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深度研究:开源节流塑锂电未来(81页)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1. 核心观点

1.1 市场对于锂电的担心有哪些?

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陷入低谷,以及 2020 年补贴全部退坡的担忧,使得行业近期 情绪较为悲观,我们总结市场对于锂电行业的担心主要包括:

 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能否完成?8 月中汽协已将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目标由 160 万辆下调至 150 万辆,截止 7 月总销量 70.8 万辆,完成全年目标并非易事。

 行业边际催化剂何时到来?自补贴退坡政策发布后,降价、减产、业绩下滑等负 面消息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也在一直等待能够刺激市场的正向催化剂,可 能来自政策、销量、新车型等多个方面。

 产品价格和盈利是否还要下降?由于补贴退坡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成本必须下降, 最终降价压力将传导至电池及中游材料环节,降价是否能通过降本消化、是否会 降低盈利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1.2 我们的建议:当前可增配锂电板块

我们认为市场的担忧符合行业当前处于低潮期的现状,但作为长期发展无忧的新兴 产业,眼前的困难可以通过政策推动、提升造血能力而解决。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 加速探底、政策面已处于上升期的阶段,我们建议超配锂电板块,主要基于以下因 素:

 销量拐点即将出现。 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8万辆,同比下降4.7%,环比下降47.5%, 为近两年来首次负增长。8 月由于客车过渡期结束,销量数据亦将不振。过渡期 结束前的抢装,导致需求被提前透支。在过渡期过后,行业将由去库存,转化为 针对新车型的产量恢复。 9 月电池排产已明显增加,特别是高性价比的磷酸铁锂, 销量拐点在 9、10 月即将出现。

 政策托底预期愈发增强。我们认为当前已到达行业政策底,随着降准落地、消费 刺激政策出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促进政策值得期待。政策方向将优先 To B 端 的新能源车应用,比如出租车、公交车等。目前北京已经出台出租车更换为电动 的奖励政策,重庆、广州、郑州亦在推行出租车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渗透率有 望今年达到 13%,并在 2020 年达到 23.6%。

 基金仓位处于低位。我们构造了包含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公司的申港锂电指数, 反映出自 2018Q4 到 2019Q2 基金持仓比例逐渐降低,在 2019Q2 达到 4.88%历 史低点,相比 2018Q4 最高点 18.4%持仓比例,已下降 13.5%。

 板块估值具备安全边际。动力电池前期发展主要以产能规模扩张为主,盈利能力 并未同步提升,造成行业整体估值较高。而随着基本面下行以及股价调整,当前 行业整体估值较前期已显著降低,到达可配置区间。申港锂电指数当前 PE 为 42 倍,整体处于历史中地位,而且正极、负极、隔膜样本平均 PE 已下降至 22.1、 25.4、28.4 倍,已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

 以史为鉴,风雨过后就是晴天。光伏与动力电池发展路径非常相似,光伏已经历 了政策扶持→产能扩张→贸易冲突→补贴退坡→平价上网→全球化的全过程,尤 其是 2018 年 531 政策冲击后的产品大幅降价、行业陷入低潮期,与现在动力电池面临状况如出一辙。但之后光伏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国际化的道路,已经摆脱 了对补贴的依赖,动力电池也有望沿着这条道路,渡过当前的困难局面。

1.3 锂电未来发展预判

补贴退坡对于行业发展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行业将呈现 To B 端产业特征,逐渐 向规模化发展,并且更加重视性价比,成本控制是决定产业链各个环节竞争力的重 要因素,各环节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行业未来将有以下发展趋势:

 通过开源、节流方式提升竞争力。即以更加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拓展海外产能 建设实现开源,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降低电池成本实现节流。

 政策驱动方式发生转变。虽然补贴退坡路径已经清晰,但行业仍然需要政策扶持 来继续发展,未来驱动将由补贴政策切换为双积分政策,以更市场化政策引导行 业规模有序扩张。

 电池形式发展方向将出现分化。我们认为不会出现一种电池“一统天下”的局面, 车型的多样性将带来电池需求的多样性。未来高端车型电池将朝着高镍三元软包 电池方向发展,而中低端车型会更多选择拥有性价比优势的方形铁锂电池。

 各环节价格走势差异化,正极、隔膜价格更坚挺,负极、电池压力较大。正极材 料和电解液原材料成本占比很高,属于成本驱动型,有望最先受上游原材料价格 反弹实现价格上涨。负极材料格局相对稳定,石墨化产能相继投产,提升了降本 能力,也对价格产生了下降压力。隔膜具备重资产属性,头部厂商拥有较强护城 河,集中度将继续提升,价格压力较小。电池厂商直接面对车厂,直接面对补贴 退坡带来的降本压力,未来将更多通过规模化、PACK 改进来实现降本,从而降 低价格。

2. 补贴退坡将把行业导向何处?

