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与茅台的确定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212回复:396喜欢:963

估值是投资第一难,巴菲特从来没有详述过自己如何给企业估值,但我们可以从投资的第一性原理——现金流折现、机会成本等出发,结合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来推断出他的估值逻辑。

01 巴菲特的选股标准

伯克希尔的投资经理库姆斯曾说,他周六常去巴菲特家交流,关于企业评估,他们经常会用这样一种测试:巴菲特会问未来12个月会有多少家公司到15倍PE?有多少家5年后赚得更多(置信区间90%)?有多少家会达到7%的复合增长率(置信区间50%)?库姆斯说他们就是用这个方法找到了苹果,而当时测试时有3-5家公司会反复通过测试。

这一段信息量巨大。

首先,我们知道巴菲特的买入市盈率(会使用未来一年市盈率的概念)是不超过15倍,从喜诗糖果(11.9 PE)、可口可乐(13.7 PE)、大都会(14.4 PE)、苹果(12-14 PE)、IBM(14.7 PE)的例子里,我们也能推测出15倍是巴菲特买入市盈率的容忍极限。第二,企业要有高确定性的成长,即五年后要比现在更好。第三,企业要有7%的复合增长率,显然这里的重点在于“置信区间50%”,表达了预测成长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第四,这一选股条件极其严苛,只有极少数公司(全美3-5家)能够达标。

15倍PE是能够看得见的,5年后赚得更多(置信区间90%)似乎也不难。到此,整个的估值难点落在了“7%的复合增长率(置信区间50%)”。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7%的成长在A股不是比比皆是吗?

重要的不是企业能成长7%还是10%,而是你的判断的置信度到底多高。刚入公司时,查理·芒格问库姆斯的第⼀个问题是“5年后,标普500企业中有多少家会变得更好?”库姆斯认为应该少于5%,芒格却表示不到2%。库姆斯刚到伯克希尔时,认为有70%的信心展望企业未来5年的前景,后来坦承或许正确率只有10%,并强调千万不要低估了世界的变化。

这里,我们不妨先刻舟求剑把巴菲特的选股标准记下来。通过这个标准我们知道了,判断成长确定性是投资和估值中第一位、也是最难的事,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价值投资者来说追求确定性是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巴菲特更看重确定性。

02 对确定性的理解

我们回到估值的第一性原理——现金流折现模型上来思考确定性问题。企业的价值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当下的自由现金流或盈利C,二是成长能力g,三是折现率r——折现率本质上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衡量,即确定性越高,折现率r越低,企业的内在价值越高。从理论上来说,永续增长的企业估值=C/r-g。最好的商业模式,当然是既有护城河又有成长,即r与g之差最小。我们说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也是这个原理。

举个例子,茅台30倍、五粮液18倍该选谁?

作为一种思维模型,你可以这样思考:如果你判断两家永续增长率都是4%,茅台确定性高给折现率7%,那就值33倍估值,五粮液折现率8%,那就值25倍估值。(至于现实中巴菲特如何估值,我们后文再详细说。)

之所以说茅台是A股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茅台极高的成长确定性。五年后的茅台确定地比现在好,也有极高的概率实现复利的增长——这一点来自于茅台产品尽产尽销、市场价远高于出厂价的特点,而这一点在全市场极为罕见。

茅台的例子里,世界的变化几乎与我无关,投资者可以无视宏观、需求、竞争格局的变化,只需聚焦至企业本身:一是茅台产量如何增长,二是茅台提价能力如何(直接或间接)。换成腾讯的例子,你深知腾讯具有某些竞争优势,但是你能预测未来三五年的增速吗?即使能,这种预测也必须依赖于一些前提:广告恢复情况、游戏审批情况、视频号和金融科技的未来等等,其他企业更是如此。这就说明腾讯和其它企业的确定性或者商业模式不如茅台。

所以茅台五粮液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取决于你对这两个股票增长率和确定性的判断,一是增速多少,二是增长的确定性有多高。这不正是巴菲特的选股标准“有多少家会达到7%的复合增长率(置信区间50%)”的含义吗?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下去:企业成长的确定性越高(r越低),对业绩增速g的容忍度就越低。这样,即使我们对成长率的判断有误,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增长的确定性使得这笔投资具有足够的容错率。在茅台的例子里,很多人觉得茅台长期预期增长率10%并不高,但恰恰是因为确定性太高,使得10%成为一个令人舒服的成长预期。这意味着,若以25倍市盈率买入茅台,尽管当下的收益率仅有4%,但持有第十年的持有收益率能达到10.4%(持有第20年的持有收益率却能达到27.0%)。

