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庸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84喜欢:43
如果一家企业,存续期为50年,假设其现金流等同利润,每年利润不变,那么其内在价值对应市盈为18.3倍,若永续存在,则对应市盈为20倍。
对于牧原来说,但就生猪出栏数量,在未来肯定会有到头的那天,因为咱们中国人每年吃多少头猪是有数的,行业市占率在未来也会有一个极限,当下显然还没有达到,我之所以采用停止增长后15倍的企业平均利润pe,也是一笔定性账:
1.不考虑其他业务上产生的利润,届时企业的利润基数肯定很大,生猪出栏成长性已失去,其他业务另说,若按50年存续期利润不变来说,合理pe为18.3,但它是有猪周期的,且届时无提价权、无成长性,虽说可以按照周期平均利润来进行计算pe,但周期性会让市场对企业估值打折扣
2.考虑到a股历史以来的整体估值环境,15倍市盈对于那些利润不变的重消类大消费企业来说,算是比较低的估值标准,事实上通常都在20左右,猪肉股按照周期平均利润来计算,在底层估值标准上是相通的
由此,对一家未来失去成长性的、具有成本优势的龙头猪企来说,以周期平均利润为参数,15倍市盈算是比较合理的,仅是个人主观看法,这是未来的事,当下显然还没到那个阶段。
空调等电器跟猪肉行业的生意模式还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别也造成了二者在估值上的差异。
其一,猪肉是强重复性消费,它是天天吃,月月吃,它每年的需求是重复性的,对企业而言,你出栏多少猪都能消化掉,这个优势是电器行业所不具备的。
空调虽说也是必需,但它不是像猪肉那样的每年都要重复性消费,空调企业的成长来自于两方面:增量和存量替换,过去十几年就是空调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过程,成就了一众企业,但当渗透率提升到一定程度,比如保有量快饱和了,这个时候企业对增量的依赖就会下滑,存量替换会继续贡献利润,从定性角度是这样,但定量上面,对于市场而言,却又很难有量化上的保证,比如增量市场会不会持续,技术成熟之后,存量替换周期会不会有变化,这也成为了不确定性的一点。
其二,同样饱和下,赚取利润的一个难易度不同,市场预期的确定性不同,电器的非重消特性就在于,如果它前一年卖出了1000万台,它必须找寻新的1000万个用户才能达到上一年一样的利润。
比如一个猪企一个猪周期内赚取了1000亿利润,那么市场可能会预期,下一个周期,这个利润会再次在重消下贡献出来,它在生意模式上是可行的,但空调企业五年若赚取了1000亿,其中700亿增量,那人们在计算未来五年时,难度就会加大,人们或许会想,未来五年企业还能找到几千万个用户吗?人们的替换率会不会下降呢?(关于替换率的影响因子在智库有具体分析过),这些不确定性因子都在影响着市场估值情绪。
由此,如你所说的“稳定的替换周期”,也有待商榷的,它跟技术升级的进度、产品性能本身的稳定性、价格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像手机,我之前几乎四年换一部,因为用久了太卡,如今一部手机用了七年了还在用,原因就是它性能很稳定,导致我没有替换它。我的体会是,当一个产品的技术体验能大幅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它的替换周期可能会延长,从技术不成熟期到成熟期,越是前面买的,替换周期就会越短,这一点也有数据为证,定性说,所以它并不一定是稳定的替换周期,但却也很难去量化。
之前我也持有格力,也正是基于此,所以我在2018年(2000亿营收)就卖出了,仅仅是因为这笔账越来越难算了。
当然,如果二者都趋于饱和,市盈估值在当时看上去都算合理,15倍pe,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我会倾向选那个猪肉企业。
另一头,存量替换跟每年都重消的猪肉,在需求面的稳定性上也差距很大,在估值上肯定要打折扣。
海外市场方面,电器比猪肉更具优势,很多电器企业如海尔格力石头等,都有巨大的海外市场,但猪肉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就不能走这步棋了,海外市场也是让市场对某些电器企业给予估值溢价的重要原因,像美的,海外营收都达到了40%以上,若没有海外市场,其估值会大打折扣。
由此,对于电器行业来说,会发现,随着你的利润体量越来越大,市场对你的估值也就越小心,像格力基本上都在十倍pe上下晃悠,而对那些小体量电器市盈要高一些,因为它们的市场成长空间要更大,关于小股本电器在初期所享受适当高市盈的逻辑,以及在企业达到多少市值体量后,在某些条件下,不可以超过多少pe买入,这点在智库也论证过。
当下的空调龙头企业,依然能够做到连续十几年比较大的营收基数,首先跟电器快速渗透的社会阶段直接相关,国内4.9亿家庭户,城镇人口六成以上,水大鱼大,按照3亿城镇住户、2台平均保有量、平均出厂价3000来算,这就是1.8万亿的行业营收规模,还不算其他,直到现在,依然每年几千万台销量,这是过去支撑电器企业高收入基数下增长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几年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伴随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处于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中,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其次,空调技术的快速升级也导致替换周期的缩短,这一点我近期在智库也谈到过,比如很多企业都把十年之前买的空调替换成更节能省电的新空调,这就是技术升级所诱发的替换,当下替换市场也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其三,增量还未结束,尤其是国际市场中的落后地区,渗透率还处于快速成长中,这一切都要反应到对巨大利润基数的贡献比例上。
以上只是说明了生意模式这个变量对于二者在估值上的重要影响,严格来说,两个企业的市盈估值高低,跟市场对它们未来获取现金流的能力预期直接相关,它反应了市场对诸多因子对企业的影响,不是说你是哪个生意模式就估值一定怎么样,比如品类拓展可以让市场给予溢价,像美的比格力品类拓展更成功,市场给予的估值溢价也就会高一些。
对于估值高低的对比,会增加我们对商业模式和不同行业的理解,但对企业投资时,只盯着企业本身就够了。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热门回复