2.1 2019 年补贴腰斩加速平价

3 月 26 日,2019 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正式出台,相比于前一年政策退坡幅度 在 50%以上。由于 2020 年将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此次退坡幅度基本符合业 界预期,政策主要亮点包括:向高续航集中、不再一味追求高能量密度、能耗要求 提高:

 设置政策过渡期,从 2019 年 3 月 26 日至2019 年 6 月 25 日。过渡期期间,符 合 2018 年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 2019 年技术指标要求的按照 2018 年标准的 0.1 倍补贴,符合 2019 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 2018 年对应标准的 0.6 倍补贴。

 补贴向对高续航车辆集中。2019 版各续航里程下补贴均大幅减少,并取消了续航 250 公里以下车辆的补贴。

 降低电池能量密度调整系数。2018 版中电池能量密度补贴系数的设置,引导补贴 向高能量密度方向集中,但在 2019 版中能量密度补贴系数最高设置为 1,体现 了政策方向并不一味追求高能量密度,对电池安全性重视进一步提升。

 能耗要求进一步提升。2019 版更加突出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特征,对于百公里电耗要求进一步提升,引导行业进一步提升质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度过政策培育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规模不断 扩大,年产量从 2010 年的 7200 辆,提升至 2018 年的 125 万辆,并将在 2020 年 突破 200 万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逐步进军海外市场, 融入全球电动化浪潮。随着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性逐步降低, 目前政策主旨为推动行业平稳通过“最后 100 米”,全面进入充分竞争的平价时代。

2.2 双积分政策引导行业稳步增长

……

2.3 能量密度为导向方式被打破

在 2018 版及之前的补贴政策中,由于高续航、高能量密度电池可以获得更高额的 补贴,使得锂电行业军备竞赛朝着高能量密度方向快速迈进。但目前能量密度为导 向方式正在被逐渐打破,主要原因有两点:

 NCM811、NCA 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屡次发生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带来的 安全风险被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必然存在矛盾,三元材料 的高镍化就意味着安全性能的降低,理论上三元电池的安全性低于磷酸铁锂。

从 2016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共发生了 59 起,时 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充电自燃的情况最为普遍。

 高镍三元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但同样在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拥有更高的 制造成本,在高能量密度补贴政策倾斜下,高成本被部分冲抵。但补贴全面退坡 后,高成本拉低性价比,将成为车厂选择电池的顾虑。

我们认为 2019 版政策对于能量密度补贴系数的修正,充分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对于 锂电行业发展更为务实、关注安全的趋势。未来能量密度将不会作为考量锂电池性 能的第一准则,而是和其他指标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2.4 基本面加速探底,政策底已至

进入 2019 年之后,面对补贴退坡后市场反应的不确定性,新能源车产业链各环节 谨慎情绪加剧,上游原材料和电池厂商均进行了减产,行业目前正处于减库存阶段, 后续将因为排产提升增加库存。截止2019 年 7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完成销售共70.8 万辆,预计全年实现销量 150 万辆。由于补贴过渡期结束,7 月销量仅为 8 万辆, 同比下降 4%,环比下降 47%。 8 月销量由于客车补贴到期,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材料价格陆续触底,行业走势已贴近谷底,9 月新能源车销 量即将迎来反弹。

从车型来看,2019 年 7 月新能源车装机量整体下滑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乘用车装 机量的大幅减少。7 月客车装机量首次超过乘用车,达到2.36GWh,占据新增装机 总量的 50%。而同期乘用车装机量仅为 2.22GWh,环比下降 54%,专用车装机量 0.11GWh,环比下降 82%,下滑最为严重,但由于专用车市场份额较小,对行业装 机总量影响相对微弱。乘用车作为长期以来新能源车增量的主力军,装机量骤减对 行业上下游整体冲击较大。但 8 月由于客车补贴过渡期结束,客车装机量预计将大 幅下滑。

在行业基本面正在下行探底过程中,政策面往往先于基本面触底。进入 2019 年后, 推动新能源车发展政策层出不穷,尤其在过渡期结束附近,接连取消动力电池白名 单、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等,政策 托底意图更加显著。我们认为行业在 19Q3 基本面接近触底之际,政策面上行将推 动基本面快速走出底部,重归上行通道。