我理解我们所追求的确定性,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的两个部分。

客观的部分,是由企业的特性决定的。企业要拥有某种结构性的优势即巴菲特说的护城河,能够排除竞争等外部不确定性,带来业绩的高确定性增长,同时还要求企业业务模式简单,这将为主观的确定性奠定一个可预测的基础。

主观的部分,即投资者能不能接近企业增长的客观真相,预测得到、把握得住这种增速,这需要我们深研基本面,有能力探寻到增长逻辑和规律。比如一个投资者说腾讯高确定性成长,我们需追问明后年增速多少、理由如何,如果回答是含糊不清、理由不够sharp,那这个确定性要大打折扣。

所以,巴菲特最看中的不是7%抑或是10%,更不是无脑15倍市盈率买入,而是追求一个极致的确定性,即有没有一个非常sharp的买入理由。以喜诗糖果为例,巴菲特看重的是两个方面的确定性,一是每年圣诞节都可提价,二是销量还会低速增长(2%)。再以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看到了其正处于国际化阶段,在本土继续扩大份额的同时,十几个发展中国家销售正以高双位数快速增长。

这两个例子里,巴菲特既有十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支撑,又要有明确而不易被打断的成长逻辑——当然,最强的增长逻辑是量价齐升的双核驱动,其次是具备提价能力或者销量的单极增长。

以上是我对巴菲特估值逻辑的一个推演,从中可以看出确定性有多么重要。我相信巴菲特不会25倍市盈率买入茅台——因为他有更高的机会成本,而你我可能没有,那对我们来说25倍的茅台或许是一个极佳的买入标的。关于机会成本,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

03 为什么是15倍PE和7%的增长

为什么早期的巴菲特坚持买得便宜,而后来又把买入市盈率放宽到了15倍?先放答案:这与机会成本和预期收益相关。

巴菲特和芒格明确讲过机会成本概念如何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一次股东大会上股东问“关于估值中现金流折现的问题,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得出折现率的,你又是怎样根据不同的生意调整折现率的?”

巴菲特的回答是“我们没有正式的折现率。我们显然希望获得比政府债券收益高得多的回报。我们将政府债券收益作为一个基础的准绳,我们想要高于准绳的回报。如果政府债券收益是2%,我们不会去买一家在未来几年预期收益为3%或3.5%的企业。但我们不会讨论最低预期收益率是多少,我们想要足够的回报率,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舒服”。

随后,芒格的回答是“在某种意义上,最低预期回报不如一个比较系统那样有效。换句话说,如果我有一些东西,我认为肯定会给我8%的回报,并且我可以买够所有我想要的,那么即使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而我认为它能赚7%,那我就不需要浪费5分钟与你讨论这个7%回报的投资机会。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想要做出决定的依据。”

这两段同样信息量巨大。

巴菲特提到了“足够的、让我们舒服的收益率”,是一种主观的令自己满意的预期收益率,而不是无风险收益率,而芒格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机会成本是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这里我们需要将市盈率转换为收益率(1/PE)的概念进行对比。好友@谷雨轩举的例子很形象,“有人要卖一个宾馆给你,告诉你年利润100万,要价800万,这时候一般人不会去算8倍PE,而是会想,这笔买卖当下的收益率是12.5%。就像去银行买理财,年收益6%和5%的理财,你不会把他换算成16.6PE和20PE进行比较”。

假设巴菲特面前有两个基本面都还不错的企业,一个预期增长停滞,另一个预期持续增长。前一个企业是巴菲特早期的投资对象,我们可假定10倍PE是公允价格,意味着这笔投资10年回本(为简单计算,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年化收益10%,远高于无风险收益率,因此我们认为这一定价是能让巴菲特感到舒服,我们可以参考1965年对伯克希尔的投资以6.6倍买入、1983年对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的投资8.5倍买入(更严苛)。

我们将前一笔低估值投资视作巴菲特的机会成本,于是他在考虑第二笔投资时核心主旨是“这笔投资的总体收益要大于前一笔”。换言之,后一笔投资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要不能低于10%。

15倍市盈率意味着买入当年的收益率6.67%,与前一笔投资10%年化收益差距很大,但这笔投资里企业可以成长,即此后年份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如果此后企业能保持7%的增长,那么第5年的收益率6.67%*(1+7%)^5=9.35%,第10年期的收益率达到6.67%*(1+7%)^10=13.11%,整个十年间的累计收益率为98.55%(忽略资金的时间成本),也相当于十年回本,折合年化收益率约10%(简化计算,可以直接取6.67%和13.11%的平均数)。

