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爪冰冰凉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7喜欢:9
CN114784139A这个专利的方法,在两个接触极都做了POLO接触。如果是改造,我认为这属于错误示范。从隆基研发先后/中止的顺序,可以看出P-TOPCon是被研发证明前途渺茫的路线。结合自家已经跑出来的HPBC的成功经验,对PERC的改造应该走TOPcore。电池仿真设计已经证明了TOPCORE/polo bj的潜在实力是可以和TOPCon一战的。$隆基绿能(SH601012)$

热门回复

老师组件价格跌成这样,去年四季度业绩如不亏损,今年一季估计可能亏损,BC出货量及是否有溢价公司也未公开过,行业过剩内卷,恶性竞争何时结束也末知,难熬

你的描述是正确无误。
隆基这个P-TOPCon是21年停掉的,中止这个P-TOPCon(或者说TOPCon)研发的,是HPBC。
双面POLO才24.9效率的TOPCon,体质上就弱了一截。所以我的观点:隆基是不可能按专利书里那样改产线。

24.9%的那个PTP,只有单面(背面)poly,双面钝化的topcon,不管是N基体还是P基体,都在黄色框的范围。
所以正反面都有poly钝化的图二这个电池结构,应当归属在黄色框吧。

我看了下POLO BJ的结构,和TP区别在于正面TP做了SE,而POLO BJ是只在电极下方做了参杂其他无遮挡地区则不参杂,另外电极好像有点区别,我这个理解对吗。
这样的结构和单面钝化TP的效率极限应该是在一个范围也就是27.1%。
至于双面POLY钝化PTP,按照电池实验的图表,应该也是属于黄色虚线框里的范围,效率在28%以上?我的理解是哪儿出问题了吗[抱拳]

nonono你忽略了polo BJ/HPBC这种设计,跟TOPCON最大的区别了。扩散相反极性的晶硅,制备PN结?

polo bj只有一个polo。使用的是很TOPCon一样性质的掺磷n型polo

24.9是两个polo。权利书写着正反都有

各位老师花精力研究也不知对错,何不向公司求证下

选择性接触的理念,就要跳出PN成对成结、内建电场的固有想法,它是属于HJT的那种成结概念。
你主图里面那个不同材质空穴、电子选择性接触对,就构成了不同的理论极限,跟base材料是p是n无关。

参考网页。TOPCore和POLO BJ就是图二的示例D。与TOPCon结构高度相似,却又有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