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随笔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不定期记录一下自己对权益类投资的思考, 希望可以通过创作促进自己的学习成长,同时收获更多社区朋友们的建设性观点输入。
24年以来,继续观察到相对疲软的社融、货币供给数据,以及相对低速的物价变化水平。这大概率意味着:
1.过往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信用创造模式正面临着相对大的挑战。表现在有能力向银行借款的个人和企业在借款时越来越谨慎。
2.过往若干年投资拉动发展所积累的债务正在给内需造成愈发明显的压力。这种压力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a.较高债务水平积累导致相对较多部分的现金收入被居民和企业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进而导致流入实体经济的增量信用(资金)收到抑制;
b.坏账导致的信用(资金)减少;
c.信心不足。
在这个背景之下,可以预期国内无风险收益率大概率在短期很难走高(目前5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在2.1%),进而意味着我们和美国(5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在4.4%)之间较高的利差,将至少会在短期,甚至在中期持续,而这会给人民币带来一定的压力。
相应的,目前以下类型的公司似乎更具吸引力:
1.有相对稳定高股息的公司(无风险收益率走低,对此类公司估值有支撑)。
2.收入部分或全部来自海外国家地区的公司(一方面如果汇率走低有助于提升出海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部分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公司受国内宏观周期影响相对小,亦可能有汇率优势)。
3.有一定抗通胀属性的资源类公司。
市场方面,目前港股(美元计价的人民币资产)即便考虑近期的反弹,相当多公司的估值依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