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32喜欢:72

刚看到一个统计数据,MSCI中国医药指数年内下跌超过25%,跑输MSCI中国指数接近35%,从2021年中以来下跌接近75%(而如果但看港股医药,则跌幅还要更大),医药股特别是创新药持续下跌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港股医药跌幅远超A股医药公司,这背后是外资持续的撤离(外资对港股的影响要大于A股),而内资持续加仓港股医药股,24Q1内资在港股医药的持股比例已经来到 17.6%。为何医药股从几年前的成长性行业到现在成了一个连烟蒂投资者都时不时要来看几眼的行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三座大山——全球高企的利率(不利于未盈利创新药再融资)、国内集采和医保控费(疫情加速扩大了医保缺口,药品的降价和内卷是未来常态)、海外无理由的打压(借口是生物信息安全,实则不愿看到中国药企崛起带来的挑战)。

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其一、全球利率顶部已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央行开始降息,而美元利率周期也已接近顶部,将在今年年末开始降息周期,一些数据:2023年海外创新药投融资总金额为415亿美元,同比变化-6%(2022 -46%),24Q1更是同比+78%。随着美国降息预期提升,预计资金风险偏好和创新药资产的估值均有望提升。不过中国本土的情况差一些,2023年国内创新药投融资同比-41%(2022 -48%),24Q1同比-25%;其二、控费和内卷使得行业开始出清,初创新药企业、重复无效靶点、低端仿制药、过剩CXO产能等都开始被淘汰,等待出清结束后(个人认为港股18A公司开始退市或者被吞并是出清完成的标志性事件),同时叠加集采和医保控费的降价速度边际放缓(清退供给侧后,下一次医保或集采中标价格跌幅必然放缓甚至反弹),那些处于估值底部的活下来的医药股,将迎来业绩反转,届时会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击;其三、虽然海外政策打压看不到改善的情况,但只要你自身产品足够硬,没有人会拒绝更好或性价比更高的药,2023年/24Q1分别完成16个/3个总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BD交易。2023年末至 2024年初接连发生三起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被海外药企并购的案例: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Genmab 收购普方生物,这就是外资对中国优质药企的认可。

具体到投资主线,一是估值低分红高的传统综合药企(有些也在转型期)或是同样低估高分红的流通、医疗服务等国企(如中生、石药、三生、科伦、国药、上药、环球等,恒瑞估值不够低),二是创新药优质龙头或被错杀的中小创新药公司(也包括器械),一些头部18A药企已经开始迈向盈利,而一些优质中小公司产品线也有优质数据的爆款诞生,各种跨境 BD/收并购不断落地(如康方、百济、信达、荣昌、康诺亚、和铂、传奇、艾力斯、科伦博泰、百利、先健等),三是被美帝政策打压而暴跌的部分CXO,中国CXO企业的性价比是全球最好之一,相信即便美国政策打压也最终难以撼动这一优势,等待政策不确定性过去,那些被杀到估值极低的CXO龙头会迎来拐点。

不过,医药股投资需要比较强的专业性,特别是一些中小药企有极大的风险,个人建议尽量买头部药企,或者要分散投资,此外,由于大量创新药和综合大药企都在港股上市,A股投资标的非常稀缺,所以普通人最好是选择ETF,虽然我一直认为几个港股医药ETF的个股权重配置不是最好的(我自己配肯定比ETF配的好,但相对来说普通内地投资人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PS.早些年我的医药股在个人持仓中占比一直较高(去年开始由于我持有的高股息低估值价值股不断上涨,而医药股不断下跌,医药的整体仓位被动大幅下滑了),这两年也跌的很惨,只是我参与的时间点早以及高位卖掉了不少(20-21年医药股有一波很大的泡沫)显得整体没那么难看。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加点仓位了。

全部讨论

07-05 19:38


06-13 10:12

环球医疗的大股东和董事长最近都有新变化,协和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通用估计意味着上面对通用还是有期待的,希望后续不断有政策扶持吧。

不是医药跌的多,是过去炒的太高。辉瑞也是跌成狗。

06-13 10:10

买港股医药感觉不如买对标xbi的基金,毕竟无论如何都要“走出去”,何必舍近求远,目前真的走出去的也就百济传奇和黄,而且18a玩到现在,出清的一家都没,就当烟蒂捡捡吧,毕竟政策扶持生物医药大多只是口头喊喊,什么时候真金白银了,什么时候再买港股创新药吧

06-13 10:50

迪哲医药如何?阿斯利康是大股东

06-13 18:42

可怜的医药行业,被中美联合双打

06-13 09:55

跟进

恒生医疗ETF

06-13 13:24

别听他的,亏得屁滚尿流

06-13 10:02

大佬,能推荐几个医药指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