下半年行业面临较大下行风险,政策托底将更多集中在能够快速显示效果的 To B 端,即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领域。目前北京已经出台出租车更换为电动的奖 励政策,重庆、广州、郑州亦在推行出租车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今年 达到 13%,并在 2020 年达到 23.6%,在 2030 年实现全部电动化。根据交通部公 布数据,2018 年底全国巡游出租车 138.89 万辆,这意味着 2020 年底电动出租车 数量至少要达到 32.8 万辆。

2019 年初交通部发布通知,2020 年底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 建成区公交车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届时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车辆的保有量将 达到 60 万辆。根据交通部公布数据,2018 年末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 67.34 万辆, 其中纯电动车占 37.8%,混合动力车占 12.9%,合计电动公交车数量 34.14 万辆, 相比 2020 年总目标,仍然拥有非常大增长空间。

2.5 行业面临“丛林法则”,盈利是唯一出路

由于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及锂电行业得以飞速发展,高成本可以通过叠加补贴 后的高售价得到冲抵,产能快速扩张不断增厚利润,从而消化不断上涨的估值。高 补贴犹如为行业创造一个温室,各种规模、技术能力的厂家均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共享行业红利。而补贴退坡则是把行业推入丛林,没有了补贴的保护,企业需遵循 “丛林法则”,提升生存能力以获得一席之地,而盈利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认为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两条路径:

 开源:更加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在成本更具优势的东欧地区建设新产能,并发 挥动力电池 To B 型产业优势,与龙头车企进行更深度战略合作。

 节流: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上游原材料与四大中游材料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降本能力最强的是负极环节,未来更大程度的降本将集中在 PACK 环节。

3. 开源:积极参与电动全球化乃破局之道

3.1 电动全球化正在加速

从全球角度来看,欧洲发达国家已出台全面禁售汽车和柴油车的目标,集中在 2025~2040 年。针对政府层面的目标,各大国际车企也在调整各自战略,以适应全 球电动化的浪潮。大众汽车近期表示,大众品牌将在 2026 年开发推出最后一代内 燃机汽车。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电动化的速度将逐渐加快。

从销量数据观察, 2015 至今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 2018 年全球销量184万辆, 是 2015 全年的 4.4 倍。

在电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由于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对于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2018 年我国新能源汽 车销量占据全球总量的 55%,是引领电动化的绝对核心力量。传统车企龙头亦在不 断加快拓展在中国的新能源车产能建设及新品推出,以求能够享受我国新能源汽车 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红利。

相比已经发展超过百年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主要在近 10 年,这使 得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公司能够与传统车企在同一起跑线开始竞争,从而实现“弯道 超车”,缩小与国际车企巨头的差距。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仍然处于技术未定 型、成本下降速度极快、市场仍未饱和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销量分布呈现出了势 均力敌的状态,车企还未建立起足够垄断市场份额的护城河。

未来电动全球化推进,爆款车型以及更高的成本、质量控制能力决定了车企能否继 续扩大市场份额,脱颖而出。比亚迪特斯拉经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年积累的优 势,已经逐步打造出一批精品车型,如比亚迪的唐、秦、宋,特斯拉的 Model 3, Model X等,对这些车型的进一步优化,将夯实龙头车企的市场优势。

3.2 与车企龙头实现合作共赢

汽车行业经过百年发展,龙头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已拥有绝对品牌和市场份额优势, 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并无显著优势,反而由于在电池、电控布局不足, 使得特斯拉比亚迪等后起之秀能够快速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正在加快 向电动化转型,电池研发及产能建设投资高、周期长,因此对于意图快速推进电动 化的传统车企,与具备开发能力、产能规模的电池龙头厂商进行合作,成为了当下 车企首选。

在动力电池领域,日韩企业已占据头部地位,我国电池企业同样快步赶上进入第一 集团,可以说全球动力电池核心在东亚地区。日韩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的优势,主 要是基于消费电子电池成熟的产业基础,并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政策支持方向,从而 培育出世界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传统车企已与日韩电池巨头进行了深度合作。

 LG Chem:公司在全球拥有四大电池工厂,分别是韩国吴仓、美国霍兰德、中国 南京与波兰弗罗茨瓦夫,是全球软包电池龙头,已宣布 2020 年产能将提升至 90GWh,届时将是全球产能最大电池制造商。

 三星 SDI: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韩国蔚山、中国西安和匈牙利格德,主要技术路 线为方形电池,2020 年计划产能为 35GW。三星 SDI 是 BMW 的官方战略合作 伙伴,其他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马恒达、LucidMotors 等。

 Panasonic: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日本(方形)、美国(圆柱)、中国大连(方形), 与特斯拉独家合作的超级工厂拥有 35GWh 圆柱电池产能,2020 年公司总产能 将达到 52GW。

