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driverMax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9喜欢:5
倒是蛮同意的,准确的来讲,脆弱的是看起来“简单”的资产管理业务…或者讲…资产管理本质上还是一个变相的赚“杠杆”而不是赚alpha的生意。所以核心的衡量之一还是一个资产管理机构“获得更长duration资金”的能力。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催生的很多看起来很有投资能力的机构实际上都要“还债”,因为他们是在靠“risk shifting”赚钱。而出清又会让之后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隐约想起看capital return那本书的时候,马拉松的那群人好像还戏谑的谈过,鉴别一个繁荣周期结束的一种信号就是pe的疯狂,当时是在“嘲讽”黑石07年的交易。

热门回复

2023-06-26 03:11

我先八卦一下马拉松资本。希尔顿这个我们明天再详细讨论。
1、看到你说230亿AUM,估计你看的应该是纽约那家马拉松(创始人是Bruce Richards和Louis Hanover),因为他们在SEC报的二级市场AUM大概是这个量。
纽约这家马拉松是“马拉松”里最出名的一家,做私市债权,但是他们和嘲笑黑石的那家伦敦的马拉松(William Arah, Jeremy Hosking and Neil Ostrer是创始人)没有任何关系或渊源。马拉松是一个基金公司很喜欢用的名字。
2、伦敦这家马拉松,现在前五大仓位里有$布鲁克菲尔德(BN)$ ,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3、马拉松的创始人之一Jeremy Hosking,十年前出来单干了。改了投资策略,改成全仓持有优质公司穿越周期了,因为他发现之前对周期择时的实践,金融危机时回撤也很大,而且回撤时基民还大量赎回(不像黑石的LP那样没法赎回)。

2023-06-25 23:01

我也觉得拿$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HLT*)$ 个例出来有点以偏概全了。投资需要以基准概率(base rate)做为参考,然后再贝叶斯更新去做判断。拿一个传奇的案例出来,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就像你说的,钢索上跳舞,不死确实很帅,但真的需要冒这种风险吗?那就拿这个案例来说,可以简单思考几个问题。
1. 一个周期性酒店类生意,12x的债务/EBITDA收购,这种打法就算这次赢了,但有一点点安全边际和容错率吗?
2. 一个在2010年净资产/股权投资减计了71%的投资标的,马拉松的人笑错了他们吗?赔了70多个点,债券都在以三折交易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买贵了,杠杆加高了吗?
3. 后来确实赚了135亿,要不然也不会当神话来讲了,但Gary一个月打了1000多个电话,Chris自己说像婴儿一般睡觉(睡两小时就醒来,而不是巴菲特那种婴儿熟睡),真的值得吗?这种行为本身不就意味着当初的出价是有问题的吗?
4. 这里有多大的运气成分 -- 债务之所以没有违约,是因为利率在07-09区间里大幅下调了之后,尽管营收和EBITDA下滑了,EBITDA/利息没有很多下降,这是第一,但现在的宏观条件下,存在利率大幅下降的条件和基础吗,现在和当时这个案例有可比性吗?黑石07年募了一大笔钱,所以才可能在低点债务买买买。按照71%下调公允价值后,又加仓了10亿美金,这种底部加仓的能力,要不是融了一大笔钱,也没办法抄底。
5. 熊猫的一个结论,即头部PE是有竞争力的,这一点我不否定。任何行业的龙头都是有优势的,资管行业更加如此。但本身我讨论的就是PE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每个PE基金都有Gary和Chris这样的人吗?
6. 最后是对马拉松资本的嘲笑。我不知道熊猫说的“最近十年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管理230亿美金的AUM是一件羞耻的事吗?最近十年他们的业绩有多烂,数据在哪里,标尺又在哪里?这些似是而非的论断不但误导,而且不实。

