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董宝珍老师“实际上是对零售银行发展模式的严厉否定”的观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3喜欢:9

声明:我对董宝珍老师充满尊敬,近期还在重温他的《熊市价值投资春天2》,此文仅为对其近期发表观点的不同看法。

董宝珍老师近期发布的《意识的西化导致金融蓝筹估值现状》中提到“为何部分银行在前期上涨后,今年突然出现更剧烈的下跌?这一现象与我国政府对以招商银行代表的零售银行的全面否定有关······由于其不配合中央金融政策,以市场化为借口公然对抗中央政治定性,实际上是对零售银行发展模式的严厉否定”。

首先,部分银行在前期上涨后,今年出现更剧烈的下跌,最突出的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其股价在今年更剧烈的下跌,我认为是因为这三家之前机构持仓比例较其他银行高,估值也较其他银行高,今年基金整体赎回的背景下,估值向其他银行回归,是资金行为导致的。

当然在基本面上三家银行各有各的问题:招商银行中收增长乏力,平安银行的战略遇到瓶颈(目前看平安的零售发力点信用卡在降息周期没有体现出护城河的优势),宁波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披露存疑。

其次,董老师经常强调的,认为零售银行不向制造业发放贷款,事实上,从14年开始,整个银行业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都经历了一轮对制造业贷款的压降,并非零售银行独有。在此展示22年年报数据,全国性银行的个人贷款、制造业贷款、租赁与上午服务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

作为零售银行的代表,招商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比,仅比四大行低1个多百分点。另一个零售大行邮储,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比更低,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政府对邮储不满吗?招商、邮储在贷款去向上区别于其他行的,正是现在另监管头疼不已的城投贷款,亦即“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但也正是这两个银行在城投贷款上的克制,为整个城投债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余地。可以说,监管在这轮城投债化债中,有可能要求这几家银行多出力,但监管会责怪是它们之前没有给城投放贷所以导致现在的城投困局吗?于理不合吧。

再次,有心的读者可以统计一下这几年落马的大大小小的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各级官员,从政策行、四大行、股份行、银保监、央行,都有。应该说,对银行体系的整治,是系统性问题,即由于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垄断地位而导致的放贷过程中的权力寻租问题,说开一点去,可以说有一些人的落马有zz斗争的因素在,但要说因此而否定零售银行的发展模式,我不敢苟同。

最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需求不足,产能相对过剩。对公贷款的价格已经非常卷,不少银行业绩交流会都披露说当下给制造业的贷款不是有效的风险定价。在此情形下,金融更要在普惠、小微上发力,从微观上给与此前金融供给相对不足的消费者以金融支持,挖掘微观个体的消费潜力。以我切身知道的,今年以来招商银行在个人信用贷上发力是最早,最激进的,其他大行是后续才跟上的,有些是借鉴了招行的模式。怎么能说政府否定了零售银行的模式呢?

我赞同董宝珍老师对银行业的大部分看法,个人股票仓位也大部分在城商行。但对这个观点不敢赞同,故此提出。

@否极泰董宝珍

$招商银行(SH600036)$ $宁波银行(SZ002142)$ $杭州银行(SH600926)$

精彩讨论

摸索fhy01-05 10:47

说的有一定道理,中国的银行业是受央行、金监总局、地方政府等严格控制和监管的行业,每一个阶段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策的取向也不同,不能说国家对零售银行发展模式进行否定,现在许多大行、城商行、农商行也在大力度加大零售银行的业务,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消费。
再一点对这几年银行估值没有修复也不能全部怪公募基金头上,虽说我对公募基金这帮人也不认可,人自私的本性也就造成了现在的现状,还是需要靠制度设计去解决,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国家各部门、大股东、管理层不注重股权文化,不注重市值管理,也就是说股价的高低与他们的利益没有最大结合,没有与他们的官帽子、工资绩效升迁挂钩,这才是主要原因。
A股的现状和制度的完善我们个人投资者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当然像董老师那样去呐喊、呼吁我也是大利支持的,我也做一点点呼喊,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到研究行业、公司、估值上面,用股息折现对银行进行估值,大都已经创出了历史新低,具有较大的安全边际,长期的预期收益率(折现率)有些已经到了12-15%以上,只要现在的银行股息分配比例不降低,国家经济一直发展,这个收益就是有保证的,这才是我们拿着优秀银行股的底层逻辑,至于估值修复不修复、公募、私募认可不认可,包括国家、大股东、管理层股权意识改变不改变都不是决定性问题,有了固然好,可以较快的去市场兑现收益,没有长期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有这样的心态,也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抱怨市场了。

屋顶上的猫大人01-04 23:51

老董的奇怪逻辑和自我矛盾汇总:
1、西方认为中国体制必然崩溃,因此认为对公银行必然崩溃而不给予估值修复,但西方也认为同样根植于中国社会的零售银行在体制崩溃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前几年给予估值修复。老董可能认为体制内的优质人士都不用招行卡吧。
2、给比亚迪贷款就是支持实体经济,是响应金融政策,而如果给买比亚迪汽车的消费者消费贷就是在搞零售,不是在支持实体经济,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老董可能认为汽车贷款其实是到了阿里巴巴的口袋里吧
3、中国严厉否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模式,但并不妨碍监管在资本管理办法中给予了零售更低的风险权重。老董可能认为监管也需要被严厉否定。
4、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老董可能认为,消费不配享有金融支持,不符合中国国情,唯有制造业才配。

