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水泥:关于非洲业务、资金链和掏空公司的疑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0回复:62喜欢:48

摘要

●2023上半年非洲业务收入、利润大幅增长,但现金流存疑。

●银行信贷额度捉襟见肘,借新还旧的资金链岌岌可危。

●总资产收益率ROA低于贷款利息,借来的钱连利息都挣不出来,可能陷入越做越亏的恶性循环。

●借款分红

●债务留在国内,资产转移海外?

●借非洲收购输送利益?

正文 (约2500字)

一、非洲业务——现金流存疑

$西部水泥(02233)$ 在埃塞和刚果金收购的水泥厂分别于2022年11月和12月投产。这使其2023年上半年海外分部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5亿增长到12亿,毛利从去年同期的2亿增长到6亿。海外毛利的增长基本对冲了国内毛利的下滑。(下图)


但由于《2023年中期业绩公布》中没有现金流量表,非洲新增业务的现金流情况存疑。在我个人的印象中,非洲市场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是一大挑战。从以下几个线索来推测,情况似乎不乐观:

1.债务净额比上期增长9%。也就是说,公司整体有息负债增加了,现金减少了。可能有国内业务现金流恶化的影响,但至少说明海外业务的现金流还不能完全弥补。

2.贸易应收款整体比上期增长25%(下图),来自海外业务在增长中的占比可能更大。


顺便提一个有趣的细节,2022年末有5.4亿应收账款逾期,其中3亿逾期90日以上。但西部水泥不视其为拖欠,仍给予高信用评级,且不持有任何相应抵押物。(下图)这种明显自相矛盾的操作是为了减少坏账计提吗?业绩报告中能出现这种表述,我猜其背后是审计在与管理层斗争中的倔强。


3.直接的证据,以2020年12月投产的莫桑比克水泥厂为例,2022年净利润2.9亿,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只有1.4亿,净现比不到50%。(下图)

即便现金流如此之少,还要先用于偿还股东负债。这个项目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来的所有人CIF-MOK以资产和负债作为出资与西部水泥合资成立新公司。新公司投产后头三年不分红,利润要先用于偿还上述出资中的负债,截至2022年底还有约9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头三年账面有利润但不会有多少现金流回西部水泥。(下图)



当然埃塞和刚果金的项目才投产半年,后续还有待观察……如果西部水泥的资金链还能撑住的话。

二、资金链

1.银行信贷额度不足

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中期业绩公布中,都有下图中这种资金链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表述。印象中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情况。似乎公司需要不断寻求新的银行贷款额度。


目前国内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纷纷倒下。就连某些国企央企都有发不出工资的传闻。不知道下一阶段是不是会轮到水泥行业?

行业景气度下行,则资产的估值就会缩水,贷款就需要付更高的利息,提供更多的抵押品。

2.债务净额和利息

①债务净额:去年我在《一图看透:2020年是西部水泥命运的拐点》文中指出“2015年以后,“债务净额”(=有息负债—现金)逐年降低,但从2020年开始急剧上升,2021年尤其醒目。这就是“入不敷出”在恶化的证明。这也必然导致利息负担急剧增加,不断侵蚀利润,甚至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下图,找不到原来的数据表就懒得更新了。趋势就是继续恶化,大家可以按以下数据脑补一下。)债务净额:

●2021年:50亿

●2022年:75亿

●2023年H1:82亿


②利息:《2023年中期业绩公布》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於 二 零 二 三 年 六 月 三 十 日,該等借款的年利率介乎每年0.7%至22%(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每年0.75%至8%)”。这年息22%的借款,如果发生在非洲则很平常,因为非洲货币对美元贬值都很快,所以一般贷款利息都很高;但如果是发生在国内,那情况就很严重了。(下图)


再看一下近三年的“融资成本”:

●2021年:2.6亿

●2022年:4.2亿

●2023年H1:1.6亿

(以上还不包含资本化的利息)

去年我在《西泥为什么要撑门面?海螺为什么不要约?》文中指出“2020年起,随着宏观环境转差,水泥行业下行,西部水泥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财务指标明显恶化,而管理层却开始激进负债、借钱分红、借钱扩张,试图在非洲业务上孤注一掷,搏得翻身。但这种做法有个命门——利息。如果总资产收益率ROA低于贷款利息,就会越做越亏,这种负债扩张就是不合理的。”

2022年西部水泥ROA只有4.3%,而平均贷款利息=融资成本/(2021年末有息负债+2022年末有息负债)*2=4.4%(以上还不包含资本化的利息)

这说明借来的钱可能连利息都挣不出来,可能会陷入越做越亏的恶性循环。

三、掏空公司?

