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DCF)是价值投资者的第一性原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股票投资是普通人获取公司股权,分享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最好方式。

股票投资门槛不高,但风险极大。远的不说,就是今年年初到现在,A股就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做好股价下跌50%的准备,就不要进入股市。看看过去这几年,股价腰斩的股票比比皆是。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巴菲特的建议是最好买低费率的标普500指数基金。标普500属于宽基指数,集合了美国最优秀的一批上市公司,这种被动式的投资无需择股,而且收益率通常不比主动管理型基金差。

事实上,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往往难以跑赢宽基指数,业绩常青的基金经理几乎没有。究竟是运气还是能力成就了明星基金经理?这个是需要小心观察的。巴菲特就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巴菲特的十年赌约

2007年12月19日,巴菲特以50万美金为赌注,向整个华尔街发起了一个的挑战,赌在2008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十年间,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收益率将超过任何扣除手续费后的对冲基金组合收益率。

在巴菲特提出这个赌约之后,数千名职业投资经理人中,只有泰德一人站出来回应挑战,并选取了五只主动型基金,这5只基金的投资标的是100多只对冲基金。最终,标普500指数基金投资获得了7.1%的实际年复合增长率,而泰德的主动策略只获得了2.2%的实际年复合增长率。

尽管指数基金投资具有优势,但许多投资者并不满足于被动投资,而是希望通过股票等资产组合对冲风险,甚至希望通过配置一些股票来增强收益。

在当下的A股市场,指数点位已经涨上来了,短期看上涨空间可能不大,但个股投资机会仍然不少。

股票投资者的类型

靠股票赚钱并不容易,这是为什么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教大家如何在股市赚钱的方法。总的来说,股票投资有技术分析派,有价值投资派,此外还不乏投机派。技术分析关注的是市场的动能,通过各种股票指标判断买入和卖出的机会。价值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通过基本面分析识别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投机派追逐的是市场的热点消息和小道消息,它们是市场交易的噪音。技术分析和价值投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很多人在选股时都是多种方法并用,长短线搭配。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没有信息优势,也缺乏机构的专业研究能力,想要抓住市场的动能可能太难了。因此,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对我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但价值投资是一条更容易的路么,是不是拿住就好了呢?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股市下跌,价值投资者会发现,优质股票也不灵了,长期持有太难熬了。当然这个长期可能还不够长,巴菲特的长期是10年起,但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很多人把价值投资等同于长期主义,长期主义固然能创造价值,但长期拿住不等于就一定会赚钱,这其中买入的时点和价格很重要,也就是说要买的足够便宜,这就是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所讲的安全边际的概念。

巴菲特早年的投资策略是buy fair company at wonderful price,后来受芒格影响,逐渐变成buy wonderful company at fair price。投资标的从fair到wonderful,体现的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信念,也就是只有优秀公司才能长期创造价值。而投资价格从wonderful到fair,虽说不是捡便宜货了,也得是合理的价格。

价格不等于价值,价格是我们支付的,价值是我们得到的。再好的公司,如果买贵了,也没有投资价值。

如何判断股价贵与便宜?

判断股票贵还是便宜,这就涉及到估值的问题了。市场上,大家通常更喜欢相对估值的方法,比如市盈率和市净率,还可以结合它们在历史区间的分位值来分析。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单,学习门槛极低,方便市场和公司间比较。

如果我们只浮于表面,通过市盈率高低来判断股价偏宜与否,就太模糊太感性了。15x的市盈率可能对某个公司来说是便宜的,但对另一个公司来说可能是昂贵的。决定市盈率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公司有巨额净债务,那么低市盈率股票可能并不便宜。如果一个公司资产轻,资产负债表上有巨额净现金,而且有巨大的自由现金流增长前景,那么高市盈率股票可能并不昂贵。但许多分析师忘记了市盈率是对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不完美替代,不应孤立使用。

对于价值投资来说,价值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自由现金流(FCFF)折现价值(DCF估值)。因此,买的便宜,就是要买入价格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

股价反映的是市场的预期

为什么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业绩明明很好,股价却应声下跌?反过来说,为什么很差的业绩,公司的股价却一直涨?实际上,好与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每个人的预期相比的。股价波动背后反映的是公司业绩与投资者预期的差异。上市公司虽然业绩好,但可能没有达到当前股价隐含的投资者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差,可能比当前股价隐含的投资者预期好。

那么,股价反映的投资者预期究竟是谁的预期呢?我们经常会看到万得、彭博这样的机构有所谓的一致预测,数据综合了主流投资机构的看法。因此可以说,市场的预期是大多数机构的看法。把这些机构看法作为一个整体看,其实就是市场先生的看法。

价值投资者对“市场先生”(Mr. Market)这个概念都不陌生。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赋予了股票市场人格化,提出了“市场先生”的概念。“市场先生”每天都在给市场报价,从价格波动来说,“市场先生”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你深受他情绪的影响,就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对价值投资者来说,要学会忽略市场先生的情绪,并在价格便宜时,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与之做交易。

“市场先生”真的那么不理性么?这样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比如今年2月份的A股。但是大多数时候,“市场先生”的情绪实际反映的是公司未来业绩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投资者对公司预期的反复波动。

DCF估值可以帮我们理解市场的预期并决定是否接受

虽说DCF估值模型给出了确切的估值数字,但由于涉及预测和假设,数字本身只能作为衡量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大概分位值。“大概数字”不代表就不准确,不可靠,如之前文章所说,模糊的正确要胜过精确的错误。

实际上,DCF估值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计算的结果,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司内在价值背后的不确定性,以及通过模型帮助我们理解隐含在公司股价背后的其他投资者的期望。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是在与“市场先生”进行谈判,在这些谈判中,比提出预测或估值更重要的是,理解“市场先生”报价背后隐含的预期,以决定接受或拒绝它的报价。

之前文章反复说到,驱动DCF估值的核心变量有两个,收入增长和经营利润率。我在之前的估值示例中,也是基于这两个指标进行估值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也是情景分析,我们可以沿着敏感性分析查找支持当前股价的收入增长率或者经营利润率。这个收入增长率或者经营利润率与我们预期的差异可能意味着我们对公司还不够了解,需要深入分析,也可能意味着市场价格严重高估和低估了。不管是哪种,DCF估值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市场预期并且决定接受与否的手段,而且最重要的是,DCF估值是我们避免为股票支付过高价格的最佳检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