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深度研究报告:曙光已现,锐者当先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8喜欢:47

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一、需求仍存空间,核电优势明显

(一)相对优势显著,占比提升空间大

人均用电量偏低,电力需求仍有提升空间。近年来随着 GDP 增长放缓,我国用电增速下 移。但从人均用电量的角度来看,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 2017 年仅达到 4537.6 度/ 人,远低于美国(11875.7)、韩国(10061.6)、法国(7155.5)等发达国家。5G、泛在物联网 的推广以及新能源车、智能家电的普及将进一步催生电力需求。中远期看,我国电力需求仍有 较大提升空间。

核电利用率维持高位,远优于其他能源。核电具备基荷电源属性,高效、稳定、环保。 近5 年我国核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高达7305 小时。BP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 中核电占比仅为1.8%,与世界平均水平4.4%仍存较大提升空间。

(二)产业链脉络清晰,核岛庞杂精密

核电产业链按照上中下游来划分,可分为上游铀矿开采加工、燃料元件制造及核燃料循环,中游设备制造,下游核电站设计、土建、安装、调试及运营。

(三)细分领域龙头受关注度高

源于安全性考量,核电产业链上游、下游基本由国企垄断;中游设备制造环节精细多样、 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由国企主导,细分领域民企活跃,市场关注度高。

二、核电重启,景气上行

(一)密集投产利好核电运营商

机组密集投产,三代核电商运拉开帷幕。2018 年至今,有 9 台机组相继投产,容量达到 1117.4 万千瓦(总装机达到4698.1 万千瓦),其中包括 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站 1 号机组。 本轮投产机组多采用三代技术,顺利运转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为规模化建设打下基础。

在建机组推进顺利。目前我国已经获得核准的在建电站有 10 台机组,容量为 1110.8 万千 瓦,其中 7 台三代,2 台二代加,1 台四代。在建机组的大部分设备已交货,进入最后的安 装、调试阶段。

两大运营商增长可期。目前中国核电商运机组 21 台,装机容量 1909.2 万千瓦,在建 4台,容量 448.2 万千瓦,在建/商运的比例达 23.9%。中广核电力商运机组 23 台,装机容量2538.9 万千瓦,在建 5 台,容量 611 万千瓦,在建/商运的比例达 25%。

刚性成本模式,“现金牛”属性突出。核电项目前期投入昂贵,导致折旧成本较高。一般 而言,项目投产后,折旧在运营商的营业成本中占比接近40%,而火电仅达 15%左右。因此, 核电运营商具备现金流充沛的特点。以中国核电(601985.SH)为例,2013-2018 年公司经营 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归属净利润的比例在 150%-300%之间波动。

作为“现金牛”代表,水电龙头长江电力的投资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通过股价复盘,我们总结出获得超额收益的四大驱动因素:1)装机增长预期;2)逆周期特性:下行 周期时,运营属性稳定、股息率高;3)投资偏好变化,包括投资者结构变化(外资占比);4) 类债属性:利率下行时,无风险收益率降低,相对配置价值提升,同时财务费用减少,业绩增 长。核电运营商亦具备长江电力的以上特性,中长期配置价值优异。

(二)核准开工推动设备招标提速

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到 2020 年我国将实现 5800 万千瓦投运、3000 万千瓦在建的目标。 核电在 2016-2018 经历三年“零审批”阶段,“十三五”规划恐难以完成,后续机组开工需求 迫切。

2019 年 7 月 25 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分析上半年能源形势,明确山东荣成、 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已核准开工。2019 年 7 月 26 日,中国核电发布公告称,漳州 核电已获准正在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2019 年核电已迎复苏期,我们预计下半年项目开工进 度有望加速,今年国内市场有望核准开工 6-8 台机组。

长周期设备商率先得益,短周期设备拐点将至。按照生产时间是否大于一年,核电设备 可划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设备。前者包括核岛和常规岛(除阀门)的主要设备,后者包括阀门、 锆管、暖通系统、仪控系统等。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得到能源局允许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后就 可以启动长周期设备的招标工作;在安全壳穹顶吊装(FCD 后 24 个月)前后,实现长周期设 备的集中供货;短周期设备招标相对滞后,一般与开工进度同步。