2021-11-06 13:47

吴大师的回答总让其他人的回答感觉标价过高的感觉

2021-11-07 14:41

很多人都知道提价权,但大部分人会忽略提价比,也即提价对利润增长的推动比例,这里有个逻辑主线,就是净利率越低,提价比的优势通常就越大。
比如同样卖100块的产品,甲企业净利率为10%,乙企业净利率50%,假设都为直销模式,此时若同时提价到110,不考虑其他因素,那对各自的利润增幅是不一样的
甲:原来利润为10块,提价后利润为20块,利润翻倍
乙:原来利润50,提价后利润为60,利润增幅20%
继续推导:那些低价低净利率的可提价产品,其提价力要更优,因为它们低价提价不敏感,且较低的净利率,会让企业很轻松的将利润推高。
实战演练:比如涪陵榨菜,在2014年左右只有14%左右的净利率,但之后连番10%以上持续提价(出厂价),由于消费市场对其低总价提价(1块)的不敏感,所以其利润很轻松的从1个多亿到近7个亿,我也因此而成功实现价值套利。
相对而言,那些高总价具备提价权的产品,除非具备特别的提价权,虽然其产品提价绝对值很大,但其利润增幅却选不及低净利率产品,且其提价难度随着基数的增大而加大,因为对用户而言,价格的绝对值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片仔癀,从50涨到100、200、300、700,用户的接受程度在某个区间段内是可以消化的,或许从700到1500,也可以被时间逐渐消化,但在1500之后的提价,其提价力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提价到1800,提价幅度为20%,价格就增加300,对用户影响要更大,而起初从100提价到150,提价幅度50%,价格绝对值增加50,用户影响要更小,且对利润的增幅推动要更大。
或者说,同样提价100,在初期可以提升一倍的利润,在后期,只能提升10%甚至更少,也即,在对用户同等影响的情况下,前者提价的贡献要更大。
提价权在本质上是企业对产品价值的再发现、再试验,都是阶段性的,提价行为本身是企业对用户心理一次次的试探、测验及考验,它是产品价值最好的试金石,提价结果是消费市场对产品价值的投票。
树再高也不能长到天上去,没有绝对的提价力,茅台也不例外,从3000再往上涨,随便20%的提价,就是3600,绝对值增加600人民币,再涨20%就是4320,两次20%的提价就是1320块的价格增长,消费市场购买力也会有一个限度的,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那些具备提价权的产品,在其产品价格达到一定区间后,都通常会放缓,像阿胶,从100到300提价容易,300往上,影响就出现了,这是消费市场对产品价值的投票。
由此,提价比取决于两点:产品价值和提价空间,前者决定你对用户的议价极限在哪里,后者决定同等提价绝对值下,对用户的影响程度。
对于那些具备提价权的产品而言,对咱们投资者最友好最安全的阶段,就是那些绝对值总价较低的时期,片仔癀从50到300,茅台从200到1000,酱油从1块到5块,恰恰瓜子从1块到4块,青岛啤酒从2块到5块,安琪酵母1毛到6毛,costco会员费从一开始的25美金到如今的60美金……
从历史规律中可看出,以上阶段下的提价,对用户的影响要更小,更易被消化,提价得以顺利,由此有力的推动利润,从而成就大牛

2021-11-06 19:46

可以算出来。
当企业现金流不变时,内在价值=(现金流/折现率)×[1-1/(1+折现率)的收益年限次方]
以上这个公式是把企业未来50年每年现金流折现然后加总的结果,如果有兴趣可以推演下。
设折现率为5%,存续期为50年,现金流不变为1个亿,套入为:
内在价值=(1/0.05)×[1-1/(1+0.05)的50次方]=18.3
也即,其内在价值为18.3亿,对应的合理市盈为18.3
应用启发:如果你认为一家企业可以存续50年,且未来利润会保持不变或更好,那在18.3倍pe以下买入,理论上会获取复合5%以上的收益,这点可以当做一种思维。
关于这点,之前在智库内也拿长电举过例,当时这样说的,如果你认为长电未来五十年都有赚取200亿或以上的能力,那在3660亿以下买入,可获取超过5%的复合收益,若想获取更多,按照收益率折现即可得到结果。
若按照永续不变来计算,公式更简单:
内在价值=现金流/折现率=1/0.05=20

8.8答出了8888的感觉

这个8.8,真是双十一捡到宝了。

每次发言必看受益匪浅

有,纳指100

2021-11-06 20:39

永续增长30%,由于增长率远大于无风险利率,也即标准折现率,则公司内在价值为无穷大∞,任何时候皆可买入,当然,也不存在这种企业。

估值这东西算来算去也都是个游戏,银行怎么算?保险怎么算?中移动好算,账上趴着5000亿人民币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还没负债,现在市值也就8000来人民币。拿掉5千亿,市值就3千亿,它每年可以赚一千多乙。是不是太值得买了?但是,你没有支配权,你能拿到的就是每年的分红,所以中移动这么值钱也没我多少人买,动不动往下跌!

这大概就是林园投资金龙鱼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