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淡定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2喜欢:0
@加息首季 @资本国际化 地方政府深度甚至过度介入融资,导致行业难以出清,两位怎么看?

热门回复

山西的项目 离整线比较近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比较多,但离真正的整线十万八千里
连城数控的目标就是设备耗材集成服务商和整线服务商,但他们这方面滴能力还差很多
未来整线时代,整个逻辑都变了,从拉晶到组件木有一个人,全部自动化,比如拉晶阶段,现在是几十度到几千度融化硅料,然后冷却到几十度后再一次重复,以后几千度回到几百度,自动机器人自动完成加料,加热屏保温屏安装,极大的节省能源耗费,也低碳。当然现在人工缠绕的软兆毡一定要换成直接机械手可以操作的一体化硬毡
所有的进步都在积累
好处很大,除了人工智能以外低碳,降低运输管理费用,硅料在生产阶段的某些特性影响最终组件,所以数据化提高可追溯性
当然现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态势,也让龙头对这种进步有心无力了

我说的都是理论上的不成熟思考,我想在更宽的视角思考一下
由于现在还处于技术进步期,个别光伏制造企业的护城河还有,就像现在的汽车电池行业,但未来这种差异越来越小,那种靠着某一项技术比如单晶或者 perc.topcon 技术统一天下的时代结束了
这次晶科 topcon 的逆袭就是好过了一点,和以前协鑫隆基曾经有过的优势不能对比,但未来等隆基把 Bc 完善,很多家也会跟上
但大家还是因为以前的案例习惯用某种技术优势分析下一场战役的逻辑
现在隆基晶科通威天合其实虽然有一体化优势,但越来越没有什么不同了,都是当时为了应对光伏技术和制造行业的成熟和成长,历史上最佳模式
还原电力行业本质,其实光伏制造企业也是一种电力公司,不过是制造能源,现在这种局面反而对于整体产业进步,绿色低碳进步经济局面非常有利,成本便宜很多
看看法国日本等等国家的电力基本上都是亏十年,就有几年由于电力短缺赚钱,而且高负债,回报一直很低,是一种为其他产业铺垫的政治产业
中国五大四小发电集团也不容易,但辛亏有煤矿,火电,新能源,水电互补。
未来隆基,晶科,通威等所有制造企业未来的希望和差异优势不在制造,而在于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协调甚至半导体的整体布局,这也是隆基布局氢能,bipv 的逻辑
一直以来电力公司一直不赚钱,而电力相关设备和耗材一直是比较赚钱的,所以国网公司一直不放手,最后被迫接受独立的要求,
我提出的榕树理论,其实就是基于股权关系产业联盟的逻辑
光伏行业市场规模反而会越来越加快增长
你看龙头设备 耗材比如晶盛,福斯特,美畅,石英股份等等未来会出现很多家依然业绩喜人
未来从拉晶到组件一次成型,无人工厂,自动化,这块节约的成本更有潜力颠覆行业,晶科太原大基地就是这个目的

老兄说的所谓一体化成型,恰恰就是目前所有龙头一体化企业都要去做的事情。您说的10%入股就能达到完美协同效应的管理模式,不太可能做得到的。换言之,这个产业链本身就很短,不太需要太多专业化的中间公司。这个模式最终的结局,就像陈刚总说的,最终就形成5-6家龙头企业。现在还是草莽阶段,群雄逐鹿。过多谈商业模式,私以为意义不大。

首先一体化未来会更加一体化,会向整线逻辑进步,整线是基于拉晶切片电池组件新产业模式,谁走的快谁拥有的相关技术和储备完整谁有机会胜利
现在独立分散的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企业都是历史的过渡
其次,关于各家技术优势,你看当年隆基 各个 topcon 技术研究人员的大拿和专家现在都在各家公司,靠某一家某种技术的保密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玩法,可能需要设备,耗材,技术 工艺,供应链形成的协同优势
中国的专利保护其实也是比较弱

个人猜测在一定条件下“整线”的实现或者是效率的提升是可行的,也可能与若干年前去代理化,直营差不多,对于企业是从左口袋至右口袋。
1、以上“整线”服务商技术与工艺横跨之大远在生产商之上,如果1家设备商可以提供“整线”,对于设备商已经贯通产业链,生产商无法创造增量价值,谁买设备都可以做,设备商自己做也可以,另外设备商的造诣要达到相当的高度与广度才能制造出各个环节均先进且匹配的“整线”
2、您说的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有较大生产效率提升,AI出现确实为提高人类社会整体效率提供了一种方式,但生产方式的改进不是企业的经营模式,同为一体化的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不一样,晶科用的是先发制人,晶澳是跟随,中环是。。。,人的因素被忽略,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仍然是人在经营。

大致了解你的看法了 ,提到的整线就是晶科山西项目吧

这个看法的基础是:1、一体化企业在未来只是规模化工厂类似于纺织厂,主要看谁的成本低(先不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2,技术的创新在未来也轻易被复制,并且技术复制掌握在设备厂商(问题是复制谁的创新?一体化企业只是规模化工厂没有能力创新,设备厂商自我迭代?)

整线现阶段的意义对于设备商和以后不一样
我刚说的的以后的意义
现在的意义在于海外提供设备,都需要拉晶到组件全部提供,如果谁能整体提供,谁有优势

那时候,光伏度电成本可能真只有几分钱了,氢能,bipv 等等都大量应用起来了

两个问题,未来绿鸡完善了bc,其他家是否真的就都能跟上;第二个问题,就算技术上其他家都能跟上,现在all in了tp的厂家,怎么转身再投bc,钱从哪里来?比如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