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集采和国产替代的骨科耗材龙头!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回复:18喜欢:58

内容摘要:

1、公司是国产创伤第一、脊柱第三的骨科耗材领军企业,但其终端市占率仍然较低,上升空间明显!

2、随着后续集采政策的出台,预计我国骨科行业进口替代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逻辑将快速落地,龙头市场份额提升优势明显!

3、虽然赛道不错,技术含量不低,但是财务上如果业绩能够慢慢消化两票制带来的指标异常,股价会在新高路上走得更远!

以下是详细逻辑:

大博医疗(002901)

一、骨科耗材龙头

大博医疗于2004年在厦门成立,公司是国内骨科植入物领域的主要生产商,主要产品为骨科创伤类植入耗材、脊柱类植入耗材、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以及微创外科耗材。

二、营销模式转变,成长能力提升

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同比增长59.56%;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27.17%。

其中Q3单季营收3.27亿元,同比增长6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4.91%。

主要原因:

受两票制影响,公司收入端增速相比利润端增长更快,但利润增长也在逐季提速,业绩符合预期。

分产品来:

报告期内,在剔除高开因素后,预计公司创伤类产品业绩增速在25%左右,脊柱类产品增速在30%以上,微创外科类等基数较小保持高增长。

骨科创伤和脊柱类产品品规众多,抗降价风险能力突出,集中采购、两票制等政策有望加速国内骨科市场集中度提升,利好国产龙头。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骨科创伤耗材企业,其市场份额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受两票制影响,主要财务指标变动幅度较大:

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5.68%,同比上升3.24pp。

销售费用率为29.75%,同比上升16.1pp。销售费用大幅提升系渠道调整结果。高值耗材领域“两票制”政策陆续在部分省市试点,自2018Q4以来公司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模式,继续加强学术推广及终端开发力度,导致市场开发等销售费用明显提升。

应收账款达2.51亿元,较年初增长216.5%,预计主要是账期延长及客户年底集中回款的影响。

存货达4.14亿元,较年初增长56.76%,主要是库存备货及公司新增营销配送网点。

研发支出0.68亿元,同比增长50.6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7.77%,研发投入持续。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05亿元,同比增长5.66%,整体仍较为稳健。

三、将长期受益进口替代和集采,份额持续提升!

1、尽管目前公司为国产创伤第一、脊柱第三的企业,但其终端市占率仍然较低,上升空间明显!

国内骨科植入市场快速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达190亿元,2010-2017年复合增速为15%,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达366亿元左右,行业扩容近一倍。

增量上看,我国正处于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为骨科市场提供稳定的增量需求。

存量方面,外资企业跨国设厂产生的技术外溢加速国内产品质量提升,叠加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政策催化,国产耗材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骨科植入物市场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细分市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及其他。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市场份额相近,共计占有85%左右的市场份额。

创伤类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国产化率最高,脊柱类和关节类市场仍由国外品牌主导,未来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高。

(1)创伤类

创伤类植入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并逐年提升。按照市场份额排序,国内创伤类骨科植入物市场的主要厂家依次为强生史赛克美敦力、大博、捷迈。2010-2017年国内创伤植入物市场规模由33亿元提升至67亿元,CAGR达11%,前五大厂商销售额快于创伤类行业整体增速,规模效应凸显。

从市场特点来看,创伤类植入物门槛相对较低,国产化率较高并保持提升趋势,至2018年达68%。国内主要的创伤类骨科植入物生产企业有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及天津正天等,其中大博医疗与威高骨科市场份额较高,大博医疗增速较快。

(2)脊柱类

脊柱类市场是骨科植入物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行业增速快于骨科植入物行业整体增速。脊柱类市场仍为国外企业主导,强生美敦力史赛克三家骨科巨头占据国内6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中威高骨科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其次是天津正天和大博医疗

此外,关节市场研发门槛高,国内企业起步晚,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主导。

2、集采落地,安徽模式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

目前安徽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模式已落地实施,从其谈判议价结果来看,骨科脊柱类材料国产品类平均降价55.9%,进口品类平均降价40.5%,总体平均降价53.4%;同时,企业数量大幅缩减,此次议价将脊柱类产品供应商缩减至6家国产企业(北京富乐大博医疗、山东威高、上海锐植、苏州爱得、山东冠龙)和3家进口企业(美敦力、捷迈、史赛克),小企业直接出局,加速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公司在安徽带量采购执行后业务发展稳健,市场份额快速提升,随着后续集采政策的出台,预计我国骨科行业进口替代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逻辑将快速落地。