(三)“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延伸新触角。根据中广核统计,“一带一路”沿线中,有28 个国家计划发 展核电,规划机组 126 台总规模约1.5 亿千瓦。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 1.6 万元/千瓦预估,市场 总量约 2.4 万亿元。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影响,中国核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所占的市 场份额难以估计。但不可否认的是,核电出海已成为未来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

我国主要核电集团均参与了核电“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华龙一号”、CAP1400 双轮驱动。核电出口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三代 核电主流堆型中,AP1000 技术属于美国西屋公司所有;“华龙一号”是由中核与中广核自主 研发;虽然 CAP1400 是在 AP1000 基础上升级改进的,但已突破 135 万千瓦等级上限,也拥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核电集团“走出去”进展顺利。中核集团已与阿根廷、英国、巴基斯坦等近20 个国 家达成了合作意向:2017年 5 月,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署了关于阿图查核电站 3 号、4 号机组 的总合同;2017年 11 月,和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署恰希玛 5 号机组商务合同;2019 年 6 月,完成了在巴基斯坦境内的首个境外“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外部安全壳穹顶的建造工作,卡 拉奇项目计划于2020 年底完工。

中广核集团覆盖范围更广。中广核集团与捷克能源集团签订协议,将在核能领域展开合 作;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了切尔纳诺德核电三号、四号机组全寿命期框架协议;和法 国电力集团将共同投资兴建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此外,中广核集团还与合作伙伴一起开 拓了欧洲、中亚、东南亚的核能市场。

三、核电设备商率先受益

(一)核级设备护城河深、利润率高

我国核电站主要由三大系统构成:核岛、常规岛及辅助系统。核岛是整个核电站的核心, 负责将核能转化为热能,是核电站所有设备中工艺最复杂、投入成本最高的部分。常规岛利用 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动机发电。辅助系统(BOP)主要包括数字化控制系统、暖通系统,保 障核电站平稳运行。

一般而言,核电站投资中设备、基建和其他投资的比例分别为50%、40%和10%,设备投资 占比近半成。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1.6 万元/千瓦测算,每台百万级核电机组总投资额约160 亿元,其中设备投资约80 亿元。我们认为,未来核电市场将迎来动态的、持续的释放过程, 假设每年推进6-8 台机组,年均设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480-640 亿元。

核级设备护城河深:1)技术方面,核级设备需要耐辐射、耐高温,对安全性、可靠性的 要求高;2)资质方面,企业生产核级设备需要获得民用核电的设计制造资质,其中核一级、 二级资质获取难度更大;3)资金方面,核级设备的供货周期较长,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压力。

核岛设备毛利率丰厚。总体来看,由于技术壁垒高,核岛设备毛利率丰厚,核心关键设 备的毛利率可以超过45%,其中主管道和堆内组件的毛利率分别可达到60%、50%左右。而常规 岛设备由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竞争较激烈,毛利率一般在10%左右。

(二)国企主导,民企活跃

核电主设备国企主导,细分领域民企活跃。核电主设备技术壁垒高、建设周期长、投入 大,市场主要被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和中国一重等大型国企垄断。在大型铸锻件和 关键零部件等细分行业,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经营,优秀民营企业积 极参与,成功进驻部分主设备制造领域,譬如生产主管道的台海核电、蒸汽发生器用U 型管的 久立特材、核级蝶阀及球阀的江苏神通、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浙富控股等。

1、压力容器

重要安全屏障,无法更换。反应堆容器(反应堆压力壳)是指安置核反应堆的密闭容器, 承受反应堆的巨大运行压力。容器内部主要包含由核燃料元件等组成的放射性活性区以及高温 高压的反应堆冷却剂。压力容器是冷却剂的主要压力边界,也是防止放射性裂变产物逸出的第 二道屏障。它是核电站无法更换的关键主设备之一,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安全屏障作用。

重型锻件质量标准严苛。以 AP1000 为例,压力容器由 13 个大锻件组焊而成,包含整体 顶盖、上筒体、下筒体、过渡段、底封头、4 个进口接管、2 个出口接管以及 2 个直接安注接 管。AP1000 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封头和顶盖法兰为一体化锻造,其难度在于大尺寸锻件生产。 堆芯区锻件断裂韧性需要满足堆芯 60 年设计寿命的严苛要求。

