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赏析】奇葩巴菲特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77回复:202喜欢:774
                                                                       陆宝投资  总裁刘红
上周奇葩说的辩题是:《应该向父母出柜吗?》,本来对这个辩题我是不懂的,但既然是对人性的讨论,加之这期还有高晓松的友情归队,所以我兴趣盎然。没想,这竟然是一场堪称经典极其精彩的辩论。尤其马薇薇最后的王炸—幸存者谬误之说,实在漂亮极了!

幸存者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大意是人们很容易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周玄毅在他博文里的举例很妙,他这样写到: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误区的存在,是由于记不清来源的一则小故事。有位智者拜访一座神庙,祭司带他观赏了很多颂扬神迹的壁画,主题都是困境中求神保佑最终得救。在洋洋得意地展示完这一切之后,神庙的主人以事实胜于雄辩的气魄问他,是否还会怀疑神灵的伟大。这位智者的回答是:这些当然都很好,可是那些没有得救的人,又在哪里呢?你看,在这个故事里,一般人想到的是:无数案例证明,祈求神灵可以逢凶化吉;而智者想到的则是:“祈求神灵可以逢凶化吉”这个观点之所以有那么多正面的论据,只是因为凡是不能逢凶化吉的反例,我们根本就见不着。前一种思维误区,就是典型的陷入幸存者谬误而不自知。后一种思路,则是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经过了“存在”或者说“生存”这道关闸筛选之后的产物。愚昧与智慧,只在这一线之间。

最近这段时间,大概由于陆续公告的1825家上市公司预告的中报业绩数据严重低于我的预期,所以我在本该特别忙碌的7月竟然有了比同期更多的读书时间。这周我重读纪念版的《巴菲特传》,边读边思考,发现如果以幸存者谬误为主题,巴菲特绝对可以堪称奇葩中奇葩。

书中其中有一段是描写《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对巴菲特的大肆攻击:刘易斯认为巴菲特只不过是一个世纪大骗子,巴菲特无论在投资还是道德伦理上都有很多缺陷,迈克尔.刘易斯借用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巴菲特事业上的成功只是扔硬币时运气好罢了。他认为巴菲特给无知的读者造成了一种假象。

除了刘易斯外,1992年的《商业周刊》也猛烈抨击过巴菲特在投资中犯下的一连串错误,比如巴菲特对富国银行以及所罗门的投资失败。更有甚者,有一期的《华尔街日报》还从修正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巴菲特精心构思的年度报告是为了躲避“严峻的问题”,他用自己的形象使得股票浮在半空中,他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交际圈比平常人大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和当今国内文风类似的是,在这篇檄文的最后,记者还针对巴菲特有情妇一事大肆渲染,暗示巴菲特的传奇形象完全是欺世盗名。

呵呵,看到这里,我想或许有些国内的投资者会感到有些意外,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

是的,我想告知各位的是,不仅诸如以上这些最强媒体,巴菲特还遭遇过来自美国一流经济学家的“约架”。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威廉.F.夏普(对,那个著名的夏普指标就是这哥们搞的),就认为巴菲特只是一个“三西格玛事件”,即夏普老师认为巴菲特只是一个在统计学上极小且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概率。而两个月前刚刚去世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经济学最后一位通才”的保罗.A.萨缪尔森也曾向巴菲特挑战,萨缪尔森将巴菲特的成功归因于他的情报收集,他曾这样评论巴菲特:“同样,经验告诉我,像沃伦.巴菲特这样有能力赚大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哪些是本质要素,而且要知道哪些新信息值得花大钱去买。这样的超级明星可是花钱如流水的,当你开始关注他们时,他们的花费早已是天文数字了。”

搞笑的是,话虽如此说,当萨缪尔森在参议院发布如上讲话后不久,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竟然开始大量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拒绝对自己的行为发表评论。与萨缪尔森类似的还有加州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阿门.阿尔钦,他一边认为巴菲特的成功完全来自于他特殊的有利地位,而不是自身具有高人一筹的竞争力,一边心安理得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当然,所有这些约架都不如1984年巴菲特与迈克尔.C.詹森教授(同样,詹森指标也被常用)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对面的“撕X”大战精彩,当詹森教授表达了对异端股市投资者的鄙视后,表示必须要提倡有效市场理论的“科学性”。詹森教授的话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开场白,之后那段著名的“全国掷币比赛”的段子,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用我再重复了吧。

