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87回复:382喜欢:211

地产高周转,实际吃的是金融流动性,因为过剩的流动性,催生了大型开发商过度投资。

回归本质,高周转,就是拿地不用本金,而是借的市场流动性,所以,在偿还流动性的过程中,就一地鸡毛,很简单,偿还上游流动性大概率发生在下游房子流动性也下降的同一时间窗口。

比如头部公司万科,管理层通过跟投驱动区域公司去增加投资,用高周转去做保护垫,从16年开始占用下游大量流动性,流动负债单边快速上升,从15年的4200亿,一路上到20年的13000亿,然后被迫降杠杆,用银行有息杠杆,替换流动性缺口。

九胜先生,2016年至2018年1月担任万科联营企业深圳市鹏鼎创盈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有息贷款在21年开始置换流动性缺口

流动性是个幻觉,下游给你垫资,让你觉得自己有钱,下游的钱又来自于过剩的全社会流动性,这种幻觉一旦打破,速度会非常快。

从债务排布也能看出来,现在美元债市场是很难再借续期的,万科的美元债务就很难优化期限,大量在24年到期。

从债务管理更好的同行看,中海的美元债,相对更均匀的分部在未来数年,债务管理,还是来自于经营上的管理,就是对流动性的管理。

中海拿地,大多是80-100%的高比例权益,这就相对没那么高杠杆,万科大量的中股,小股操盘,借用了大量市场流动性,这些钱,类股类债,还依赖于小股东的流动性充足,一旦合股股东缺钱了,就得万科用自己的流动性顶上去。

万科管理层显然把流动性管理放的太松了。

从21年开始,万科没多少能力拿地换仓,也就是这些原因,而不是管理层在做主动防守。

当然,不是说中海华润管理层就天生谨慎,我估计,大概率还是国资委的管理成分更大,约束了管理层的风险偏好。

在流动性长期宽松,资产长期升值的背景下,地产企业,想理性决策,确实非常难,这也是现在形成这个债务局面的主要原因。

全部讨论

高周转很多人听不懂是啥,以为多高大上,其实就是高杠杆,这总该懂了吧,跟p2p,银行啥的没啥本质区别,金融背后基本都一样。只不过p2p基本没有底层资产,纯诈骗。房市告诉你有一个会一直涨的成本才几千块钱的房子做资产,它值几万甚至十几万。过了那跟诈骗也没啥区别。金融只要脱离实际其实就是诈骗。

建材兄,对当前国家政策面看法有何高见??

今后,如果高周转这个地产开发模式不能为继了,万科之类的还有啥价值呢?

建材兄,如果地产行业调整之后走上低杠杆低周转的路子,那就跟港资地产一样,都是ROE3%上下,风险是降低了,但是整个行业也就废了。

为什么这些老玩家而且又是人精了,经历这么多轮调控和地产周期,但就是没有从过去其他人的教训总结出来经验呢?是因为觉得自己会像以前当年那样存活下来吗?$万科A(SZ000002)$ $碧桂园(02007)$ $中国恒大(03333)$

万科的美元债务就很难优化期限,大量在24年到期

2023-11-24 13:21

民营和混合制房企中,好像只有滨江集团比较稳健

2023-11-24 13:36


早早喊“活下去”,谁知道是喊“股民们活下去”

2023-11-26 14:17

这里面主要是杠杆套杠杆,给地产行业带来了系统性风险:
1、地产持续上涨,从业者和资本都非常看好地产继续上涨,不断押注地产上涨且获得非常好的回报。
2、地产开发商一部分很看好地产上涨,所以疯狂加杠杆,主要杠杆来源于:(1)土地前融,部分信托、银行的产业基金,可以用于并购股权或者直接拿地,一般可以融资土地价款的60%-90%。(2)开发贷款,一般是项目开发成本的70%。(3)建筑公司垫资:比如部分建筑公司垫资项目投入的50%代建。(4)商票融资:虚开商票在银行贴现融资(比如恒大)。(5)小股操盘:持有小的股份,通过流动性支持函等形式给小股操盘项目增信。
3、以上各种方法不胜枚举,可能杠杆率是1:20了,所以资产价格下跌20%,资本金可能亏损4倍,也就是净资产亏完了,为-3倍净资产。
这里面万科是很早意识到泡沫的,18年就说活下去,但是挤泡沫太痛苦,万科也没能很好的去掉杠杆。

2023-11-24 20:13

下面讨论也挺好。@今日话题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