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开启!充电运营资产有望重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物,充电运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经历了几轮周期。

初始期(2006-2010年):国家队主导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普天新能源。增量较低。年新增充电桩仅几千台,市场规模较小。

跑马圈地(2015-2017年):大规模投资建设开启。放开投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充电桩,明确补贴额度,行业迎来第一次爆发性增长。市场竞争开启,各运营商加大跑马圈地力度。民间资本初步涌入市场,这一阶段的充电桩建设节奏与新能源车销售相关性较弱。

行业洗牌期(2018-2021年):竞争加剧。随着大量竞争者的进入,行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并且产生了新的竞争格局。行业开始出清。优势劣汰、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差距拉大,技术及运营能力差的企业洗牌出局,行业洗牌加快。2017Q4抢装潮之后,新能源车产销放缓,充电桩建设节奏随之趋缓。

行业放量期(2021后):二线厂商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加强,行业集中度降低。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充电桩建设提速。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截至今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665.2万台,同比增加69.8%。从2022年7月到2023年6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2万台。

其中,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的充电桩数量TOP 5分别是:特来电运营42.8万台、星星充电运营39.2万台、云快充运营34.4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小桔充电运营11.6万台。

前15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4.1%,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5.9%,头部效应显著。

天风证券表示,随着新周期的开启,依靠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以及随之而来的充电需求,行业经济性有所好转,新一批竞争者进入充电运营市场。长尾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头部运营商的市占率,但头部运营商得益于先发建设优势、规模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场站的盈利能力更强,头部效应依旧显著。

光大证券则指出,经过过去几年国内跑马圈地般的充电场站建设,优质运营场站资源开发程度已较高。随着疫后出行复苏、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后充电需求与运营效能的大幅提升,2022年底至今,充电桩运营效能明显回升,利用率的提升对运营商盈利提升弹性极大;叠加需求侧响应等模式打开运营商长期盈利空间,充电运营资产有望重估。

受益标的:

A股市场,具备光储充项目交付能力的特锐德(300001.SZ)$特锐德(SZ300001)$盛弘股份(300693.SZ)、绿能慧充(600212.SH)$绿能慧充(SH600212)$

美股市场,能链智电(NAAS.US)$能链智电(NAAS)$ 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为新能源汽车充电产业链各方提供行业级解决方案,包括规划设计、选址咨询、EPC工程、互联互通、运营运维、场站管理、非电服务,以及用户侧储能、光伏、虚拟电厂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链智电已连接5.5万座充电站、57.5万把充电枪。2023年第一季度,能链智电充电量达10.23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