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估值 --关于未来几只翻倍潜力股的猜想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4喜欢:10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确定性地放开,此前一直笼罩在港股头上的悲观情绪开始消散,在跌破15000点并创下12年来的新低之后,港股开始强劲反弹。行情总在绝望中爆发,这次也没有什么不同。在行情变得火热的时候,着眼未来,在因各种原因或沉寂多年,或跌入深渊的股票中,哪些是未来三年有翻倍潜力的品种,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恰好最近在看达摩达兰的《故事与估值》,借这个题目,希望以下10只股票在未来都有一些故事发生,从而催生其股价翻番和估值提升。这些公司都有各种硬伤,未来也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但它们身上也有一些值得期待的故事,一旦这些期待的故事成为现实,股价也很有可能因此被催化。

        1、现代牙科。现代牙科是一个和老龄化密切相关的故事。在故事中,市场会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依托品牌和规模优势,公司的份额也会逐步增长。2021年股价曾经一度穿云而上,但很快在2022年跌落凡尘。尽管整个市场在确定性地增长,但在这个市场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似乎并不容易,同时公司净利润对收入变化非常敏感,收入一旦停止增长,净利润就会明显下降。未来的期待是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放开,企业生产恢复正常,加之行业数码化解决方案的加快普及,可能让公司继续其此前的故事。假定2023年每股收益恢复到21年的水平,即每股0.38元,基于行业持续增长的前景和公司的优势,给15PE的估值,股价有可能到5.7港元。

        2、融创服务融创中国不缺乏故事,孙宏斌的传奇故事和跌宕人生让融创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热点。这次融创服务会上演一个大难不死,绝境重生的故事吗?我期待这样的结局。在目前的政策支持下,加之融创自己的积极自救,大概率融创中国不会破产清算了,算活过来了。但信用严重受损却无可避免,而房地产又是一个高度依赖信用的行业,加之需求下降趋势中行业整体的规模缩水和仍然激烈的竞争格局,即使恢复正常交易,融创中国的房地产业务大概率没有多大的想象空间了。公司未来能够寄予期望的就是服务和文旅了,文旅是重资产投入,也依赖信用支持,这样就只剩下服务了。地产销售规模的下降会影响服务在管面积的扩张,关联交易减少也会影响一部分服务的收入来源,但总体影响不是特别大。2022年上半年剔除减值公司的股东净利还有5.5亿人民币多,2023年地产公司基本恢复正常后,随着“保交楼”之后运营面积的大量增加,期待服务有16亿元以上的股东净利润,即每股收益可以到0.6港元,考虑物业服务行业的长期持续性和业主增值服务的市场想象力,给15PE的估值,合理价格9港元。

       3、永达汽车。在汽车4S店销售和服务行业中,中升是最靓的仔,永达是一个丑小鸭般的存在。尽管销售规模也在行业前列,但机构不是特别关注,业绩波动较大,估值也低。在新能源汽车大潮渐起的时代,市场对传统汽车以及4S店模式的未来也充满疑虑,在经历2021年的辉煌之后,在业绩下降的同时,股价更是一路下跌。永达汽车自身打造了一个豪华汽车、二手车和新能源汽车三条增长曲线的故事,但二手车和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仍然很低,市场似乎也并不认可这一故事前景。相比汽车销售,售后服务是永达最主要的利润来源。2021年售后服务收入达115亿元,2022年有下降,但预计也将超过100亿。这块业务毛利率很高,利润也相对持续稳定,这是永达汽车最重要的利基。虽然未来不确定性很大,但售后服务的利基比较稳固,同时疫情防控放开后,售后收入的增长更值得期待,依托这一利基,永达汽车的未来似乎不应过于悲观。即使其三条增长曲线的故事并不可信,但只要疫情过后生活恢复正常,2023年预期应该有20亿以上的净利润,每股收益1.2港元左右,考虑其ROE长期在12%以上以及持续的分红,给8PE的估值,合理价格9.5港元。