所以,“15倍PE和7%增长的企业”和“10倍PE无增长的企业”基本等价,大致可以理解为巴菲特内心感到舒服的投资是“十年回本”。这就是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尽管巴菲特从低估值的烟蒂进化而来,但没有放弃内心的预期收益率要求,这个15倍PE是巴菲特愿意为“成长”所付出的溢价。

因此,巴菲特选择15倍市盈率这个买入标尺,是隐含了一个很强的预期,即未来10年企业能持续7%的年化增长——切不可忘记,这一切建立在前一部分讨论的确定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持有10年后这笔投资的回报率与早期的低估值投资大致相同。注意15倍市盈率绝非教条,巴菲特对不同的企业买入市盈率不同,体现出对它们成长和确定性的预期不同。

早期巴菲特以净资产折扣价买入烟蒂股,后来进化到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策略,本质是他愿意给予企业的成长一定的溢价。如果你有较高的把握确信茅台未来10年能以15%的速度增长,第10年的收益率将达到4%*(1+15%)^10=16.18%,算术平均匡算出十年的合计收益率[(4%+16.18%)/2]*10=100%。这样,你还觉得25倍的茅台估值贵吗?

为什么不能抄作业?对同一个企业,你我的认识理解并不相同,你我的机会成本也不同。段永平买茅台能赚钱,而普通投资者未必。

总结本文,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是:

第一,买得便宜,即使是好的企业,也轻易不在15倍市盈率以上出手。

第二,追求成长性和置信度,其实是现金流折现思维的一种应用。巴菲特愿意为有成长的企业支付溢价,投资这门学问的本质就是判断成长和确定性的艺术,也是如何对“成长”进行估值的艺术。

第三,机会成本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15倍PE和7%增长约等价于10倍PE的无增长,后者可视为巴菲特的机会成本。

第四,确定性从哪里来?客观方面要先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业务简单、护城河深、业绩可预测性强,主观方面深入研究基本面,探寻规律和真相,寻找不容易被打断的强逻辑。

文章首发于“追寻价值”,欢迎关注。$贵州茅台(SH600519)$ $五粮液(SZ000858)$ $泸州老窖(SZ000568)$ @价值博士 @都江堰都教授 @真是个苏呆子 @二马由之 @食品ETF_515710 @闫子衿

精彩讨论

DeepSleeper1106-13 09:08

投资茅台如果关注一批价零售价,那就是完全不懂茅台。

曼巴投资06-17 13:22

哈哈哈,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和我这篇“关于roe-pb或pe估值,我的观点”,一回事。。
不需要多此一举考虑roe。大家可以对比看看是不是:
①我写的:
“如果用数学的态度,估值只有一个——未来利润(现金流)的贴现。r=d/p+g,d是当年分红,p是股价,g是增长率,r是收益率,和roe无关。
或者,无论你多少roe-pb的组合,本身就等价于pe的组合。数学上计算就简单,假设全部分红的模型,roe又不变,自然是增速g=0,pe的倒数就是你的收益率和roe无关”网页链接
②老巴的:
“15倍市盈率意味着买入当年的收益率6.67%,与前一笔投资10%年化收益差距很大,但这笔投资里企业可以成长,即此后年份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如果此后企业能保持7%的增长,那么第5年的收益率6.67%*(1+7%)^5=9.35%,第10年期的收益率达到6.67%*(1+7%)^10=13.11%,整个十年间的累计收益率为98.55%(忽略资金的时间成本),也相当于十年回本,折合年化收益率约10%(简化计算,可以直接取6.67%和13.11%的平均数)。
所以,“15倍PE和7%增长的企业”和“10倍PE无增长的企业”基本等价,大致可以理解为巴菲特内心感到舒服的投资是“十年回本”。这就是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尽管巴菲特从低估值的烟蒂进化而来,但没有放弃内心的预期收益率要求,这个15倍PE是巴菲特愿意为“成长”所付出的溢价。
因此,巴菲特选择15倍市盈率这个买入标尺,是隐含了一个很强的预期,即未来10年企业能持续7%的年化增长——切不可忘记,这一切建立在前一部分讨论的确定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持有10年后这笔投资的回报率与早期的低估值投资大致相同。注意15倍市盈率绝非教条,巴菲特对不同的企业买入市盈率不同,体现出对它们成长和确定性的预期不同。
作者:DeepSleeper11
链接:网页链接
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投资的数学表达,还是我一贯的,dcf不等式。网页链接。即价格远小于内在价值(注意是内在价值,不贴现等价于未来的净利润之和(严格的说是现金流净额之和))。(是区间,而不是精准值,即不要尝试用公式计算出精准值,但并非无意义,我有很多的实际测算案例”。

