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五要,三不要”——2015年投资情况及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关联博客转发:292回复:169喜欢:1209
#2015年投资总结#
如果我们还为行情的急剧变化感到惊讶,可能是因为自己经历的太少;如果我们还对监管部门存在什么抱怨,可能是因为思考的太少。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股市的急涨急跌在短短的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历史中,也多次发生。

学过经济学人的都知道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不但是商品市场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市场的基础。在长期来看,公司的价值决定市场价格,股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只是越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上下变动越频繁、偏离幅度越大。但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短期背离,但不可长期违背,从美国上百年、中国20多年的资本历史来看,极度高估、极度低估的时间都很短,大部分时间仍处于估值均衡区域。

对大多数人来说,股市的疯狂上涨不是好事,每一次疯涨过后都会埋葬一大批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往往是股市上涨到一定程度才会关注股市,平均买入的价格已经很高,并且由于频繁买卖等浮盈又往往落后于大盘增长,但一旦股市逆转下跌后,大多又是割肉离场或者长期被套。2015年这次由于场内外4万多亿元的杠杆,导致的结果更严重些,许多使用杠杆的人被清盘归零。

2015年,基金账户总体收益率是33.8%(2015年是A股基金账户收益,2014年及以前是个人账户收益)。

预计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合收益率肯定会下滑到30%以及20%以下。但这没什么,复利具有神奇的威力,若以复合收益率30%增长,持续30年收益率将达到2620倍,初始投资若10万元将达到2.62亿元,这是不可能的,对于长期的复合收益率我们需要降低预期,就算15%-20%复合收益率,长期来看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



以公司内在价值为基础的投资大道、投资正道,并没有过多深奥难懂的理论。绝大多数人看了能懂,但不想这么做;一小部分人想这么做,但做不好;能持续做好的人少之又少,这里面有知识、人性等方面的原因,道理简单做起来绝不容易。如果我们不是炒一把就走的股民,是长期浸淫于此的投资者或者职业投资人,投资决策盈利的可持续性最重要,而价值投资又几乎是已知的唯一具有可持续的道路。格雷厄姆提出了价值投资的三个理念: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寓言、安全边际;巴菲特增加了第四个理念:能力圈。李录先生在2015年10月23日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主题《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的演讲中,有非常好的诠释。

关于价值投资,已经没有新鲜事,也没有什么创新的可能。自己写也难免拾人牙慧,但不断学习特别是通过书面总结思考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在文章整理的过程中还可能偶有启发。文中根据自己近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总结为“五要”和“三不要”,期望自己能做到个十之七八就好。

“五要”:

1、要基于公司内在价值。


什么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公司的价值一般可以分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公司不作恶的前提下,投资者主要考虑是经济价值,简单说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赚钱。比如一个简单企业模型,未来5年每年能给股东带来的1万的现金,并且在第5年末以10万元卖出。那么公司的内在价值为15万元,当然折现到今天内在价值会低于15万元。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有公认的定义: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之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内在价值以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能力为衡量基础,这意味着投资者实质上是在购买他们预期的公司未来取得的绩效,而不是公司过去已经取得的绩效,更不是按成本计价的公司资产。但是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规范下,现金流不是单一年度公司绩效的有效指标,受固定资产投资和运营资金变化影响过大,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这本书中解释了经济利润模型,经济利润等于投入资本产生的回报减去投入资本的成本,公司的内在价值等于投入资本加上未来产生的经济利润的折现值。这跟基于现金流的DCF模型在结果上一样的。

公司内在价值由什么决定?经济利润=投资资本*(ROIC-WACC)。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未来公司投资回报率ROIC高于还是低于投入资本平均成本WACC。如果高于WACC,将创造价值,公司的内在价值就大于投入资本;如果低于于WACC,将消减价值,公司的内在价值就低于投入资本。如果公司在各个时期恰巧获得的回报等于WACC,那么公司投资资本就没有创造价值,公司的价值等于最初的投资额。简单说,公司的内在价值主要由公司未来投入资本规模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决定。取决于:(1)投入资本规模的增长率g,通过利润留存或者融资等实现;(2)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有多高,以及未来变化;(3)持续的时间N以及持续的可能性P。而这3项,往往取决于公司财务指标表象背后的实质:比如公司所处行业的本质差异、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

公司内在价值的能否评估?如果说企业的内在价值是不可能评估的,那也无所谓基于内在价值进行投资决策了。对于具体投资人,绝大部分公司的内在价值难以评估是符合事实的。内在价值的评估本质上仍是预测,而预测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对于有能力的投资人,选择相对简单易懂的公司、并且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内,评估出公司内在价值大概的区间范围,也就是模糊的正确,还是有可能的。虽然要求高、过程也有困难,但不是悖论。

