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是成功之母”到常见的认知偏差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74回复:230喜欢:275

 


周末读了本书,Big Mistakes: The Best Investors and Their Worst Investments ,一些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完全无剧透,请放心食用。


有些失败纯粹是命运不济,而些失败源于认知偏差。


比如,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而且这还是一句深度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古谚语,算是我们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


但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吗?


虽然耳熟能详,但很不幸,这句谚语里带有极大的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你之所以能看到诸多“失败后锲而不舍终于成功”的案例,是因为更多更多远远要多的“失败后锲而不舍结果失败继续锲而不舍最后还是失败”的案例,没办法进入镁光灯,没办法给你看到。


类似于,二战时研究人员发现战斗后的飞机,机翼全是弹孔,但发动机上往往完好无损,于是得出结论,机翼容易中弹,要对机翼加强保护;而发动机(出于某些玄学原因)是魔鬼视野的死角,反正怎么也打不到,不用担心其中弹问题。


而事实上飞机发动机上鲜有弹孔的原因,是因为发动机中弹的飞机根本就飞不回来。折翅的鸟人还能扑腾,报销的引擎注定沉沦。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发动机的安全。


另外还有人深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因为童年我们常听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以至于他即使在去世后也一直在带盐着“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发明本就来就是一个控制成本并试错的过程。哪种材料燃烧时亮度更高,你无法先验获知,非要从动物毛发到金属纤维都试一下不可。这不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科学实验的本质。


说到底,但凡在某个语境下失败是成功之母能成立,是因为彼语境之下失败的成本还不够高,不断试错的代价可控。但在投资这件事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就很值得怀疑,尤其你非要以自己的失败来硬刚命运的诡谲。


在投资上,千万要避免彻底的失败,也就是本金彻底的亏损。


从净值1亏成0.5,只需下跌50%,但要从0.5涨回1,需要涨100%。因此巴菲特说投资第一原则是不亏钱,而第二原则是不忘记第一原则;你不该试图模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去度过大胜大败、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一生,Livermore最终也没能live more,而以自裁终局。你在投资上破产一次,往往很难东山再起。


所以就投资而言,你最好能从别人的失败上吸取经验,而不是从自己的失败上。在投资这件事上说来,别人的失败,才是你自己的成功之母。


这就是读《大错误:顶级投资人与他们最失败的投资》的最大意义。


但又有人说,为什么我总是能看到从失败里复活的大佬。这叫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由于你已经认定“失败乃成功之母”,则每一次相似的案例都会加强你的认知。然而那种上来就成功、顺风顺水、一路成功到底的人生赢家,因为不符合你的惯常认知,就被你选择性地忽视掉了。所以你永远不会听过一句话,但这句话却更可能是真理——成功是成功之母。


还有人会将自己的成功之母认错。这叫归因偏差(attribution error)。尤其是在股市里,因为水涨船高,你不知道是自己游得好,还是救生圈质量好。在牛市的狂飙突进中,许多人奋力奔跑,感到两边风景飞快倒退,以为自己风驰电掣、一往无前;殊不知其脚下是台跑步机,而跑步机在一辆时速四百公里的高铁上。这就是归因偏差,你错觉以为你的快就是跑得快。


归因偏差,会带来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因为你不知道到底什么促成了你的成功,自然也不会知道什么会让你失败。许多一时炙手可热的明星经理,突然业绩以一段漂亮的银河跳水,完成教科书般的均值回归。当然也有神人折戟但不至于陨落的例子——比如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和巴菲特的例子,但投资中过于自信乃至自负,代价往往惨重。


曾经被《福布斯》杂志称为宝宝巴菲特(Baby Buffett)的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说过:“如果我认为我是对的,我可以成为美国最固执、最无情的人。” 过度自信使他不失败则已、一失败就是史诗级的大失败(epic fail)。比如其在凡利亚制药上的投资。但幸好他是个对自己诚实、知错能改的人。他事后说:我们犯了大错,在凡利亚的投资上损失了90%。


总结下,在投资中,我们应该追求长期成功,避免认知偏差,也避免史诗级的失败。明智的方法,是用别人的失败来指导自己,将别人的失败认作自己成功的母亲。或者你也可以将自己失败的成本降低,比如构建一个分散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而不是老想着 all in,避免仓位过重。这样你即使在一个项目或一个标的上看走眼了,中弹的最多也就是机翼,而不是发动机。