1.借款分红

2022年度继续借钱分红。此前几年公司不但有自由现金流,而且大于分红总额(上图),这样的分红是不会增加公司负担的。但从2020年起,它的自由现金流变为负数,也就是说它挣来的钱还不够自己投资所需,再拿出现金给股东们分红就只能靠借钱了。用借来的钱分红,让公司背利息,这实际上是掏空公司的短期行为,不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

2.债务留在国内,资产转移海外?

截至2023年中,西部水泥在非洲和在国内的“非流动资产”已近乎各占一半了(106亿/120亿,下图),可见其近几年在非洲扩张之激进。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非流动资产中,已有近一半(49亿)被作为融资的抵押(下图),且增长势头迅猛(2021年40亿,2022年42亿),可见其负债之激进。


这种激进不禁让我产生了疑惑。房地产行业下行还未见底,而水泥行业远未出清。质押的资产今后还有没有希望收回来?西部水泥是不是以投资为掩护,把资产转移到国外?

3.借非洲收购输送利益?

我个人印象中非洲的营商环境不友好,产权保护不力,容易产生纠纷。而西部水泥在非洲的收购中,依然使用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安排:

①莫桑比克项目:这个项目始于“捡漏”,关键问题在于原来的所有人CIF-MOK以资产和负债作为出资与西部水泥合资成立新公司。而CIF-MOK的股权可能还存在争议。据报道,原来中基公司持有80%的股份,被莫桑比克政府直接降为1%。(参见《西部水泥的并购风险——细节中的魔鬼》《西部水泥在莫桑比克的投资风险》)

②埃塞NCSC项目:这一收购的复杂性在于:

西部水泥通过子公司“西部国际”以及“西部国际”的子公司WINBM来收购NCSC股权。

●除了直接收购NCSC股权,还通过购买NCSC股东的股权间接持股NCSC。(下图)


我不确定这种复杂的安排有什么必要,但可以确定的是今后发生纠纷的风险会比较高。

而且,我还有个疑虑,这种激进的负债,激进收购,以及复杂的收购安排,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例如和收购标的的股东暗中存在关联关系?

也许是我“小人之心”,但作为公众公司是否有义务就这种复杂安排对投资者进行澄清呢?

结语

我个人的判断是,西部水泥对于海螺的并购意向可能是抗拒的,想在非洲业务上孤注一掷,搏得翻身。而且,大比例增加非洲业务也可以大幅增加海螺收购的难度。而海螺在二级市场上逼近要约的行为是在表达对此的不满和警告。估计海螺是在等西泥资金链断裂,然后下场“捡尸”。

#海螺水泥#

#西部水泥#

精彩讨论

達人知命2023-11-14 18:46

我几个月前就表达了类似的疑问,但没有仁兄研究的这么细。虽然以上疑点只是合理的推测,至少公司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掌控。
由于类似的一些案例,我在三年前就彻底放弃了“低估分散不深研”,因为实控人的人品难以判断,我可以接受公司战略失误,但不能接受实控人掏空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其实一个公司能从很小做到大,公司老板能力一般不会差,即使投错了,也会有底线思维,给自己留一些棺材本。之所以很多血本无归的案例,大多数是老板胜利大逃亡了。
我一直觉得,私人老板最终不坑投资者的,只是少部分。