投资收益的本质来源是哪里?具体说,对于某一具体公司,自上市以来历史上所有的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曾经持有或者现在仍持有),投资收益的来源是哪里?这样考虑,消除上家卖下家有赚有亏的零和游戏后,截止到目前投资收益的来源只有两点:(1)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2)目前市场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溢价比起点时高多少。具体对于某个投资者,在某个时点买入持有到未来某天卖出,收益的来源是一样的。这种投资收益的本质来源,更应该是投资者追求的,是最合情合理的,也最具有可持续性,对于(1),我们要选择内在价值在未来会提升的公司;对于(2),我们控制不了未来市场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溢价水平,但我们可以选择在溢价水平较低的时候买入。总结来说,“买什么”、“花多少钱”两个方面的决策,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是盈利和亏损。当然,对于具体某个人,收益还有一个零和游戏的非本质来源,就是把股票作为筹码不停买卖赚差价即赚别人的钱,基于长期来看“一赚两平七亏”的事实,如果仅仅这么做并寄期望正的回报,可能性非常低。对于很多人,一是高估了获得正回报比例的概率,他要明白最终只有10%赚钱可能不参与了;二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运气,认为自己属于那10%,其实不是。

2、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既然能力圈是巴菲特的贡献,我们不妨看看巴菲特曾经怎么说的。

巴菲特在北卡罗来大学的讲话:“就你的合格的圈子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不在于圈子的面积有多大,而是你如何定义这一圈子的边界。如果你知道了圈子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比你的圈子要大5倍,但对圈子的边界不怎么清楚的人要富有的多。”, “当我说我了解一个行业,是指我知道他10年以后会怎么样。”

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正确评估所选择企业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要能够评估在你的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

1998年股东年会上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时,巴菲特回答:“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说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反过来就是说,他只想玩他自己拥有优势的游戏。巴菲特自己在哪些行业有优势呢?比如金融保险、商业、媒体、消费品、能源等少数行业的部分企业。就巴菲特的能力,我不觉得他去分析其他行业就不行,也会比大多数人做的优秀,但我们如果真这样以为,就没有理解巴菲特对这种优势要求的深度。那是绝对的优势而不是仅仅一般优势,若没有深度的对行业和公司的了解,在经济、行业或者企业遇到暂时困难时,持有的难以坚持,低价的不敢买入。

这种优势,绝不是了解商业模式,看的懂财务报表等那么简单,更要求是这个领域的优秀专家,而这种专家能洞察这个领域过去未来发展变化,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深层原因以及其消长等,而不是掌握领域内的某一项或者多项具体技术。对于具体的投资者,如果他是某领域的专家,就已经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就看他如何利用自己知识和判断能力了。可我们不是任何行业的专家怎么办?巴菲特很年轻时也不是金融保险、商业、媒体、消费品、能源等领域的专家,他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而来的,慢慢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圈。我们也能从简单的领域开始,学习实践,跟踪研究的越深入,越能提升在某行业的优势。简单的行业比如旅游景点,品牌消费品等,我是从这里开始分析和估值的。

什么是能力圈,我觉得也可以用来解释方法的能力圈。我们采用哪种投资(投机)方法,自己是占有优势的?为什么?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那很可能是使用的自己不占优势的投资(投机)方法,从长期结果来看,其整体亏损的概率就非常的大。比如对于大多数股民,发现牛市来了排队新开户买股票,听消息炒概念,亏损的大概率从他们开户的时候就注定了。还比如港股的权证衍生品,类似于大摩、小摩等机构,他们可以发行衍生品、可以买卖正股、可以推出影响价格的研究报告等,那些投机权证的股民,各方面绝对处于劣势,绝大部分权证最终都归零,可很多人还是会买权证。

3、要有价格的安全边际。

有了基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并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内,才有可能确定买入价格是否具有安全边际。而这个安全边际,也将不是基于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清算价值等作为判断,这也是巴菲特超过他老师格雷厄姆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不确定的过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概率的世界,我们知道飞机失事是有发生概率的,但我们还是会乘坐飞机,因为那是小概率事件。公司的目前的内在价值,与公司经营历史上内外部的一连串的大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有重大关系,未来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也会受一连串概率事件的影响。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处理不确定性,即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存活并期望获得满意的收益。既然未来有不可克服的不确定性,我们就不能信誓旦旦,应该小心谨慎,买入决策时对价格要有安全边际,首先应考虑的是如果判断错误,亏损幅度要小;其次考虑的是如果判断正确,有合理的或者超额盈利,持续这样做才能有盈利的可持续性。格雷厄姆、巴菲特等更愿意把公司的合理估值看做一个区间,比如50元-150元,在低于50元甚至只有30元时才买入。

