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深度研究报告:领跑动力电池,布局万亿储能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4

一、中国锂离子电池领域领军者

1.1 脱胎 ATL,十年蜕变为锂电龙头

公司成立于 2011 年,总部位于福建宁德。2012 年公司与德国宝马达成战略 合作,正式进入动力电池系统行业。2015 年公司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 公司,布局锂离子电池产品梯次利用及回收产业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并形成产业链循环闭环。2017 年公司研发生产的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攀升至 全球第一并保持至今。2018 年 6 月公司顺利登陆 A 股创业板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前身为消费锂电池龙头 ATL 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凭借雄厚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背景迅速崛起。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副董事长黄世霖以及部分其他 高管均有 ATL 任职经历,且多出身于工科专业,学术成果斐然,在电池领域 深耕多年,对行业理解深刻,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公司紧跟国 家政策导向,率先将目光从磷酸铁锂电池转向三元锂电池,成立之初产品就 得到了市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管理层目光长远,完善“研发+生产+回收” 产业体系,确立公司竞争优势,并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积极投身储能领域, 激发公司长久活力。

股权激励计划助力公司人才建设。公司自 2018、2019 年推出限制性股票激 励计划后,于 2020 年 11 月再次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以 236.86 元/股的价格 授予限制性股票共 452.06 万股,对象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共 4573 人,激励范围进一步拓宽,同时延续此前对营业收入进行考核的方案, 考核要求略有提升但仍较宽松。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 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激励机制,增强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的责任 感、使命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1.2 业务规模雄踞榜首,盈利能力行业领先

(1)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疫情稳定后迎增长拐点

宁德时代自 2016 年动力电池市场初具规模后迅速扩张,至 2020 年营收复 合增速为35.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18.3%,是一个优质的成长性公司。2020 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整体市场需求大幅下滑,其中 Q1 营收 90.31 亿元,同比下降 9.53%,Q2 营收 97.98 亿元,同比下降 4.71%,下半年国 内疫情趋于稳定,市场回暖,公司作为锂电行业头部企业业绩迅速恢复,营 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速均由负转正,Q3 营收 126.93 亿元,同比增长 0.80%, Q4 营收 187.97 亿元,同比增长 45.35%。全年来看公司业绩高增长势头明 显受挫,实现营收 503.19 亿元,同比增长 9.9%,归母净利润 55.83 亿元, 同比增长 22.4%,其中政府补助 11.36 亿元,为主要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归 母净利润 42.65 亿元,同比增长 8.9%。

2021Q1 公司业绩重回高增长,实现营收 191.67 亿元,同比增长 112.24 亿 元,归母净利润 19.54 亿元,同比增长 163.38%,扣非归母净利润 16.72 亿 元,同比增长 290.50%。2021 年公司受疫情影响减弱,且受益于新能源汽车 持续高景气以及储能行业迅速壮大,叠加延迟需求释放以及低基数因素,预 计全年总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 60%以上。

(2)三大主营业务布局两条万亿赛道

动力电池系统是公司的支柱业务,储能系统有望迅速成长为驱动公司成长的 另一架马车。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量为 44.45GWh,同比增长 10.43%,实现营收 394.26 亿元,同比增长 2.18%,占公司总营收的 78.35%。 锂电池材料营收 34.29 亿元,同比下降 20.35%,比重下滑至 6.81%。储能 电池系统销量为 2.39GWh,营收 19.43 亿元,同比增长 218.52%,连续三年 增速超 200%,收入比例增至 3.86%。

动力电池系统:随着锂电行业日渐成熟竞争加剧,动力电池系统价格持续下 探,公司产品的毛利率逐年递减,由2016年的44.84%降至2020年的26.56%。 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装车量 34GWh,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我们认 为,凭借优异的电池性能和相对较低的电池售价,2021 年公司的全球市场份 额将由 25%上升至 30%以上。

锂电池材料:公司可通过回收废旧锂电池或外购材料进行前驱体及正极材料 的加工生产。动力电池产销量快速增长将带动相关原材料需求,公司在此环 节的新建产能正逐步释放,实现直接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电池生产环节 成本间接放大利润。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为十年,我们预计 2025 年后, 锂电池回收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将从提前布局中获益。

储能系统:动力电池领域的积累有望帮助公司迅速占领日渐壮大的储能市场。 公司已完成了采用低锂耗技术、长电芯循环寿命的电芯单体和相应系统平台 产品的开发,海外首个储能项目已在美国加州实现并网,前期储能市场布局 及推广逐步落地。储能系统营收已实现三级跳,但公司储能业务规模尚小, 毛利率波动较大,我们预计两至三年内由 36%降至 30%左右。