 AESC: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田纳西:3GWh,英国桑德兰:1.9GWh,日本 神奈川:2.6GWh,中国无锡:20GWh(规划产能)。

我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了快速赶超,并且凭借着产业化优势, 快速融入全球电动车产业链中,国内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均与国际龙头车企建立了长 期合作供应关系。

3.3 我国产业链在全球化具备优势

3.3.1 光伏行业已展现我国 To B 端产业优势

作为和动力电池制造非常类似的中游制造业,我们以光伏为例进行探讨。我国光伏 产业已经经历了从政策扶持→产能扩张→贸易冲突→补贴退坡→平价上网→发展 为全球化产业的全过程,可以为动力电池产业提供借鉴。

本质上,动力电池和光伏制造同属 To B 型产业,而终端新能源汽车属于 To C型 产业。我国由于工业化时间短于传统工业强国,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 40 年,走完 了传统工业强国百年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在于效率、成本控制、高 周转,而同样也存在着品控、一致性、高端产品不足的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制 造业基础天然适合发展To B型产业,即通过强执行力和规模化实现产业快速升级, 并最终进阶为全球化产业。

光伏产业目前已占据全球超 70%的产能,原材料和设备均几乎实现国产替代,总结 光伏成功突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全球产业发展位于同一起跑线。不同于已经持续近百年的重工业制造,光伏制造 业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和其他工业强国几乎同时启动,不存在历史包袱,并且在 产业发展初期,政策提供的支持力度明显更高,加快了行业发展速度。

 内需市场为中游制造商提供广阔的发挥舞台。我国光伏装机常年位列全球第一, 强大的内需市场提升了产能规模,并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试验田。尤其 2015 年领跑者项目的推出,使得光伏新技术得以进行实地验证,推动了单晶 PERC 组 件、N型组件的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产业加速升级,加快了单晶替代进度。

 技术快速迭代形成成本护城河。对于科技型产业,效率是第一生产力,对产品进 行快速迭代的敏捷性开发,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光伏产业快 速实现了从多晶到单晶、从砂浆线到金刚线切割、从普通单面电池到单晶 PERC 电池片的技术切换,并迅速将研发结果进行产业化,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工艺改进 时间,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了国外公司短期无法跨越的成本护城河。

对于 To B 型产业,以大型客户为主,订单配套、市场占有率和成本控制是最重要 决定因素。光伏中游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光伏摆脱补 贴依赖,成本可以和传统火电、核电、水电、燃气展开竞争,并将此优势在处于电 力设施建设阶段的海外新增市场国家进行放大。自 2017 年开始,光伏组件出口比 例不断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产业。

3.3.2 动力电池已具备全球化优势

而对于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与光伏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同为 To B 型产业、全球发 展几乎同步、车企为大客户、前期发展依赖补贴、技术路线多样化等,动力电池行 业作为当前国家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复制光伏的成功之路。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经历了从初始阶段技术积累,到政策扶持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再到竞争加剧、产业整合形成龙头优势,直到当前的补贴依赖降低、加速融入全球 化市场。行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经历了大浪淘沙,真正有技术、成本、市场 优势的公司,不断在打造自己的护城河,为下一步融入全球化奠定基础。

电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比,但今后全球化浪潮将蔓 延至更多国家,海外市场的比重将逐渐增大。我们认为以下优势将使我国动力电池 行业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 政策扶持引导行业稳步发展。2014 年国务院正式明确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未来重 点发展的 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奠定了行业地位,之后出台的一系列补贴优 惠政策,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变革。虽然当前面临 2020 年补贴全部退出压力,但 对充电桩、高能量密度电池等薄弱领域,政策仍然进行倾斜。

 行业当前发展阶段利于 To B 模式。因为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化时间较短,当前 仍处于技术变革期,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仍然有较大 提升空间。因此新能源整车 To C 属性使得消费者选择面临非常大不确定性,而 具有明确量化指标的动力电池,拥有非常强的 To B 属性,能够做到提效、降本、 高市占率的企业,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 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基本已解决。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巨大市场潜力的号召,我国新 能源汽车产业没有选择只发展某个环节,而是呈现出产业链共同发展的特征。目 前锂电主要材料已经可实现国内供应,未来国产替代的主要领域在制作负极材料 的高端油系针状焦、用于制造隔膜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 用于制作软包电池 的铝塑膜。

