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带来影响的推演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7回复:51喜欢:81

本周,带量采购的政策引起医药圈人士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二级市场反应剧烈,很多优秀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在此,我也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是关于未来的推演,出现错误是必然的,这篇推演只是作为未来观察行业发展的一个锚,会随着政策演进、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而进行修正。同时,也希望各位朋友不吝提供各自的想法,能让我们早日认清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以便更明智地进行投资。


一、降药价是大势所趋,这已经是市场的共识。带量采购政策出来后,真正改变的是市场对药品尤其是仿制药下降速率的预期。


带量采购,一开始是上海、现在是11个主要城市,未来大概率会在全国铺开;当前仅仅涉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未来可能会涉及中药、生物药等其他品种。我们可能需要消除一些幻想,尽量在悲观的情境下去思考自己的投资,为未来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因此,我们需要保守地预期带量采购大概率会扩展到其他品类上去。基于以上假设,降药价的路径进一步明确:从一个试点到主要城市,再到全国范围内;从与一致性评价相关的化药到尽可能多的药品,甚至是器械上;实施带量采购,降低药价。


以前各个省份进行分开招标,药企博弈的空间会大很多,可以通过部分省份的弃标来维护价格,使得价格以一个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是,当前是集中采购并带量,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优势,来提高作为支付方的医保局的议价能力,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压力。我以一种粗略的假设来说明带量采购对全行业的影响。假设所有药品平均降价30%,那意味着整个药品行业的收入下降30%,即行业的价值蛋糕要缩小30%,而这30%价值的缩小必然会在制药企业股东层面、制药企业内部销售人员层面、医生、流通等行业各个环节进行分摊减少。总量减少是必然,至于哪个环节该减多少,就涉及到各个环节间的力量博弈。所以,带量采购给整个行业都投下了阴影。


当然,我的假设有点夸张吓唬人了,因为当前带量采购的仅仅是部分化药,还只有11个城市。至于整个行业的价值会不会缩水,我们后面再讨论。但是,如果像我们第一条所说的,带量采购的区域与品种继续扩张,那么,这必然给所涉及的品种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上是长期逻辑,我们再看短期的逻辑。正如很多分析师朋友所分析的,短期虽然药价会下降,但是由于带量采购中标的药品(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直接进入医院,医生只能开具通用名的药品,销售费用会大幅减少。药企不需要销售人员了,同样不需要代金销售了,医生的灰色收入会减少。那么在短期,带量采购消减的价值首先被销售人员与医生分摊掉。中标药企的销量增长、销售额不一定,毛利率下降,销售费用率下降,短期净利润率可能还会有所提升,尤其像信立泰的氯吡格雷,当前只有其一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短期内可能面临净利润率的上升。但我们也只能说是可能,因为价格降多少还不确定。


我们看到带量采购是1年1次进行采购的。2019年乐普的帅克大概率会通过一致性评价,那时信立泰就难受了。那么,乐普就好过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乐普之后还会有其他企业继续通过一致性评价。在1年1次的带量采购中,中标企业无需学术推广,无需额外的终端销售费用,就可以快速放量,这使得后面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降价的动力非常强烈,因为它们的边际成本仅仅是生产费用加派送费用。最后,这些仿制药产品最终的归宿会像美国仿制药一样,变成利润率只有小个位数的制造业。带量采购会使这个过程的速率大大提高,这可能是打破市场之前预期的地方。


这样,整个仿制药行业的利润率与ROE都会下行,而且以比之前预期更快的速率下行。这样的阴影会持续笼罩在所有仿制药企业的身上,进而给它们的估值中枢带来长期的压力。


二、带量采购会使涉及到品种的行业价值蛋糕缩小,那么,整个医药行业的价值蛋糕会缩小么?答案是不会!


看美国的例子,美国同样在控费,而且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已经处于我们上文所假设的中国未来最悲观的终极情景,但是美国每年医药的整体支出还是在持续增长。为什么?答案是创新药。虽然创新药销量占比20%不到,但是收入占比却超过80%;仿制药则是反过来,超过80%的销量,却只有不到20%的销售额。而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医药行业有一个其他消费品所不具有的特性:需求是无限的,需求不会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生命是无价的,为了多活一天,病人愿意花光其最后一分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才是其需求的上限。回到整体层面,这意味着只要医保的收入在正增长,支付能力在正增长,医保的支出必然是正增长。所以,整个行业的蛋糕不会变小,蛋糕增速的上限就是医保收入的增速,甚至医保收入的增速也不是其上限,因为未来还有更多商业保险支付的加入。


三、既然整个蛋糕不会变小,那么当前整个医药行业的下跌,就为那些能够忍耐短期波动,坚韧的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投资机会。那么,机会在哪里?