(3)费用管控能力优秀,降本效果明显

公司期间费用率自 2016 年起逐年下降。2020 年期间费用率为 13.60%,其 中销售费用占比 4.41%,长期保持稳定。管理费用占比 3.51%,连续四年下 降。财务费用占比-1.42%,公司自 2018 年起,通过利息实现盈利,2020 年 因短期、长期借款及公司债大幅增长,财务费用收益减少。研发费用占比 7.09%,公司资金长期向研发倾斜,自 2016 年起研发费用始终是期间费用中 比例最大的部分,维持在 6.5%以上,为公司高筑技术壁垒提供保障。我们预 计 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将会进一步降低,其中销售费用率为 4.2%,管理 费用率为 3.6%,财务费用率为-0.9%,研发费用率降至 6.7%。

公司锂电池产品单位成本下降近半。尽管由于补贴退坡、竞争加剧,动力电 池系统售价明显下降,公司产品的平均售价由 2016 年时的 2.05 元/Wh 下降 到 2020 年时的 0.89 元/Wh,降幅达 56.6%。但公司凭借良好的费用管控能 力、供应链综合布局、规模效应以及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动力电池系统成本, 2020年时平均成本仅为0.65元/Wh,较2016年时的1.13元/Wh降低42.5%, 毛利率仍有 26.56%。公司在降价保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维持了良好的盈利 能力。我们预计公司 2021 年动力电池系统平均售价降至 0.82 元/Wh,通过 深化产业链合作降低材料和设备成本,毛利率维持在 27%左右。

(4)锂电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公司营收规模和毛利率领跑行业。对比业内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同行公 司营收增长较慢,而宁德时代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发展迅猛,业务规模 一家独大。行业整体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但宁德时代的电池产品毛利率长期 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拥有较强的定价权,持续竞争优势明显。我们认为在不 发生重大技术变革的情况下,业内优质公司会伴随动力电池市场扩大而获得 成长机遇,但短期无法威胁宁德时代霸主地位,而技术水平及营运能力稍差 的公司则会被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公司盈利质量以及营运能力明显优于同行公司。2020 年宁德时代经营活动 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84.30 亿元,收现比由 2016 年时的 0.77 增至 1.07, 净现比由 2016 年时的 0.72 增至 3.02,现金流质量持续改善。可比公司收现 比大多在 0.8 左右波动,变现收入偏低,应收账款挂账较多。2020 年宁德时代存货周转天数为 122.34 天,在产能迅猛扩张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的存货 周转速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70.23 天,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绑 定大量优质下游客户,存货变现速度快、占用资金时间短,坏账损失少、资 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

1.3 四大竞争优势共筑护城河

(1)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和技术工艺的研发。公司研发费用绝对值显著高于业内其 他公司,2020 年支出 35.69 亿元,五年复合增速 33.2%。研发支出占营业收 入比例维持在 7%左右, 2017 年后低于同行公司,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规 模及增速领先行业所致。对比国际另一大动力电池巨头,LG 化学 2020 年电 池板块研发投入为 24.2 亿元,五年复合增速 9.7%,研发费用率仅为 3.3%。 公司拥有涵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工艺制造等领域完善的研发 体系,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保持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公司人才济济,研发成果丰硕。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 5592 名,占比 18.16%,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 127 名、硕士学历的 1382 名,整体 研发团队规模和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广泛深入的 合作为辅,建立了多部门、内外协同的研发模式,构建了规范、标准、高效、 持续的研发体系。截至 2020 年底,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 2969 项境内专利 和 348 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共 3454 项。我们认为公司 的技术优势仍将长期保持。

公司已拥有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全球领先。 国内方面,公司完成了宁德时代为中心,青海时代、江苏时代、四川时代等 子公司为重要支柱的布局,占据了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2014 年公司成立了首个海外子公司德国时代,随后逐渐完善全球化布局,相继成 立美国时代、法国时代、日本时代等子公司。2018 年公司在德国启动建设首 个海外生产基地,面向全球做大做强,十年时间公司已成功蜕变为全球动力 锂电池行业龙头。

公司产品迭代规划清晰,结构与材料创新共进。公司拥有明确的长期技术发 展规划,目前产品性能升级基本符合预期。多条线路并行是公司发展电芯事 业的核心思想,三元锂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乘用车,目前形成了以 NCM523 产品为主,NCM811 作为高端产品的格局。而磷酸铁锂产品主要应用于中低 端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储能领域。电池包成本主要源自电芯材料与结构件, 而二者又共同影响着电池系统性能。公司牢牢把握“高比能、长寿命、超快 充、真安全、自控温”五大动力电池核心竞争力,革新电池结构与材料技术 并辅以智能系统管理,实现降本增效,解决续航里程短、电池寿命短、充电 时间长、低温性能差、安全性能差等用户痛点。

a.高比能:公司首创无模组电池(CTP)技术,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内, 通过简化模组结构,使得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 15%~20%,零部件数量减 少 40%,生产效率提升 50%,能量密度提升 10%-15%,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2020 年 8 月,公司公布了延伸出的 CTC 技术,直接将电池整合到底盘框架 中,同时纳入包含电驱、电控的三电系统,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 动力分配、降低能耗,续航里程可实现 600 千米到 800 千米的飞跃。