Z大大2023-11-15 14:17

$西部水泥(02233)$ 说到国内水泥大厂的国际化,前几年,国内水泥的钱还比较好赚,大部分企业直到2022年还在不停的各种方式扩大产能。这里面,中建材一直忙于整合消化前几年兼并的各种落后产能,在海外的水泥产能很少,随着国内水泥形势急转直下,今年中建材也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把国际化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方向,但国企从战略到落地的效率还是比较低效,目前应该还在布局阶段;海螺的国际化其实还是不错的,主要布局在东南亚和中亚,已经有两三千万吨产能;发展最好的是华新,在大股东拉豪的帮助下,在非洲、中亚、西亚都有布局,其中非洲也有近千万吨产能;其他主要就是红狮在印尼的几个大项目。回过来看西部,西部在海外的水泥布局基本上是疫情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国内正处于水泥挣大钱的黄金时代,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并未太多考虑国际化发展的问题,疫情三年,各种出国不便,即使有意的,如果前期没基础,也会耽误三年。而这三年,西部却提前看到了国内水泥严重过剩的问题,张主席一直顶着疫情在非洲和中亚活动,短短几年,迅速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刚果金、刚果布、安哥拉、卢旺达、乌干达、乌兹别克投资建厂,为什么要这么激进呢,一方面非洲的水泥太赚钱,像刚果金上半年吨毛利上千块,另一方面,非洲这些国家目前这个发展阶段可能暂时就能容纳这么多水泥产能,得抢在中建材等动作之前先把坑占住。对于西部所布局的这些非洲国家,除了刚果金,其余基本都是非洲目前在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比较好的国家,都和中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投资风险不大。

平凡之路L2023-11-15 12:09

给海螺捡尸对张老板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海螺的买进是对非洲扩张不满而不是出于看好?国内举债非洲建设,资产也是在同一个上市公司平台下面,何来掏空一说?当然,用阴谋论来看问题也是一个角度,就像我感觉是饱和低效率资产质押来获取高生产力资产,对于破解国内水泥困境是神来之笔,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包括管理层的操作,有人觉得太激进,我觉得牛B,有魄力,非常对我的胃口,非洲的营商环境确实不太清明,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门槛,非洲的生意不是说你想做就能做的,在当地没有一点人脉和政商关系,风险确实很大,那如果没有风险,还会是现在的估值吗?我们看大的方向,非洲兄弟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非洲人民对于基础建设的态度是欢迎的,还是抵触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的非洲人,还愿不愿意回到蛮荒时代?还有就是关于张老板的人脉,建议多了解一下张老板在非洲的生意版图。$西部水泥(02233)$

NewKid_onStreet2023-12-20 18:50

这几年分的红,已超出了股价的一半。哪有做假账的公司能带来这么搞红利的公司?
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67元(RMB )2023-05-302023-07-31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87元(RMB )2022-06-012022-07-29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86元(RMB ),每股特别股息0.034元(RMB )2021-06-022021-07-30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63元(RMB )$西部水泥(02233)$ $海螺创业(00586)$ $天能动力(00819)$

较真儿的小散2023-12-24 11:51

钱不能立马转为国内,肯定也算现金流。但在实际经营中造成了一些风险和困难,具体为:①不能及时兑换②不能及时汇出。
若不能及时兑换为美元,非洲的本币贬值非常快,严重的时候甚至一天一个价。我们看到财报里的货币基金,可能只是财务自己按当时汇率换算的。等实际换成美元的时候,可能已经损失很多。
若不能及时汇出,相当于货币资金受限。 A国的资金汇不出来,公司在b国需要用钱就只能借贷,加大了财务成本。
供参考。

全部讨论

我几个月前就表达了类似的疑问,但没有仁兄研究的这么细。虽然以上疑点只是合理的推测,至少公司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掌控。
由于类似的一些案例,我在三年前就彻底放弃了“低估分散不深研”,因为实控人的人品难以判断,我可以接受公司战略失误,但不能接受实控人掏空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其实一个公司能从很小做到大,公司老板能力一般不会差,即使投错了,也会有底线思维,给自己留一些棺材本。之所以很多血本无归的案例,大多数是老板胜利大逃亡了。
我一直觉得,私人老板最终不坑投资者的,只是少部分。