举个例子,我们翻遍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各类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我们好像没有见过巴菲特购买过市盈率超过20倍的公司。喜事糖果12.5倍、可口可乐14.5倍、较近的亨氏20倍等,市净率方面可口乐乐好像是最高,4.8倍。2008年投资比亚迪,当时的市盈率是10倍、市净率不到2倍。巴菲特买入的公司,不但要求预计未来盈利提升,并且过去和现在就证明过自身的盈利能力,只有梦想没有业绩历史也是不行的,竞争优势、护城河也得有财务上的表现来证明。不怕错过,就怕买错。

若缺乏安全边际买入市盈率100倍以上的梦想公司,假设未来5年盈利增长10倍,若到时市盈率降低到20倍,算上资金成本也将不赚什么钱。可企业有多大的可能性盈利增长10倍呢?如果增长2倍、1倍或者不增长,就是灾难。2007年上证整体市盈率到50倍、2015年创业板整体市盈率达到140倍,这都是灾难,当然也是有梦想,没有梦想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估值,传统经济的梦想和新经济的梦想虽有不同,但灾难的后果却是类似的。

4、要从长计议并有耐心。

价值投资的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就是慢。就算我们什么都做对了,比如对公司未来的判断总体是对的、买入价是有安全边际的,但买入后股价可能会继续下跌,什么时候价值回归也不确定;另外,公司发展过程也多不是一帆风顺,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失误或者问题,内在价值的提升也是曲折前行,这一点就让绝大部分人不愿踏入价值投资领域。但“真理也许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若做价值投资,我们就要准备好从长计议,在过程中并要充满耐心。这跟前面的几点是一脉相承的,研究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投资就要求从长计议,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等待价值回归和价值成长更要求有耐心。

安全边际的出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从长计议后充分考虑清楚后,安全边际出现时,我们才敢大手买入。像现在(2016年1月14日)香港市场情况,很多公司的股价已经有了安全边际,如果还有钱买入更好,没有钱买入了也就是耐心持有就是了,价值投资也不是要求买在最低点,并没有什么抄底的概念。只有从长计议,我们才能自信的说:股灾总会过去。反过来讲,浮躁和急躁的人,是难以去这样思考这样去做的。如果以前没有准备,说牛市来了,自己要要大干一场,如果这些人都赚钱,这社会对于那些辛苦研究跟踪多年、龟缩等待多年的投资者,也太不公平了。

从长计议,就要求不能有短期的业绩目标,如果一个人总制定每年的收益目标,就根本就不懂价值投资。投资本来就具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成分,预测一个事件什么时候发生,比如预测它要发生,困难的多,一些经济学家就非常清楚这一点。短期目标比如计划明年收益增长20%,如果完成并不代表你这一年就做的好,如果完不成往往不代表你这一年做的不好。但我们的努力集中起来是为了短期目标的实现,往往会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适得其反。

5、要有内在的评价标准。

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股暴涨,纳斯达克指数短短的两年内涨了3倍,到1999年很多追随巴菲特风格的投资者也开始买入IT类股票。在2000年的千禧年来临之际,巴菲特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配的大标题是:《沃伦,你怎么了?》。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他面临着从未曾遭遇的负面新闻报道,巴菲特内心可能也想要反击,不过最终,他只字未提,未作任何回应。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将近3/4。近在眼前的中国市场,如果你在2014年没有买入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投资业绩也会严重落后。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你整天泡在雪球论坛里,看着那些排在首页的年收益率300%以上的投资组合,会承担很大的压力;作者职业投资经理,如果业绩排名远低于大量买入或者坐庄小股票的基金,就算你预测对高估值泡沫终会破灭,但在没有破灭的过程中,还是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在压力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保持理性思维吗?

