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驿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1喜欢:12
我发现这帖争论居然很热闹,喷的居多。也没事,理下统一回了。
其实焦点归根结底,还是立场原因:买方视角,还是卖方视角。
首先声明一点,我觉得梁总这份业绩并不差,原帖里帖子外(以前)都曾说过,多数人主要是压根没看过,也有的选择性忽略。想咬住这个喷点的早点死心。另外,不要给一个完全不熟的人随意下标签。
下面来说一下常见的卖方视角。比如宣传业绩时,夸大超额,就刻意弱化基准。方法1,自己产品含股息(梁总的运营商和能源股可没少分红),采取除息的基准;沪深300一年3%左右,恒指4%左右。2,产品采取费前业绩,忽略申购费(如有),业绩报酬(如有)等。3,有弱基准就避免谈强基准。比如同期(20/12/4~24/2/29),众所周知的蓝筹抱团瓦解后沪深300在主流宽指中表现是垫底的,弱于500,中证全指,更别提上证,上证全收益-5.6%,这样超额就不那么精彩。港股本就很惨,那恒指也是跑输恒生综合。但有的人觉得300就是唯一公允的准绳,那好,保留。
而我作为买方视角,反而会尽量强化基准,因为凡事要考虑考虑机会成本,尤其是看待私募这种高费率锁流动性的品种时。比如1,基准须要是全收益指数,2,在20年21年期间打新加成相当可观(2亿上下的基金一年加厚10%+懂的都懂),也会适当考虑。3,费率,私募硬伤。
再说动机,站在买方视角,有谁不希望基金业给投资者开源节流的,也不针对谁。只是这例,刚巧可以一谈。就业绩报酬吧,我认为跑不过通胀的,别管相对收益多逆天也最好别收,在特别困难的环境下,有担当的管理人是可以考虑给投资人留点籽。有的人跟我扯什么契约精神,我又没要求梁总退款,也没少给一分钱,侃一侃,违反合约不?不是买之前不了解费率,也不是业绩不满意才提,不针对谁,一开始就,事实上作为投资人有谁不希望标的费用能少则少的。利好全体投资者的观点,也有那么多人站卖方,也能怪基金业费率改革举步维艰。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持有者自己的感受居然不如吃瓜者更懂了。甚至评论里出了讨论以后基金要不要考虑筛选一下投资人…好吧,牛。
另外20年前对梁总的期待值确实是打高些的,包括其他优秀的私募我会觉得相对于公募,更加偏绝对收益的定位。但这想法在21年就已经幻灭。所幸,后面降了预期,看结果也还行。再加上现在那么多人跟我强调相对300和恒指如何如何。那行,以后定位就指数增强吧,(玩笑归玩笑),散了。

热门回复

有没有可能问题不出在业绩。这个业绩算还不错不假,但很出色,就有点过了吧。这三年价值类红利类的指数收益都很好。量化中小盘也还行,比如$招商量化精选股票A(F001917)$ 。如果把基准从300换成上证,再看看,依然觉得很出色?

同意你说的!!

建议刚吃瓜的先读下这条内容,独立思考

03-08 08:11

你放心,不管什么平台都一溜的水军,都是拿钱办事的

恩 那大致有数。预期还需要再降

1、红利类指数的确不错,但那个是指数,且当下正好轮到风口,如果全市场去选,是不是应该对比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每个阶段都会有跑的好的指数,但对于全市场选股来说,怎样保证每次都选对?是不是要求太高了。2、招商量化的确不错,但所有量化来说,去平均收益的话,大部分投资人也是不满意的,如果未来招商量化能继续走牛,那持有份额应该会更高。3、不同规模的资金,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是不同的,希瓦过去规模的确涨的很快,这应该是制约因素之一。如果个人做股票能做的非常好,何必去买私募基金呢?还交管理费,哪怕再降几个点,依然属于额外支出,不是吗?

继续意淫。

可能大部分人不是一直关注的,楼主自己的投资能力也很强,今年的绝对盈利数非常可观

这两年的市场已经教育了私募投资人要降低预期,包括前两年的主观和今年的量化。
还是一直的观点,没有任何私募值得2+20%的业绩提成,1.5+20%都不值得。
买的唯一一个2+20%的半夏是亏的最多的。

03-07 09:27

帖主做的挺好了吧 投资人连句话都不能说?筛选投资人那条 我也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