公司在 2019 年推出了适用于乘用车的第一代 CTP 电池技术,计划于 2022- 2023 年将第二代平台化的 CTP 电池系统投入市场,并将针对全系列车型推 出第三代系列化的 CTP 电池系统。第四代高度集成化的 CTC 电池系统计划 于 2025 年前后亮相,更长远来看, 2028 年前后有望升级为第五代智能化 的 CTC 电动底盘系统。

材料方面,正极采用配合纳米铆钉技术的高镍低钴 811 体系,实现能量密度 大幅提升,并在电芯层面进行结构加固防护,有效兼顾了高标准的安全可靠 性,还可搭配耐氧化电解液使用单晶颗粒,拓宽电压上限,使更多活性锂脱 出。同时应用 4.5 微米超薄箔材,可减少非活性物质质量以及体积,给单体 电芯能量密度带来 5%~10%的增幅。目前公司高端锂电池产品采用 NCM811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硅掺杂石墨的硅碳负极材料,成功实现了电池单体 能量密度超 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 215Wh/kg,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长寿命:2020 年 6 月,公司推出新型长寿命电池,可实现 16 年超长寿命 或 200 万公里行驶里程,成本较现有电池仅增加不到 10%。其核心在于减缓容量衰减速度,在正极,通过 FIC 涂层技术构造自休眠钝化膜,减少正极材 料在循环和存储过程中副反应,负极则采用低锂耗技术,减少使用过程中的 活性锂消耗,同时,精细设计极片层级,构造离子和电子高速通道,减小锂 离子扩散阻力。搭配仿生自修复电解液,自动修复 SEI 膜缺陷,综合提升电 芯的循环和存储性能。该技术通用于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已经具备量 产能力,能够缓解里程衰减问题,大幅降低电池使用成本。

c.超快充:15 分钟即可将电池荷电状态(SOC)从 8%增加到 80%。实现快 充的关键在于提升锂离子的脱出、传输、嵌入速率以及极片电流承受能力。 具体而言:将阴极材料表面充分纳米化,搭建超电子网,提升充电信号响应 速度和锂离子脱出速率。在各向同性的多孔阳极材料表面,提供丰富的锂离 子交换活性位点,构建快离子环,提高锂离子电荷交换速度和锂离子的嵌入 速率。同时引入超导电解液和高孔隙隔膜,提升锂离子的传输速度并降低平 均传输距离和阻力。采用多维空间极耳技术,提升极片的电流承受能力,并 控制阳极电位恒高于析锂电位阈值,最大化输入充电电流。

d.真安全: 2020 年 11 月,采用自隔离安全技术的“不起火”电池面世,首发 于蔚来 100kWh 电池包。2021 年公司提出电池安全新目标,单体安全失效 率由 ppm 级提高三个数量级到 ppb 级。公司从提高电芯热稳定性及降低电 池间热传导两方面着手。对“镍、钴”等变价元素进行掺杂,加大氧气释放 难度,再辅以纳米涂层技术和功能添加剂,改良 SEI 膜和电解液,降低材料 和电解液的反应活性,减少固液界面间的反应产热。产品还应用了超低导热系数的航空级热阻隔材料,利用其纳米孔结构抑制空气对流传导和辐射导热, 避免热量快速传递引发相邻电池温度骤升而发生热失控。

e.自控温: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可用放电容量和功率衰减,严重 影响新能源汽车出行体验,公司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及策略就能实现 2℃/min 的温升,实现零成本投入优化电池低温性能。控制电芯发生弱短路,利用脉 冲电流迅速自加热,使电芯最大限度均匀发热,加热时间与温差较常规加热 方式均降低超七成。另外公司对电池材料进行了耐寒针对性改良,利用耐寒 石墨构建自适应离子传输孔道,缩短了锂离子在阳极中的传输路径。高活性 的阴极材料同样赋予了锂离子快速迁移的特性,而低粘度电解液显著提高了 锂离子在低温环境下的传导速率。

公司前瞻性布局技术研发,储备充足。公司对未来确定性较强的前沿技术进 行了抢先布局,2021 年 1 月公司相继公开了三项固体电池相关专利,目前的 技术储备在 10 年左右。服务前瞻性研发,公司筹建了对标国际一流的 21C 创新实验室,投资 33 亿元,未来五年内实验室将有千人规模,预计 2021 年 底部分设施投入使用。实验室将以材料体系、系统设计、应用场景为三大主 攻方向,先进方法、器件设备、建设体系、能源政策为四大支撑方向,专注 于未来能源领域技术布局,中短期内从事金属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全固态 电池等下一代储能体系研究,长期将进一步延伸到更多未来新能源应用领域。