你说没关系,我会理性看待这些问题,但我们的理性思维具有很大局限性。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理性、都客观看待问题,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人类是复杂的、情感的、社会性动物,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理性思维甚至都不是重要的诉求,远低于生存诉求。查理·芒格说,许多IQ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缺陷;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所以,就像工人必须了解自己工具的局限性,用脑子吃饭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脑子的局限性。投资市场是人性的放大器,不但会暴露人性,并且如果我们的人性存在致命缺点,市场就可能在那里等着把我们Kill掉。

除了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尽量理性,我们还需要有个内在的评价标准,在关键时候对抗并战胜外在的评价标准。投资成功与否的判断,更依赖于自己内心的投资标准和原则、长期回报的满意程度等,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不断变化的看法、自己跟别人短期的业绩对比结果等。处人处事,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过于关注后者,容易滋生浮躁和急功近利。在投资领域,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内部记分卡”,使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尽量成为一个按“内部记分卡”行事的人。比如,我们如何评价一年的投资业绩?其实以年度为单位评价投资业绩是太短的,不合理的,但若不得不这样做呢?我们不能仅仅以当年的盈亏比例作为唯一标准,需要更合理的“内部记分卡”标准。比如,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下面简单的“内部记分卡”,并可以优化和完善。



比如你持有一个投资组合,一年内市值增长了50%,综合市盈率从20倍变成了30倍,评价这一年的业绩为盈利50%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你卖出后不再进行投资,卖出后换成其他也要考虑其他股票一年内估值的变化),按照内部记分卡,市盈率的增长是要减分的。假设一年内持有公司的股价没有变化甚至下跌,但公司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在增长,按照内部记分卡是要加分的。如果股市持续下跌或者有公司出现短暂困难带来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买入后是应该加分的(因为这是你以后盈利的重要前提),当年如果按贵的或者没有安全的价格买入股票,是要减分的。

“三不要”:

“五要”的内容,反过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五不要,没有必要重复,这个“三不要”部分仅仅是一些想法作为补充,可能没有逻辑的一致性。

1、不要过度投机。

投资和投机本质上都是概率的游戏,只是思想、依据、方法的不同。金融领域中,由于资金的性质、企业的性质、人的位置较色等原因,只能进行投机,难以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投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说,不要进行投机,也不能说投机不好。但缩小分析对象,界定投机程度后,比如对于个人投资者、对于管理别人钱财的职业投资经理,最好不要过度投机。

过度投机没有什么定义,我们只能举例子说明:

比如大比例使用杠杆,如果采用了1:1更高的杠杆,下跌30%就要面临强制平仓或者大幅减仓,造成永久性的损失,如果像场外配资几倍的杠杆,风险更大。就算是普通的平缓下跌,很多人也会持有到被要求平仓,人都有贪婪、损失厌恶等倾向,到时候控制你的可能是这些人性的弱点而不是你的理性。更不用说,2015年下半年市场急跌、持股无量多个跌停板的情况,风险会无限放大,那些被强制平仓归零的投机者已经领教过了。

比如过于相信经济转型、企业愿景、各种概念等,特别是基于行情仍会延续而买入市盈率百倍甚至几百倍的公司,而不考虑整体市场的高估值。如果业绩不能在最近的一两年兑现,整体市场百倍的市盈率是难以维持的,很可能会通过股价的降低来接近合理的估值,整体市盈率比如20倍、30倍等。

对于个人投资者,过度投机可能来自不懂、或者没有深入的思考,或者因为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心理,风险考量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对于职业投资经理,整体上在知识和思考深度要好很多,但又面临排名压力、存在过度控制净值波动倾向等问题,并且还存在一个利益权重不一致的问题。如果基金经理的表现唯一以当年的净值增长作为考量,并与收入挂钩,这就会导致查理·芒格误判心理学中的“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激励模式具有巨大的威力,不合理的激励模式自然导致不合理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提升当年的净值更重要了。还好,目前有些基金公司开始以多年的业绩来衡量基金经理的表现,这虽然困难但是好的现象。另外,一些基金公司的利益跟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存在权重的不一致,比如基金投资人的利益权重可能为“避免亏损占60%,盈利占40%”,而基金公司的利益权重可能为“避免亏损占30%,盈利占40%,做大基金规模占30%”(因为一些基金公司管理费取决于基金规模、亏损的话对基金公司的资产没有影响,承担的义务更接近于道德层面),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对于避免亏损的权重,这些基金公司肯定要低于基金投资人,我觉得一个好的平衡方式是,强制要求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占发行基金规模的10%左右,这样既让这些基金公司与基金投资人的利益权重分配接近一致,并限制了基金公司过于追求基金规模的欲望。现实就是现实,但作为当事者的基金经理,作为有思想有血有肉的人,还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过度投机。

2、不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本是个好词,在思想观念上、在知识更新上要与时俱进,没有什么不好。这里说的主要指“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投资原则、估值标准;“与时俱进”的追行业热点。