 技术和市场同步前进。动力电池领域当前技术方向主要为高镍正极(NCM811、 NCA)、硅碳负极、软包电池,在这些领域我国相关企业均进行布局并具有产业化 优势。2018 年电池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总营收 6.1%,较 2017 年提高 0.4 pct。 通过市场扩张赚取利润,再用利润进行新技术研发,打造了“技术→利润→技术” 的良性发展模式。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充分享受到了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并且基于产业链的优 势,仍具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潜力。各家车企已制定规划,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 占比和产品竞争力。整个行业正在打造政策引领→国产化推进→出口提升→产能扩 张→实现全球化的完整闭环。

3.4 消费电池已提供发展路径借鉴

动力电池与消费电池同为To B的下游导向型产业,技术路线接近且可复用比重高, 市场参与主体类似,消费电池的发展路径对动力电池具有借鉴和提示作用。

2007 年之前的功能型手机时代,圆柱和方形硬壳电池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电池生 产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索尼、松下等日系电池厂商占据市场龙头地位。随着苹 果推出 iPhone 系列,三星推出 Galaxy 和 Note 系列,以及近年华为的崛起,智能 手机时代全面来临,加之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多样性需求,电池尺寸灵活度更好、能 量密度更高的软包电池逐渐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 5G 即将正式投入商运, 在商运前手机换机速度降低,2018 年三种消费锂电池的增速出现下滑,但增速趋 同。预计 2020 年消费电子将因 5G 手机的推出而迎来换机热潮,消费电池有望迎 来快速增长。

消费电池经历了行业风口来临→群雄并起→技术更替→安全事故影响→增速放缓 →龙头称霸的发展历程,当前动力电池处于此过程的中间阶段。消费电池对于动力 电池行业的借鉴意义包括:

 客户结构是确保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同为 To B 端属性, 具有重投资、验证周期长的特征,产品规模化、高产能利用率对于提升盈利能力 作用显著,稳定的客户结构是拥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基础。

 安全性对于行业发展影响不可忽视。电池产品存在爆炸风险,安全事故对于企业 盈利、产品销量负面影响极大,因此拥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更能凭借打 造安全性高的产品获得长期发展。

 技术路线选择异常重要。消费电池已经历圆柱、方形到软包的发展过程,动力电 池也在经历同样的历程。圆柱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正在逐渐暴露,早期押注圆柱电 池的企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方形和软包将扮演主要角色。

 行业快速增长期才能实现群雄并起。消费电池处于发展已高度成熟、增速极低的 阶段,新进入者将面临客户、成本、口碑的多重壁垒,龙头已占据稳定存量市场。 而动力电池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进入者需利用好此时间窗口,行业成熟之后 进入难度将不断增大。

……

4. 节流:盈利能力决定摆脱补贴能力

4.1 锂电池:降本机会在 PACK 环节

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成本占比达到 42%,是决定整车价格和性能的最重要一环。 过去 5 年间,动力电池价格降幅超过 50%,但由于技术进度、规模效应,成本也相 应下降,利润率并未发生急剧下跌。

行业在行业规模快速扩大、补贴退坡的情况下,竞争越发激烈,头部厂商因拥有非 常强的护城河,在竞争中反而能不断扩大规模,享受远高于小企业的超额利润。电 池行业的护城河主要包括:

 开发周期长。开发一个基于新材料的电池,需要完成 9 个步骤,从开始到完成认 证超过 10 年。即使是基于现有电池的改进,比如从 NCM111 替换为 NCM622, 也需要至少 5 年的时间。传统电池巨头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前期开发阶段,并实 现了将技术转化为收入,新进入者因为技术储备不足、开发时间不足,电池质量 难以满足车企要求,不断丢失订单,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

 成本与规模成正比。在补贴退坡后,安全和成本是电池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新能 源汽车作为消费品,对价格具有极高的敏感度,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电池企 业的业绩。由于电池制造是重资产投入行业,厂房投资、设备折旧、摊销占据了 成本很大比例(CATL 2018 年折旧 21.2 亿,占总成本 10.6%),规模效应可以显 著降低单位成本。并且头部电池厂商新建厂址已逐渐向中国、东欧布局,可以享 受更低的人工成本。

4.1.1 格局:产能扩张+软包占比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下迅速成长,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配套产业,自 2016 年 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产能高速扩张阶段。2017 年之后,产能过剩问题日渐显现, 行业龙头开始崭露头角,市场地位逐渐稳固,产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018 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 65GWh,同比增长 46.2%,总产能达到 194GWh,同 比增长 36.6%,产能利用率 33.5%,同比提高 2.2 pct。

锂电池行业集中度高,宁德时代比亚迪的领头羊地位难以撼动,两家合计市场占 比已超过 60%,由于动力电池规模化优势的凸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进入 2019 年后,尽管装机总量波动较大,但头部电池企业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Top10 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虽偶有小幅波动,但基本维持稳定,其中宁德时代、比亚 迪稳居前二位,龙头企业地位稳固。