Survivorship bias,黑石如果当年不是有dry powder能够帮助他回购希尔顿的债券挺过GFC,今天估计就没有黑石了。同期有大量类似的没挺过来的,MSREF当年如日中天,MGPA在亚洲挥斥方遒,现在呢?说到底,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不值得长期高估值,大部分都是在钢索上跳舞。至于永久权益基金,如果投资的底层资产有问题,很容易陷入亏损-赎回-无法投资/解救-继续亏损的泥潭,更别提有新的投资人了。投资工具不是重点,重点还是投资能力

2023-06-25 15:01

结果$黑石集团(BX)$ 被嘲笑的2007年高价收购$希尔顿酒店(HLT)$ ,成为史上最赚钱(论绝对值,140亿美元利润)的PE交易。而马拉松(伦敦)的那几位料事如神的,最近十年已经销声匿迹了。
无追索权的项目、物业层面长期融资,无赎回压力的长期甚至永久权益资金,是PE资管相对于二级市场资管的结构性优势。网页链接

2023-06-25 23:13

虽然对面包哥来说,不需要说这么多来证明自己。但很感谢您能讲这么多,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不太清楚的知识。

2023-06-26 04:52

伦敦这家,是capital return的作者吗?我觉得那本书还写的挺好的。他们业绩不好吗?他们的投资思路我觉得还是比较认可的,我自己投资过程中也有很多借鉴他们的地方。如果有source的话就最好了,谢谢 [赞成][献花花]

2023-06-27 03:13

补充几点:
1、他们拿的贷款非常的cov-lite,所以EBITDA/利息比率下降不会导致他们违约,这让他们谈判时更有底气。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刻意的选择。很多同行选择了更严格的covenant和交叉担保,换取更低的融资成本或者更高的杠杆。
2、他们后来只额外注入了8.2亿美元权益,用于减少了18亿美元的债务。这相对于超过200亿美元的总债务来说是个小数目,对于最初的56亿美元权益来说也不是很大的增量。与Apollo的LyondellBasell deal不一样,我觉得很难将希尔顿这个deal后来的成功归功于黑石的不断低价“补仓”。
3、希尔顿的经营状况在持有期间是大幅提升的。如果做个归因,并不能说回报主要由杠杆和估值提升贡献;利润的增长非常重要。
4、他们买的其实是酒店运营+地产,两者的合理倍数不一样。收购时的综合倍数虽然高,但并不是headline的双位数看起来那么离谱。地产部分给的是比较高的倍数,运营部分没那么高,underwrite时预期的基本面改善空间也说得通(当时希尔顿确实效率比较低,国际市场也很大潜力)。

2023-06-26 22:48

对,是出版了Capital Return合集的那家。我也很喜欢那两本书,因为我也是认可ROIC决定长期资产回报的。
最近五年的公开表现可以看看他们做sub-advisor的一个公募基金(剩下的两个创始人主管):网页链接
从书中不同文章,可以看到三位创始人的理念也是慢慢分化了的,最终只能分家。个人还是更喜欢他们三位中的Jeremy Hosking。
Ostrer和Aarah虽然也认同Return on Capital的理念,但是沉迷于逆向、反转,寻找现在ROIC低但是未来可能提升的公司。在金融危机以前,垃圾公司反转的概率比较大,所以掩盖了问题。后来这种搞法就越来越高概率压到价值陷阱。
Jeremy现在主要投ROIC已经比较高的公司(比如$好市多(COST)$ ),压的不是均值回归,而是优秀公司继续优秀。我觉得这条路更行得通一些。
Jeremy在马拉松时还培养出来一个Nick Sleep。Sleep的投资人信合集很值得一读,在网上能找到。

2023-06-25 23:19

天天看资料的人 也需要写写东西时常训练一下表达能力 [笑][笑哭]

2023-06-26 17:11

可以看看这个讨论的起源,是一个网友引用希尔顿这个案例,我只是指出这个案例的实际发展和结果似乎并不支持他的结论。
如果认为太特例(我也同意),那就要统一定义才行。总不能说,同一个案例,支持某个论点时就不是特例,不支持时就是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