       4、好孩子国际。好孩子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企业。爱是因为其品牌,因为其产品,因为其在国际国内童车市场的影响力。恨是因为其盈利能力和低迷估值。谁能想到一家业务遍布全球、年销售90多亿、每年研发费用4亿多元的全球知名婴童消费知名品牌,多年盈利竟始终在2亿上下波动,市值沦落到不到10亿。巨额的营销费用和行政开支是吞噬其利润的黑洞,但多年始终不见有任何改进。未来会怎样?好孩子会洗心革面,针对自身的管理问题下大力气改变吗?会重视自身资本市场的形象并进行市值管理吗?不知道。宋郑还已经73岁了,可能没有这样的精力和勇气了。只能寄希望于有新的CEO上任。假如未来的CEO有意愿在营销体系和费用管理方面锐意变革,好孩子的业绩和估值很可能有大的提升,公司可能重新成为资本市场的“好孩子”。这是我们期待的故事。假如这个故事成真,未来100亿的销售,保守5%的净利,好孩子可以有5亿的净利,给10PE的估值,市值将是现在的5倍。这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大,但赔率也很高的故事。

       5、瑞安建业。在港股市场,多年来瑞安建业就是一个垃圾,毫不意外其股价也很垃圾。股价从2007年的最高点23元多,一路跌到现在的1元左右,PB也跌到了0.13左右,投资者损失惨重。垃圾的炼成主要应归因于其大陆市场房地产业务的投资失败。巨额负债加上持续的资产减值亏损拖着瑞安建业走上了一条股价持续下跌的不归路。但经过多年的亏损之后,这个垃圾正在发生一些好的变化。2018年公司曾以2.5港元回购1亿股,大股东股权占比增至62.15%。最主要的变化是核心业务重新回归香港的建筑业务。在香港建筑市场,公司还有一定的口碑,在手的合同也比较多,未来3-5年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大陆的地产业务只剩下一些准备处理的商业资产,64亿资产对应4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估值不算太贵。如果处理顺利,公司的现金状况将大为改善。建筑业务每年50-60亿的收入,正常情况下净利润可以有2-3亿。如果净利的一半用来分红,每年每股至少可以有近0.3港元的分红。这是对公司最大的期待。目前公司市值4亿港币,如果这个期待实现,给5PE的估值,公司的市值至少可以到10亿港币。在这里我们期待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6、宝业集团。在宝业集团身上,我们期待一个基于管理层自身利益重启回购或恢复分红的故事。公司以建筑和房地产为主,生意模式很一般,但靠着精心的管理和审慎的经营,多年来一直有盈利,同时公司财务状况不错,中报净现金达55亿人民币,远超其21亿港元的市值。公司多年来始终在描绘建筑工业化的蓝图,但始终停留蓝图上,并没有实际贡献多少收入和利润。十多年来,公司每年净利润在5-8亿之间,但从15年起始终坚持不分红,虽然间或有回购,但仍然让投资者失望甚至愤慨。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持股以内资股为主,港股经过多年回购还剩下不到1.9亿。2020年公司曾有意私有化,但无疾而终。未来,这个公司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正常情况下,这个公司每年会有7亿左右的净利,看不到大的增长空间,业务也没有什么想象力。未来唯一期待的是公司私有化重启或者恢复分红派息。公司老板庞宝根和管理层持有大量内资股,没有流动性,也多年没有分红,从公司管理层自身利益出发,也有这样的动机。庞宝根64岁了,随着一年年过去,这样的动机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假定这种期待成真,正常情况,公司可以给5PE,40亿港币的估值。目前公司市值21亿港币。

        7、理文造纸。在理文造纸这里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周期性公司从底部回归的故事。造纸行业具有重资产属性,同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行业的市场格局正处于不断集中的过程之中。激烈竞争之下,每个公司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公司拼的是成本和管理。理文造纸的规模处于市场前列,多年来一直盈利,也持续有分红派息,但业绩随行业周期波动明显,分红也不稳定。2022年中报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已掉到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公司股价创7年新低,PB一度跌倒0.4以下,估值创10多年的新低。未来公司会怎么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周期景气的回升。行业正常偏好年份,可以期待公司有每股0.8港元的收益和0.3港元以上的分红,给6倍PE的估值,合理估值5元左右。未来3三年期待能够见到行业走出低谷。