(2)垂直一体化布局,打造产业链闭环

公司供应链管理优秀,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成功打造成本优势。为扩大在 市场中的竞争力,需满足锂电材料的稳定供应并合理地控制成本,公司采取 了持股、成立合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布局关键资源。在各环节, 公司普遍具有多个供应商选择,不对任何单一供应商过度依赖,通过多样化 策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公司也会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 增强对中间环节的把控能力。

2021 年 4 月,公司公告计划对产业链优质上市公司投资不超过 190 亿元, 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合作及协同,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出效率,提升公司市场竞 争力。我们预计 2021 年公司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至 0.60 元/Wh,从而使得 毛利率稳定在 27%。

上游金属资源:公司主要通过持股以及签署供货协议的方式,与国外矿产公 司达成合作,保障“锂、镍、钴”三种重要资源顺利供应。

正极材料: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广东邦普以及曲靖麟铁,布局三元锂和磷酸 铁锂,自主研发并提供部分三元前驱体,供应商代工为主。

负极材料:公司主要向东莞凯金采购,其次是杉杉股份璞泰来份额正不断 提升,同时公司拥有自建硅基负极项目保障前沿材料供应。

隔膜:公司在此环节布局不多,恩捷股份是最主要的供应商,供应方式为, 公司从隔膜供应商处购买基膜半成品,再交由东莞卓高涂覆。

电解液:公司提供电解液核心配方,由供应商代工,其中天赐材料对公司供 应比例过半,另外公司拥有新型锂盐技术及自建产能储备。

锂电设备:2020 年 7 月公司成立合资子公司,首次涉足该领域,随后与锂电 设备龙头先导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公司成功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闭环。依托子公 司广东邦普,公司完成了布局电池回收的重要战略,目前已有 12 万吨废旧电 池处理能力,可实现 99.3%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废旧电池回收国内占比达 51%,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等主要动力电池市场。公司的电池回 收业务已成行业标杆,参与制(修)订电池回收、电池材料等相关标准 117 项,拥有定向循环技术等相关专利 273 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壮大, 电池报废量也将逐年攀升,前驱体产能扩张,将使公司在正极材料环节获得 强大的议价能力,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该布局的作用将在未来凸显。

(3)产品市场认可度高,产能规划保证规模优势

公司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双高。2017 年产能扩张迅猛但市场规模尚小,2020 年遭受疫情冲击,这两年产能利用率偏低。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以及产销率 保持在 90%左右,处于同行中高位。公司 2020 年动力电池系统产能为 69.1GWh,产量为 51.71GWh,销量为 46.86GWh,产能利用率为 74.83%, 产销率仍高达 90.58%。公司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扩张战略较为合理,市场占 有率稳步上行,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中,公司有实力进一步迅速扩产,抢 占更多市场。

公司长期规划产能超 600GWh,抢占 TWh 时代先机。截至 2020 年底,公 司动力电池产能为 69.1GWh,随后公司投入超千亿进行产能扩张。继 2020 年 12 月 29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在江苏溧阳、四川宜宾以及福建宁德福鼎投资 390 亿元用于扩建动力电池项目后,2021 年 2 月 2 日公司宣布拟合计斥资 290 亿元扩产或新建四川宜宾、广东肇庆、时代一汽三个电池生产线项目, 2021 年 2 月 25 日公司再次发布公告投资 105 亿元用于时代上汽动力电池生 产线扩建。按平均每 GWh 需 3 亿元投资计算,两个月内公司新增规划产能 超 250GWh,目前合计规划产能已超 600GWh,可支撑公司占据全球 40% 以上份额,稳居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第一。项目建设周期为 24-26 个月,到 2023 年将陆续达产,公司将进入产能释放高峰期。

新能源汽车高景气的背景下,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加入扩产队列,但扩产 规模相对较小。LG 化学计划在 2023 年实现年产 260GWh,而第二梯队电池 厂商大多以 5 年内实现 100GWh 产能为目标。我们认为宁德时代有望凭借 规模优势进一步抢占全球市场份额,2025 年市占率将达 35%以上。

(4)绑定优质客户,奠定持续成长基础

公司拥有业内最广泛的客户基础。2020 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 录共 6,800 余款车型,其中由公司配套动力电池的有 3,400 余款车型,占 比约 50%,是配套车型最多的动力电池厂商。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 力均选用了公司的动力电池产品,同时公司已渗透国内大多数传统乘用车厂 商,与上汽广汽、一汽、吉利、东风等一线厂商设立合资企业,合作关系 紧密。另外,公司已完成绝大部分商用车厂商配套,2020 年公司的客车电池 装机量市占率高达 66.2%。

海外客户方面,公司成功进入全球新能源车企龙头特斯拉的供应链,通过国 产 Model 3 销往欧洲间接实现产品出口。公司还是中国首家进入大众 MEB 平台电池供应链的企业,同时还手握宝马、戴姆勒的大订单,全球传统汽车 集团龙头电动化转型将成为宁德时代进军海外市场的机遇。广泛的客户群体 为消化迅猛扩张的产能奠定了基础。