中国一重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 造技术,掌握了二代加和三代核电大型铸锻件和设备制造技术。公司为中核集团提供了包括巴 基斯坦恰希玛、福建福清、浙江秦山等核电站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始于2006 年的红沿河1 号机组,先后为其提供了多台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国一重在核 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实现了自主化和批量化的先进制造

2、主管道

高标准一体化铸造,技术难度大。核岛一回路主管道是连接反应堆一次冷却剂系统主要 设备的管道,由直管段、弯头和主管道上的接管组成。反应堆至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管道称为热 段,蒸汽发生器至主泵之间的称为过渡段,主泵至反应堆之间的称为冷段。主管道是包容反应 堆冷却剂重要的压力边界,属于核安全一级、抗震I 类设备。主管道的制造难度高:1)高压 高辐射工作环境对管件性能提出高要求;2)三代机组要求将结构复杂的主管道一体化铸造, 以减少焊缝处的管道腐蚀,相对于二代加的分段铸造,制造难度再上台阶。

台海核电头角峥嵘。目前国内的核电主管道供应商主要有台海核电、二重重装、渤船重 工、吉林中意、东方电气、三洲核能等。其中,台海核电已经取得了二代主管道生产所需的全 部制造许可和三代主管道及泵阀铸件的制造许可,先后研发二代加主管道奥氏体铸钢材料、三 代主管道 RCC-M,掌握了三代主管道全流程制造技术,涵盖华龙一号、AP1000、CAP1400 等国内主流技术路线。

3、蒸汽发生器

连接一二回路的核心枢纽。核电站的内部通常包含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核燃料在 反应堆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高温高压的一回路冷却水把热能带出反应堆,并在蒸汽发 生器内把热量传给二回路的水,使它们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中,蒸汽发生 器与核岛一回路中的压力容器相连,通过其中的 U 型管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因此,具有放 射性的一回路液体被蒸汽发生器隔离,使得二回路蒸汽不带放射性,构成了一道防护屏障。

结构、性能要求极高。U 型管是蒸汽发生器中的核心部件,兼具传热和隔离的作用,对 其技术要求极高:1)结构上为提高传热效率,要求 U 型管外径较窄(17.48mm)、管壁较薄(1.01mm);2)恶劣工况对抗压、抗震、抗辐射能力提出高要求;3)稳定工作 60 年。

核电用 U 型管长期依赖进口。U 型管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技术迭代,目前 Inconel 690 凭借 高强度、高抗腐蚀、易加工成为主流选择。U 型管的技术门槛极高,基本被法国的 Valinox、 日本的 Sumitomo 和瑞典的 Sandrik 三家公司垄断。

国产实现飞跃。目前宝银特钢与久立特材已经获得了核I级热交换器传热管生产资质, 实现了Inconel 690 U 型管的国产化。宝银特钢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久立特材与上 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携手,分别对接蒸汽发生器厂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签订了三代核电示 范工程的 U 型管供货合同。

4、阀门

使用量大,门类众多。核电阀门是核电站建设中使用数量较多的介质输送控制设备,它 连接核电站众多系统,发挥着截止、调节、导流、防逆流、稳压和分流等作用。一座设计两台100 万千瓦机组的核电站需要各类阀门 3 万台,数量占比较大的包括截止阀、隔膜阀、球阀、 止回阀和蝶阀等。

工况复杂,维修费用占比大。核电阀门的工作环境复杂,不仅要考虑介质中杂质的污染、 环境温度、湿度、放射性、电压波动等因素,还要保证其在正常、异常、应急和事故四种工况 下均能正常工作。由于阀门用量大、分布面广且技术要求高,每年核电阀门检修费用约占总检 修费用的 50%以上。

高端、进口阀门价格昂贵。核岛和常规岛中许多重要的核级、非核级阀门,如先导式安 全阀、主蒸气隔离阀、调节阀等的技术和市场均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垄断,价格十分昂贵。 以福清核电站为例,使用的进口阀门数量是国产阀门的约 1/30,但总价是国产阀门的 1.4 倍; 核I级进口阀门数量是核I级国产阀门数量的 2/5,但总价接近后者的 3.6 倍。

国产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国的核级阀门研发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目前已达到 70%-80% 的国产化程度。目前国内企业已能够自主生产所有非核级阀门和核III级阀门、大部分核II级阀门以及少量核I级阀门。