        8、中国太平。中国太平的股价从2018年的32.3跌到不久前的5.35,跌破了多年的底线,也跌出了太多的惊叹。要知道其中报的股东内含价值高达达56.52港元。保险股和其他金融股一样,杠杆比例很高,收益高度依赖其投资收益。根据中报。中国太平的投资组合中权益类投资比例高达18%,这样导致其业绩更是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2018年恒指见顶,中国太平的股价就开始了漫漫熊途,今年随着恒生指数创下多年新低,中国太平股价也创出15年的新低。2023年已经熊了三年的港股大概率会有不错的上涨。中报显示,中国太平的股本证券和投资基金合计持有2000多亿港币,假如其他业务盈利不变,公司股权类投资在中报的基础上上涨20%,即可实现400亿的投资收益,每股多增加收益10块多。这画面美的不敢想象,但即使再保守估计,只要港股能如愿走出三年的熊市,中国太平2023年可以期望有每股3港元以上的收益,股价也可以期望重回20港元以上。对中国太平而言,因为杠杆效应,这是一个随恒指起舞的故事。

        9、大悦城地产。作为央企中粮旗下以商业地产为主,并在多个城市打造有标杆商业综合体的大悦城地产,一年租金及相关服务收入40多亿人民币,市值却只有40多亿港币,PB沦落到不足0.15,实在是有损央企中粮的颜面。公司业绩和股价的拉胯,有商业地产生意模式不好的原因,有三年疫情消费和旅游受限的原因,也有公司自身管理的原因。三年换了三任董事长,经营思路也来回调整。但公司也有一些值得期待的地方。作为央企子公司,公司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成本很低,中报显示加权融资成本3.9%,这是大部分房企不可企及的优势。同时在多个城市其商业综合体人气不错。更重要的是其估值很低,随着疫情后消费旅游的恢复和公司更多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其每股收益有望恢复增长。假如其23或24年每股收益能达到0.2港元同时恢复到30%以上的派息水准,给4PE的估值,股价就达0.8港元。大悦城的生意模式确实是硬伤,很难期望有高的回报,但垃圾也有垃圾的价。在大悦城地产身上,可以期待的故事是,疫情影响消除后其业绩也将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分红派息。

       10、金界控股。博彩和娱乐本身是一个好生意,东南亚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想象的地方。三年疫情加之中国对境外赌博的严厉打击,让曾经的白天鹅变成丑小鸭,业绩和股价一路下泄。未来会怎样?会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5亿美元的净利润水平吗?这是我们期待的故事。随着疫情放开后出国旅行的正常化,大众市场会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几乎是确定的。但贵宾业务因打击境外赌博的持续存在,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指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了。这块利润缺口如何弥补,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假如我们相信随着游客到访增加,3年内,即到2025年公司可以通过酒店娱乐服务收入和大众市场收入的增加弥补贵宾业务的缺口,净利达到5亿美元,不考虑NAGA3投资带来的股本增加和收入增加,每股收益0.9港元,给15PE的估值,合理估值13.5港元。

        以上是关于这10只股票未来故事与估值的猜想,为了看看这些故事是否靠谱,这些猜想能否实现,笔者在雪球创建一个“三年翻番”的股票组合,用来记录和跟踪这个组合的变化。组合中的任何一只股票涨幅到设定翻番目标的1.5倍,在达到当日即卖出退出组合,三年后组合到期即2025年12月底,组合关闭。

        期待故事成真,三年翻番!

        注:文章写完,组合建立之后发现4好孩子国际和9大悦城地产,因为股价低于1元无法在组合中买入,分别用世贸服务和亚洲水泥替换。世贸服务所期待的故事和融创服务类似,希望母公司地产不死,物业公司能逐步恢复正常估值。亚洲水泥则期待能发生公司大比例分红或者转让股权这样的故事。具体就不详述了。

        另外,需要特别提示的是,以上公司的故事与估值只是个人的猜想,不构成任何推荐意见。回望自己过去关于个股未来股价的分析文章,总体情况跟瞎蒙差不多。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跟踪和记录,不构成任何推荐!

 

全部讨论

02-05 22:06

严重关注

2022-12-13 13:55

大悦城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硬伤,能解释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