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董事长辞职引发股债双杀、恐慌抛售之谜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100喜欢:23

统计显示,金地集团未到期债券共计270多亿元。其中多只债券最近一周跌幅大于50%、甚至70%。金地集团因董事长意外辞职,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股债双杀,投资者最近一周蒙受的损失逾百亿元。

董事长辞职引发股债双杀、恐慌性大抛售

2023年10月16日晚间,金地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凌克先生因身体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经公司董事会决议,由公司董事、总裁黄俊灿先生代为行使公司董事长职务。

此次辞职后,凌克仅留任金地商置执行董事,后者为金地集团商业地产开发子公司。作为金地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凌克自1998年担任金地集团董事长、执掌金地集团25年,被视为金地集团的灵魂人物。

公告次日,金地集团二级市场股价大幅杀跌、最终以跌停价收盘。相较于股价跌幅,其债券跌幅则更为惨烈:无论是交易所市场的金地集团公司债券、还是银行间市场的金地集团中期票据,都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惨烈杀跌,最近一周(10月16日-10月20日)其大部分债券的价格跌幅都在50%以上,多只中期票据跌幅大于70%,21金地MTN005跌幅高达74.78%。在价格大幅下跌的同时,成交量也急剧放大,部分债券10月20日的换手率高达20%以上,市场恐慌情绪不断升级。

即将于2023年11月10日到期的中期票据20金地MTN004也未能幸免,最近一周其债券价格在银行间市场由96.1元暴跌至52.2元。一只在未来20天内即将到期的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暴跌至52.2元,这意味着两种可能性,其一,过度恐慌情绪主导市场,以至于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也慌不择路、大幅杀跌,其二,未来一个月金地集团即将发生债券违约事件。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未来一个月将见分晓。

统计显示,金地集团未到期公司债券余额90.95亿元、中期票据余额152亿元、美元债券余额4.80亿美元,共计270多亿元。其中多只债券最近一周二级市场跌幅大于50%、甚至70%。金地集团因董事长意外辞职,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股债双杀,投资者最近一周蒙受的损失逾百亿元。

表1、金地集团公司债券最近一周(10月16日-20日)涨跌幅一览

表2、金地集团中期票据最近一周(10月16日-20日)涨跌幅一览

董事会超期服役、董事长辞职原因成谜

10月17日金地集团股价跌停、债券暴跌。当日晚间,金地集团发布《关于公司债券发生异常波动的公告》、《关于公司董事长辞任的相关情况说明》:“公司董事长凌克先生的辞职是因为身体原因,黄俊灿总裁代为行使董事长职务, 是正常的管理团队交接,有助于公司管理团队的平稳过渡,以及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那么,金地集团董事长确实是因身体原因辞职吗?金地集团管理层实现了管理团队的正常交接吗?10月18日-20日间金地集团二级市场债券继续以持续暴跌作为回应,显然,市场的恐慌情绪并没有因此得到平复,这表明投资者并没有认可公司的解释。

公开信息显示,金地集团现任董事会任期已于2023年5月26日届满,迄今超期服役已近五个月时间。如果凌克先生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不适合继续履职,为什么金地集团迟迟未实施董事会换届选举?任期届满、自然卸任,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不是更能顺利实现公司管理团队的交接吗?董事会超期服役数月,新一届董事会难产,董事长因身体原因突然辞职,由此引发二级市场股价、债价剧烈下跌,这是一种正常的管理团队交接吗?

可供比较的是,2016年-2017年间,万科爆发激烈的控制权之争,宝能系频频举牌逼宫、甚至提交罢免万科全体董事的议案;在此期间,万科原董事会于2017年3月28日任期届满,万科原董事会超期服役受到多方指责。为了应对宝能系控制权之争,万科紧急引入新股东深圳地铁。2017年6月30日万科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实现了董事会换届。

在面临控制权之争、紧急引入新的大股东的艰难局势下,当年万科董事会换届仅逾期了3个月。金地集团本届董事会已超期服役近五个月,超过了当年宝万之争时的万科。迄今金地集团尚未提出新一届董事会人选、组织董事会换届选举工作。

一般而言,一家公众上市公司董事会换届工作长期处于难产状态,很可能意味着,公司股东方之间以及主要股东与上市公司管理团队之间就新一届董事会人选存在重大分歧。如果股东各方与公司管理团队在董事会人选问题上达成一致,董事会换届工作不可能久拖不决。