宁德时代比亚迪作为国内动力电池第一梯队企业,与下游车企供应关系比较稳固, 保障产能可以稳定释放,行业整体局势变化是影响其产出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其后 处于产业二、三梯队企业的竞争情况则相对激烈,除行业态势外,技术路线选择、 下游车企需求类型变动、竞争者情况的变化,都将成为影响其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市场动力锂电池以方形为主,市场份额占到 70%左右,圆柱和软包平分剩 余市场。以整车为单位进行统计,方形锂电池的单车带电量最高。电池包形状需针 对车型进行定制,电池厂商与下游车企的供应关系稳定,产能利用率可以得到保障。 未来电池将呈现出“方形为基,软包增,圆柱退”的格局。

 圆柱电池标准化程度高,制造工艺成熟,成本低,但是安全性欠缺。圆柱锂电池 多选用三元正极材料,但受到形状限制,电池单元间留有空隙散热,能量密度受 限。为保证圆柱锂电池充放电平衡的安全性,对 BMS 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很 高,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国内圆柱锂电池的现有和规划产能十分有限。

 软包锂电池重量轻,多选用三元材料作为正极,符合先高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 的补贴政策方向,但因造价高昂,市场占有率有限。但随着高镍三元材料在高端 乘用车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达成共识,软包电池同样符合该领域重视续航能力和 能量密度的需求特点,市场份额将有所提升。

4.1.2 成本压缩已进入深水区

补贴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渐减弱,行业发展驱动力将由政策转变为市场,消费者将是 决定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程度会更高,成本控制力度直接 决定了未来市场份额。没有技术壁垒(如湿法隔膜)或资源垄断(如锂、钴、镍) 的产业,标准化产品多为价格导向,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使产品价格降低,最终导致 利润率合理化。企业试图寻求超额利润,稳固行业地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 扩大产能以占据市场规模,提高市占率,获取下游市场的定价权。

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节省原来需要支付的中间环节利润。

根据我们的测算,2018 年 NCM523 锂电池单位成本 1.03 元/Wh,同比减少 7.0%, 预测 2020 年可降至 0.8 元/Wh。成本构成中,对压缩成本贡献最大的是四大锂电 池材料、模组加工以及 PACK。

我们预测,四大材料在没有新型高性价比替代品出现的情况下,用量和成本占比不 会有太大的变化,成本压缩空间有限。正极材料和湿法隔膜存在成本下降空间,但 正极材料制造商毛利率已经压到所能承受的极限。湿法隔膜的价格已经触底,未来 下降空间不大,且由于隔膜仅占到电池总成本 5%的份额,对电池降本贡献微小。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因为石墨化环节由外协转向自供,会对成本降低显示一定效果。 电解液价格受原材料六氟磷酸锂、EC 溶剂影响较大,在原材料价格难以下降的情 况下,价格下降难度较大。

锂电池厂商毛利率承压较为严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业务的厂商自 2016 年起 受到政策影响,毛利率下滑幅度更大。我们认为在补贴退坡、行业需求面临更大不 确定性的情况下,毛利率仍然会存在较大压力,电池端仍将处于“以利润换市场” 的阶段。

4.1.3 PACK 是成本优化重要方向

PACK 作为动力电池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技术进步仍在进行中、电池包布置仍 存在优化空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仍然具备成本压缩空间。当前趋势是锂电池制 造商在扩张电池产能的同时,配套建设 PACK 产线,将生产链向下游延伸。与此同 时,由于电池的 PACK 形状需要针对车型进行定制设计,车企也着手建设 PACK 产 线,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实现电池一体化生产。电池厂商正在积极扩张产能:

 2018 年宁德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达到 28GWh,规划建设中的产能超过 40GWh。

 2018 年比亚迪锂电池产能达到 26GWh,青海西宁二期 2019 年将全部投产,总 产能将达到 40GWh。

 目前,欣旺达在广东惠州和江苏溧阳共计在建电芯产能6GWh、PACK产能4GWh, 总计 30GWh 的电芯和 PACK 产能已在规划建设并陆续投产。

国轩高科在合肥、青岛、庐江、南京不断新建磷酸铁锂和三元产能,预计 2019 年 总产能将突破 20GWh。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对动力电池和 PACK 的技术路线及成本目标进行了明确。当前 PACK 含税价格 1.1 元/Wh 左右, 离 2020 年目标差距已不大。