核I级市场外商主导,民企有所突破。目前核I级阀门主要来自进口,主要供货商有法 国万纳托、美国泰科、加拿大维兰等。国外生产商掌握完备、先进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检测 维修等一系列技术,能够为核电站提供配套服务。而国内具备核级阀门生产资质的企业中,仅 有中核苏阀、上海良工、大连大高、上海阀门厂、应流股份等少数企业能生产核I级阀门,且 与外商相比产品较单一。

核II、III级市场民企活跃。核II、III级阀门国产化程度较高,细分领域内涌现出一批掌 握核心技术、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优质企业:1)江苏神通:占据国内在建核电项目的核级蝶 阀、球阀超过 90%的市场份额,基本覆盖国内所有核电建设项目;2)大连大高:为红沿河一 期、海阳 3、4 号机组和石岛湾示范工程等提供止回阀、截止阀和爆破阀等,可生产的阀门类 型达 20 大类、500 多个型号;3)纽威股份:与中广核合作,承接阳江、防城港、台山核电站 的闸阀、截止阀和止回阀订单,技术背景雄厚。

5、主泵

核电站一回路的关键设备。在一回路系统中,主泵用于驱动冷却剂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内循环流动,连续不断地把堆芯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蒸汽发生器二回路给水。主泵是核电运转 控制水循环的关键,也是核岛主设备里唯一转动的设备,设计难度最大、周期最长的一级设备。 因此,主泵就像是核岛的“心脏”,至关重要。目前存在轴封泵和屏蔽泵两种主流技术路线, 难度集中在水力设计和长期运行稳定性的考核。

以往核电主泵一直被国外垄断,目前世界上具有设计制造核主泵能力的厂商主要有美国 西屋/EMD、日本三菱、法国法玛通/热蒙、德国 KSB、奥地利 Andritz、俄罗斯 ASE/乌克兰 SUMY 和美国 Flowserve。

通过不懈努力,核电主泵正在逐步实现国产化。2005 年,东方电气集团和法国阿海珐集 团合资成立东方阿海珐核泵有限公司,引入法国100D 轴封式主泵,用于国内 CPR 项目;2008 年,沈鼓集团、哈电集团引入 AP1000 屏蔽泵技术,主要用于国内 AP、CAP 项目;2008 年 6 月,上海电气集团与德国 KSB 成立合资公司。目前我国已经拥有 M310 主泵的自主知识产权。

6、堆内构件

反应堆核心设备,承担重要功能:1)精确定位和支承核燃料组件,正确引导反应堆控制 棒进行核反应启动、停止和功率调整;2)为反应堆温度测量、中子通量测量提供正确通道,建立反应堆合理的水流通道;3)有效屏蔽堆芯内迸发出来的中子和γ 射线对外界材料的辐照 损伤,极大地延长了压力容器的使用寿命。

种类繁杂,数量多,结构精细。堆内构件具有零件种类数量多、结构形式复杂、尺寸精 度要求高、焊接变形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是集精密加工、精密焊接、精密装配、精密检测于一 体的大型复杂设备。“华龙一号”堆内构件高度达11.03 米,最大直径4.18 米,重约160 吨, 由236 类、13487 个零件组成。

中国制造登上国际舞台,两大动力逐鹿未来市场。根据中核集团官网,“华龙一号”堆内 构件满足国内和国际最先进的核电法规标准,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2017 年东方电气一举 中标四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堆内构件项目。2018年上海电气完成了全球首台“华龙一号” 福清 5 号和海外首台卡拉奇 2 号的堆内构件交付工作,进一步巩固了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7、控制棒驱动机构

直接影响反应堆正常运行及安全性能。控制棒驱动机构是堆芯组件的关键元件,位于反 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内,与控制棒组件连接,通过以一定次序对三个电磁线圈通电,实现控制棒 组件的插入和提升,从而控制堆芯平均温度,以达到反应堆安全启动,调节反应堆功率和停堆 的目的。

精密性高,稳定性强。控制棒驱动机构承担着反应堆的启动、功率调节、保持功率、正 常停堆和事故停堆等功能。由于其运行工况恶劣性、机械配合运行的精密性和机电配合的复杂 性,之前仅有美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二代加、三代均已实现国产化。2001 年,中国核动力院针对秦山二期核电站设计出 ML-A 型控制棒驱动机构。随后,可应用于二代加的 ML-B 型问世,但所使用的驱动杆、钩爪组件等 18 种 1362 个零件仍需进口。2015 年,中广核掌握了适用于 12 英尺和 14 英尺燃料组件的控制 棒驱动机构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该设备在百万千瓦机组的完全自主化和国产化。