也许很多中国的读者会感到小意外,原来世界首富竟然也被如此虐心过,竟然也有情妇问题?哈哈,是的,巴菲特一直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帜,巴菲特也一直是“妇女之友”,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一生最爱的人只有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但是,你懂的,对于与一个价值观甚至人生观都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25年,本来就是件无比痛苦的事,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只想赚大钱的巴菲特并未感知到苏珊的痛苦而已,所以当45岁的苏珊突然离开丈夫离开家逃离没有关爱的婚姻生活,跑去旧金山时,巴菲特该是多么的绝望和崩溃。当巴菲特痛哭询问苏珊为何要离开家为何会感到孤单时,太了解巴菲特的苏珊反过来安慰他,说她的离开只是“两人关系的一种建设性调整”。而被不良媒体污蔑为情妇的年轻的艾丝翠,虽然之前只是个在咖啡屋工作的女招待,被巴菲特的朋友们误认为她只不过是个保姆和厨子的女人,恰是苏珊为巴菲特留意安排的,因为苏珊知道,生活能力缺乏的巴菲特离不开女人的照顾。仅此而已,我认为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关系并无不妥,因为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苏珊去世后2年,巴菲特在76岁生日时正式迎娶了已经陪伴他28年的艾丝翠。我一直有个感觉,巴菲特2006年宣布捐款和迎娶第二任妻子,都与苏珊的遗愿密切相关,毕竟,长久以来,只有苏珊才是巴菲特内心的精神依靠和宁静港湾。

人都是复杂的,巴菲特也有两面性。这一点从巴菲特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相识和相知可以看出来。当刚买下《华盛顿邮报》10%股份的巴菲特写信给格雷厄姆夫人时,凯瑟琳对巴菲特是不安的。但是巴菲特是谁啊,不仅有迷人的微笑,三寸不烂之舌,更有好为人师的耐心和细腻。谁能想到,巴菲特每次去华盛顿凯瑟琳那富丽堂皇的家时,带去的会是一大堆公司的年报,不仅如此,巴菲特还一字一句教凯瑟琳阅读,甚至为鼓励凯瑟琳多读年报,还会为她特意配图添文。真的,我觉得这世上也只有巴菲特才能以如此奇葩的方式“搞定”凯瑟琳了。呵呵,以至于后来凯瑟琳排除异议,力荐巴菲特入主董事会并把巴菲特当作“最贴心的朋友”都不过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罢了。除了凯瑟琳,巴菲特还有好多不同寻常的女性朋友,好在作为“妇女之友”巴菲特的太太,苏珊不仅不吃醋,还因此感到很轻松。哈哈~

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世人对巴菲特对价值投资有太多太多的误解。当他在一路奋进一路实践中,各种不理解各种嘲讽从未停止;当他成为世界首富,并于2006年宣布捐出自己80%的财产(当时合计370亿美元)给慈善事业后,世人才终于真正接受巴菲特的正能量,对他除了赞美还是赞美。

18年前第一次知道巴菲特到如今,我从未停止过对巴菲特和对价值投资的思考。我曾经自己做了张表,记录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211万;2514万;34400万;371000万;402500万;477000……76460亿;78580亿;84637亿(2014年)这简直是一张完美到令人窒息的复利图,但是我更相信,这同时也是一张几乎无法超越的曲线!是的,27.75%的年化收益率,在满大街牛逼哄哄的人眼里,算个鸟,只是,64年不懈的坚持,你可有这耐心?可有这本事?

啰嗦以上这些,我是希望能让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朋友们了解,价值投资并不是传统主流学派,也谈不上高大上。每年的巴菲特股东年会上,都一定有一个问答是巴菲特或芒格力劝年轻人别在商科院学金融浪费时间,他们的表达和认知确实是真知灼见。因为价值投资是朴素的,原生态的(原教旨),甚至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价值投资到底该怎么做?我觉得借用巴菲特的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其一:“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也不愿经营一个规模大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

其二:巴菲特问我:你觉得这件事做成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说,挺大的,50%吧。巴菲特说:那为什么你不背着一个打开概率为50%的降落伞从飞机上往下跳呢?