二、电动化趋势明确,公司持续领跑动力电池市场

2.1 国内新能源汽车回暖,迎市场化增长拐点

新能源汽车已由政策刺激转向市场驱动,新政落地引导完全市场化转型。中 国提出了 2030 年碳排放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汽车电动化转型是实 现该目标的重要一环。早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 长,2019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 5%,已形成市场化基 础,补贴政策进入退坡期。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已基本实现使用成本平价。新能源汽车无需缴纳购置税、 车船税,能源费用及保养费用也显著低于燃油车。对比两款同品牌性能相近 的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可以发现,使用 5 年/10 万公里后,新能源汽车的累 计成本低于燃油车。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优势将是新能源汽 车行业保持活力的有力保障。

疫情稳定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回暖。2019 年因补贴大幅退坡,新能源汽 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而 2020 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市 场延续了此前低迷的状态,下半年疫情趋于稳定,汽车行业回暖,新能源汽 车销量止住颓势,7 月开始重新实现同比正增长。2020 年,新能源汽车生产 完成 136.6 万辆,同比增长 10%,销售完成 136.7 万辆,同比增长 11%,其 中四季度每个月均实现了同比超 50%的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占比稳步攀升突破 90%,说明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渗透 C 端 市场,市场化驱动力量显现。

2021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旺势延续,第一季度产销分别完成 53.3 万辆和 51.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18.6%和 279.6%。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 50.7 万 辆和 49.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7.1%和 298.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和插 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40.8 万辆和8.1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2.1% 和 186.5%。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表现出乘用车增长快于商用车,而纯 电动车型占主导的特点,利于动力电池市场的健康发展。

预计 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240 万辆,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 增长率达到 36%。在延长的补贴政策以及市场驱动的力量下,2021 年将迎 来市场化增长拐点,产销重回高增长模式。随着动力电池价格进一步下探,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购置平价时代有望提前到来,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 长、低温性能差、电池自燃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用户痛点也有望在 两三年内解决,C 端将持续发力。

2.2 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维持高景气

欧洲补贴力度再次加大,新能源汽车性价比优势显著。通过税收减免以及购 车补贴的方式,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消费端具有远超传统燃油车的性价比,从 而刺激产销。欧洲主要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欧盟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规定。2021 年起所有新登记车辆需实现 95g/km 的平均 CO2 排放目标,否则制造商需为超出部分缴纳每辆车 95 欧元 /(g/km)的罚金,这一排放标准在 2025 年将提高至 80.8g/km,到 2030 年进 一步收紧至 59.4g/km。然而,2019 年欧盟平均碳排放高达 122g/km,欧洲 多家车企或面临巨额罚单。以大众集团为例,2020 年其在欧洲共交付新车 361.69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约 10%,考虑到 2020 年仅需 95%车辆达 标以及低排放车辆双倍折算优惠政策,预计平均碳排放量由 121g/km 下降至 106g/km,与 95g/km 的碳排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众集团将面临约 35 亿 欧元的罚单。优惠政策与处罚措施双管齐下促使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

传统车企加速入场,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新活力。欧洲主要国家明确了于 2030-2040 年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方案,强势推动汽车电动化转型,传统燃油 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面临着在电动化浪潮中落后的巨大压力。大众、戴姆 勒、宝马等传统龙头车企迅速达成共识,顺应电动化转型的汽车行业趋势, 积极开发电动化平台,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生产销售的主要目标。

大众投入 700 亿欧元打造全新的 MEB 电动化平台,计划到 2025 年推出至 少 30 款纯电动汽车,年销量达到 200-300 万辆。戴勒姆生产大型车的 EVA 平台目前已投产,集团还计划于 2025 年前建设一个专为紧凑型和中型车设计的 MMA 平台。车型方面,大众的 ID.4,戴姆勒的 EQA、EQS,宝马的 ix3 等新车集中于 2020 年与 2021 年上市,传统车企凭借品牌效应和产品丰富 度迅速打开市场,完善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

政策收效明显,欧洲新能源汽车进入高增长模式。2020 年欧洲整体汽车市场 不景气,总销量同比下降 24.3%,但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市大幅攀升。在补贴 政策刺激下,2020 年销量达 136.7 万辆,与中国销量相当,同比增长 142%, 渗透率升至 11%,而 2019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3.6%。2021 年 Q1 销量为 45.64 万辆,同比增长 100%,渗透率约为 15%,高增长势头持续, 预计 2021 年销量有望增长超 50%,突破 200 万辆,渗透率达到 15%-20%。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欧洲混动插电汽车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比例高达 46%,而中国该比例仅为 18%,因此欧洲动力电池需求仍低于中国。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特朗普在任期间几乎全盘否定了奥巴马政府时期 的绿色清洁能源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叫停多项环境保护规定 以及新能源产业保护制度,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明朗。新能源汽车销量主 要由产品力支撑,整体增长偏缓,特斯拉一家独大。2020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32.8 万辆,渗透率仅为 2.2%,近三年销量增长停滞,被德国(销量 39.4 万辆,渗透率 14%)超越,滑落至世界第三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国。