DeepSleeper112023-12-17 06:57

“巴菲特曾明确说过,大概意思是:无论是一家自来水公司还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他们赚取的现金是一样的,并没有任何差别。不同之处是高科技公司相对来说确定性更低,所以需要更大的安全边际,即,需要对估算出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打一个更大的折扣。”
感谢回复和指正,无论是通过折现率直接进行折扣,还是最后对总自由现金流折扣,我理解没有本质的区别。高科技公司和自来水公司赚的现金一样,但确定性不一样,那需要对确定性不高的高科技现金流进行更多折现,这是我理解的折现率的意义所在,无论哪种方法,背后都是一种对风险的考量,是安全边际思维的体现。感谢您的意见,让我更清楚了巴菲特的视角

DeepSleeper1106-12 16:43

对确定性的理解相当透彻

DeepSleeper1106-11 22:10

这篇文章又可以拿出来了

全部讨论

投资茅台如果关注一批价零售价,那就是完全不懂茅台。

哈哈哈,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和我这篇“关于roe-pb或pe估值,我的观点”,一回事。。
不需要多此一举考虑roe。大家可以对比看看是不是:
①我写的:
“如果用数学的态度,估值只有一个——未来利润(现金流)的贴现。r=d/p+g,d是当年分红,p是股价,g是增长率,r是收益率,和roe无关。
或者,无论你多少roe-pb的组合,本身就等价于pe的组合。数学上计算就简单,假设全部分红的模型,roe又不变,自然是增速g=0,pe的倒数就是你的收益率和roe无关”网页链接
②老巴的:
“15倍市盈率意味着买入当年的收益率6.67%,与前一笔投资10%年化收益差距很大,但这笔投资里企业可以成长,即此后年份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如果此后企业能保持7%的增长,那么第5年的收益率6.67%*(1+7%)^5=9.35%,第10年期的收益率达到6.67%*(1+7%)^10=13.11%,整个十年间的累计收益率为98.55%(忽略资金的时间成本),也相当于十年回本,折合年化收益率约10%(简化计算,可以直接取6.67%和13.11%的平均数)。
所以,“15倍PE和7%增长的企业”和“10倍PE无增长的企业”基本等价,大致可以理解为巴菲特内心感到舒服的投资是“十年回本”。这就是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尽管巴菲特从低估值的烟蒂进化而来,但没有放弃内心的预期收益率要求,这个15倍PE是巴菲特愿意为“成长”所付出的溢价。
因此,巴菲特选择15倍市盈率这个买入标尺,是隐含了一个很强的预期,即未来10年企业能持续7%的年化增长——切不可忘记,这一切建立在前一部分讨论的确定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持有10年后这笔投资的回报率与早期的低估值投资大致相同。注意15倍市盈率绝非教条,巴菲特对不同的企业买入市盈率不同,体现出对它们成长和确定性的预期不同。
作者:DeepSleeper11
链接:网页链接
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投资的数学表达,还是我一贯的,dcf不等式。网页链接。即价格远小于内在价值(注意是内在价值,不贴现等价于未来的净利润之和(严格的说是现金流净额之和))。(是区间,而不是精准值,即不要尝试用公式计算出精准值,但并非无意义,我有很多的实际测算案例”。

这篇文章又可以拿出来了

巴菲特不会根据确定性的高低来调整折现率。
您文中所说:“折现率本质上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衡量,即确定性越高,折现率r越低,企业的内在价值越高。”这句话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如果说这是您自己对于估值的认知,那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您用在巴菲特身上,就不合适,容易误导对巴菲特不够了解的朋友。
巴菲特曾明确说过,大概意思是:无论是一家自来水公司还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他们赚取的现金是一样的,并没有任何差别。不同之处是高科技公司相对来说确定性更低,所以需要更大的安全边际,即,需要对估算出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打一个更大的折扣。对于『确定性』更低的企业,不是用更高的折现率,而是用更大的折扣来体现其蕴含的风险。
本来不想发表这条评论,写了又删除,反复好几次,最后还是觉得应该写下来,我之前被网络上的“巴菲特”误导过很多次,深知其中的痛苦,最后实在受不了才下定决心亲自把巴菲特的东西尽可能都读一遍,避免网络上对“巴菲特”的胡乱引用造成对我的误导。所以,我也希望更多朋友免受误导之苦。
当然,除了这一点,还是非常感谢作者的整理和分享,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对于巴菲特投资企业比如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一众企业所给予估值的总结,对我很有帮助。

