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与尝试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4
我选择通威就是觉得硅料是最好出清的环节,所以硅料容易大火大死。我目前想法硅料最残忍的价格战会在今年结束,明年就会有6万一吨的N料(正常利润的价格)。

热门回复

这就是通威30多GP型产能平滑升级的原因。
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升级的问题,预留了设备空间和相关配套设施。

的确,perc项目能够通过升级改造形成TOPcon产能,但是不改变电池片企业前期投资打水漂了的事实。
电池片企业的设备折旧年限基本在5-10年这个范围,平均按8年算,之前都按这个年限进行折旧,但实际上就用了3年左右就得技改、计提,不然生产的东西就没有市场了。前期按照8年进行折旧得到的利润实际上是有水分的。
通威由于前两年赚的多,有空间,就全部计提了;隆基等大厂也计提一些,几年综合看下来,数据还真实一些,其他那些还没怎么计提的P型电池厂家,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爆出雷来。

硅料还好,除非被其他黑科技颠覆,不然不至变化太快,主要是电池片,更新换代的节奏太快了,很多企业建成perc产能还没产生效益产品就没人要了,TOPcon跟进晚的也有很大可能会重演。

对啊。我这几天也在思考电池片的问题。看起来通威的电池片扩张有点激进了,硅料利润变薄后,电池片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或许我们关注了太多的硅料环节结果硅料没事压根不需要研究,栽在了电池片的沟里。

的确这样。如果电池片每瓦只有3分的净利,新产能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但可能3年后就被淘汰的话,真的有点不划算。

光伏为何从专业化走向一体化,除了保证供应链安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把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周期可以摊平,通过其中环节的价值洼地兑现利润。
还有,积少成多,把所有环节利润累计起来,每个环节贡献一点,就有利润了。
一体化企业相对专业化,生存概率相对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实力问题,没有实力,干不了一体化,另一方面,可打的牌更多,手中有牌,可以自由组合,心中不慌。

目前硅料的产能无法支撑千亿市值,这是我目前考虑的重点。按照平均6w价格每吨计算,硅料生产线要5年回本。如果其他部分不赚钱或者亏损的话,那这个roe会显著低于20%。这样的话,目前看来依然是高估了。

目前来看,行业里一体化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是要强一些,尤其是通威,我也依然认为他是穿越周期能力最强的。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我感觉现在需要审视一下这个行业是否值得投资的问题。
如果依然投资光伏行业,通威必是我的首选。当然现在也还没减仓,只是由于股价自然下跌,从很长一段时间的最高仓位变成第二仓位了。

另外,请教个事,老杨。
按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TOPcon电池线设备投资成本约1.55亿元/GW;通威2023年年报里边彭山一期16GW的累积投入金额达到62.2亿,将近4亿元/GW,相差将近2.5亿主要是什么呢,您了解吗?

总体电池片没事,好事都不可能全占了,又想把原有产线价值榨干,又想在新电池片路线上全面领先是不可能的。
面对竞争对手联合围剿,通威重点保的是硅料板块,只有控制了硅料优势,才能把电池片失去的优势夺回来。
通威今年优先重中之重是两个20万吨硅料项目投产。
通威还有一种可能,是为HJT路线预留空间,TOPCON只做100G,HJT布局50G。
现在光伏企业相互攻城夺地,隆基所有的龙头都丢掉了,通威想保住硅料,电池片两个龙头,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