三足鼎立。上海电气进入市场较早,为大部分二代堆型供货,并联合上海核工院率先实 现AP1000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东方电气自 2007 年开始着手研发,2012 年与中广核合作 为红沿河一期等供货。浙富控股进入市场较晚,其 ML-B型三代压水堆核电控制棒驱动机构拥 有发明专利。公司是“华龙一号”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唯一供应商。

四、乏燃料处理市场方兴未艾

(一)核燃料对外依存度高

铀资源的开采、加工、供应是发展核燃料的前提。核燃料是指含有易裂变核素,能够在 反应堆内实现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的物质。目前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主要是铀235,纯度需达 到 3%(天然铀中含量仅为 0.71%)。

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是铀资源的主要存量和生产量大国。从铀资源的存量来 看,2017 年世界铀资源存量为 59.89 万吨,排名前三的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占 比分别达到 30%、14%、8%。中国铀资源存量为 29.04 万吨,占比 5%,排名第 7。从铀资源 的生产量来看,2017 年世界铀资源生产量为 5.95 万吨,排名前三的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 澳大利亚,占比分别为39%、22%、10%。中国铀资源生产量为 1885 吨,占比 3%,排名第 8。

我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0%。我国铀资源大部分属于非常规铀,不仅品位低、埋藏深, 且开采成本昂贵,因此需要海外进口,主要国家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加拿大、纳米 比亚、尼日尔和澳大利亚。2017 年我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7%,并常年维持在70%以上。

从事核燃料相关业务的企业十分有限。我国仅有3 家获得经营许可及牌照从事天然铀进 口及贸易并提供核相关服务的实体,分别为中广核集团下属的铀业公司、中核集团下属的原子 能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下属的国核铀业公司。仅有中核集团下属的原子能公司、中核建中核北 方核燃料元件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获权从事商用铀转化及浓缩业务以及核料组件加工服务。

我国正在积极解决铀资源依存度高的问题。国家方面,我国政府加强国际合作,与周边 国家构建合作框架;鼓励技术升级,利用新技术寻找铀矿床;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铀矿数字 化基础数据库。企业方面,筛选全球优质铀资源项目,寻找潜在投资机会;创新升级勘探、开 采技术。

(二)乏燃料市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乏燃料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必须妥善处理。核燃料在堆内经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后产 生乏燃料,其铀含量降低,无法继续维持核反应,经一定时间从堆内卸出。

近年来乏燃料处理技术不断实现突破。2010 年 12 月,由我国自主设计与建造的动力堆乏 燃料中间试验厂热调成功,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了后处理核心技术。2013 年,中核集团与法 国阿海珐(原属于法国法玛通)签署了年处理量800 吨的乏燃料商业处理-再循环工厂合作项 目,预计于 2030 年投产。2015 年 9 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燃料后处理放化综合实验设 施首次热实验顺利完成,成功获得铀钚产品,为后续技术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后处理市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2010 年我国建立了核电站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制度。2014 年国家原子能机构印发了《核电站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对运行5 年以上核电 的上网电价征收0.026 元后处理处置基金。虽然获得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后处理技术与国际 先进水平尚有显著差距,不具备自主建造大型商用后处理厂的实力。

(三)近看离堆贮存,远看闭式循环

闭式循环是我国的最终选择。目前世界上的核燃料循环主要存在两种技术方向:1)一次 通过式:直接将乏燃料作为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经过包装后,直接进行深地质处置。瑞典、 加拿大、西班牙和美国采取这种路线;2)闭式循环:闭式核燃料循环是指回收乏燃料中的铀、 钚等易裂变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次锕系元素等,易裂变材料再加工制造成核燃料元件,其他放 射性核素作为废物最终处置。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采取该技术路线。在《核 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 年)》中,我国再次重申了核燃料闭式循环和乏燃料后处理的 政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乏燃料并没有采取循环而是采取暂时储存的方式。一般核电站都配有乏 燃料贮存水池,随着机组运行周期增加,水池会达到存放上限,因此离堆贮存是保证核电站连 续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仅有年处理能力约50 吨的乏燃料中试厂,中法合建的800 吨/ 年后处理大厂预计到2030 年才能实现投运,闭式循环的处理能力仍然很低,暂时储存是目前 主要解决方式。

