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看法之一二三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1回复:164喜欢:74

现在各国的汽车厂商几乎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时间表,尽管短期燃油车仍有巨大规模,但是长期来看,家用燃油汽车已经走到癌症晚期。

先说为什么会突然兴起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风潮,从传统的丰田、宝马、大众、通用、一汽、北汽、上汽、广汽等以及新能源汽车倡导厂商特斯拉和比亚迪,甚至很多汽车媒体,互联网公司也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比如汽车之家,乐视,还有现在的蔚来等。这说明汽车巨头和富豪都看好和认定新能源汽车行业方向是对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其内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生态以及空气质量的破坏作用也愈加明显,现在的河流不能像以前一样用来游泳洗衣洗菜,甚至掉进某些重度污染的河流不是被淹死而是被毒死,环境的破坏和空气质量的下降导致沙尘暴增多,雾霾严重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比以前富裕从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这就是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与燃油车数量不断增长尾气排放增加的矛盾。因此各国环保部门对于污染排放的标准更加严格,执行更严厉,导致汽车厂商承压,典型的大众尾气排放造假就是例证,试想连一向以严谨和技术先进而著称的德国都不得通过造假来达到环保要求,那说明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应对不断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政策法律风险。因此很多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优惠政策,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污染仍然存在,但是实际上比燃油汽车容易解决。首先电池的生产和回收是可以集中处理,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排放污染。其实电池回收之后还能用于储能项目建设,无形中降低了新能源的使用成本。燃油车随时随地不间断连续排放,无论怎么提高技术都只会造成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

二、能源自主的需求

尽管石油储量巨大,但是毕竟是化石燃料,开采成本低的石油只会越来越少,而价格也会随着储量的减少而不断抬升(短期的波动会有明显下降,但长期趋势会是物以稀为贵),但是汽车数量增加导致油气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除了美国俄罗斯以外,其它国家都严重依赖于外部油气资源的进口,同时石油的交易又多数用美元交易,导致能源和货币两个方面同时受制于外部国家和势力,这对每个国家战略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每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减少石油依赖,而中国恰好有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水电、风电、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且中国的电网和超高压远距离输送设施很完善,电能逐步有过剩倾向,用于夜间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属于一举多得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这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利益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竞争力强。大家都以为中国的太阳能前几年表现很差,但实际上成本下降了几倍而且打趴一堆西方太阳能企业。由于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成本较高,因此在新能源领域跟中国相比完全不占优势,或者说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战胜中国。用中国的工业优势,在水电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领域是完全能够实现能源自主的要求,这也决定了中国必须坚定走新能源发展之路。

反观日本,国土狭小,制造业成本高,加上自然灾害多(比如核电站因为地震海啸的影响全部关闭),无论如何折腾也无法实现新能源的自主发展而摆脱能源依赖,所以日系汽车厂商更倾向于采用节油技术改进燃油车,同时发展未来的氢能源,但是氢能源本身放在中国发展就是很奇怪的,氢能源用于特定领域和地方还是不错的,但是它制造存储成本太高,尽管氢气是工业副产品,但是存储氢气的技术要求很高,我们国家几乎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包括目前推出的所谓自主氢能源汽车其技术都是来源美国,核心产品是美国提供,据说从日本采购关键零件都被拒绝。在加氢站的建设上,其安全性又比不上加油站,毕竟氢气的泄漏比汽油的泄漏后果更严重,即使存储设施再完善技术再先进,但是长时间的保养和维护都是问题,人员疏忽和设备老化、甚至不法分子破坏都不可能避免,美国新加坡等化工厂也经常爆炸就说明技术再完善,时间久了化工企业还是会不断出重大事故。在能源的转化上,氢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效率比电力传输低很多,而且从电力制造氢气再远距离运输,汽车上把氢气转换成电再转换成机械能,这个能源损耗太大,效率低。远距离超高压送电具备绝对优势。

三、智能驾驶交通的需要

由于AI技术和智能驾驶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的交通系统中无论汽车还是公共交通、火车等都必须以电为动力才有优势,车载雷达、人像景物识别摄像头、AI运行的CPU、主机平台,车机娱乐系统、辅助控制系统包括刹车、汽车待机状态、车联网5G数据传输、信息运算处理等各种操作都是耗电的,整个系统集成之后功耗很大,传统燃油车电瓶加大几倍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完美的平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简单思考下,汽车自动泊车进入车库待机,假如一月不开快没电状态时还能自动充电(特斯拉推出的智能充电设备会自动找到充电口充电),但是燃油车就不行,之前见过有人说可以自动启动燃油发动机充电或者小区自动开一圈来充电,这个就搞笑了,耗油耗电不说,在封闭空间开启燃油机充电还会造成缺氧事故。