3、关于财务问题

今年上半年,公司曾收到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因此对公司的财务问题梳理了一下:

(1)毛利率比同行偏高:公司称更聚焦高毛利主业

通过半年报可以看出大博医疗的主营产品毛利都在85%左右。国内同行业的微创医疗毛利率为71.7%,春立医疗毛利率为67.7%、爱康医疗毛利率为69.6%、凯利泰毛利率为64.2%、威高股份毛利率为63.4%。

比如凯利泰的贸易类医疗器械产品,收入占比30%,而其毛利率才23.72%,导致最终毛利率为64.2%,但是它骨科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毛利率为81.39%,可以说跟大博医疗相差甚微。

公司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称,毛利率之所高于同行,是其核心业务都属骨科类耗材,其它几家公司的业务就比较杂一些,而且毛利也比较低,所以会影响整体毛利率。

(2)营收增速大于净利润:公司称学术推广与加大终端开发拉高销售费用

从公司近三个季度可以明显看出,营收增速与净利润增速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增速快了至少1倍,是增收不增利的节奏。

虽然公司的回应是,学术推广与加大终端开发带来销售费用上升,但两票制下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高开发票”现象拉高销售费用。医药生产企业开发票时将出厂价“调高”,同时将原先给各级经销商的返点费用也体现到营销费用中。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高开票”,财务报表将体现为公司销售收入大增,销售费用大增,但净利润增幅放缓。实施“高开票”后,生产企业一般要承受更多的赋税压力,给经销公司甚至医院的返点也将按比例减少,最终整个药品生产、销售产业链将同时承压。

(3)存货周转天数与存货占比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称是备货生产模式所致

目前大博医疗存货周转天数高达735天,相当于两年卖不完,而凯利泰只有164天不到半年。可是大博每年还在以10-15%的速度在增加存货。

对此,公司的回应是,销售规模的扩大导致存货备货相应增加,新产品推出、原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公司双品牌战略下新品牌“博益宁”产品的投产,导致存货增加。

对于上述三个财务问题,我们对比一下恒瑞医药的财务数据:

大博医疗的销售毛利率跟恒瑞相当,销售净利率远超恒瑞,而研发费用远小于恒瑞。大博医疗做为骨科高科技公司,在没有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却能生产出高精尖产品,制造出惊人高毛利率和净利润,数据高到已经离谱的境地,比高科技公司都牛。此外,如果公司是真实高利率和高利润,存货也不会这么离奇。

业绩估值分析:

预计2019年净利润4.58亿元,结合当前228亿市值,对应PE约为50倍,与62倍静态PE相比,相对不算高。

虽然赛道不错,技术含量不低,但是财务上疑云重重,从深交所对年报的关注函上就能体现这一点。但目前股价又在新高路上,一旦业绩失速,异常的财务指标恐怕不好解释,容易爆雷,因此,观望为上。

$大博医疗(SZ002901)$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全部讨论

2019-12-02 01:31

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是国产公司提高市场份额的绝好机会,比如骨科耗材2018年进口占80%+,进口产品受关税及成本的影响,成本没法跟国产比,集中采购后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大博医疗(SZ002901)$ 

2020-04-12 11:10

尚师,三友医疗更好一些,很想听您的评价,谢谢

2020-04-12 07:40

受益集采政策,进口替代,$大博医疗(SZ002901)$ 龙头市场份额提升优势明显!$三友医疗(SH688085)$ $春立医疗(01858)$

2020-01-13 17:29

佩服佩服

2019-12-14 12:04

我觉得做研发费用占营收多少对比更合适一点吧

2019-12-01 22:31

大博医疗

2019-11-22 09:24

医用耗材按照风险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风险程度最低,第三类最高。从耗材的审批上看,第一类和第二类耗材需要向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第三类需要国家级部门批准,并且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耗材需要有临床验证。

2019-11-22 09:19

细分领域技术含量:金脊柱,银关节,破铜烂铁搞创伤

2019-11-17 21:05

毛利率确实高得离谱

2019-11-17 15:05

凯利泰好些?没进入集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