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中的难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74回复:102喜欢:133

#雪球星计划#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有关能力圈的问题,其实我遇到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只不过每次交流的对象都不同,上次是业内人士,他是经常会遇到灯下黑的问题,或者说自己怎么知道自己的信息是灯下黑还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部分其实对一个人抓主要矛盾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股市和经营企业略有不同,市场的参与主体各种各样,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预期,毕竟股市是对于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必定非现实,也就存在一定偏差,甚至有时候会陷入假像,我见过太多的聪明人,掌握了非常细的信息,而正是太完美的信息与太完美的判断,反而让投资每一步都显得这么艰难,投资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考验处理矛盾的能力,在众人悲观的时候可以保留一丝愚钝,在众人狂热的时候多加一分清醒,容忍投资中一些非重要性的灰度,抓住主要矛盾是处理灯下黑问题的最佳法则,虽然从长期看,一切都会回归真实,但是再好的企业也有不完美,再优秀的投资策略和基本面分析都会有漏洞。

 第二次和我交流的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散户朋友,对于外部人士来说,在一个领域做到认知和信息领先难度很高,所以在能力圈内的必定是极少数的公司,而这门槛高,需要机缘,好处是效率高,最好的情况是拥有的能力圈领域并非大众化,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能力圈要有独特性,同时要等待机缘,诸葛抱膝于隆中,时运到时就会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发挥作用。这样就更容易获得一个价值与价格之间的空间宽度,毕竟越少人知道的,溢价可能越低,这种情况下有一点漏洞就是,有些能力圈是自以为是的能力圈,这样会让自己深信一个错误,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比短线投机失误来得更惨,但同样,我们又无法自己证实自己是否有能力圈,所以我想,与其纠结于这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圈,还不如思考如果自己的能力圈被证伪,如何适应这一矛盾且不完美的东西。

 机会比信息的全貌更重要,知道一家公司角角落落的信息没有意义,毕竟有些股价已经把未出现的信息都反映了,有些股价已经包含了信息。主要是这个公司能否在未来发生未被定价的变化,这样我们的信息在市场中才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一直认为能力圈是能先于别人意识到潜在的变化,或者潜在的“不变”,而且有的时候知道的太深刻反而会变成灯下黑,如何取舍,如何去除杂音是在能力圈里面要再进行区分的东西。这个市场上有太多的专业人士和有大量研究员的机构,他们有电话会议,有与公司交流受到优待的渠道,还有定点驻扎的许多自身研究员。

比如浑水,上次瑞幸的做空报告,有参与访谈的行业专家,有执行调研的咨询公司员工,还有实地蹲点的实习生。据悉,做空机构动员了92名全职和1418名兼职,在全国45个城市的2213家瑞幸咖啡门店,录下了大量的监控视频,从10119名顾客手中拿到了25843张收据,这样的信息调动能力,与信息接受的速度非普通散户能比。

 所以我曾经提到过这个事情,我基本上会进行多行业浅覆盖,对行业的基本趋势等有初步的了解,但不会花时间深研这么多行业,虽然看起来我曾经写的这些研究报告好像很深度,有些视角奇特,但实际上这根本算不上能力圈,当然这个差距是相对于行业内人士和资深机构研究员来说。

 这样看来似乎散户根本不适合参与股市,但实际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适应不完美的一些认知和信息,第一种,分散在有潜在赔率的公司,负面预期展望足够多和久的,且有潜在符合时代特征或某些亮点的公司,完全是碰碰运气。而这里面的信息就假设自己全部不知道,只进行期待而不进行预判。这样就不需要信息优势。

 而高效率的方式依然是在极少数自身有前瞻性的领域,可以做到视角超前于大众,这个前瞻性是市场还未看到,但我们能有一定的把握预判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变化作用的因子。且同时我们了解到主流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其评价带有情绪因素,或者未意识到潜在变化,这种要求比较高,能吃透一两个算很好,只可遇不可求,而一般情况下市场并未定价时候,股价也并不热,对信息的深度要求也趋弱,更多的是考验思考角度的问题。

 最后就是寻找变化中的不变,直击核心的,一方面我们散户其实很少有具备掌握估值模型或者计算盈利预测的能力,以前实习过几个地方,基本上做的其实都是盈利预测及根据,但实际上回头看,我们依然是渺小的,各种变化,条件都在剧烈的发生变化,现在可能这个深度研究已经卷到了周度计算的数据跟踪,有些是现场驻扎,一周一次董秘交流,等等。其实适合我们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不是去尝试摸清公司经营的全部细节和动态信息,而是要找到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的一个支点可以是护城河也可以是其他,这个支点能支撑公司在长期的各种变化中穿越,不然企业的经营就像周期股的波浪捉摸不透,所以为什么各种投资大家都提倡买好公司,这就是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不同点。很多数据的出现都是噪音,甚至有些跟踪最新的数据,股价表现却往反的方向走,不仅要思考信息的变化,还要花精力去思考市场会怎么评判这个信息,一次决策,两次决策还可以,如果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决策就很容易犯错误。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成为了信息的搜集者,而缺少了一些利用信息的能力。