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将加速全球新能源产业升级,美国市场将发力。其竞选纲 领中明确提出绿色能源计划,核心是新能源的研发应用,实现对传统能源替 代升级,具体规划包括:重返《巴黎协定》,加大对能源、气候的投资,制定 更加严格的燃油排放标准,恢复全额电动汽车税收抵免,2030 年底前部署 50 万个新的公共充电网点等。拜登有望改善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滞后局面,绿 色能源计划将帮助美系汽车三巨头艰难转型,同时吸引苹果等高新企业涉足 汽车制造。美国市场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超预期的增长点,预计 2021 年销 量 55 万辆,同比增长 70%,渗透率达到 3.5%,未来五年销量 CAGR 超过 50%,全产业链或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全球新能源汽车潜在发展空间巨大。从全球范围看,在汽车总销量同比下降 13%的背景下,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上涨 49.8%,达到 331.1 万辆, 市场份额达到 4%,其中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为 2.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 车的市场份额为1.2%。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突破1700万辆, 整体渗透率超 20%,CAGR 为 39%。

2.3 动力电池市场广阔,宁德时代独占鳌头

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拐点显现。2020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动力电池装机量连 续六个月同比下滑,下半年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反弹,动力电池装车量迅速回暖,自 7 月开始同比增速由负转正。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 63.6GWh,同比上升 2.3%。2021 年 Q1,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共计 23.2GWh, 同比大幅增长 308.7%。其中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分别为 13.8GWh 和 9.4GWh,同比分别上升 219.6%和 603.3%。预计 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 装车量有望突破 90GWh,同比增长超 40%。

从全球范围看,2020 年动力电池总装车量达 137GWh,同比增长 17%,得 益于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爆发,增速快于中国市场。2021 年 Q1,全 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为 47.8GWh,同比增长 127%,主要由于欧洲市场受疫 情影响程度较轻,受高基数影响,增速慢于中国市场。考虑到 2021 年全球 疫情有望稳定,新能源汽车行业维持高景气,预计 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 车量达 200GWh,同比增长 46%。

锂电需求保持高速增长,2025 年市场空间可望超 1TWh。预计 2025 年新能 源汽车渗透率接近 20%,国内销量有望突破 600 万辆,全球销量达到 1800 万辆,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 TWh 时代。随着续航里程和 A 级及以上车型占 比提升,假定 2025 年平均单车带电量提升至 60kWh,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 达到 1080GWh,有效产能按 90%计算,2025 年产能需求将超 1200GWh。

锂电池延续快速降价趋势,2025 年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超 6000 亿元。电动 汽车电池组平均成本由 2010 年时超 1000 美元/kWh 急剧缩减至 2019 年时 156 美元/kWh。锂电池降价趋势明显,预计到 2025 年,电池售价将降至目 前一半以下,届时三元锂电池售价约为 500 元/kWh,磷酸铁锂电池售价约为 400 元/kWh。单车带电量按 60kWh 计,则电池成本可降低超 3 万元,新能源汽车平价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时代即将到来,动力电池需求量将持续高速增 长,预计 2025 年锂电池市场规模超 6000 亿元,CAGR 约 20%。

动力电池市场呈现明显的向头部集中趋势。2018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CR10 为 82%,2019 年 CR10 为 88%,2020 年 CR3 71.4%,CR5 82.2%, CR10 91.8%,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随着下游客户对高性能、低成本的追 求以及国家政策对安全性能的规范,未来头部集中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低端 产能被逐渐清退,2020 年实际在产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已不足 50 家。2017- 2019 年,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实现了三级跳,从 29%迅速攀升至 51%。2020 年,取消动力电池白名单限制后,海外电池龙头进入中国抢占了部分市场, LG 化学和松下分别以 6.5%和 3.5%的市占率位列第三和第六,宁德时代仍 以 50.0%的占比稳居第一。

从全球范围看,中日韩三足鼎立,宁德时代连续四年市占率第一。虽然受疫 情影响,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仍达到 137GWh,保持了 17%的增长。 其中,宁德时代装机 34GWh,占比 24.8%,连续四年位列世界第一,LG 化 学和松下分别以 22.6%和 18.3%的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三者分别代表了方 形、软包、圆柱电池的国际领军水平。

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再创新高。中国市场方面,2021 年 Q1,宁德时代实现装 机量 12.22GWh,市占率高达 52.6%。对比其主要竞争对手 LG 能源与松下 在中国市场月度表现可以发现,在疫情初期,LG 能源与松下对中国动力电池 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但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宁德时代市占率稳步回升,从 2020 年 Q4 开始松下基本退出中国市场,而 LG 能源保持了 8%左右份额, 总体来看,中国开放动力电池白名单对宁德时代影响有限。