按照电芯能量密度 300Wh/kg 和 PACK 能量密度 260Wh/kg 的目标来计算,PACK 系统的集成效率需达到 85%,而当前乘用车 PACK 的集成效率普遍在 65%左右, 这意味着集成效率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达成目标。提高 PACK 集成效率,主要是 降低系统总重量,目前有两个可行途径:

 优化 PACK 内部的结构设计,大幅度减少 PACK 内部的组件数量,将更多的组件 和功能集成在模组和箱体上,从而减轻重量。

 采用轻量化材料,如采用铝型材或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度钢,采用塑胶件代替金属 件等,也可以减轻重量。

4.2 正极材料:需求引导市场分化

4.2.1 经历快速扩张后过剩风险逐渐增大

在面临补贴政策退坡的压力下,因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比例超过 40%,首当其冲成 为成本优化的重要方向。自 2016 年下半年起,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产能齐头 并进开始增长。在政策向高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倾斜的驱动力下,三元正极材料 因更加迎合下游市场需求,出货量快速增长,而磷酸铁锂产量增长则陷于停滞。

正极材料制造商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2018 年,国内正极材料出货量 27.5 万吨,同比增长 28.6%,全年行业产能 97.3 万吨,同比增长 21.9%。正极材料行 业在2016、 2017年产能扩张速度达到最快,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降低至30%以下, 之后产能扩张速度逐步下降。

各种正极材料中,增长最显著的是NCM三元材料, 2018年出货量同比增加57.1%, 产能同比增加 33.7%,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 4.9 pct。反观磷酸铁锂,产能同比增长 率只有 15.5%,出货量甚至同比下降 1.2%,产能利用率同比减少 2.6 pct。三元和 磷酸铁锂发展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主要是因为2017~2018补贴向高能量密度倾斜, 促使正极厂商调整新建产能技术方向。

三元材料凭借自身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续航能力强,充电效率高的等与政策倾向 相契合特点,一直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需求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即使从 2017 年 起补贴开始退坡之后,由于政策依旧向高能量密度和高续航能力倾斜,三元材料依 旧是市场的宠儿。

2018 年,NCM 三元材料在供给端(出货量)和需求端(装机量)分别占据 49.7% 和 53.8%的市场份额,而磷酸铁锂分别只占到 21.2%和 32.9%,此外,虽然钴酸锂 在供给端所占比例可以达到 19.8%,几乎与磷酸铁锂相等,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是 数码消费类产品,在动力电池需求端的市场份额只有不足 1%。

当前正极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国家规划目标,电动车补贴将于 2020 年全部 退坡完毕。方兴未艾的市场即将脱离补贴的暖房,迎接来自双向选择市场的盈利能 力的残酷检验。行业将从政策导向转变到市场导向的发展阶段,寻求合理的成本压 缩空间,看准新阶段下游市场的需求方向,尤为重要。

4.2.2 原材料成本决定企业盈利空间

由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汽车涨价会带来销量的下降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材 料制造商的唯一选择。我们对国内正极材料上市公司的成本进行分解,原材料成本 占比最高,份额达 90%。随着正极加工工艺的逐渐成熟,运营模式逐渐稳定,非材 料成本占比逐年降低并趋于平稳,可压缩空间愈来愈小。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保持续航里程同等级不变的情况下,使用LFP 代替 NCM 所节 约的材料成本,相当于两者所获补贴差额的 3.5~5.5 倍。相对比三元材料被钴矿掣 肘的窘态,磷酸铁锂在价格、供给上具备显而易见的巨大优势。2020 年补贴退坡全 部结束之后,磷酸铁锂在中低端车型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失去补贴加持的三元材料, 将会在成本端承受磷酸铁锂的有力冲击。

此外,高镍三元材料的安全性仍待技术攻关。近期使用三元材料的新能源车爆炸和 自燃等事故频发,安全问题成为 2019 年倍受关注的焦点之一。高镍三元材料虽然 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的优点,但是相对磷酸铁锂而言安全系数低,电池系统短 路故障时易自燃。

4.2.3 消费驱动供给端格局

面对下游需求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及价格方面磷酸铁锂顺势而起的相对优势,三元 材料并不是毫无反击之力。

同等能量密度下,使用磷酸铁锂的电池系统比使用 NCM523 的电池重 25%,比 NCM622 重 33%。由于磷酸铁锂具有能力密度较低的天然缺陷,使用其作为正极 材料的电池系统自身重量会较大。重量偏大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续航能力会受到影响, 也是新能源车相对传统汽车最大的短板。

 高镍三元材料由于能力密度更高,重量更轻,成为企业产线规划的重点。

 磷酸铁锂增加整车重量,单位行驶距离耗电量更大。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整车 的购入成本有所降低,但日常使用成本却会增加。

