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康养地产系列更新二】


康养地产发展逻辑梳理

(研究助理季心亦)  康养行业曾经是众多房企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的重要选择,但是随着万科逐渐将重心放到物流、租赁等板块,恒大健康更名为恒大汽车,资本市场是否已经开始对康养产业失去兴趣?从康养产业前期投入、中期布局、后期盈利,其实各家房企都遇到了一些困境。

       首先是前期投入可以分为两个大块,一是类似地产开发的“拿地成本”,二是衍生的“服务成本”。养老地产现在有很多形式,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养老社区(CCRC)以及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如果去打造养老社区,在拿地上就有两个选择:以绿城雅园为代表的住宅地,或像万科随园的商业旅游用地。拿地方式的不同也是导致后续盈利模式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住宅地可以通过直接出售产权来迅速获得资金回笼,那么在本质上其实仍是住宅开发,是对传统住宅的升级和拓展。商业旅游用地无产权可售,则需要通过出售入住权(会员资格)来获得盈利,而这恰恰是很难被公众所接受的,即花高价去买一个资格。那相对来说,打造养老机构则在拿地成本上相对有优势,大部分都是通过租赁、公建民营、闲置资源利用的方式,并伴有政府的补贴优惠。

      另一块成本则是通过自营、收购或是合作来搭建服务团队,包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以及满足医疗需求。房企如北京万科幸福汇,聘请上海亲和源进行管理,医疗外包给知名体检医疗机构合作。那像是资金雄厚的泰康,则会打造医联体,招募顶尖的医疗人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投入和运营恰恰才是区别于普通住宅的关键,像是绿城在进行了住宅销售后,能否做好社区内养老设施的维护,提供专业服务团队,会是收取“服务费”的保证,也是这类地产持续现金流的来源。

      从后期的盈利来看,其实也很好理解房企在康养板块的进退两难。以碧桂园为例,要求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为正,6个月回笼资金,而高周转是符合地产开发的根本逻辑。而以持有为主的养老地产,业内的普遍观点是10-15年的投资回收期,每年8%-10%的回报率。两相比较,一方面会产生很大的资金沉淀,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就目前养老产业的盈利情况而言,很难保证后续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但从今年上半年各家房企对于康养地产的投入来看,其实大部分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一季度,奥园健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线试点;中海地产拟投1%-2%资源用于养老业务。二季度,绿城新湖中宝签订项目收购协议,打造康养小镇;新城投资5000万设立新城控股集团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房企选择的都是打造康养小镇,构建CCRC模式,以持有并销售“入住权”+“服务费”为主,那么万科的养老社区仍然是亏损并逐渐关闭,领先的养老服务机构亲和源从19年开始营收也是走低,利润持续为负,接下来就期待康养市场剩下的房企会如何探索更加多样的盈利模式,为地产业务输血,打造新的衍生价值。

$万科A(SZ000002)$ $融创中国(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