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员工数量的真伪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最近看了些招聘广告,真的觉得有些人员是挺苦逼的,那些招聘写的都是“为某公司招聘”,或是“长驻某个公司”,这些员工彻底地沦为一个工具。

由于要比对一下之前的行业估值表上面的股票的涨跌幅度,于是又使用了通达信的“区间排名”的功能(估计一些新入市的不懂得用这个功能),然后无意中看到了现在的通达信竟然有员工数量那一栏(还是很早就有?)。

八卦一下,看看当下哪些公司的员工数量和股东人数。

倒数前面的,好牛逼的一个京沪高铁,市值2500亿,员工人数为73人,牛逼呀!没人质疑过这些数据么?(当然了,网上早就有人质疑过了,但他肯定不为所动)

有人评论为:“劳务派遣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主义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但这应该不仅是劳务派遣那么简单了。曾有人说过(未经验证,不知真假),火车上推小车的人,推销的人,都是第三方公司的人,他们赚多赚少是归他们的(特许经营,铁路直接旱涝保收,不费一人一物),他们是交了入场费,才能在火车上卖东西。他们的职责不是列车服务员,而是小卖部的摊主,所以他们压根不会处理乘客纠纷。

近些年,看到一些消息,是这么说的,说现在的标注着中国移动的那些营业厅,其实90%+都不是中国移动开的,而是私营的,而这些公司是跟中国移动签了个什么协议,然后就可以充当中国移动的员工的权限来操作,而由于为了证明这些事件的合理合法,于是就有一连串的复杂的验证码,拍照,读身份证等等的多余的“自证”的内容(营业厅员工不是中移动的员权,本身没权限,也没他的责任,所以他会要求用户尽可能地“自证”),最终事情会特别复杂和折磨用户。

同样,我看到路边的那些志愿者,在马路上指指点点,到底他何来的授权,能在马路指指点点?能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人,不是仅能是交警么?如果随便一个人都能站在马路上指挥,那他又会变成了是谁?为何他能把交警的工作抢来干?合法,合理么?想起2年前,我在马路上没戴口罩,突然间就有一个路边的人对我喊“戴好口罩”,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就溜过了,我的心想“这TMD是谁啊?她当她是谁?我戴不戴关她屁事?”。后来想,这人可能就是那些街道办的闲人,有事不担责,没事就在那指指点点的人。看看那些在马路上拦截电动车的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违法事件了,凭什么一个普通人要配合另一个普通人?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看看京沪高铁有关的分析:通达信上的,很长一篇,不知道是谁写的,现在一看到“狠抓”两个字,就想笑。看看那个经营分析,开头就写国际形势复杂,然后就说新时代,然后就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看,工作人数73人,这73人,还在关心关国际形势,你一条国内铁路,靠拿着个牌照来赚钱,东借一波人,西借一波人就把活干完了。那些东西,关这73个人什么事?并且这73个人里面,应该已经包括18个高管了吧?难道18个高管也能借用还是共用?财务至少也得2个人吧?那这公司还剩下多少人在干活?

京沪高铁的经营范围是这么写的:铁路建设、旅客运输业务;咨询服务、设备物资采购及销售、物业管理、物流、仓储、停车场业务等。

73个人,就能完成这么多事项了,不得不觉得很牛逼,这73人能有多大能耐啊。

在网上看到一些更为离谱的公司,是被人这么说的:办公室是租的,电脑也是租的,员工也是租(劳务派遣),然后什么都是租的,连那些财务软件或是什么东西,都是云端的帐户,那这间公司到底还剩下什么?跑起路来,根本上都不用收拾(诈骗)。

所以,我认为YY驾校的诈骗事件(他说驾校训练场是租,车是租的,教练员合作的,所以没有任何资产可还债),但最大的疑问是,它的驾校的经营许可牌照上是写着有300多个自营训练场,而实际上他跑路的时候,却说那些训练场都不是他的。那他的牌照是如何通过并拿下的呢?最终那300多个的训练场,都不承认学员的交费,都要求学员重新交费才给予继续学习。挺可笑的,这种是不是也是跟上头学的?

然后再看看那些什么都是租回来的公司,什么都是租的,那剩下的这些公司里面的人,又实际是干什么的呢?这个公司的核心的业务到底仅仅是个牌照,还是里面的设备,还是里面的人?那岂不是能疋时换马甲?

同样的逻辑,如果一个机构,或是公共事业单位,或是某些公司,如果别人都能把活全都干完了,还留着它来干嘛?凭什么别人要听他的,非要经过他一手?撤销不行?还是说,如果这类人要玩弄感情,搞一些YY驾校诈骗等的事情,那他岂不是又能重新搞多一家什么高铁出来,然后说“这活已经没有了”,破产了,然后把73个人炒掉,然后重新再请过73个人,又组建一个团队出来,低价接手这些破产的企业?这两种,都是有可能的。毕竟,73个人的公司,谈何核心,谈何护城河?

即两种可能性:这样的73个人,要么就是废的,被架空的;要么就是可能随时都能跑路或是被撤销(换马甲)。

所以说,在用人制度上的胡作非为,以及数据造假的问题,这些栏目上的员工数量,是存在着极大的水份,不可能是多报,只可能是少报。少报的话,代表背后有一大堆蛀虫在咬着这个上市公司,或是太多完全不产生效益的人。

听说,银行的柜员也是租,即,实际上的这些央企,国企,里面是有一大堆的廉价工作人员,之所以利润高,在某一个程度上,是靠压榨这一类型的员工而来的“高效益”,90年代把员工弄下岗之后,后来就搞起来这类的“临时工”。表面上国企报表变得风光了,少量的人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但背后却存在着极大的“无法维持当前经营状态”的隐患。毕竟那些拿着3000,4000元月薪的人,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无后代),用完就弃,没人口红利了,也就想用都没得用了。

你看看几个保险公司,里面都是什么人都招,只要能带来效益的人都招,但如果别人觉得没意思了,是不是大面积离职?,那他从哪再开拓市场?前几年就有个朋友曾经做过类似的保险的工作,也是说无底薪,开拓完身边的人,也就没了,无法继续做了。即:我认为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是靠吃人血馒头。

之前很多年,有些人靠着投资这类带编制的公司,发家致富,细心再想,这一种逻辑,可能会发生转变,因这类的把人比作人血馒头来吃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这类公司的优势也将慢慢消失,很可能会步90年代的后尘。

$京沪高铁(SH601816)$

$中国移动(SH600941)$

$中国平安(SH6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