 在消费需求的驱动下,三元材料制造商迎合下游市场扩张高镍产能,规模效益日 渐凸显。

4.2.4 竞争激烈且价格压力依然很大

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低,材料制造商无法掌控定价权,只能通过扩张生产规模、压 缩成本求生存。市场份额占据前 5 位的 NCM 制造商的市占率相差无几,不存在一 家或几家独大的情况。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正极材料企业加速推进三元材料产能建设,主要厂商已基本站 稳脚步,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成型。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五年规划建设中的产能规模 远超现有产能,其中高镍 NCM622、NCA 产线占绝大多数。

三元材料主要制造商的产线全线开工,磷酸铁锂产能闲置严重。2018 年 NCM 的行 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虽然只有 33%,但头尾分化情况严重,主要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接 近甚至超过 100%,小厂商名义产能居多,产能利用率低。锂电池材料行业处于中 期发展阶段,在行业复杂的竞争格局下,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技术壁垒 将小型厂商挤出市场,行业产能利用率将大幅提升;

反观磷酸铁锂,目前其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 15.6%,大部分厂商产能显著过剩,随 着需求好转,产能利用率仍有灵活的提升空间。

原材料成本压缩空间有限,正极材料价格对毛利率影响明显。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引 导,三元正极价格在 2017 年之前迎来了黄金发展,在产能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实 现了“量价齐升”,从而令毛利率逐年攀升并趋于稳定。同时期磷酸铁锂则因为市场 冷落,价格缓慢下降。

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由于补贴退坡的预期,产业链承担了较大的降价压力,正 极材料价格从2018Q2开始出现大幅下滑,而上游锂钴镍价格受电池需求影响较小, 2018 年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出现小幅下滑。正极材料正呈现出下游需求对利润率 敏感性更强的特点,在 2019 年补贴退坡减弱需求的背景,正极材料价格仍然较大 压力,进而影响利润率。

4.2.5 趋势:高镍三元与磷酸铁锂市场分化

我们认为,高镍三元材料(NCM622、NCM811、NCA 等)将会在未来高端乘用车 的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而磷酸铁锂则会在中低端乘用车和客车市场上占据一席之 地。

 当前压缩成本的诉求过于迫切的市场环境下,磷酸铁锂价格低廉的优势将会吸引 降价空间低、利润薄的中低端乘用车企业。

 面对续航能力要求高、重视用户体验的高端乘用车企业无法放弃高能量密度的三 元材料的需求,制造商将产线向高镍方向过渡是唯一的选择。

三元材料路线应对盈利能力压力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 高镍三元材料能力密度更高,成本更低(钴含量减少),材料制造商加大技术研发 投入,完善高镍三元产线。

 材料制造商(如格林美)的产线规划向上游的前驱体和原材料延伸,压缩原材料 成本,获取超额利润。

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分化,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分别针对高端乘用车市场和中低端乘 用车和客车市场,产业链进一步精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4.3 负极材料:向石墨化延伸引领降本

4.3.1 制造成本是影响成本最大边际因素

负极材料产能过剩,近年来价格维持稳定,技术端、市场端变动较小。面对整个产 业链寻求盈利空间的压力,负极材料制造商只能从成本端入手,提升盈利能力。

原材料和制造费用各占据负极材料生产总成本的 40~50%,且原材料所占自 2017 年起比例逐年提高。原材料成本变动的原因,主要来自石墨原材料石油焦和沥青价 格的反弹,尤其是针对高端石墨的进口针状焦价格大幅上涨,2017 年从 6000 元/ 吨涨至 20000 元/吨,目前油系针状焦价格为 24000~28000 元/吨。

4.3.2 压缩成本矛头瞄准石墨化环节

在石墨原材料价格尚无明确降价路径的情况下,减少制造费用成了负极材料制造商 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高端人造石墨需要超高温石墨化技术,工艺要求高,石墨化 加工成本占到制造费用的 90%,占到人造石墨成本的 50%,降低石墨化成本成为 负极材料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向。

石墨化属于高耗电产业,单吨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工序需耗电约 1.5 万 kWh,在东部 地区仅电费支出就接近 0.9 万元/吨,占石墨化成本 50%,占人造石墨成本 25%。 降低石墨化工序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 向低电价地区布局石墨化产能。根据全国大工业电价排序,东部电价平均0.6 元 /kWh 最高,而西部地区平均 0.4 元/kWh 最低,将新石墨化产能转移至以蒙西为 代表的的西部地区,可以节省成本 1.5 万 kWh*(0.6-0.4)=3000 元。


……

(报告来源:申港证券)

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高端报告。

全部讨论

2019-10-10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