全球市场来看,2021 年 Q1 宁德时代共实现装机 15.1GWh,同比增长 320.8%, 全球市场份额上升至 31.5%,源于中国市场需求强劲,海外份额进一步提升。 而 LG 能源与松下分别实现装机 9.8GWh 和 8.0GWh,同比分别增长 89.3% 和 45.9%,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下滑至 20.5%和 16.7%。预计宁德时代 2021 年全球市场份额有望突破 30%,到 2025 年将进一步扩大至 35%以上。

宁德时代维持竞争优势的三大保障:

(1)宁德时代双技术路线均冠绝群雄。国内磷酸铁锂需求回暖,根据工信部 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近半年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车型比例已近半。从装车量 口径来看,2019 年磷酸铁锂占比仅为 32.5%,2020 年攀升至 38.3%,2021Q1 进一步突破至 40.4%。2020 年宁德时代(含时代上汽)在三元锂电池市场份 额为 45.57%,在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为 58.90%,双双位列第一。国内市 场对磷酸铁锂电池认可度提高,LG 化学与松下主营三元锂体系,宁德时代的 双体系在技术路线更迭的背景下竞争力更加强劲。

(2)宁德时代多样化产品覆盖乘用车和商用领域。乘用车方面,公司实现了 电池多用途的全面覆盖,开发了相较传统的铅酸电池重量减少 80%、体积减 少 60%的 12V 锂电池辅助电源,还拥有 48V 和混动汽车用电池包,可以实 现 60C 的高倍率放电。针对插电式混动汽车,推出了可实现 10C 以上倍率 的制动能量回收的电池包。纯电动汽车方面,公司正在研发 1000km 续航、 10 分钟快速充电、16 年或 200 万公里使用寿命的不起火电池包,基本解决 消费者对里程、充电、寿命以及安全的焦虑。

在商用领域,国内普遍规定新增或更新用车需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公司积 极响应针对复杂多变的车型,开发了标准化、系列化的长寿命电池,提高通 用性并保证高强度运营的质保需要。目前已涵盖道路客运、城市配送、重载 运输、道路清洁、工程机械、二轮车、船舶等商业或特种应用。通过为各场 景提供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公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宁德时代探索换电模式解锁新市场。换电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新能源汽车 购置成本,以蔚来官方报价为例,选用 Baas 电池租用形式购买带电量 70kWh的热销车型 ES6,售价将减少 7 万元,下降幅度接近 20%,电池包每月租金 仅 980 元,价格吸引力大幅提升。另外,换电模式在充电效率上优势明显, 蔚来在 2021 年 1 月发布第二代换电站,单次换电仅需 3 分钟,而目前多数 快充模式仅能实现 30 分钟内充 80%电量,换电模式极大改善了用户充电体 验,同时还解决了用户对电池容量衰减的担忧,车电分离有望加速新能源汽 车销量增长。

换电模式对电池寿命、产品一致性和售后服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利好动力 电池头部企业。2020 年 8 月,宁德时代携手蔚来、国泰君安、湖北科投成立 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推动“车电分离”新商业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 展。推广换电模式,将使动力电池需求增速快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将帮 助宁德时代开拓新市场。同时公司的锂电池材料业务将获益,换电站不仅可 解决电池回收的难题,还可起到集中检测评估电池健康状况的作用,便于电 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预计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500 万辆,平均单车带电量为 45kWh, 则动力电池装机需求为 225GWh,宁德时代市占率为 30%,则公司产品装车 量将达 67.5GWh,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景气且竞争加剧,车企备货量会 有一定程度上浮,参考 2020 年宁德时代装车量占销量比例为 72.6%,预计 2021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销量为 95GWh。

三、公司抢先布局储能万亿市场

3.1 新能源快速渗透,储能作用凸显

风电、太阳能发电量逐年快速攀升。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我国火力发电 量占比由 2011 年时的 81.3%降至 2020 年时的 67.9%,可再生能源占比显 著提升,尤其是风力发电量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速迅猛。2020 年我国全口径发 电量 76236 亿千瓦时,其中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 4665 和 2611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 6.12%和 3.42%。从装机容量的角度看,截 至 2020 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 22 亿千瓦,并网风电 28153 万千瓦、并网 太阳能发电 25343 万千瓦,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 12.79%和 11.52%。光伏和 风电成本持续下降,即将全面进入平价上网并最终实现低价上网阶段,十四 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 源的转型给储能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储能应用范围涉及发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发电侧的生产量与用电侧的 需求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而电能无法直接存储,不仅会产生大量弃电还会 带来高峰时段供电紧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储能技术可极大程度上缓 解电力供需不平衡,在电力富余时将电能转化为势能、化学能等形式储存起 来,并在需要时转化为电能释放,从而提高电网消纳能力与稳定性。根据使 用场景,储能可灵活配置,在发电侧,可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减少弃 风弃光,并可作为备用容量应对突发状况;在输配电侧,能有效缓解电网阻 塞,且调峰调频经济效用显著;在用电侧,可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同时帮助 用户利用峰谷差价套利,高峰负荷时放电,达到降低容量电费的目的。