 无论是老巴,还是费雪,关注的都不是短期的数据噪音,前者了解可口可乐的成瘾性,后者以企业文化,企业技术基底,优秀管理层这些能够穿越周期的东西研究为主,都在寻找不变的东西,而这些不变的东西在牵引着无数动态变化往自己预期的方向走,这可能就是他们眼中的能力圈吧,随心而动比纠结于各种固定法则来的更重要。

 最近复苏牛,减少写文章频率,准备找些书看看,今年的各个财务报告公布期都比较重要,财报季再见。因为是恢复后首次在没有干扰情况下的真实企业和经济情况的展现,同时海外的高增长可持续性也需要经过检验,第三各种景气度赛道在今年遇到各种产能过剩,也是检验数据的时候。今年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模糊。

$新坐标(SH603040)$ $格力电器(SZ000651)$ $比亚迪(SZ002594)$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02-11 18:20

接下来几个月太过模糊看书去了,等财报季

每个人的个性禀赋、知识背景、能力积累都不一样,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对我个人而言,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能力圈,更缺乏洞察力,对行业和个股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是极其普通,所以只能采取适度分散的资产配置,依赖投资的基本常识、概率赔率及安全边际(估值体系)立足中长线,期待好运来临,能够获得预期不高的投资收益率。

2023-02-12 10:25

写得很好,但是感觉刚刚接触到硬核问题,文章就戛然而止了。能力圈问题是普遍的问题,三个办法是常见的办法,用大白话,一是分散抄底,二是成为行业大v,三是买好公司。但是每个办法都有难点和痛点,这些难点痛点如何解决,问题才刚刚展开。三个解决方向,一是躺平,用张坤的话说,接受方法的不完美,二是正面点对点解决难点痛点的硬方案,三是软方案。

2023-02-11 22:05

少年的文字很老成,后生可畏

2023-02-11 18:19

2023-04-14 21:12

其实适合我们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不是去尝试摸清公司经营的全部细节和动态信息,而是要找到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的一个支点可以是护城河也可以是其他,这个支点能支撑公司在长期的各种变化中穿越,不然企业的经营就像周期股的波浪捉摸不透,所以为什么各种投资大家都提倡买好公司,这就是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不同点。@川北漫步 @发现红裤子 @freedomling @孟浩j96

2023-04-06 15:34

能力圈,我的理解为认知能力,提升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如做井底之蛙,食些飞虫,也算滋润。

2023-02-12 08:54

感觉笔者有点把能力圈当作信息优势,
比如:”这样我们的信息在市场中才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一直认为能力圈是能先于别人意识到潜在的变化,或者潜在的“不变”。
但后面这个说法我认同:其实适合我们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不是去尝试摸清公司经营的全部细节和动态信息,而是要找到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的一个支点可以是护城河也可以是其他。
我们散户肯定无法和机构比拼信息优势。那只能拼别的东西,比如,资金久期,锚定常识和人性这种长期不变的东西,让时间更多的站在我们这一边。能力圈更多的应该是认知和决策优势,而不是信息优势。后者具有时效性