这几年分的红,已超出了股价的一半。哪有做假账的公司能带来这么搞红利的公司?
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67元(RMB )2023-05-302023-07-31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87元(RMB )2022-06-012022-07-29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86元(RMB ),每股特别股息0.034元(RMB )2021-06-022021-07-30末期派息每股股息0.063元(RMB )$西部水泥(02233)$ $海螺创业(00586)$ $天能动力(00819)$

2023-11-15 14:17

$西部水泥(02233)$ 说到国内水泥大厂的国际化,前几年,国内水泥的钱还比较好赚,大部分企业直到2022年还在不停的各种方式扩大产能。这里面,中建材一直忙于整合消化前几年兼并的各种落后产能,在海外的水泥产能很少,随着国内水泥形势急转直下,今年中建材也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把国际化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方向,但国企从战略到落地的效率还是比较低效,目前应该还在布局阶段;海螺的国际化其实还是不错的,主要布局在东南亚和中亚,已经有两三千万吨产能;发展最好的是华新,在大股东拉豪的帮助下,在非洲、中亚、西亚都有布局,其中非洲也有近千万吨产能;其他主要就是红狮在印尼的几个大项目。回过来看西部,西部在海外的水泥布局基本上是疫情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国内正处于水泥挣大钱的黄金时代,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并未太多考虑国际化发展的问题,疫情三年,各种出国不便,即使有意的,如果前期没基础,也会耽误三年。而这三年,西部却提前看到了国内水泥严重过剩的问题,张主席一直顶着疫情在非洲和中亚活动,短短几年,迅速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刚果金、刚果布、安哥拉、卢旺达、乌干达、乌兹别克投资建厂,为什么要这么激进呢,一方面非洲的水泥太赚钱,像刚果金上半年吨毛利上千块,另一方面,非洲这些国家目前这个发展阶段可能暂时就能容纳这么多水泥产能,得抢在中建材等动作之前先把坑占住。对于西部所布局的这些非洲国家,除了刚果金,其余基本都是非洲目前在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比较好的国家,都和中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投资风险不大。

2023-11-15 12:09

给海螺捡尸对张老板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海螺的买进是对非洲扩张不满而不是出于看好?国内举债非洲建设,资产也是在同一个上市公司平台下面,何来掏空一说?当然,用阴谋论来看问题也是一个角度,就像我感觉是饱和低效率资产质押来获取高生产力资产,对于破解国内水泥困境是神来之笔,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包括管理层的操作,有人觉得太激进,我觉得牛B,有魄力,非常对我的胃口,非洲的营商环境确实不太清明,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门槛,非洲的生意不是说你想做就能做的,在当地没有一点人脉和政商关系,风险确实很大,那如果没有风险,还会是现在的估值吗?我们看大的方向,非洲兄弟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非洲人民对于基础建设的态度是欢迎的,还是抵触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的非洲人,还愿不愿意回到蛮荒时代?还有就是关于张老板的人脉,建议多了解一下张老板在非洲的生意版图。$西部水泥(02233)$

2023-12-21 23:26

楼主一直在分析现金流的问题。告诉你一个背景(听西部水泥非洲员工说的):在非洲国家赚的钱不是你想立马转回国内就能全部立马转回国内的。在非洲首先要排队换美金。而换美金是有额度限制的。非洲这些国家普遍外汇储备不多。

2023-12-20 15:56

文中有一张图是2022年报的第162页,但我看到网上的年报都只有159页,没有你说的那页,请问从哪里看到的这第162页

2023-11-14 19:22

很认真的研究,赞!

01-07 22:12

高质量的文章引来了很多高质量的评论,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洋洋洒洒、平静理性、各自精彩、凸显写者的风度识见。学了不少。氛围很让人舒服。

02-24 18:52

分析很深刻。准备避开这只股票了。

朋友感谢分享,拜读了大作我提一个不同的思路。
我认为管理层对外这样投资比较难掏空公司。
如果真要掏空资产,完全可以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投资,这样来操作各方面都是熟悉的资源似乎更容易做好。
而在外国陌生的收购方配合掏空资产的难度似乎增加不少。
当然我对于国内国外投资的审核方面了解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