否极泰董宝珍01-04 22:32

欢迎大家加入探讨

屋顶上的猫大人01-05 00:09

那是招行的数据让他实在没法否认了,不然也太没脸了。招行负债成本低,这个怎么用意识形态解释,成本和大行有30BP,和一般银行有60BP的差距,即便招行做对公,也比其他银行挣钱,还是更受市场喜欢。

茶味品人生01-04 22:47

董老师团队专注投资于银行业时间也不短了,对于银行业的研究可谓是专心,几年以来把握的并不着调,从其系列基金走势映射的清楚,专注与专心并不专业。

全部讨论

欢迎大家加入探讨

说的有一定道理,中国的银行业是受央行、金监总局、地方政府等严格控制和监管的行业,每一个阶段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策的取向也不同,不能说国家对零售银行发展模式进行否定,现在许多大行、城商行、农商行也在大力度加大零售银行的业务,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消费。
再一点对这几年银行估值没有修复也不能全部怪公募基金头上,虽说我对公募基金这帮人也不认可,人自私的本性也就造成了现在的现状,还是需要靠制度设计去解决,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国家各部门、大股东、管理层不注重股权文化,不注重市值管理,也就是说股价的高低与他们的利益没有最大结合,没有与他们的官帽子、工资绩效升迁挂钩,这才是主要原因。
A股的现状和制度的完善我们个人投资者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当然像董老师那样去呐喊、呼吁我也是大利支持的,我也做一点点呼喊,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到研究行业、公司、估值上面,用股息折现对银行进行估值,大都已经创出了历史新低,具有较大的安全边际,长期的预期收益率(折现率)有些已经到了12-15%以上,只要现在的银行股息分配比例不降低,国家经济一直发展,这个收益就是有保证的,这才是我们拿着优秀银行股的底层逻辑,至于估值修复不修复、公募、私募认可不认可,包括国家、大股东、管理层股权意识改变不改变都不是决定性问题,有了固然好,可以较快的去市场兑现收益,没有长期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有这样的心态,也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抱怨市场了。

不管怎么说,董老师最后还是承认了招商银行现在也大幅低估了,这句话说出来我也就不想说什么了。

老董的奇怪逻辑和自我矛盾汇总:
1、西方认为中国体制必然崩溃,因此认为对公银行必然崩溃而不给予估值修复,但西方也认为同样根植于中国社会的零售银行在体制崩溃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前几年给予估值修复。老董可能认为体制内的优质人士都不用招行卡吧。
2、给比亚迪贷款就是支持实体经济,是响应金融政策,而如果给买比亚迪汽车的消费者消费贷就是在搞零售,不是在支持实体经济,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老董可能认为汽车贷款其实是到了阿里巴巴的口袋里吧
3、中国严厉否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模式,但并不妨碍监管在资本管理办法中给予了零售更低的风险权重。老董可能认为监管也需要被严厉否定。
4、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老董可能认为,消费不配享有金融支持,不符合中国国情,唯有制造业才配。

01-05 08:06

很正常,几年前董老师持有民生银行的时候,就不看好估值更高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01-04 23:11

我也认为董老师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还有那个卖X合法化的观点我也不赞同,其他观点大多心悦诚服

01-05 17:01

同意这个观点,即使老董看好的江苏银行,也在发力零售贷款。做不做零售几乎不是一个应该争议问题问题。四大行哪个不做零售,建行在生活方面的投入还少吗?
所谓不做零售就是阶段性的结论,没有哪个长大了的不做零售的

01-05 14:22

对董的观点我支持,
道理就是一个,
任何政策出来,脱离不了时代背景,
现在学西方一套理论的人,占制高层,在中美金融战这个大背景下,应对非常不力,而且教条主义,刻舟求剑。
如零售应该给予高估值,这是典型的西方教科书,招行也说有护城河,有堡垒。可以穿越经济周期,而实际呢,利润增长掉到第二梯队,而且还是大量降拨备下做到的,实践证明,不能穿越,那么这套理论在中国就是错的。
如果让这套理论继续压制下去,甚至连洗脑后散户也捧为至宝时,那么就无法提高,中国真正成长性银行的估值,同美打金融战,就没有理论支持。
中国的国情同美国完全不同,中国70%融资靠银行,居民储蓄率40%+,这二个数据同美相差甚多,中国的银行少不了政府支持,也少不了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体制决定的,同时中国GDP增长,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也不会低于4.5%,所以中国的银行成长是有保证的。
现在3倍多Pe,5%-27%的成长,5%+的分红是严重低估的,假如不把零售至上这套理论砸破,中国的银行估值就上不去,最高兴的是美国人。
看问题,看决策,一定要站的高,不要去钻几个小数据,这样会只见树木不见林的。

01-05 12:02

国家对零售银行发展的否定这个肯定是错误的,违反常识

老董太过武断!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