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布林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DAR分布不均是必然的,除非未来用分子机器人来精准合成ADC药物,所以这属于CMC领域的难题,与抗体,弹头以及连接器都有关系,DS-8201用SN-38做弹头,Ambrx这个用DM-1,没必要简单类比,说白了,即便抗体和弹头都一样,药效和副作用有明显差异也不稀奇,目前能进入临床就应该鼓励[牛][牛]

热门回复

2020-02-14 16:36

对化疗替代这个概念,起码在40年前就已经非常明确了,所以能不能成药并不是简单有这个想法就能成,而是抗体亲和力/linker稳定性/payload毒性等好几个变量综合在一起,看efficacy/safety profile是否能支持。
之前之所以成药性差,多数是linker不行,payload在血液里就释放导致大量血液毒性,剂量上不去,像Kadcyla/Adcetris这一批算是勉强降低了血液毒性才能成药;最近DS-8201这一波,算是把linker进一步改进,off-target毒性已经相对小了,才能在血液毒性可控的情况下把剂量做上去,有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些都还远没有解决on-target毒性问题,这才是可能限制整个ADC天花板的因素,目前没看到很好的解决方案。
BTW,你所说的“在已经获批靶点单抗上加载毒药”,其实是说反了,是现在已经获批单抗实际上多数都是当年用来尝试做ADC而效果不佳,才做成单抗的。。。

2020-02-14 15:23

ADC这个研发概念的提出比单抗早很多,或者更准确说单抗是发现ADC成药很难之后退而求其次的衍生品,结果反而成了现象级的大品类。
ADC是在最近几年在off-target毒性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进,才勉强能够成药,但依然无法单独成为类似于细胞毒化疗或者单抗这种大品类,未来能不能做成,在我看来就是取决于off-target和on-target毒性两道坎能不能跨过去。

2020-02-11 09:57

如果是天然氨基酸上接linker,那DAR分布不均确实可能是必然的,毕竟有那么几个可以接的位置,哪个连上了哪个没连上,是存在概率的;但Ambrx用非天然氨基酸,或许就有可能打破这个必然,变得可操作可控了。当然这都是理论推演上的,行不行还要看临床数据。

ADC成药逻辑并没有问题,所以我对此市场很有信心,毕竟大部分病人是扛不住传统化疗的,而且一旦经过化疗的病人复发,大概率没有办法,目前成药的ADC是比较保守的,只在已经获批靶点单抗上加载毒药,不是拓扑酶就是微管抑制,今后探索思路应该会拓宽,无论是双抗还是CAR-T在哲学层面和ADC没有本质差别[献花花]

原先肿瘤市场90%是化疗,但是中期预后很差,现在方法多了,ADC只是替代化疗,如果单抗就可以解决,也就不需要加码弹头,市场价值要看将来肿瘤的进展状况,走一步看一步

2020-02-11 13:29

现在的问题是针对整个ADC技术方向,就算能成药,但可能市场价值仍然相对小,因为on-target毒性太难解决了,所以我也不觉得DS-8201应该值那么多钱。。。

是的,DAR均一性范畴有改善,毕竟国内目前没有好的ADC项目,多多鼓励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