金地集团董事会人数为14人,董事长辞职后,董事会人数仍然符合法定人数,但却没有选举产生新的董事长,而是指定一人代行董事长职责,这说明公司董事长人选仍处于待定状态、相关方对公司未来的董事长人选仍存在重大分歧。可供比较的是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保利地产董事长更换事项:

2021年7月30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更换公司董事长的议案》,宋广菊女士因年龄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选举刘平先生担任公司董事长。保利地产原董事长辞职与新董事长产生,同步完成,顺利交接;与本次金地集团董事长辞任、董事长人选待定形成反差。

此次凌克先生辞去金地集团董事长一职,但仍继续担任金地商置执行董事,而金地商置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众上市公司,这也在某种程度说明,身体原因可能并非是凌克先生辞任金地集团董事长的主要原因。从A股市场的历史来看,上市公司高管以“身体原因、健康原因”等为由辞职,往往只是托辞。这也让我联想起10年前著名企业家葛文耀先生的辞职风波:2013年9月17日,葛文耀先生以“年龄和健康原因”请辞上海家化董事长一职,当日上海家化股价以“一”字跌停相回应。从随后的事态发展来看,葛文耀先生实际上是被大股东平安集团扫地出门,半年多后的2014年5月,葛文耀先生培养的接班人选、时任上海家化总经理王茁被解职,上海家化管理团队的其他部分人员也相继离职。在经过激烈的内斗后,上海家化业绩每况愈下,由A股市场曾经的明星上市公司沦为一家平庸的公司。

通常而言,企业家在企业辉煌时功成身退、衣锦还乡,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在企业处于危机状态下拂袖而去,则难免有临阵脱逃之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联想集团陷入困境,已经功成身退的柳传志再度出山、重掌联想,并带领联想集团渡过难关。2017年处于控制权激烈争夺中的万科董事长王石,面对宝能系的罢免风波,仍然直面危机,直到成功地为万科引入新的大股东、大局已定之后才在董事会换届之际坦然离任。当前,房地产行业危机重重,房地产行业前30强企业大多陷入债务违约困境,在如此艰难形势下,金地集团董事长遽然辞职,异乎寻常、不合情理。那么,金地集团董事长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9月份以来,金地集团发布了多份引人关注的公告,笔者认为,这些公告与本次金地集团董事长辞职公告之间或许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9月8日金地集团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了《关于放弃提取 2022年度长期激励基金的议案》;9月13日金地集团发布《关于股东拟为公司融资提供增信的提示性公告》;9月28日金地集团发布公告,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长期激励制度管理办法>的议案》。根据这些公告,金地集团放弃了提取2022年度长期激励基金、终止了激励制度管理办法,第二大股东拟为公司融资提供增信措施等。放弃提取激励基金、终止激励制度管理办法,并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应该是管理团队与公司主要股东达成一致的结果,第二大股东拟为公司提供增信,则是公司与第二大股东直接沟通的事项,公司董事长辞职,也应该是公司管理团队与股东方沟通的结果。因此,结合金地集团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以及公司董事会超期服役、新一届董事人选长期难产,金地集团本次董事长辞职,应该是公司股东方之间以及主要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相互博弈之后而达成的妥协方案,或将是公司新一届董事会人选确定、董事会换届的前奏。

主要股东与管理团队应弥合分歧、精诚团结、共克时艰

近期金地集团董事长辞职而引发股债双杀,即将到期的中期票据20金地MTN004由96.1元暴跌至52.2元。一只在未来20天内即将到期的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暴跌至52.2元,这是否意味着金地集团在未来一个月即将发生债券违约事件?

金地集团2023年中报显示,合并报表货币资金余额460.8亿元、母公司报表货币资金余额159.92亿元。金地集团公告显示,三季度以来,金地集团连续三个月实现销售环比增长。根据金地集团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并不能看出金地集团即将发生债务违约的迹象。

从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生债务违约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房地产企业在发生债务违约前通常会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典型的如出售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让物业公司股权、出售成熟的商业物业等。从公开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金地集团尚未采取这些自救措施,不仅没有出售项目及子公司股权,最近一年还收购了其他公司股权,2022年10月金地集团以1.5亿元金额收购了杭州速派餐饮管理集团60%的股权。从公司所采取的缓解流动性风险的应对措施来看,9月13日金地集团发布关于股东拟为公司融资提供增信措施的公告,这是公司为恢复公开市场发债所做的尝试,并不足以说明公司即将陷入流动性危机。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金地集团一个月内即将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即将到期的债券价格跌至50多元,很可能是由于市场恐慌性抛售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金地集团未来不会发生债务违约。金融市场具有反身性,当前金地集团多只债券价格已跌至20多元甚至10多元(面值100元),这一价格水平表明,金融市场认为金地集团即将发生违约;如果金地集团不采取应对措施,那么,相关信息会外溢并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