四、市场竞争技术替代的需要

中国发展燃油汽车几十年来,引进了各西方大国的汽车厂商进行合资生产,但是由于技术代差太大,几乎无法追赶国外近百年的汽车行业技术积累的优势,对于中国万亿级别的汽车销售市场十分不利。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壁垒,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相信能够促进一大批国内自主新能源汽车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前景美好但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城市汽车逐渐普及并且在房价高企的时代车位很紧张,尤其固定车位更少,使充电桩安装有一定困难;电网对于夜间海量新能源汽车的承压目前有限,需要国家电网对各种电网进行改造,投资也比较巨大;电池成本依然偏高,尽管近年来下降很多,但是随着各大电池厂商的疯狂投入,还有下行空间,需要时间来解决;由于汽车市场是几万亿级别的(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2700万辆,简单按10万单价算就2.7万亿),涉及厂商和就业人员众多,因此对于诸多传统燃油汽车厂家的转型过于激进,会导致人员下岗安置变成国家的财政和社保上的压力,需要渐进式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使传统燃油车生产厂商转型。

综上,尽管新能源汽车存在短板,但从各国政策走向和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取代燃油汽车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

$比亚迪(SZ002594)$ $上证指数(SH000001)$ $特斯拉(TSLA)$ 

精彩讨论

Digital_Monster2018-07-08 19:15

那你满仓做空就是了,既然是骗,迟早要玩完。不要把自己想法强加给任何人,你随便一句话就是实话,那别人都是假话?你可以有理有据的讨论分析,上来就下结论没理没据谁也不服的。

water20172018-07-08 18:50

停车位配充电桩就没有问题了。很容易。

平安夜未央2018-07-09 21:21

油车癌症晚期?真是诗人一样的情怀,煤电车满地跑?黄土虽然埋到我屁股了,但是我自然凉凉以前我是看不到了你描述的前景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还真没有多少条件可以大力发展其它新能源,除了核电有20%的可能平妻,其它的什么风光热永远都是小妾丫鬟暖床的命。

Digital_Monster2018-07-08 20:15

说到电能的生产污染问题,很多人忽视了可再生新能源是一个体系,包括风、水、潮汐潮流、太阳、核,尽管电的生产煤电 点很大比例但可再生能源比例在扩大,像风电站建在山上和海上,太阳能电站建在沙漠,这些电能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燃油大。
顶多是在电站建设过程和原料生产上有些污染,但这些污染也同样不及石油炼化工业的污染大。

全部讨论

2018-07-14 21:44

环境,新能源不等于清洁能源,电怎么来呢?水电、火电、核电,,,对环境破坏不大吗

有两个大问题,1是充电时间过长,至少还有缩短90%的时间才有市场竞争优势。2是钴锂都是资源有限的小金属,从目前的回收率看,这只是换成了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写的太好了,尤其第二点

我是来挑刺的很多人有两个误区,一是不考虑电动车用的电也是要产生污染的,只不过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污染,易于治理;二是以为电力无法储存,电厂发出来的电晚上用得少,就浪费了,却不知道电厂的出力是可以调节的,火电厂发电少用燃料也少。

2018-07-13 10:02

楼主帖子写的很好,含金量很高。先赞


不过呢,兼听则明,多听听反对意见是好的。一个创新科技的新兴产业,需要多讨论。小鱼和Mike的意见值得认真想想。北冥表达欠流畅,但是也有关键信息。比如,城市电网的承受能力,这真不是闹着玩的。电网真不行,很坚硬的现实。


电动车现在看起来当然是突飞猛进,不过确实有现实障碍,亟待解决。越是乐观的时候,越要认真听取,寻找存在的漏洞和障碍。

2018-07-12 21:55

不需要对新能源车补贴,新能源不收税。燃油车收污染税或碳排放税。通过税收调节。合理合法。

请解释一下,为啥中国传统机动车保有量还没美国多,且平均排量还远没美国大。为啥美国是蓝天白云水干净?人家电动车推广力度还远没中国大。

2018-07-09 21:20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从来没有功能手机厂商能不时升级。电动车是OTA以及自动驾驶的基础。什么时候所有人都能接受电动车?不知道。

2018-07-09 15:37

锂电池电动车只是解决了能量储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能量转化的问题,电大部分还是燃煤电厂烧煤发出来的。氢能汽车从本质上解决了燃烧化石能源转化为机械能的问题,这是发展氢能汽车的本质。动力电池汽车,难解决远距离,寒冷地区运输的问题,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顾虑。氢燃料电池的效率要远高于燃油车,而且零排放,主要成本在于离子膜的效率,寿命,pt电极的寿命和造价,还有氢气高压储存的材料和制造难度。氢气的来源反而不是问题,作为化工的副产品,氢气来源广泛,国内也能制造大规模提纯装置,而且氢气的泄露扩散性非常好,安全上反而问题不大。不过加氢站的建设需要投入,布点刚起步。楼主认为氢能汽车不行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再就是部分氢能汽车的信息并不准确。氢燃料电池汽车和锂电池汽车各有特点,各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

说的再好都是“然并卵”,叫你买电动车愿意不?民曰:不便。而且是一直,一直都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