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系列:华夏基金的“一阳指”——豆粕ETF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6喜欢:44

一、序言

国内的公募基金里,按底层资产类别来分,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都比较常见,投资人也比较熟悉,但说到商品期货基金,市场上对其了解度就比较低了。而由于商品期货距离普通投资人较远,且期货的合约交易自带场内杠杆,因此国内监管层面对商品期货基金的审批也比较严。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都还属于尝试产品,比如有色ETF、白银LOF(《白银LOF基金之殇》)、能源化工ETF和豆粕ETF。其中,最为成功的产品,无疑是华夏基金发行的这只“豆粕ETF(159985.SZ)”。

二、产品说明

豆粕ETF”作为一只规则化ETF的公募基金,持仓比较简单,即持有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并尽量使得基金规模=合约价值。这里的意思是尽量不使用场内杠杆,但允许保留一定的误差原因。由于豆粕合约单张的价值并不大,因此豆粕ETF在这方面的误差其实很小。

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为:本基金持有豆粕期货合约价值合计(买入、卖出轧差计算)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90%、不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110%。除支付商品期货合约保证金(含未被占用保证金)以外的基金财产,应当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以及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其中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应当不少于 80%。

华夏饲料豆粕期货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

场内杠杆指的是,期货合约交易使用的是保证金交易。即假设合约价值100万元,交易所及期货经纪商规定的保证金比例为10%,则该笔交易占用的保证金只有10万元,但实际上交易的价值则为100万元,即合约价值。而剩余的90万元,则按照合同约定应该80%以上都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

主力合约则是指在豆粕各个月份合约上持仓量最大的合约,持仓量相同时选择成交量大的合约,成交量再相同则选择远月合约。若主力合约在交割月前两个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仍然无法判定从下一个交易日起开始展期则从下一个交易日起,5日展期至远月次主力合约。展期天数5天,每天转移20%仓位。每日收盘后判断当日主力合约,如果出现新主力合约,则下一交易日开始进行5日展期。展期的意思就是卖出当前月份合约,同时买入下一个(主力)月份合约。

另外,豆粕合约的交易所简介如下,投资人可以做一个简单了解:

三、展期收益——为什么“豆粕ETF”是最成功的商品期货基金?

图中K线为“豆粕ETF”自成立以来的走势,用以对比的蓝线是“豆粕主力连续”指数,这个指数可以简单代表豆粕在市场中的历史价格走势。可以看到2021年以后,豆粕的价格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涨幅,但“豆粕ETF”的涨幅非常可观,且中间的价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扩大。因为其是ETF,并非主动管理的期货基金,因此不存在人为择时、判断上的贡献。

进一步地,打开“豆粕ETF”的年报可以发现,其跟踪基准为“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价格指数收益率”指数。基金的实际净值和业绩基准相差无几(基金的实际净值比业绩基准略强一点,为基金中的现金收益)。由此可见,上图的差异即是豆粕合约的价格指数和收益率指数之间的差异。

即为豆粕品种的展期收益率,投资人也可以看作是豆粕这个品种的产业链给予的“分红收益”。

而产业链(期货市场中的套保者)之所以愿意给出投资人(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者)这样的展期收益,主要还是和产业链本身的特性有关。豆粕品种的期货/现货联动性强,相关企业有比较高的意愿进行套期保值,利用豆粕期货对冲现货价格风险。而持有多头合约的投资人(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者)因为持有多头合约,相当于持有一部分商品的虚拟库存,因此隐含承担了价格涨跌的风险,但获得了展期收益作为补偿。因此,当豆粕价格涨跌幅度超过了展期收益率时,投资人可能会应该亏损。

当然,并不是所有品种都有这样的特性。而豆粕及其上游的(转基因)大豆,因为其产业链较短且较为成熟,可能是全球商品中展期收益特性最突出的大品种(这里指规模及时间等,并不是指其展期收益率最高)。这一点我们将在以后关于商品期货的期限结构文章中再予以讨论。

四、长期持有“豆粕ETF”的配置意义

如上所述,投资人获得展期收益作为补偿,但隐含承担了价格涨跌的风险,因此该笔交易是公平的,并不存在谁收割谁;

由于底层资产的不同,因此豆粕ETF天然和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具有低相关性,这一点在资产配置中的意义可以参照黄金的作用;

长期持有“豆粕ETF”的意义,可以看作是建立一个长期的豆粕虚拟库存,其意义就是两个字:囤货。而豆粕作为养殖业饲料的第一大来源,其本质就是蛋白质。因此,长期持有“豆粕ETF”的意义就是:囤蛋白质。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升华一点,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虚拟的“富义粮仓”,民间平准基金,都可以~

最后,大宗商品普遍都有的意义则是对抗通胀。当然,商品是全球流动的,特别是由于豆粕的原材料大豆的主产国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所以这里的通胀也指的是全球的通胀,而并非仅国内的通胀,因此很多时候,特别是短期来看的时候,豆粕本身涨跌节奏和人们感受的通胀的节奏是不一致的。但没有关系,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无非是早晚的问题,对于长期持有的投资人来说是无需在意其节奏的问题。毕竟抗通胀特性的最终体现,是通过美国、巴西、阿根廷农民在种植成本和销售利润的压力下改变其种植意愿,然后大豆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之后才会体现,整体逻辑链条也是比较长的。

PS.

1、短期来说,最近豆粕ETF的涨幅较大,可能有超买的风险,投资人可以等回调的时机;短期价格涨跌影响因素较多,我也判断不来;我们3~4月逐步在“麦哲伦的小号”中配置的豆粕ETF,至今收益+8.9%,仅供参考。

2、中期来看,今年的大豆在增产周期中,供应增加,需求不变,则价格驱动会向下,这一点已经反映在了今年1~2月的下跌中,且预期今年的价格高点也不会太高;但在今年2月的低点时,大豆价格跌破了美豆的种植成本,也靠近了巴西大豆的种植成本,因此下方成本对价格的支撑也比较强;

3、本文分享的主要目的,还是基于更长期的视角下,提示投资人长期持有豆粕ETF的逻辑,及其对于我们大类资产配置的意义。

全部讨论

06-09 20:16

666

06-02 07:21

感谢分享,学习了

05-30 11:34

如此看起来,中短期豆粕好像都在高位,不能投?

05-18 19:33

豆粕ETF

05-14 21:30

商品ETF新品种上市太慢了,太严格了,另外有色ETF也很不错。能化ETF跟踪了三个品种,玻璃 甲醇 pta,三个品种共振的行情不容易见,所以一直横盘。感觉单品种ETF更好

05-07 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