其三: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很多人对价值投资并不真正理解,对巴菲特更是歪曲理解。我曾听过国内的基金经理评论巴菲特,说他并不是靠炒股发财的,而是靠坐庄,靠直接收购公司发财的,说巴菲特做出初步收购决策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之说纯属扯淡。我每次听到类似评论都觉得很无语,我想说,其实巴菲特早已公开过伯克希尔的收购标准,巴菲特的原文如下:“我们迫切地想从企业负责人或其代表处听到,他们的企业符合以下全部的标准:(1) 大型收购(税前利润至少为7500万美元,除非该企业很契合我们的现有业务部门之一。)(2) 已证实的持续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预期不感兴趣,也不感冒业绩突然好起来的企业。)(3) 企业的股本回报率良好,同时债务很少或没有。(4) 管理层称职(我们没有能力填补这方面的人手)(5) 业务模式简单(如果存在大量的技术,我们将无法理解它。)(6) 一个明确的报价(我们不会在价格未知的情况下讨论交易,以免浪费我们和卖家的时间。)如此清晰的收购标准,加之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公司制度保障,5分钟说买的或许只有巴菲特能做到(老前辈六七十年的穆迪手册可不是白看的,各行业各公司的数据早已熟记于胸啊)但是若说不买,我想大多数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用5分钟来判断,时间基本够了。

另外,我还想和各位分享的是,这6条标准的拟定,其实充分揭示了价值投资的内涵和底蕴,看似简单而直白,实则严苛而挑剔。前段时间我帮一个做创投的朋友去调研了几家企业,坦率说,调研完后我简直不寒而栗,如此“垃圾”的公司,在我的投资评价级别里只能备注为“扔掉”的公司,竟然还能吸引到各路专家们趋之若鹜的投钱?朋友后来说,是你太挑剔,这样的公司,能抢到股权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晕,好吧,静待以后见分晓。

巴菲特的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可以说,异常艰辛!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巴菲特和芒格在1974年因为蓝带公司被怀疑有暗箱操作而接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近两年的调查和折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1977年巴菲特遭遇《信使快报》起诉巴菲特企图垄断,又一次站到联邦法庭的被告席上时,他的内心会有多么痛苦;接连不断的伤害,导致《布法罗晚报》到1982年税前总损失已高达1200万美元,连睿智的芒格都已经受不了,抱怨《晚报》的损失会成为永远都无法填满的无底洞时,不屈不挠的巴菲特,依然在一个人战斗(2014年,陆宝团队前往奥马哈朝圣后,曾到访布法罗,还收集了一份如今已改名的《布法罗新闻报》,以作纪念)。

巴菲特的内心到底有多强大?以至于当所罗门公司爆发危机后,明明可以事不关己的巴菲特在连芒格都朝他厉声吼:“你要是接手,简直就是疯了!”的时候,依然选择了担当!当面对联邦检查官奥伯迈尔的询问时,巴菲特侃侃而谈,说起了他的长期投资哲学—对待公司就像对待合伙人一样,就像他在职业生涯早期和风云变幻的80年代的做法一样,他从不从公司中榨取利润,而是与它们风雨同舟。奥伯迈尔起初坚持认为事实不容否认,足够给所罗门定罪,但他在经过无数调查后,于5月最终宣布不予起诉所罗门公司,众多高官都对巴菲特法外开恩,在我看来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

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中,真正牛逼的大战,我最欣赏的有两个。一是1969年他果断着手解散合伙企业,逃顶成功后,于1974年发出抄底呐喊:“现在是发财的时候了!”(1968-1974年,美国股票平均价格下跌了70%,其中1972年的记录显示,他当时的1亿投资金额里,只有1700万的股票,其他都是债券)。二是198710月美国股灾,仅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就急挫22.6%,股神巴菲特是在1012日就几乎把所有股票都卖了的(留了3只永久持有的股票,就这样,也损失了3.42亿)……至于2008年金融风暴时巴菲特的精彩表现,大家耳熟能详,不必我啰嗦。