3.2 电化学储能优势明显,锂电将成主要增量

全球储能装机规模稳定增长,中国成主要新增储能市场。截至 2020 年,全 球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 191.1GW,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3.2%,其中中国的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5.6GW,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0%, 占全球五年新增投运储能装机量的 50.4%。中国的储能装机结构呈现了与全 球相似的变化,现有储能方式中抽水蓄能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新增投运储能 方式则以电化学储能方式为主。2016年时,中国抽水蓄能的装机占比超 99%, 2020 年时,该占比降至 89.3%,累计装机 31.79GW,同比增长仅 5.1%,而 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至 3.27GW,同比增长 91.2%,占比达 9.2%, 其余储能方式规模较小,占比不足 2%。

抽水蓄能是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技术。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 以及储热三大类。其中抽水蓄能是当前最为成熟的储能技术,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主要用于电力系统削峰填谷、调频调相和紧急 事故备用等。但受地理选址和建设施工的局限,且具有能力密度较低、总投 资较高的缺点,抽水蓄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电化学储能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相比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受地理 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可灵活运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及其他各类场景 中。同时,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电化学储能技术优势 愈发明显,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未来随着锂电池产业规模效应进 一步显现,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电化学储能已成主要新增投运储能方式。在日渐兴起的能源互联网中,由于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结合微电网与电动车的普 及应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是协调这些应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提 高发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储能环节将成为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 能源互联网的兴起将显著拉动电化学储能的需求。2020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 机占比为 7.5%,其中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占总新增储能规模的比例连 续三年保持在 60%以上。中国市场方面,新增装机容量中电化学储能占比也 近半。

电化学储能已初具规模。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2020 年全球市场累计装机量达到 14.25GW,同比增长 49.7%,中国市场规 模为 3.27GW,同比增长 91.2%,而 2016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仅为 0.27GW,复合增速高达 186.7%。结构方面,截至 2020 年,锂离子电池占 据全球电化学储能 92%的市场,钠硫电池和铅蓄电池分别占比 3.6%和3.5%。 中国市场略有差异,锂离子电池比例仍低于全球为 88.8%,且没有将钠硫电 池用于储能,剩余份额主要由铅蓄电池占据,比例为 10.2%。整体看,我国 电化学储能已初入规模化阶段,未来有望快速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主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是当下综合性能 最好的电池体系,拥有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环境适 应性强等优点。2020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占比达到 92%,且新 增装机占比连续 4 年保持在 90%以上,锂电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占绝对主导地 位。中国市场稍显滞后,但增长迅猛, 2017 年新增装机占比仅为 55.75%, 在 2020 年该比例跃升至 97.13%,从而实现了累计装机占比从 2017 年的 58% 跨越到 2020 年的 88.8%,中国储能锂电市场规模正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迅 速赶超全球水平。

成本下降与政策导向助跑储能锂电万亿赛道。锂电成本持续下降,根据彭博 新能源财经的全球储能系统成本调研,2020 年 4 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成本为 332 美元/千瓦时,较前一年同期下降 10.3%。预计 2025 年储能成本降至 1500 元/kWh,达到储能经济性拐点,基本实现用户侧平价,2030 年进一步 缩减为 1000 元/kWh,基本实现光储结合平价。随着锂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 以及风光发电占比的提升,储能锂电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2020 年中国占据了全球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的 33%,位列全球第 一。其中新能源发电侧的装机规模最大,超过 580MW,同比增长 438%。我 国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发布文件鼓励或强制新能源配套储能,推动了发电测储 能快速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将成为我国最 主要的储能应用领域,迎来跨越式发展。

预计 2021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 100%,2025 年总 装机规模达 55GW,CAGR 为 75%左右。2020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 装机容量为 3269.2MW,其中新增投运装机容量为 1559.6MW,同比增长 145%,在 2019 年新增装机规模出现小幅负增长后重启高速增长态势。“十 四五”期间将是实现储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重要时期,储能对于中国能源 转型实现碳中和是刚需,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 2024、2025 年,储能成本下降,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为配合完成风、光发电的 2025 年 装机目标,储能装机容量会再次迎来一轮井喷。

长期而言,到 2030 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 以上,假定配储能渗透率为 50%,平均储能配比为 20%,平均储能时长为 3 小时,装机容量将达到 360GWh,按用于配套新能源发电的储能占总储能市 场的 50%计,则对应总投入近万亿元。从全球范围看,根据 BNEF 预测,2050 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将达到 1676GW/5827GWh,年复合增长率 为 18%,未来三十年全球投资达 6620 亿美元,其中电网级储能项目占比上 升至约 70%,其余为居民及工商业用户侧储能。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