投资有点像打网球,拼的不是主动得分,而是不失误。尽量减少失误,然后你活得够长,最后就大概率能把财富的雪球滚大。


 @今日话题    @仓又加错-Leo    @Ricky    @不明真相的群众    @刘志超    @曹大勇   @张小丰   @大苹果的飞飞  

精彩讨论

曹大勇2021-05-25 10:00

失败是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成功皆要经历失败,失败堆砌不出成功。

知错能改,诚实面对,可称之“有效失败”。
执迷不悟,总找借口,可谓之“无效失败”。
#大勇吐槽#
吃一堑长一智,天下无敌;
割一茬长一茬,天长地韭。

我不喝汽水2021-05-25 11:00

哈耶克告诉我们,在一些制度下,资源和权力会呈现单向循环,权力会吞噬资源,资源会巩固权力,权力拿到越来越多的资源并由此而更加坚固。因此它通向一条奴役之路。
当然,成长在优越制度下的我认为他是胡说八道。@陈达美股投资

大苹果的飞飞2021-05-25 09:42

股市里最不缺的就是成功者偏差,幸存者偏差,阶段性幸运赌徒偏差,这些现象会让人对自己产生幻想和臆想,就像看到乔丹,科比打球觉得自己也能做到那样。

2017年我看到一个数据,2015-2017,投资者的中位数业绩是-30%还是-35%,2018年这个数据应该负得更多吧。

我在雪球看到很多人关于投资的一些言论的反应就是,他们如果能长期赚钱,那螃蟹都会笑了。

救赎Redemption2021-05-25 14:04

哈耶克就是早期的经济学主张的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自由主义那一套,问题是市场可以有效配置,那经济危机作何解释?明显市场会失灵的嘛,然后哈耶克说长期看危机会由市场慢慢自我调节好的。但长期是多久,凯恩斯说长期看我们都死了。所以面对1929年经济危机,按哈耶克的理论,我们应该躺平,啥也不干,结果危机愈演愈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横空出世,用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弗里德曼却认为要用货币政策应对,要撒钱。那凯恩斯对呢,还是弗里德曼对呢,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后世的经济学家碰到危机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用上了,唯独不主张像哈耶克一样啥都是不管。

本位2021-05-25 16:39

这话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直接攻击,用意险恶,在改革开放前是要关牛棚的

全部讨论

2021-05-25 10:27

其实看标题我一度以为是软文。好文!

明智的方法,是用别人的失败来指导自己,将别人的失败认作自己成功的母亲。或者你也可以将自己失败的成本降低,比如构建一个分散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而不是老想着 all in,避免仓位过重。这样你即使在一个项目或一个标的上看走眼了,中弹的最多也就是机翼,而不是发动机。

看别人的失败来指导自己的成功,其实这点对应的是多读书,名人的传记,芒格最喜欢,但他应该重点看的是别人踩的坑,而不是别人如何成功,知道哪里会死人,然后永远不要去那里!

构建一个分散多样性组合,这个似乎和芒格老头有点背离,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他是天才,我们不是,他一周看的书赶上很多人一年看的书。

最终,清醒的定位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滚雪球的路上慢慢前行,而不会突然失温。

2021-05-25 10:11

我个人认为,别人的失败是自己的成功之母。就如同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难啊,我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未吸取教训

2021-05-25 09:45

我达美如画

2021-05-31 23:15

哪里有卖?

2021-05-31 21:22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失败。在自然、科学上发表的光鲜文章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但即便是外人看来有点事就要发表的科学领域,大量的失败案例并没有得以见天日,以至于后来者一边在怀疑路标是不是真的,一边重新踩一次坑。在金融投资上能从他人的失败获得经验,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2021-05-26 07:30

居然不是广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1-05-25 19:59

失败是成功之母纯粹是瞎扯的。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胡说八道。
参加工作久了,做的事情多了,就越发觉得这句话害人不浅。
每次面试人的时候,我如果发现这个人失败过很多次,无论如何都不会招这个人。
失败很容易,成功很难。
比成功还难的就是从成功走向成功。
除了这句话之外,还有好多话都是胡说八道。

2021-05-25 19:24

我的投资逻辑如下(觉得认同的扣1)
1)行业赛道长
2)长期持有较深护城河的成长型公司(不超过10家 坚持长期持有!!少看股价被市场情绪影响)
3)商业模式清晰
4)超过300亿且是行业龙头(最好是我信任的投资人比如高领,巴菲特,JPMorgan持仓的)
5)管理层/创始人有创新力 远大抱负 leadership
6)企业文化/氛围好
7)历史上不存在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事项
8)有良好现金流 没有被过度高估

2021-05-25 12:53

陈老师普及下行为金融里的认知偏差和心里谬误,底下大家讨论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意识形态不重要,投资的逻辑方法和认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