必要只争朝夕。慢就是快,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赚大钱的持股要靠公司业绩和时间去体现,回想我二十年投资投机的生涯,赚大钱的股票从来都不是那些买了就大涨的股票。一买就大涨,容易导致仓位不够,作为左侧交易者总是希望有好的价格,但往往事与愿违在等待的过程中一路向北。另外,短时间快速上涨的股票,行业变化的逻辑并不特别充分,因此在上涨的过程中兑现的欲望非常强烈。仓位不够,加上容易兑现利润,要想赚大钱可能性就少了很多。

赚大钱的票大多是那些买了不温不火、一步三回头、羞羞答答欲涨还跌的票。第一只十倍股就是这样类型。作为左侧交易者,股票不涨反而有从容买入的机会。在长期跟踪的过程,让你足够理解所持有的标的,因此也容易集中火力建立足够多的头寸。走得慢,总会让你觉得价格低于价值,让你不断的坚定信念,这时候时间成了你的朋友,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不疾而速,慢就是快,当认知与事实相符,“赚钱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回顾个人二十年以来的投资经历,没有太多的出彩的地方,更多的是持续学习,不断进化,不疾而速,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相信长期投资收益来源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企业认知的体现,只有坚守内心,才能得到星辰大海。

从职业投资到2018年9月发行产品,一路走来,如履薄冰。投资如同迷雾中前行,市场如何演变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才清晰,向前看好似每天都是十字路口,在混沌的迷雾中我们坚持“一颗拥有资产的心”,选择好方向、好价格、好公司,希望长期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有差异化的投资体验。

全部讨论

雪球上的私募,观察下来,目前只发现丹书和@PaulWu 值得购买。当然不是说其他都不行,主要是了解有限,目前只发现这两个能在重仓港股还能长期大幅超越指数。

喜欢这句,不疾而速,水到渠成,买定离手,过去懂了投资,心境欠佳,如今心境慢慢好很多,脑子里基本没了交易,除了等,还是等

2023-10-14 19:25

在投资策略上,我们以价值为主,成长为辅。以低估价值为主的,侧重于价值和确定性因子,确定性主要来自行业或者企业大周期拐点。同时少量资金投资成长性股票,判断成长型企业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具备爆发性增长或改变行业现状的能力。
找到性价比优秀的企业后,一般以满仓策略进行交易及换股,不留现金。选股策略上分为红利策略、业绩拐点策略、成长股策略以及交易策略。多种策略相结合,发掘并持有优质的资产。

2023-10-13 14:37

2023-10-14 10:01

谢谢分享,认为和丹老师有些接近,我也是从价值转向部分成长,原因是几年前的宏观认为:1 经济周期,2 人口下降,3 国际环境,4 国内环境。具体的表象比如环保去产能 ,涨价去库存,不发生金x风险的底线,民企的历史使命完成,贸易争端及其脱钩等。这几年的总结是,价值投资相对好判断,因为大多是过去的知识经验,成长投资相对靠缘分,因为新的知识体系可能是自己以前有基础的,也可能是完全没有的。举例,康方生物 看了很久 ,但是我的初中化学水平 ,只能是二手信息或者侧面证实公司的一些信息,处于竞争劣势,还是放弃了。

05-10 09:02

Mark

2023-12-10 00:28

学习了

2023-11-08 16:09

6月份发雪球大加仓601127现在开始减持,收益2倍多

2023-10-26 20:58

给大家打个比喻,10年买入港股腾讯,20年1000倍,意味着买会买10万现在一个亿,这算价值投资吧?

2023-10-22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