杰出的价值投资者的确是珍稀的,罕见的,可是巴菲特绝不是“幸存者谬误”的存在,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只不过,巴菲特还真是个奇葩,10岁开始初尝投资,26岁组建7人亲友团从10.5万元开始经营合伙私募;经历过无数次所投企业的罢工,经历过各种被听证被起诉被调查;拒绝过无数加薪请求,拒绝过无数捐款邀请,脑门上被贴过诸如超级抠门、冷血冷漠、靠女人靠关系、异类骗子等等标签……他的所有经历,他的所有遇见,他的所有磨练,都非常人所有。

巴菲特或许将是本世纪甚至未来更久远时代里通过价值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唯一的最伟大的投资家。

谨以此文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
 
                                 
                                                                       陆宝投资,刘红
                                                                            20150719

精彩讨论

江涛2015-07-30 09:40

巴菲特问我:你觉得这件事做成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说,挺大的,50%吧。巴菲特说:那为什么你不背着一个打开概率为50%的降落伞从飞机上往下跳呢?

lbtz33442015-07-30 10:18

老巴不是哦,老巴的成功是一定可以复制的,我们陆宝正在实践他的道路~

金融蛋2015-07-30 10:00

厉害,厉害,厉害!

Wiliamhsu2015-07-30 12:38

投资过程中,乐趣是最重要的,时赢时输比无聊强百倍。除非能在投资枯燥的研究过程中找到乐趣(公司研究也好,量化分析也罢,技术图形也OK),否则对大部分人来说,枯燥的赚钱远不如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赚了心情亏了钱。

大多数人不适合创业,也是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枯燥和挫败感超过大多数人可忍受的程度。学术、艺术上有成就与此同理。

人类的成就几乎都是在旁人看来很枯燥无趣的过程中取得的,对当事人来说,做起来却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天米 @治雨 @艺思 @吉哥青年人 @langxian321 @吕刚 @投资女学徒 @认真的陈霖 @西雨牛仔 @Xingxinglin @xiaodongshan @byrne政委 @yhwan5 @享受今生 @philton @hellomyfriends @校园玉兰花依旧 @年内低位买   @呆呆在SNOWBALL滚

frank520lydia2015-07-30 11:18

he does not need luck. luck makes people lazy.

全部讨论

2015-09-05 22:21

2015-08-16 10:35

2015-08-05 06:46

谢谢分享精彩观点!!一直学习巴菲特!从来没有怀疑价值投资的威力!巴六点俺是背的滚瓜乱熟了!

2015-08-03 14:51

从炒股来说,巴是格雷厄姆的底子。格老几个员工后来也没有一个差的,包括沃尔特施洛斯。巴菲特80年代在纪念格雷厄姆的一个活动上有一个演讲。有理有据的论证了他们能集体成功,绝不是翻硬币的大猩猩。巴后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证券投资者了,而是集团企业主。以格式价值价格衡量标准、加上费雪的元素来挑选好企业,持有。好比李嘉诚,已经不会因为长江实业、或者和记黄埔的高估和低估,抛掉或者买进股权了。我觉得,国人对巴菲特误解的确很深很深,我觉得沃尔特施洛斯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他们的源头都在格雷厄姆。

2015-08-01 17:49

2015-08-01 17:06

学巴神的很多机构死的会很掺的,完全不考虑巴神的投资逻辑,有几个能说出巴神在可口可乐盈利10倍不卖的原因吗,在IBM市值超过1000一千亿美元的时候投资100亿美元以上,巴神在收购许多保险公司后,已经不是单纯的价值投资,然后长期持有。巴神能加杠杆长期持有,你们能吗,就是能极端行情的时候你能扛得住吗。巴神就能,没有保险和强大产生现金流的公司支持,巴神能安心长期持有吗,不能。所以李佛摩尔最后死的掺就是杠杆不可控制,巴神能。

2015-07-31 17:04

好文

2015-07-31 16:23

好文

2015-07-31 09:00

看了陆宝投资官网的小伙伴日记和王成总、刘红总的文字,非常认同。你们还招人吗?哈哈

2015-07-31 0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