投资原则自不必说,不能说是在行情没来的时候我价值投资,行情来了后我要转变风格投机一把。因为那样做可能的结果是小心谨慎行走了很多年,一朝掉在粪坑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整体市场高估的情况下转为采用相对的估值标准,把公司的估值跟整体市场、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并以此作为是否值得投资的依据,并且寄期望“估值修复”。但本质上,公司的价值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只有其盈利能力和资金成本,行情的变化并不会提升或者降低公司的内在价值(有影响的部分是行情好的时候股权融资成本减低)。如果忽略这个原则,我们会陷入在高估的市场中寻找所谓的“低估”机会的怪圈,因为市场可能高估很长时间,让投资者持有资金等待变得难以忍受,但如果真的去做买所谓的“相对低估值”的公司,结果往往是糟糕的。比如别的行业或者同类别的公司市盈率都50倍了,你去买30倍的,而后者大概率是质地更差、成长性更差(市场并不傻瓜,市场整体过于高估的时候,个股低估的机会微乎其微),结果买入的公司可能也非常高估,当市场下滑时也同样跌幅巨大,或者长期持有的结果是回报不足。对于很多人,太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对的方式只有什么都不买。

“与时俱进”的追行业热点,比如转型升级、新技术、新模式等出现整体行业上下一片热闹的景象时,低估的可能性基本就没有了。比如互联网+,石墨烯、VR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讲故事讲到一定程度,很多事投资者可能会被所谓美好的前景迷惑。但在根本上,我们需要确定,自己投资的公司能否在1-2年内实现收益增长并把市盈率降下来,若没有或者微乎其微,投资的结果大概率是一地鸡毛。二级市场投资者不是天使投资人、不是VC等,因为VC做投资给的价格远远低于二级市场给的价格,并且多是采用大量分散投资的模式,投资十个有一个成功并上市就赚回来了。而追逐热点的人,是没有能力、没有方法、没有资金实力且在昂贵的二级市场做天使、VC投资,结果可想而知了。

3、不要抱怨市场。

格雷厄姆说“市场不是用来指导你的,是为你服务的”,“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这时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但有时候,市场先生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的时间会很长,让你难以忍耐,比如持续高估让你手持现金没有买入的机会,或者你买入后市场仍长时间持续低迷,给你或者你的投资人带来压力。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抱怨市场,市场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有点“市场虐我千百遍,我待市场如初恋”的阿Q精神,能做的是做好思想准备、做好策略准备等,做好最坏的打算有时候是必须的。

对于A股市场,若是我们必须选择的市场,接受它就接受它的整体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包括进入退出制度不畅、包括监管不成熟、包括法制不完善等。因为,一是抱怨耽误时间耗费精力不解决问题,二是抱怨别人容易导致推脱自己的责任、看不清自身的问题。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存在问题,理性客观看待自己,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这个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你死我活的市场里,没有人能救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

以上是我自己的投资的“五要”、“三不要”,肯定不够完善,后期还会修改补充。

另外,投资管理行业充满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很少听到关于投资管理行业、基金从业人员的评价或要求。但我既然选择了从事这个行业,也难免会管理客户资金,不管客户的资金是多是少,但每份背后都承载着别人沉甸甸的喜怒哀乐,这些都会在无形中传递过来,所以我深知责任重大。李录在演讲中对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提出了一些最根本性的职业道德要求,非常发人深思。这是基本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并且这应该也最接近巴菲特、查理·芒格的要求标准。

第一,把对真知、智慧的追求当做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要有意识地杜绝一切屁股决定脑袋的理论。要坚持投资的大道、正道。

第二,真正要建立起受托人责任的意识。客户给你的每一分钱你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省、积攒了一辈子、交到你手上去打理的钱。

如果没有这两点,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一定会成为无数家庭财富的破坏者、终结者。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破坏,2008年、2009年的经济危机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这样一些不具备受托人责任的人长期的所谓成功的行为最后导致的。

                                                                                                                   荣令睿
                                                                                                                  20160116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7-01-03 11:45

写2016年的投资总结前,仔细回看了下自己2015年的投资总结。有些方面自己做到了,有些仍做的不够,特别是能力圈的坚持,对自己买入的公司理解的仍然不够深入。
投资总结越往后秀给人看的成份越来越少,更多是自己对投资学习和实践的体会,每年写出来,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一件事情的理解是100分,只是简单想想能到30分,跟人说说能到50分,但经过推敲用书面的语言写下来可能到70分。分享出来,当然也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2016-06-04 07:16

又一看是成功者

2016-05-11 17:14

[护城河]

2016-04-25 09:07

不错

2016-02-13 19:07

傻信托管理海外?就OK无人请自士,是人活点意义如是!

2016-01-31 16:03

伍员答申包胥曰,今日暮途远!

2016-01-25 22:43

2016-01-23 14:06

记分卡,也开始设计自己的记分卡,并开始使用!

2016-01-23 14:05

今年看过的总结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没有之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