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随笔1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年以来,越来越明显的观察和感受到国内经济所表现出的“缺钱”的现象,包括:
1.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通胀处于较低水平。
2.居民购房购车意愿整体不高,汽车价格战日趋激烈。
3.股市缺乏增量资金参与,表现勉强可谓乏善可陈。
在上述表象的背后,大概率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当下的实际利率高于大部分行业的增长率,这导致人们不得不更加理性的考虑投资和消费决策,并在没有合适投资机会时优先还贷消减债务,而这又进一步抑制了经济体内的货币流通,相应的影响到预期和就业。走出当下经济困境的方向何在?
这周读了RUSSELL NAPIER的“China is moving towards full monetary_independence”。有一定的启发性,简要分享之。作者的核心的观点是,**中国将在未来逐步转向更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而这将使汇率浮动,并重构全球的货币政策体系。**
随着1994年以来中国进行的汇率改革和加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并促进全球化发展,使得:
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
1. 中国持续为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提供了政府债务融资的资金来源。而这种几乎是不关注价格的对美国国债的购买使得西方发达经济体无风险利率和经济增长率脱钩(Decouple)。进一步导致西方经济体“增长率”(+)和“折现率”(-)的背离。
2. 西方世界的存款人(Saver)不必为其国债发行提供资金支持,进而可以将资金用于资助私营经济部分(Private Sector)。
3. 资产价格被推高,(且持续的低利率导致了)债务持续增长。
对于我们,央行把吸收外汇获得的流动性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更多引导致国内的投资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供给侧获取了更多资源,使得实体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并不明显。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经历了债务的快速增加,并开始经历由此导致的压力和问题。作者认为,中国调整货币政策的时机渐行渐近。#货币政策#
回到当下,比较确定的方向是全球化已经开始解体,和西方的贸易摩擦大概率进一步升级(年内已经看到了更多西方关税保护和限制)。这将在现有的政策安排下进一步给货币和信用创造带来紧缩性的压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如果政策开始朝类似的方向转向,哪些资产会更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