2023-12-16 09:46

超赞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更是觉得雪球把某主编列入并评为十大影响力用户还放在海报最中间实在是它的耻辱。
补充一下:巴菲特说过他只用国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所以美国十年国债是他估值的锚点。但这不意味着他不考虑风险——他是把所有的不确定性考虑完后,只把最确定的现金流放进来估值,其它的不算。所以只是把风险放在分子还是分母计算的问题。
最终不同公司或者不同资产之间的价值比较,是来自于它们生命周期里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的比较。

信息量巨大有思考价值的好文,同时对比下文:伯克希尔潜在接班人Todd Combs在《证券分析~第七版》中评估内在价值的定量指标。
Assuming a constant 10% discount rate, a business that will grow at 15% a year without requiring any additional capital is worth ≈26x its current earnings, whereas the same business growing at 15% but needing to reinvest much or all of its earnings to achieve that growth would be worth only ≈16x. A business that grows at 5% and doesn’t need any capital would be worth ≈14x its current earnings, and the same business needing all of its earnings reinvested would be worth ≈7x. A return of 15% compounded over 30 years is worth over 87x the initial stake, whereas 5% compounded over the same period is worth just under 4.5x. In this example,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compound rate (from 5% to 15%) leads to an almost twentyfold increase in return (87x vs 4.5x).

2023-12-17 08:32

股票的回报其实只有三个因素(1)真金白银的利润增长(2)估值的提升和(3)股份变动的影响,短期看(2)影响很大,但拉长时间看还是(1)最重要,这也是费雪成长股投资的底层逻辑。已然成神的巴老深谙此理,老人家的试金石3问正是聚焦于此,@DeepSleeper11 兄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内在逻辑,大赞。然而投资的难处在于判断未来的增长,哪怕对于茅台这样的公司,长期的预测也并不容易,这也是库姆斯文中坦城正确率只有10%的原因所在。

2023-12-16 14:05

1、折现率包含了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风险溢价又包含了政策扰动、市场风险偏好、成长预期的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当一只股票下行时,市场风险偏好是不变还是变化呢,如果不变则符合您的模型,如果风险偏好变小导致风险增大,一般会使折现率增大,从而使分母差增大,影响估值。
2、投资总是看未来,15倍市盈,10年7%的收益接近于10年回本,前提是10年以后有差不多的成长预期才行,即在第10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企业再估值,除了利润基数增大了,其他的两个因子要锁定才行,如果成长的锐度发生了变化,到第10年的收益大概率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收益。
3、茅台10年15%增长,到第10年大约3000亿的利润,这种可能性有待商榷,至多不高于50%,即使达到,到那时候站在那个位置上重新估值,是否还有15%的成长率,如果只有5%的成长率,给20倍的估值,大约6万亿,现在买入净赚2倍。如果到2000亿利润增长就放缓了呢,估值可能还要再降。
4、茅台是最优秀的企业,这个无可争议,在没有预期差的情况下买入,只能赚顺势增长的钱,且在卖出时企业前景差不多。
5、如果大牛市来了,说不定提前就把收益兑现了。
个人浅见。

06-11 23:25

这篇文章复杂化了,请看关于估值的原文描述,在2002年年报中,巴菲特讲了他的投资回报目标,10%税前,6.5%-7%税后,大概15PE。We love owning common stocks – if they can be purchased at attractive prices. In my 61 years of investing, 50 or so years have offered that kind of opportunity. There will be years like that again. Unless, however, we see a very high probability of at least 10% pre-tax returns (which translate to 6½-7%after corporate tax), we will sit on the sidelines. With short-term money returning less than 1% after-tax, sitting it out is no fun. But occasionally successful investing requires inactivity.

我阅读致股东的信和股东大会的认识是,巴菲特并不会因为公司不同而改变折现率r,他一直采用10%的折现率。这和你考虑茅台和五粮液的思路是不同的。
贴现率r的确代表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是通过选股标准实现的,所有通过筛选的,都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