一方面,商业银行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有可能收缩对公司的信贷规模,另一方面,房地产销售有可能受到影响,在当前大量房地产商暴雷、房地产在建项目烂尾的市场环境下,一旦客户认为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则可能影响其购房决策,毕竟没有谁愿意举全家之力买到的商品房出现烂尾。如果公司的销售受到影响,经营现金流将大幅萎缩。针对当前二级市场金地集团股债大幅杀跌、金融市场对公司前景极为悲观的预期,如果公司与股东方不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金融市场的反身性将危及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公司或将因此陷入债务违约风险。

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持续下行风险,前30强房地产商中的大多数开发商已经陷入债务危机,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在融资端受到歧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此前市场流传着一份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已十分不正常,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非常挫败。”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首开股份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和-19.1亿元,今年以来首开股份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160.45亿元,发行利率介于3.4%-5.4%之间,最近于10月9日发行了12亿元三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3.8%;金地集团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和15.3亿元,今年以来债券融资额为0、二级市场债券价格已跌至暴雷价。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金地集团都优于首开股份。两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表现反差强烈,并不是因为经营业绩,而是因为首开股份是国资控股、而金地集团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股东是国有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金地集团已累计兑付到期的债券金额共计156.05亿元(不含利息),新发行债券金额为0。任何一家正常经营的银行都不能应对储户的集中挤兑,一家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持续兑付到期债券,融资端却不能发行新债,实际上面临着挤兑风险,最终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表3、金地集团今年1-9月到期兑付债券一览

单位:亿元

当前金地集团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近年来行业销售规模大幅下滑,另一方面,融资端受制于市场对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歧视,公开市场债券发行中断,近期公司董事长辞职风波令债券走势雪上加霜,暴跌的公司债券价格已暗示公司将发生债务违约。金融市场的反身性或危及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如果公司及主要股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公司或陷入债务违约危机。

2017年宝万之争中,为了拯救万科,深圳国资企业出资600多亿元收购万科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近期受董事长辞职风波影响,金地集团遭遇股债双杀,股票总市值跌至200多亿元,债券跌至暴雷价,公司及主要股东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考虑到债券市场对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歧视,国资股东尤其应承担起责任,或提供担保、或收购股权。

在寻求股东支持方面,此前流传的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中公司表示 :“公司大股东为富德生命保险和福田国资,但大股东意愿低、二股东持股比例少。”笔者认为,持股比例多与少,并非是能否提供支持的前提,关键问题是,是否有意愿,深圳地铁在宝万之争前持有万科的股权比例为0。如果有意愿,则可以通过受让股份等方式增加持股比例。

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艰难的下行周期,多家头部企业深陷债务危机,在如此逆境下,公司主要股东与管理团队应展现责任与担当,精诚团结、共克时艰,引领公司渡过当前的困境。

金地集团董事会已超期服役近五个月。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原董事仍应依法履行董事职务。”但对董事会逾期的最长时限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如果董事会任期可以无限期逾期,那么, 《公司法》对于“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的规定就失去了其意义。上交所有必要敦促金地集团及其主要股东,尽快推进董事会换届选举工作,维护公司管理团队的稳定及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切实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金地集团(SH600383)$ $保利发展(SH600048)$ $万科A(SZ000002)$

精彩讨论

曹大勇2023-10-24 05:56

“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 民企被歧视,喊口号搬石头砸自己脚。

陈绍霞2023-10-24 08:05

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持续下行风险,前30强房地产商中的大多数开发商已经陷入债务危机,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在融资端受到歧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此前市场流传着一份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已十分不正常,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非常挫败。”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首开股份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和-19.1亿元,今年以来首开股份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160.45亿元,发行利率介于3.4%-5.4%之间,最近于10月9日发行了12亿元三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3.8%;金地集团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和15.3亿元,今年以来债券融资额为0、二级市场债券价格已跌至暴雷价。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金地集团都优于首开股份。两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表现反差强烈,并不是因为经营业绩,而是因为首开股份是国资控股、而金地集团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股东是国有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金地集团已累计兑付到期的债券金额共计156.05亿元(不含利息),新发行债券金额为0。任何一家正常经营的银行都不能应对储户的集中挤兑,一家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持续兑付到期债券,融资端却不能发行新债,实际上面临着挤兑风险,最终可能因此陷入困境。$金地集团(SH600383)$ $万科A(SZ000002)$