基于以上逻辑,创新药的逻辑没有变化。相反,带量采购可能使得未来创新药释放业绩实现价值的速度大大提高。当然,当前市场对上市药企研发管线的估值值得商榷。

医药研发服务行业的逻辑未变。CRO与CMO企业服务于制药企业,与医保关系不大。而且,带量采购迫使制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反而使CRO与CMO企业继续获益。

连锁药房的逻辑同样未变,行业集中度依然在提升,处方依然会外流。已经上市的企业,凭借资本优势、规模优势,最后将继续大概率保持头部地位,并以超越药房行业平均速度进行增长。

不依赖医保、居民自主消费的二类疫苗生产企业的逻辑同样未变。重磅品种的持续获批,疫苗行业新的流通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未来疫苗行业大概率保持快速增长、高ROE的水平。当然,估值的回归是需要我们等待的。

最后,当行业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被过渡定价时,那些受降药价影响的公司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

自然还有其他值得发掘的领域。


以上是我的浅见,再次希望各位朋友不吝提供各自的想法,能让我们早日认清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以便更明智地进行投资。

$恒瑞医药(SH600276)$ $信立泰(SZ002294)$ $乐普医疗(SZ300003)$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8-09-15 01:13

考虑到一致性评价进度还很低,仿制药红利其实还有好几年。对仿制药短多长空,日本美国仿制药陷入血拼价格,也不是一两年就达到,必然有个几年的过程,后期市场自然会最优化,目前看管线产品创仿并重是药企最优选择。实际对重视研发的企业,仿制药机会还是很多,规格差异化竞争,高难防药,冷门品种抢仿,非医保大品种的抢仿,生物类似药等,国内药企不搞仿制药是不现实的,现在大病种药品种类非常全,出现一款全新结构的新药很难,国外大药企都不抱希望。

2018-09-15 18:19

没中标的药企,一年就不用上班了?中标的药企能保证明年还有班上?有几个药企能受得了产能这么波动?

2018-09-15 15:53

1、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带量采购这套规则是终局性的吗?就能一次性解决我国的药品市场现存和发展问题吗?要是变化会因为什么而变化?
2、美日的前鉴应该不能完全比同,人口消费基数和医药供给的市场环境完全不一样。
3、仿制药应该是必行的一步,庞大的消费基数和需求,非一天之功能完成的。
4、纵观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所有后来者居上的行业、企业都遵循着仿制、启动市场规模、过程创新、方法创新、创新、超越的过程。不能激发我们市场规模优势的行业,在中国就是还未度过种子期的行业,现在医药将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

2018-09-16 11:10

管药企死活干嘛!还能只许他们赚暴利?不种标了,产能波动率大,怪谁。药企少赚点,医院医生,流通公司少赚点

实惠的是老百姓

2018-09-15 01:56

信立泰影响很大?

2018-09-16 10:09

未来不确定性太强,加上政策实验搅局,预测基本很难把控,太宏观的预测又对微观的选股买卖等操作指导作用有限。思考来思考去,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两个经典维度最适合选作面对未来的诺亚方舟:一个是企业的综合实力、一个是估值水平。打个比方,好比30倍以下的恒瑞,基本可以定投买入了。(当然市场给不给这个定价那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再加个保险锁,等估值合理水平适当分散持仓头部优秀企业。———所有的利空都是行业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的机会。 $华兰生物(SZ002007)$ $复星医药(SH600196)$ $恒瑞医药(SH600276)$

2018-09-15 21:27

在1年1次的带量采购中,中标企业无需学术推广,无需额外的终端销售费用,就可以快速放量,这使得后面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降价的动力非常强烈,因为它们的边际成本仅仅是生产费用加派送费用。最后,这些仿制药产品最终的归宿会像美国仿制药一样,变成利润率只有小个位数的制造业~~~~同意,跟我说的5-8%差不多,创新药从20%提升到80%的过程,是大批没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被淘汰的过程,对创新药龙头也是一个杀估值的过程,估值到位就是大机会。

2018-09-15 06:41

狗还是那条狗
屎还是那堆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