2023-02-12 07:15

#雪球星计划#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有关能力圈的问题,其实我遇到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只不过每次交流的对象都不同,上次是业内人士,他是经常会遇到灯下黑的问题,或者说自己怎么知道自己的信息是灯下黑还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部分其实对一个人抓主要矛盾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股市和经营企业略有不同,市场的参与主体各种各样,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预期,毕竟股市是对于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必定非现实,也就存在一定偏差,甚至有时候会陷入假像,我见过太多的聪明人,掌握了非常细的信息,而正是太完美的信息与太完美的判断,反而让投资每一步都显得这么艰难,投资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考验处理矛盾的能力,在众人悲观的时候可以保留一丝愚钝,在众人狂热的时候多加一分清醒,容忍投资中一些非重要性的灰度,抓住主要矛盾是处理灯下黑问题的最佳法则,虽然从长期看,一切都会回归真实,但是再好的企业也有不完美,再优秀的投资策略和基本面分析都会有漏洞。
第二次和我交流的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散户朋友,对于外部人士来说,在一个领域做到认知和信息领先难度很高,所以在能力圈内的必定是极少数的公司,而这门槛高,需要机缘,好处是效率高,最好的情况是拥有的能力圈领域并非大众化,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能力圈要有独特性,同时要等待机缘,诸葛抱膝于隆中,时运到时就会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发挥作用。这样就更容易获得一个价值与价格之间的空间宽度,毕竟越少人知道的,溢价可能越低,这种情况下有一点漏洞就是,有些能力圈是自以为是的能力圈,这样会让自己深信一个错误,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比短线投机失误来得更惨,但同样,我们又无法自己证实自己是否有能力圈,所以我想,与其纠结于这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圈,还不如思考如果自己的能力圈被证伪,如何适应这一矛盾且不完美的东西。
机会比信息的全貌更重要,知道一家公司角角落落的信息没有意义,毕竟有些股价已经把未出现的信息都反映了,有些股价已经包含了信息。主要是这个公司能否在未来发生未被定价的变化,这样我们的信息在市场中才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一直认为能力圈是能先于别人意识到潜在的变化,或者潜在的“不变”,而且有的时候知道的太深刻反而会变成灯下黑,如何取舍,如何去除杂音是在能力圈里面要再进行区分的东西。这个市场上有太多的专业人士和有大量研究员的机构,他们有电话会议,有与公司交流受到优待的渠道,还有定点驻扎的许多自身研究员。
比如浑水,上次瑞幸的做空报告,有参与访谈的行业专家,有执行调研的咨询公司员工,还有实地蹲点的实习生。据悉,做空机构动员了92名全职和1418名兼职,在全国45个城市的2213家瑞幸咖啡门店,录下了大量的监控视频,从10119名顾客手中拿到了25843张收据,这样的信息调动能力,与信息接受的速度非普通散户能比。
所以我曾经提到过这个事情,我基本上会进行多行业浅覆盖,对行业的基本趋势等有初步的了解,但不会花时间深研这么多行业,虽然看起来我曾经写的这些研究报告好像很深度,有些视角奇特,但实际上这根本算不上能力圈,当然这个差距是相对于行业内人士和资深机构研究员来说。
这样看来似乎散户根本不适合参与股市,但实际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适应不完美的一些认知和信息,第一种,分散在有潜在赔率的公司,负面预期展望足够多和久的,且有潜在符合时代特征或某些亮点的公司,完全是碰碰运气。而这里面的信息就假设自己全部不知道,只进行期待而不进行预判。这样就不需要信息优势。
而高效率的方式依然是在极少数自身有前瞻性的领域,可以做到视角超前于大众,这个前瞻性是市场还未看到,但我们能有一定的把握预判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变化作用的因子。且同时我们了解到主流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其评价带有情绪因素,或者未意识到潜在变化,这种要求比较高,能吃透一两个算很好,只可遇不可求,而一般情况下市场并未定价时候,股价也并不热,对信息的深度要求也趋弱,更多的是考验思考角度的问题。
最后就是寻找变化中的不变,直击核心的,一方面我们散户其实很少有具备掌握估值模型或者计算盈利预测的能力,以前实习过几个地方,基本上做的其实都是盈利预测及根据,但实际上回头看,我们依然是渺小的,各种变化,条件都在剧烈的发生变化,现在可能这个深度研究已经卷到了周度计算的数据跟踪,有些是现场驻扎,一周一次董秘交流,等等。其实适合我们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不是去尝试摸清公司经营的全部细节和动态信息,而是要找到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的一个支点可以是护城河也可以是其他,这个支点能支撑公司在长期的各种变化中穿越,不然企业的经营就像周期股的波浪捉摸不透,所以为什么各种投资大家都提倡买好公司,这就是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不同点。很多数据的出现都是噪音,甚至有些跟踪最新的数据,股价表现却往反的方向走,不仅要思考信息的变化,还要花精力去思考市场会怎么评判这个信息,一次决策,两次决策还可以,如果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决策就很容易犯错误。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成为了信息的搜集者,而缺少了一些利用信息的能力。
无论是老巴,还是费雪,关注的都不是短期的数据噪音,前者了解可口可乐的成瘾性,后者以企业文化,企业技术基底,优秀管理层这些能够穿越周期的东西研究为主,都在寻找不变的东西,而这些不变的东西在牵引着无数动态变化往自己预期的方向走,这可能就是他们眼中的能力圈吧,随心而动比纠结于各种固定法则来的更重要。
最近复苏牛,减少写文章频率,准备找些书看看,今年的各个财务报告公布期都比较重要,财报季再见。因为是恢复后首次在没有干扰情况下的真实企业和经济情况的展现,同时海外的高增长可持续性也需要经过检验,第三各种景气度赛道在今年遇到各种产能过剩,也是检验数据的时候。今年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模糊。
$新坐标(SH603040)$ $格力电器(SZ000651)$ $比亚迪(SZ002594)$ @@今日话题

2023-02-12 01:13

大佬都怕灯下黑,何况散户。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炒股的认知也是灯下黑。今天这逻辑明天那逻辑,短的半月,长的半年,回头看就是笑话。
所以散户炒股还是简单些,公司情况,炒股逻辑,大差不差就行。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常识,周期,预期这些思维。最终赚牛市的钱+市场风格的钱+跌多反弹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