陈绍霞2023-11-01 15:57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如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看接下来是否有具体的落实举措。
=======================
此前市场流传着一份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已十分不正常,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非常挫败。”
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首开股份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和-19.1亿元,今年以来首开股份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160.45亿元,发行利率介于3.4%-5.4%之间,最近于10月9日发行了12亿元三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3.8%;金地集团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和15.3亿元,今年以来债券融资额为0、二级市场债券价格已跌至暴雷价。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金地集团都优于首开股份。两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表现反差强烈,并不是因为经营业绩,而是因为首开股份是国资控股、而金地集团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股东是国有企业)。

陈绍霞2023-10-25 12:30

当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王石坚决反对宝能入主的主要理由就是,宝能信用不够。
富德举牌金地时,金地当时的第一大股东福田投资曾与其他国资股东结成一致行动人,阻止富德入主,后来富德方面释放善意,表示作为财务投资者,不谋求控制权,于是股东方妥协了,富德成了第一大股东。如果当时金地管理层态度坚决,联合其他股东阻止富德,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残局了,只因一念之差。

曹大勇2023-10-24 07:19

区别对待,一目了然。杠杆率等财务数据都是明牌。

全部讨论

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持续下行风险,前30强房地产商中的大多数开发商已经陷入债务危机,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在融资端受到歧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此前市场流传着一份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已十分不正常,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非常挫败。”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首开股份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和-19.1亿元,今年以来首开股份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160.45亿元,发行利率介于3.4%-5.4%之间,最近于10月9日发行了12亿元三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3.8%;金地集团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和15.3亿元,今年以来债券融资额为0、二级市场债券价格已跌至暴雷价。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金地集团都优于首开股份。两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表现反差强烈,并不是因为经营业绩,而是因为首开股份是国资控股、而金地集团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股东是国有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金地集团已累计兑付到期的债券金额共计156.05亿元(不含利息),新发行债券金额为0。任何一家正常经营的银行都不能应对储户的集中挤兑,一家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持续兑付到期债券,融资端却不能发行新债,实际上面临着挤兑风险,最终可能因此陷入困境。$金地集团(SH600383)$ $万科A(SZ000002)$

“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 民企被歧视,喊口号搬石头砸自己脚。

王石头有先见之明啊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如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看接下来是否有具体的落实举措。
=======================
此前市场流传着一份金地集团内部交流观点:“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已十分不正常,很多运营能力差的国央企反而存活,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非常挫败。”
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首开股份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和-19.1亿元,今年以来首开股份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160.45亿元,发行利率介于3.4%-5.4%之间,最近于10月9日发行了12亿元三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3.8%;金地集团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和15.3亿元,今年以来债券融资额为0、二级市场债券价格已跌至暴雷价。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金地集团都优于首开股份。两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表现反差强烈,并不是因为经营业绩,而是因为首开股份是国资控股、而金地集团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股东是国有企业)。

2023-10-24 06:32

金地集团董事会已超期服役近五个月。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原董事仍应依法履行董事职务。”但对董事会逾期的最长时限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如果董事会任期可以无限期逾期,那么,《公司法》对于“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的规定就失去了其意义。上交所有必要敦促金地集团及其主要股东,尽快推进董事会换届选举工作,维护公司管理团队的稳定及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切实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23-10-23 17:27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反映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某种程度上对民企、乃至混合所有制企业歧视的现实”

2023-10-23 23:39

任何一个类金融企业,遭遇这种人为制造的挤兑,都很难过关。真是“人祸”,金地冤啊。

2023-10-24 07:39

国企民企区别对待暂且不说。不让它发债融资,是不是管理部门已经了解金地集团已实际破产?

2023-10-23 17:20

劣币驱逐良币。。。

2023-10-24 09:02

前人走过的路,把后人的路堵死了,之前有民营企业开发商不计成本的借钱,什么钱什么利率都敢借,钱到手自己拿去分红,搞到境外然后通过美元债再借给自己的公司。国家说要搞三到红线要求开发商控制规模,保利之类的国企都乖乖的听话吧,民营企业有屌国家的吗?我记得之前钢贸纠纷时候,有个地区的人借了非常多的钢贸借款,搞得银行把这个地区的人全部拉黑了,连房贷都贷不下来,你说银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银行说我也没有空区分哪个对哪个,也不了解你们内部的经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