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业的胡思乱想(十三)当桃子都被摘完后银行怎么生存?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1回复:150喜欢:47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地方债务化解这一巨变会给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如我近期几篇关于化债文章讨论的,经过化债后地方隐性债务这块过去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大概率通过增信加持后会被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所取代。那么,这就意味着银行体系内最后一块高收益“低风险”的大块资产没有了。

如果我们把银行的资产比作一棵桃树上的桃子。桃子的大小代表收益率的高低,位置的高低代表了风险的大小。最开始的时候树上大小桃子分布有高有低。银行经营者就相当于摘桃子的。他们肯定是优先摘低处的大桃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桃树上低处的大桃子都被摘完了,剩下的要么是低处的小桃子,要么是高处的大桃子。回顾过去20年银行先后摘过几轮大桃子:

对公贷款

2012年之前对公业务真是躺着赚钱,经济高速发展。对公贷款收益高,风险低,还能派生存款。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当年在对公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

同业非标

2012年之后,国家开始收紧银根,但是09年4万亿及其附带的房地产狂飙推动的大量项目正做到一半。央行限制了信贷投放,部分银行就通过信托将被限制投放的贷款包装成同业非标。这样即收到了高利息又能降低风险资本金消耗。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都有参与利用这块漏洞。

房地产开发贷

从2000年之后一直持续到2019年,伴随着我国一轮超长的房地产牛市,房地产开发贷凭借高收益,低风险一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

4,个人按揭

和房地产开发贷类似,个人按揭凭借其极低的违约率,较少的风险资本金占用,一直是大中型银行的压舱石。2012年后随着我国经济换挡降速,对公贷款的收益率除了房地产开发贷之外都在快速收窄。过去不被银行重视的按揭贷款变成了大家手中的香饽饽。

5,城投资产

城投资产包括城投债,城投贷,城投票据,城投非标等多种类型的资产。这部分资产本身收益率较高,特别是低级别区域的城投债务资产,有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在本轮房地产风险爆发前很少出现实质性违约。

以上这5大类高收益低风险资产随着我国经济降速换挡先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最早消失的是一般对公贷款,2012年随着4万亿盛宴的结束,对公贷款的收益率显著下降,风险大幅提升。第二波消失的是同业非标,2017年央行和银保监会连续重拳打击同业业务,通过制定流动性覆盖率,匹配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一系列新指标,再加上对同业资产的穿透性管理等等措施。在随后的2年内,以同业非标为主的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收缩。第三波消失的是房地产开发贷,2020年随着我国房住不炒总基调和三条红线地产新规的颁布,房地产开发贷的风险急剧上升。今年开始的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和地方化债行动将最后两块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放倒了。放眼市场,目前已经找不到大块的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每一轮优质资产消失都会有一批专做对应资产的银行倒下,比如:对公倒下的是浦发和中信,同业倒下的是兴业银行房地产倒下的是民生银行,地方债这块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分析了,主要是持有此类资产占比高的地方性中小银行。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重复之前写过的内容,而是要思考这些优质资产消失后,对于整个银行业的影响。目前,我个人胡思乱想的结果主要有如下几条:

1,存款/理财等产品的收益率下降

随着大批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逐渐消失,剩下的要么是高收益高风险,要么是低收益低风险。这意味着银行的表内/表外资产有效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信用成本)持续下降。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大体决定了银行愿意付出的负债成本和理财客户获得的收益。毕竟银行不是慈善机构,表内挣不到更多的钱自然也就不会去高息揽储,表外资产收益率下降扣除必要成本后能够分配给客户的理财收益也会下降。

2,财富管理业务的需求增加

随着无风险/低风险的高收益资产消失,这会带动整个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下行,整个金融市场进入到资本充裕的状态。存款,理财等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下行必然会对零售用户的存款产生挤出效应。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风险容忍度会提升,权益类资产的价格会上涨,进而带动相关财富管理需求的爆发。

3,地方性银行的野蛮生长将终结

过去十几年地方性中小银行依靠在城投类资产上享受政府隐性担保制造的超额收益,配合高息揽储大肆扩张资产负债表。此次化债方案基本上将原有的资产收益率腰斩。地方性银行的净息差压力巨大,缺少了低风险高收益资产,它们未来高息揽储的能力和意愿都会下降。近年来地方性银行暴雷事件频发,居民对地方性银行的信任程度本来就在下架。如果未来连高利息都无法保证,负债端存款增长乏力将很难避免。

另外,化债方案中有一种是省一级政府发行特别再融资债券置换县级城投资产。由于省级地方债风险权重系数小,风险小受到国有银行的追捧。所以,通常利率都是比较低的,比如内蒙古的地方债利率在2.59%~2.88%之间。这个收益率对于负债成本在2.5%以上的城商行,农商行基本是无利可图。所以,一旦这种化债方案实施,地方性中小银行就会有一部分资产被国有大行撬了墙角,资产增长的幅度也会下降。

4,对银行的经营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好摘的大桃子都没有了,剩下的要么是安全的小桃子,要么是高风险的大桃子。银行想要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想要超越行业只有2种方法:1,开辟新的盈利场景,比如:财富管理等表外业务;2,压低总体负债成本提升净息差。

上面两种方法都需要依赖于深入的客群经营。正如我之前说的:风控的尽头是负债成本,负债成本的尽头是客群基础。未来银行考验的就是自己识别客户,发掘客户,服务客户,留住客户的真本领。过去那种依靠某块无风险资产闭着眼睛垒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在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中是行不通的。只要那些将客户深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的银行才能脱颖而出。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全部讨论

下一个低风险的大桃子会在哪呢

客户怎么选择银行,感觉就像手机号,有几个就得了,不会来回换

冰哥,周五證監出了加大分红频次,招行會否中期分红?

为什么国内的公募基金对银行股偏见这么大,基本不会重仓,反而散户在热衷?

资产管理业务会成为新的增长点的话。这和以前表内资产周期轮动不同。感觉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表到了企业和个人手上,银行吃不到资产的债息了,这利润贡献是比较小的。这对于银行来说是失去了资产规模。如果银行真要大幅发展直接融资业务,那么就意味着银行业可能不需要这么多银行了。这个市场资产规模会减少,银行会陷入内卷,且资产慌。这也意味着有些银行需要不增长甚至缩表来完成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变。最近几个季度观察,我发现银行们似乎都在效仿招商银行搞表外业务,还有利用多重金融业务增强客户粘性。虽然招商银行客群有先发优势,别的银行从无到有,怎么都会吸走一些客群。$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成都银行(SH601838)$

冰哥,那么招行的业绩还能保持住10%的增长,roe还能维持在20附近吗?还是会向国有大行靠拢,逐渐变成增长5%左右,roe 10%左右的大银行。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未来几年盈利可能是逐年下降的?

2023-10-21 10:20

一直没想明白,未来中产和富人的财富管理,到底是招行和中国平安谁能吃到最肥的肉,谷兄能说说您的观点吗?我是双料股东

2023-10-20 08:07

按冰哥的逻辑推演下来,国有大行和招行最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