贮存压力日益增长,离堆储存市场体量庞大。核电站的服役年限一般在40 至60 年,在 堆贮存水池的设计容量一般按10 至20 年乏燃料卸出量考虑,乏燃料在堆贮存5 年后可以外运、 离堆贮存和后处理。一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每年产生乏燃料约18.8 吨,按照2020 年5800 万 千瓦容量计算,卸出乏燃料将超过1000 吨,累计贮存量超过万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废料的妥善处置,目前核电后处理已被明确列入“十三五”规划纲 要,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核安全法》草案也再次强调核废料处理问题,同时相关产业政策 的落地,也将助力产业链的崛起。乏燃料市场主要包涵设计、设备、运输储存环节。

五、投资建议

虽然近年用电增速随着 GDP 增长放缓而有所下移,但从人均用电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电 力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G、泛在物联网的推广以及新能源车、智能家电的普及将进一步 催生电力需求。凭借基荷电源属性,且高效、稳定、环保,核电机组利用率常年维持高位, 盈利水平得到保障。

2018 年至今,我国有 9 台核电机组相继投产,容量达到 1117.4 万千瓦(总装机4698.1 万 千瓦),其中包括 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站1 号机组。机组密集投产,三代核电商运拉开 帷幕。本轮投产机组多采用三代技术,顺利运转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为规模化建设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获得核准的在建电站有 10 台机组,容量为 1110.8 万千瓦,其中 7 台三代, 2 台二代加,1 台四代。在建机组的大部分设备已交货,进入最后的安装、调试阶段。在建机 组推进顺利,两大运营商增长可期。中国核电在建/商运的比例达23.9%,中广核电力在建/商 运的比例达 25%。

核电项目前期投入昂贵,导致折旧成本较高。因此,核电运营商具备现金流充沛的特点。 作为“现金牛”代表,水电龙头长江电力的投资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我们认为核 电运营商亦具备类债、逆周期等属性,中长期配置价值优异。

我国核电在 2016-2018 经历了三年“零审批”阶段,“十三五”规划恐难以完成,后续机 组开工需求迫切。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2019 年上半年山东荣成、福建漳州 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已核准开工。核电已迎复苏期,我们预计下半年项目开工进度有望加 速。

长周期设备商率先得益,短周期设备拐点将至。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得到能源局允许开 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后就可以启动长周期设备的招标工作;在安全壳穹顶吊装(FCD 后24 个月) 前后,实现长周期设备的集中供货;短周期设备招标相对滞后,一般与开工进度同步。

一带一路”沿线中,有 28 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 126 台总规模约 1.5 亿千瓦。 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 1.6 万元/千瓦预估,市场总量约 2.4 万亿元。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 影响,中国核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所占的市场份额难以估计。但不可否认的是核电出海已 成为未来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CAP1400 双轮 驱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我国核电市场将迎来动态的、持续的释放过程,假设每年推进 6-8 台机组,年均设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 480-640 亿元。国内筹建项目充足,海外“走出去” 进展顺利。核电市场空间广阔,对设备供应商的业绩贡献形成有力支撑。核岛设备护城河深, 毛利率丰厚;国企主导,细分领域民企活跃。另一方面,凭借装机增长以及逆周期防御属性, 核电运营商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此外,我国乏燃料市场方兴未艾,近看离堆贮存,远看闭 式循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废料的妥善处置,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地或将助力产业链的崛起。

(报告来源:中国银河证券

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全部讨论

2019-09-25 21:42

不停投资十年八载不见利润放量,分红还低。又不能收购清算,资产再大又有什么意义?

2019-09-25 13:56

文章说到了三个问题点,原料,废料处理,建设成本折旧。投资是因为资产便宜,而不是什么大风刮来钱快来投啊。认识要准确和客观。那些只知道挑别人毛病的人滚远点

2019-09-25 11:55

上海电气就不涨,看怎么办

2019-09-25 07:03

中国核电。

2019-09-25 07:03

2019-09-25 00:44

先转发,慢慢学习